王 绵(清远广播电视台,广东 清远. 511515)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记者提问
王 绵
(清远广播电视台,广东 清远. 511515)
摘 要:记者获得新闻材料的主要途径是新闻采访,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提问是否恰当,直接关系着新闻报道的水平与质量,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最能体现记者的基本功。本文基于以上背景,从新闻理念对提问的影响、提问的几种主要方式以及在记者提问中需要注意的技巧等方面,对这一题材一些相对成熟的理论进行梳理,并结合自身在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新闻采访中的记者提问这一课题展开了分析与探讨。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新闻采访;记者提问;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是新闻活动中的起点,它牵引着一切新闻工作的展开,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新闻采访的方式为新闻的制作提供材料,从这个方面来说,新闻采访在新闻活动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今天的媒体行业呈现出相互竞争的复杂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记者的专业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提问水平也各有高低。从这一现象出发,有必要针对“记者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提问”展开适当的研究。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作为一个记录者,理解好为什么而提问、为了谁提问,既有助于确定采访的方向,也有助于在采访过程中更好地设计问题,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笔者认为,针对这一问题,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受众想了解的是什么。二是在这个事件中,受众应该了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受众想了解的是什么。在《新闻采访》一书中指出,新闻采访目的具有公众性,即新闻采访“是顺应公众对信息传播的需求而开展的”,这就要求记者要采访的新闻事实必须是受众普遍关注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体制的影响,我国媒体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始终以“传者”为中心,许多新闻报道更多带有宣传的功能,而随着新闻理念的变革以及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介开始重视受众、贴近受众。“受众感兴趣的信息是什么、想了解的是什么?”几乎成为媒体确定传播内容的核心之一。今天的公众,不再满足于灌输式的信息,渴望了解更多的细节和真相。受众需求,也改变着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式,今天的记者们,也不再满足于官方提供答案或事先拟好的问题,比如像一些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上,提问会从过去的“今年政府完成了哪些民生实事?”变成“今年政府承诺的民生实事哪些没完成?何时能完成?”。从提问中的演变中,说明了受众在新闻报道中的影响力。
(2)受众应该了解什么。如果说,在今天的新闻采访活动中,首先考虑“受众想了解什么”已经成为大多数记者的共识,但是,“受众应该了解什么?”这一问题却常常被忽略。如果一味地迎合公众,并不能算是成功的采访及提问,一味地以吸引眼球为目的,容易让记者在采访中模糊方向。事实上,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新闻报道近年来屡见不鲜并渐成风气,实在有些令人担忧。就如今年的广东两会期间,政协开幕当天,明星委员周星驰一出现就受到了记者们的包围,随后第一条实时新闻,多家媒体都把标题留给了他,内容也大篇幅围绕他来写,就连他什么时候进场、穿了什么鞋等细节也不放过,当天的两会,受众读到最多的是“星爷”。两会作为我国每年最重要的政治活动,短短的几天会期中有太多可以报道的内容,新的一年政府有哪些惠民利民的政策?哪些提案议案和公众息息相关?何至于把大篇幅的版面留给一个没有带来提案的明星,令其本人也尴尬。
笔者认为,新闻媒体除了传播信息,还有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在《新闻理论基础》一书中,认为“引导舆论是新闻机构的中心任务”,把新闻媒体的这一责任摆在了更高的位置。既然引导舆论也是媒体以及媒体人的责任,记者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就应把这种理念贯穿在提问的过程中,在每一个新闻事件面前,除了考虑“受众想了解什么”,也应牢记“受众应该了解什么”,少关注花边的,多挖掘、传递主要的、有用的信息。
提问功夫强不强,决定着能不能当好一名记者。伏尔泰曾经说过,要对一个人进行判断,应该结合他的问话而不是他的回答。也就是说,提问的过程是具有挑战性的,是一种依靠创造性进行的工作。记者的提问将受访者限制在一定层面中,直接决定着采访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按照采访情况和角度,对新闻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进行梳理。
(1)开门见山式提问。在各种提问方式中,这种开门见山的提问方式是最基本的一种,也是采访效率最高的一种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本身具有简洁的特点,问题的提出直截了当,不含糊其辞,这种提问方式主要适用于被采访对象为没有太多时间的政治人物和企业家,或者记者熟悉的人,不需要过多客套便可以直奔主题的对象,或者记者与受访对象在关系十分明晰的公开场合中进行的采访等。
