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点”

2015-02-26 22:08福建省建瓯市第一小学张琼秀
新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学段鸟儿习作

□福建省建瓯市第一小学 张琼秀

把握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点”

□福建省建瓯市第一小学 张琼秀

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语文课堂上,要把握三“点”:挖掘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把握学习过程中教材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接触点、寻求语文综合性学习及习作中心理健康渗透的突破点。

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涉及点 接触点 突破点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指出:“一位负责任的教师,最重要的,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眼前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它的目标就是以母语为工具,以文学、生活为载体,以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为量化指标,旨在使学生能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类,抱有一种终极的关怀,真诚地面对心灵,能时时感受到快乐、美、爱和幸福,从而去创造它。这就是语文学科天然具有的鲜明的人文特征和深厚的感召力。它使语文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塑造人的精神这一突出的功能。所以,语文老师肩负着既教书,又要在教学中促进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的使命。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三“点”的把握相当重要。

一、挖掘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握课题主脉,对教材进行研究,对其中蕴含的显性或隐性的心理教育资源进行甄别、整理,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并强调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同时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无论是总目标,还是特点及地位,都强化了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2.用学段目标引路。第一学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阅读目标有:“向往美好的境界,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别人交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低年段小学生心理上不成熟,要让他们感受到事物的美好,关爱自然、动物,关爱人与生命,在初步的情感体验中,激发他们对生活、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同时,让他们乐于分享,敢于表达,并丰富他们的想象,萌发创新意识。写话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其实就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有创造性的、真实性的表达。在口语交际中,“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难看出心理渗透的因素:树立信心,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更是鼓励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热心参与,合作交流,能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第二学段中关于阅读中的“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等内容,也蕴藏着情感体验教育。而在习作中“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更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善于表达、乐于分享、敢于想象”的提升。

而在第三学段的阅读及习作、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中,关于词语感情色彩的辨析及表达效果,以及能描述“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把情感体验上升到了“能细致体验、恰当描述”的高度。特别是习作中“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对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保护。

3.挖掘选文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因素。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一座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宝库。纵观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文字、思想兼美的课文,凝聚着作者的智慧才华,积淀了他们珍贵的人生经验,闪耀着他们的高尚情操,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向学生传递着真、善、美,弘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名篇佳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丰富资源,教师只要对教材内容稍加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内容。

二、把握学习过程中教材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接触点

1.把握时机,适时渗透。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讲究“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时机成熟时才渗透。如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是一篇拟人体童话,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没有华丽的词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和树的真挚情谊,于“平淡之中见真情”。语文学科目标“想象补白及品味真情”其实也是心理渗透教育的目标。在第1自然段,简单的一句话:“一棵树和一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干净、简洁、淡淡道来。生读,第一次想象:“鸟儿可能会在什么时候为树唱歌?”“那么多种可能,你是凭这一段话中的哪一个词语猜想出来的?”第二次想象:“鸟儿会给树唱什么歌?”“从‘天天’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简简单单的三句话,一个词,通过两次想象、两次追问,让孩子们于平淡中品味鸟儿与树天天相伴的美好。而当故事的最后:鸟儿找到的已经不是当年枝叶繁茂的大树,而是朋友的躯体点燃的灯火。它“看了一会儿,对着灯火唱起了歌”。“唱完了歌,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抓住渗透契机追问:两个普普通通的‘看了一会儿’,唱之前的‘看’与唱之后的‘看’,你知道这一会儿的时间里鸟儿在想什么吗?它会对灯火说什么?”学生进行再一次的想象,体会鸟儿的内心告白:“思念、欣慰、告别、不舍、自责、感伤……”这个童话人文内涵独到的教育价值才能较完美地得到体现。

2.把握尺度,适度渗透。语文学科中,字词教学、朗读指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主要教学任务,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次要的。同时,要注意渗透程度,即渗透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符合学段的年龄特性,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及渗透的循序渐进,这样,渗透效度才能达成。

三、寻求语文综合性学习及习作中心理健康渗透的突破点

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决定它构建的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需要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及跨学科的整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些实践性活动,是心理健康渗透的最佳时机和突破点。

1.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开展朗诵、演讲、辩论、答记者问、即席采访、扮演“小老师”等活动,并把竞争机制引入,凸显学生的自我意识,诱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如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家乡游》,学生在了解家乡、介绍家乡的过程中,进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现实,了解家乡,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小组的集体研究活动,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在小组活动中,他们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协作,能感受到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在户外活动的采访中,他们懂得了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关爱他人。特别是在展示课上当导游,说出一连串连贯利索的导游词,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2.作文与日记教学。巴金说过:“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作文与日记是一种集思维、情感、观察、想象、操作、记忆为一体的高级神经活动,是一种塑造人、改变人的心理结构,丰富人的性格特征,使人变得机智、聪明,变得善于观察、敢于想象、富于感情、精于逻辑的艺术。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学作文就是学做人。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作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每一篇习作,都可以包含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活和社会适应、生命教育、探索精神等其中一个或多个融合点。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拿起手中的笔,在作文和日记中倾诉烦恼、痛苦,自己开导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鼓励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增强独立自主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作文,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灵就能得到净化,同情心、爱心得到培养,正义感、道德观得到确立,慢慢地学会该怎样去领悟生活。

教学过程中心育渗透的因素挖掘、时机把握、策略运用,都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但不要对一篇文章进行牵强附会,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抉择,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猜你喜欢
学段鸟儿习作
与鸟儿的秋日邂逅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鸟儿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鸟儿把烦恼叼去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习作展示
嘘——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