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俊(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科技传播在不同时期发现受众不同的特点
黄 俊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摘 要:当前,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国与国之间,将竞争集中在科学技术这点上。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不仅表现在科技之上,还表现在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之上。本文主要阐述科技传播的在不同时期发现受众的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科技传播;不同时期;受众特点
科学技术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为人类造福的种种元素中,科学是最宝贵的财富,科学技术能改变人们的生活,让人类做出更伟大的发明。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发现受众,其特点不尽相同。
1.1大众科技传播
从广义的角度上看,科学传播的范围非常大,凡是科技知识交流、传授都属于科技传播。从根本上说来,科学的推进形态就是科学传播。科技传播学是一种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其角度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入。科技传播主要有三个层面:纯学术交流的科学共同体内的传播;不同科技工作者之间各种理论和实践交流的科技层面传播;面向大众传播的传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科普。
在一般情况下,科普的含义指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科学技术知识,让公众对科学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在生活工作过程中能将需要用到的技术掌握好,进而使公众的科学技术素质得到提高。站在传播学的角度,科普具有促进科技传播的作用,它所面向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科技传播的内容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科普工作需要通过以下三种情况进行传播,即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这种传播可以引起科普对象头脑中的内向传播,进而使大众的科技素质得到提升。在这个角度上看,科普工作就是促进一项促进公众科技传播的工具。科普对象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对象:性别、年龄、城乡、文化、民族等。相关人员在进行科普的过程中,应当先将科普的对象需求掌握好,将科普对象的心理、兴趣掌握好,这也是科普的本分工作。
在社会的发展之下,时代进步之下,科普有了它符合时代的意义。这种意义绝不仅是在跟大众讲述“什么是科普”,当然也不会阐述“为什么会这样”这种问题,而是告诉人们该怎么做。当前的科普,与传统的知识普及不相同,其更倾向于怎样做,这种科普的工作层次比以往的要高很多。
1.2大众科技传播类型和原则
自广播电视和电脑等现代信息媒介被广泛运用之后,大众科技传播不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在网络的普及之下,信息高速公路使得大众科技传播覆盖了整个科学界,人们在接受信息、选择信息和消化信息过程中的时间大幅度缩短。
科技信息流动的方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交流型,另一种是辐射型。所谓的交流型指的是,传播者运用相关媒介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是信息实现接收传送的目标。科技信息流动为交流型的,其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地位可以相互转换;辐射型指的是,信息借助媒介完成传播,其传播过程中,是单向的,具有多方位、多层次的传播特点。
大众科技在传播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特殊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传播有效;信息匹配原则;遵循信息冗余原则;信息真实性原则;规范化原则。
2.1早期科普时期受众特点
科学与技术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组成,最早的科技传播主要从远古时期开始,那时的人为了得到生活用品,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安全,会向他人学习某种技术,进而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这种传播方式需要依靠人际关系来进行,因当时各种情况的限制,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很多困难。从古代的一些国家的相关记录中看出,那是还存在很多理性知识,比如对天象周期的认识,简单的算数几何知识等。在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体系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科学技术知识主要通过技能、宗教、哲学等方式进行传播,以这种方式进行传播更能让公众接受。
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之下,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力明显增强,由于这点,科普工作有了新的要求。这个新要求使得专业性的科普机构诞生,这些机构的主要作用是研究科普理论,对科普理论进行规范,制定科普策略,并向大众宣传科学技术知识。
在这个时期,大众对所传播的科学技术主要是被动接受,接受后再进行模仿。这个时期的大众在心理上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是最原始的需求,对科学的尊仰属于宗教式的尊仰,其在接受科学技术知识的过程中,不持反对意见。
2.2近代科技传播时期的受众特点
在19世纪,科学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爱因斯坦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哈恩发现铀核裂变等。这些成果,使科学技术的传播变得更有利。科学技术被人们尊崇,不过在美国制成
原子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之后,人们开始像害怕魔鬼一般害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大灾难,这种灾难的危害超过了大自然所带来的。这些打击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既能给人们带来益处,也能给人们带来危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众意识到,理解科学和参与科学是非常重要的。当公众的意识被唤醒时,就会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得更加全面。这时的大众会主动要求了解最新型的科学技术,主动与新型科普传播者接触。除此之外,科学技术的分科现象也逐渐显现出来。科学一词的定义非常广泛,它包括数学、工程、技术与医学等。此时科学技术在理解上囊括很多内容,不仅包括对科学事实的理解,还包括对方法与限度的理解。关于与科学技术传播相关的公众,这些人指的是科学界以外的人,可以将这些人分成五类:满足私欲的个人、遵纪守法的公民、半技半能的人、从事贸易管理的社会决策者、产业界和政治界人士。