(2)旁敲侧击式提问。如果采访题材与受访对象的价值观不相符时,记者很难与受访对象展开顺畅的沟通,或者在采访过程中出现刁难、冷淡等情况出现时,记者便可以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对受访对象进行提问。旁敲侧击是一种引导和启发,一般来说由记者将与新闻事实相关的资料摆出来,再对受访者展开进一步的交谈。例如,凤凰卫视的一名记者曾经利用这种旁敲侧击的方式,将“爱心妈妈”贪污公款的事情摆在观众面前,受众才得知了真实的情况。
(3)耐心说服巧妙引导的提问。如果受访对象存在难言之隐,或者因为内向、谦虚等原因不知怎样表达,记者切记不能产生烦躁情绪,应该耐心等待,通过说服与引导的方式消除受访对象心中的疑虑。这样才能促使受访对象将相关内容和盘托出。不管是在哪种提问方式中,记者都应对受访对象的情绪和疑虑进行仔细地揣摩,帮助受访对象进行积极的回忆,这样才能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新闻题材。
(4)谈心式提问。这种采访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是非常有效的,新闻采访应该创造一种让人敞开心扉的气氛。田流在《他不肯谈自己》的文章中曾经讲述了他是怎样与一位绝口不谈自己的县委书记进行交流的。他将睡眠作为谈话的切入点,引导这位县委书记将自己的苦娓娓道来。这种交心的谈话方式很快使受访者放松下来,同时结合受访者的性格、爱好,选择一些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
(5)虚心求教式提问。这是一种针对人类优越心理的提问方式,记者在使用这种提问方式时通过自降身份的方式将对方的地位抬高,使受访者说出自己希望得到的信息。例如,意味记者在对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进行采访时,这样提问到:当得知您获得诺贝尔
奖时,炎黄子孙都感到高兴,虽然我看了很多相关资料,但是与您在学术上的地位相比,我始终是一个外行,您能不能为我们具体讲一讲您的发现在学术上的具体意义呢?随后这位教授便于这名记者讲了很多。但是这种方式的使用并不广泛,如果受访者拒绝与外行交流,那么无论记者怎样努力都很难获得想要知道的信息。
第一,问题设计应具体化、有针对性。记者在提问过程中,忌大而空泛,过于抽象、模糊、概念性,如“谈谈感想”、“谈谈情况”等漫无边际的话,受访者也会以空对空,这样会使采访失去意义。如果记者想要了解的内容比较大,最好的办法是化整为零,把大问题变成几个小问题来提问。
第二,要根据人群特点来提问。由于受访者的经历、文化水平不同,记者的提问也应该根据不同的人群而有所变化,一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会结合场合与时机进行提问,拿起话筒提一些大而不实的问题,很容易会使得受访者不知道如何回答,如央视曾经推出的“你幸福吗?”随机访问,就多少存在这样的问题。
第三,把握好“启发引导”和“强加于人”的界限。有些时候,记者在采访前已经初步获悉事实,采访只是核实。这时一些记者急于让被采访者说出自己已知的事实,常常会出现:“你是不是认为……”或“你当时是不是想到了……”等等这类型的提问,被采访者只能在是与不是之间作选择,通常又发现只能回答记者期待的那个答案,与被采访者心中的真实想法形成一定距离。这种诱导式提问是代替被采访者思考,违背新闻采访的客观性原则,极不可取。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提问是主要工作,从不同受访者口中获得想要的信息,直接关系到采访活动是成功还是失败,也决定着记者是否能够对新闻事实进行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的受访者、不同的经历,这些因素都会使记者处于被动之中,而要想获得较好的采访效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仔细的推敲,问题宜短不宜长,切忌拖泥带水。
在采访过程中,提问是报道顺利完成的关键,所谓“七分采、三分写”。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来看,采访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展开的交流活动,尽管各种不同采访活动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记者要想获得丰富的新闻素材,需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掌握相应的提问技巧,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记者获得高质量的新闻素材。记者进行采访提问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有正确的新闻观念,在提问过程中应做到因事因地因人而异,灵活掌握和使用各种提问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采访的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获得更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更加到位的新闻稿件。
参考文献:
[1]罗以澄,吴玉兰.新闻采访[J].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7):83-85.
[2]丰纯高.新闻理论基础[J].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22.
[3]屠凤娥.意在言外巧沟通——浅谈非语言沟通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J].新闻爱好者,2012(1):89-90.
中图分类号:G21144..22..........
文献标志码:AA........
文章编号: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11772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