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技传播研究的三大基础任务

2017-03-01 12:27翟杰全
科技传播 2016年22期
关键词:科技传播

摘 要 来自于科学技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公众生活各方面的科技传播需求在当代呈现出普遍而多样的特征,这也推动当代科技传播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阶段,其中参与主体更加多元,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实践更加活跃,传播形态更加丰富,传播关系也更加复杂。当代科技传播研究也面临着向理论深化和学科创建的重要转变,整合分散于各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弄清当代科技传播的问题结构、确立当代科技传播研究的框架体系,是目前阶段科技传播研究深化发展的三大基础任务和推进科技传播学学科创建的三大基础工作。文章认为,为了推进当代科技传播研究的深化和发展,科技传播研究需要将分散于科技情报学、科学社会学、技术创新研究、传播学家、新闻学等相关领域以及关于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技术传播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有效整合,对科技传播的各类“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把科技传播基础理论研究、传播实务研究、实践发展研究、宏观问题研究作为当代科技传播研究的4个关键领域。

关键词 科技传播;研究理论;整合问题;结构框架体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030-04

自20世纪上半叶学者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科技传播问题和现象以来,科技传播研究已经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还分散在不同的学科或研究领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归纳和整合,科技传播研究本身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框架体系。科技传播研究的深化发展及其向科技传播学的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艰巨的任务,包括对分散于不同学科领域的有价值成果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概括,整合成为科技传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分析当代科技传播面对的复杂问题及关系,确立当代科技传播研究的基本框架,并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深入研究,为科技传播研究建立关键性的基础理论。整合分散于各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弄清当代科技传播的问题结构、确立当代科技传播研究的框架体系,是目前阶段科技传播研究深化发展的三大基础任务,也是推进科技传播学学科创建的三大基础工作。

1 整合分散于各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

传播学在其发展历史上曾有过两次重要的理论整合,而且这两次理论整合都对传播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20世纪40年代末,威尔伯·L·施拉姆将先前分散于政治学、新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传播研究成果进行过理论整合,通过归纳、整理、概括、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并使之系统化、結构化,勾画出了传播学的基本体系,从而创立了传播学这门新学科。施拉姆正是因为这种贡献而被尊为“传播学之父”。在20世纪60年代,埃弗雷特·罗杰斯将分散于农业社会学、公共卫生研究乃至人类学、教育学中关于创新扩散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理论整合,确立了创新扩散研究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理论”,将创新扩散研究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也因此罗杰斯的名字在学术界几乎成了“创新扩散”研究的同义词。[ 1 ]

目前科技传播研究面临的任务与施拉姆、罗杰斯当初遇到的任务很类似,也面临着如何通过整合各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并且推进研究深化和理论提升的重要任务。例如,科技情报学学者对科学家之间的科学交流和科技情报传递规律进行了广泛研究,技术创新研究学者对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技术转移扩散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传播学家和“技术传播”(Technical Communication,TC)学者对面向市场消费者的“技术传播”进行了理论和实务研究,科学社会学家和科技新闻学者乃至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和科普工作的学者对与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科学专业交流、技术传播扩散以及科学普及、科学传播都属于科技传播现象,属于科技传播的不同形态或类型,但相关的研究仍然分散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无法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科技传播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科技情报学、科学社会学、技术创新研究、传播学家、新闻学等不同学科都对与本学科有关的科技传播现象进行了研究,科学普及研究、公众理解科学研究、科学传播研究等相关领域也有了一定的研究积累,这都可以给科技传播研究的整合提供丰富的成果素材,可以通过梳理、归纳、概括、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确立科技传播研究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理论和实践研究,最终确立科技传播研究的理论体系,为科技传播学的创建奠定重要基础。虽然这种整合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许多的困难,但对科技传播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并且有助于探寻和发现蕴藏在各种科技传播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共同机制以及在分散研究情况下无法看到的新机制,从而推进科技传播基础理论的研究。

科技传播研究领域的整合任务不仅涉及对各个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归纳、概括和总结,而且还需要科技传播研究学者通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和对话,对当代科技传播应有的理解和理念、科技传播研究的框架体系、基础理论研究的聚焦方向等方面达成更多共识,建立更具整合性和包容性的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以便共同推进科技传播研究的深化和发展。目前,无论是国际的相关研究,还是国内的相关研究,由于学者们的学科背景不同、问题关注点不同,对科技传播的基本理解、持有的基本理念还存在许多差异,并因此衍生出一些与不同理解和理念的学术争论。科技传播研究领域需要包容不同的观念和观点,但在研究的框架体系方面应该形成某种共识,然后分工合力地推进科技传播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例如在目前国际和国内的科学传播研究领域,就存在一些不同的研究方向,不同的研究背后也存在理解和观念上的差异。例如在美国,科学传播研究涵盖非常广泛的领域,有对传统的、面向公众传授科学知识的科学普及的研究,也有源于科学社会学、思考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批判性科学传播”研究,还有属于传播学领域、以科学议题为对象的传播效果研究。此外,与科学传播同源的学科还包括风险传播、健康传播和环境传播研究,它们在一起可以被称为“大科技传播”研究。这些不同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学术路线上有很大不同,既自成体系,又互相交融,彼此也不乏批判。批判性科学传播就对传统科普中的科学霸权和科学家在传播中的支配地位有很多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众参与的理论。[ 2 ]