在这时期,受众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并且自身对科学技术有了看法,产生了怀疑的心理。而此时的科学技术传播也不再是启蒙式的普及,而大众也不只是纯粹的接受,而是带着讨论、学习的心态接受。从传播学的角度上说,这就是一种由“信宿”和“信源”所构成的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这时的科学技术传播受众对科学技术表示理解,理解即接受。公众接受科学技术从完全信赖,到开始产生怀疑,要求自己对新技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3现代科技传播时期的受众特点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数不多的科技工作者是科普的受众群体,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为社会的进步尽了很大的力量,也使得人类的物质文化财富更加丰富,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人类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各种好处,人类更爱科学,主动学习科学,学会使用科学也成为人们的需求,科学技术的普及已经发展到了群体公民中。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而网络技术也成了这个社会生活与工作的重要手段。信息革命的到来,使得一切科学技术的成果的传播有了很大的飞跃。这时的科学技术由之前的“大众传媒”转化成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间的双向交流。而大众在此时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转化成主动去寻找信息,这种情况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转播,也使科学技术传播上了一个新台阶。从公众理解科学到科学技术的传播,这种演变过程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可以说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转换,进而使科学传播的受众能看到科学传播的过程。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其传播所运用的方式为个体传授或大众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主要以传播者为中心,在传播过程中,主要运用手教、书刊、广播和电视等方式,而受众也是被动接受,传播者与被传播者就有了明显的区分。这种情况使科学传播难以碰撞出火花。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时,受众不仅可以和传播者进行交流,还可以和其他受众进行交流,这是非常可贵的。
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的传播受众就有了主观能动性,有了社会性,他渴望认识到自然社会,渴望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某些科学知识。并为了这点,借助有效的媒介对社会成员加以理解。关于这些成员,主要有以下三个组成部分:普通平民百姓、科学家群体、政府的各级决策者。
在这一时期的受众群体会增大,并且受众之间科技素质也有明显的差别,除此之外,其心理特征也不同,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比如央视的15个频道中,受众文化最高的是科教频道。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全国有大学以上学历的观众有60%集中收看央视的科教频道。在央视科教频道的受众中,官员和管理阶层的集中程度为30%,公务员及知识分子的集中程度为28%。从年龄上看,有18%的受众,其年龄在25~34之间,有19%的受众,其年龄在35~44岁之间,有24%的受众在45~54岁。这些受众主要以中年和青年为主,这些情况均反映受众的主体意识、权益观,以及参与意识均增强了。当前,科学技术的受众逐渐细分化,群体从大众,到分众,再到小众群体,再到一对一传播模式,这时就需要我们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不同的性质的节目。当前,我们所做的工作在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在实施工作之时,缺乏应有的耐心,缺少深度和广度,难以满足一部分科学素质较高受众的要求。
从整体情况上看,这个时代的科技传播活动会比往常的要复杂,其受众的素质层次也会有所不同。关于这点,可按照受众的心态来分类,以便帮助工作人员更好的了解心理特征。关于科学技术信息的受众,可划分为:等待受众,这部分受众占很大的比例,大部分为打工者,年龄30~50;参与型受众,这个类型的群体意志坚定,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会很强,大部分有知识和文化,比较新潮;进取型受众,这部分数量很小,有思想有行动,属于精英阶层,大部分为高级知识分子,官员和大企业家。这类人主要为科学的引领者、带头者,在企业中为“智囊”的专家学者,他们所发表的意见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传播使人的素养提高,同时,科学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带来福利,也能给人带来灾难。每个时期的科学技术信息的受众,其心态也会明显不同。不论在哪一时期,我们均需要看到科学技术所到来的福利和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展下去,更好地在社会中得到传播。
参考文献:
[1]凌小萍,谢慎兰.科技传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8,(1):85-88.
[2]凌小萍.论科技传播的系统环境障碍[J].广西社会科学,2007,(8):174-177.
[3]陶贤都,李浩鸣.大众传媒在农村科技传播中的功能与路径拓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7,(4):157-159.
[4]佘小琼.科技传播“失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7-90.
[5]王殿华.我国科技传播体系的缺陷与民间力量崛起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6,(6):125-128.
[6]翟杰全,张丛丛.科技传播研究:“普及范式”和“创新范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11+29.
作者简介:黄俊(1989-),女,四川内江人,研究方向:传播学,科技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