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网络新词

2015-02-26 21:12:00韩亚峰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3期
关键词:认知隐喻

韩亚峰(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网络新词

韩亚峰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新词层出不穷,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被应用于网络新词的创造和使用中。本文根据隐喻的认知理论,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以及实体隐喻三个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关键词:网络新词;隐喻;认知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起初是网友为了提高聊天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便形成特定的语言了。

国内对网络新词产生原因的研究主要从其构词法、修辞等角度分析的,如鄢春艳从网络新词产生的主要原因出发,重点考察了网络新词另类特性背后蕴涵的修辞动因及效果,发现从修辞的视角解释网络新词的构造,体现了网络修辞构词的形象性和系统性[1];严斌慧从谐音的运用角度对网络新词进行了分析[2];陈一民对网络新词分析后发现,“借用”是网络词语的重要生成方式之一[3];李莉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网络新词的社会文化意蕴,提出网络新词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社会文化生活[4]。而本文试着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对网络新词进行分析,旨在探索网络新词隐喻认知方面的产生原因。

1 网络新词的隐喻认知

据统计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是源于隐喻概念。根据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列举的隐喻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以及实体隐喻。我们将分别根据以上三点对网络语言的隐喻认知现象进行分析。

1.1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而网络语言中也大量地使用了结构隐喻这一方式,如“1314”是成语“一生一世”的谐音,被用来表达“一辈子”这样一个概念,在网络中为了方便而使用“1314”,它的用法与“一生一世”相同,如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1314921(一生一世就爱你)。

1.2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方位概念是人们比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于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而这种隐喻方式的使用不仅可以在现实的语言体系中体现,而且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也能够体现出来。

因富二代开车撞人事件而出现的“我爸是李刚”已经迅速成为网络上最火的流行句,有网友分析称,这句话喊出了“史上官二代最强音”。而该句子也被网友广泛使用,用来炫耀自己的权势,当然这里有讽刺的意味。这里,社会地位与权力(social power)与空间上下结构相匹配,社会地位高,权力大为上。在这里源域为上下域,目标域为社会权利,即隐喻概念,拥有高的社会地位,强的权势就可以为所欲为,相反,社会地位低下,没有权力的人群只能任人欺负。

1.3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由此而派生出另一类隐喻——本体隐喻。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而在网络语言中,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例如,“奥特曼”是英文“outman”的谐音,“out”是“out of time”的简写。意思是落伍,跟不上潮流。“outman”即赶不上潮流的人,如网络语言,“你out了”“他就是一个‘奥特曼’”。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赶得上潮流的,能够敏感地感知潮流动态的人在网络上被称为潮人,而那些落伍的,赶不上潮流的人就是这个领域以外的人,就是“奥特曼”。

2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隐喻对网络新词的出现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隐喻认知的研究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网络新词是如何经过隐喻产生新的意义的,这对于网络新词的产生、演变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隐喻这一认知方式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创造了新的事物和现实;反过来,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方式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接受网络新词语的产生和发展,对我们语言的发展贡献很大。

参考文献:

[1]鄢春艳.从修辞的视角看网络新词构造[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严斌慧.论网络语言中谐音的运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陈一民.网络词语生成方式之“借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6).

[4]李莉.论网络词语的社会文化意蕴[J].天津社会科学,2004,(3).

作者简介:韩亚峰(1984-),女,河南洛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认知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阿来研究(2020年2期)2020-02-01 07:13:00
一滴水里的隐喻
散文诗(2017年15期)2018-01-19 03:07:56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01:13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