目前国内科技传播研究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同方向,甚至可以认为存在不同的研究范式。笔者在《国内科技传播研究:三大方向与三大问题》一文中就将其概括为三大方向:社会发展视角的科技传播研究、科学文化视角的科学传播研究和传播实践技术视角的“技术传播”研究。社会发展视角的研究通常对科技传播持较为广义的理解,强调在知识经济、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分析和理解科技传播的功能和作用;科学文化视角的研究将科学传播定位于文化建设活动,强调用“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传播观念来理解和对待科学;传播实践技术视角的研究重视对传播实践技术的研究。[3]在《科技传播研究:“普及范式”和“创新范式”》一文中,笔者认为国内存在“普及范式”和“创新范式”两个主要的研究范式。普及范式包括了与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相关的研究,创新范式重视在科技创新、国家创新体系背景下分析科技传播的作用。[4]

孙文彬等学者在《国内科学传播研究:视野与阶段》一文中认为,国内科技传播研究关注日益广泛,但研究视野各有不同,大致可归纳为“传播理论与实务”“科学技术与社会”两大维度和“专业技能”“专题内容”“科学文化”“知识经济”4种研究视野。[5] “传播理论与实务维度”包括偏重于职业化操作实务的“专业技能”研究和以传播学理论和方法对科技传播的模式结构等问题以及对健康传播、环境传播等领域的“专题内容”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维度”包括促进公众将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活动来理解、欣赏和质疑的“科学文化”视野以及强调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背景下分析和理解科技传播功能和作用的“知识经济”视野。在《整合“普及范式”和“创新范式”两大传统》一文中,他们建议整合“普及范式”和“创新范式”两大传统。[6]

在当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高质量运行既要求社会能够建立配套的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又同时要求发展活跃的科技公共传播网络,以便为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高质量运行提供良好的科技传播服务、国民素质支撑和创新文化激励,可以说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提出了统一规划和管理科技传播事业发展的需求。而不同形态的科技传播在当代也正在通过密切的互动形成一个活跃的社会传播大系统。因此,基于科技传播各种不同形态都在传播扩散科学技术这种共同特性,建立更具整合性的科技传播研究体系,将各种不同形态的科技传播现象和过程进行统一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能为当代科技传播实践和建设提供更好的研究支撑。

2 弄清当代科技传播的问题结构

当代科技传播研究另一个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是系统分析当代科技传播涉及的各种复杂问题,弄清当代科技传播的问题结构,这是科技传播研究在当代确立自己的研究框架体系以及确定基础理论努力方向的基本依据。科技传播是在社会范围内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促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扩散流动的社会过程和传播现象,服务科学家之间的知识交流,服务社会组织之间的技术转移,服务公众获取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服务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和社会创新文化的培育。当代科技传播包括科学专业交流、技术传播扩散和科技公共传播等重要渠道,涵盖广阔的领域,承担多方面任务,满足多样化需求,处于复杂的关系之中,已经内在地成为各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重要支撑,像“血液循环系统”一样成为“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代科技传播研究需要根据当代科技传播所处的复杂关系,分析所涉及的复杂问题类型,弄清问题的基本结构关系。

笔者在1999年的《科技传播研究与其基本方向》一文中曾经将科技传播领域涉及的问题简单区分为“技术学问题”和“社会学问题”,并由而将科技传播研究划分为“技术学方向”和“社会学方向”两大方向。[7]技术学方向主要关注科技传播实践与实务中的各种技术性问题,而社会学方向则把科技传播视为支撑科技运行的社会过程以及科技与社会互动的中介过程,重视对科技传播社会功能的认知与理解。在2005年《科技传播研究:疆域的扩张》一文中,笔者认为当代科技传播已经改变了其过去的传统社会角色,功能和范围不断扩展,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科技传播研究的范围,适时扩展其研究领域并为它建立更适应时代发展的学科体系,这样的学科体系应该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宏观问题研究、微观问题研究,其中理论研究要明确科技传播的作用机理,宏观研究要对国家科技传播体制、能力、政策、产业化等问题进行研究,微观研究要关注传播实践的方式方法、技术技能问题。[8]

馮小素、潘正权两位学者在2005年的《科技传播的整体解决方案》一文中提出了包括宏观整合解决方案、微观多层次传播体系构建两个部分的“整体解决方案”。其中,“宏观整合解决方案”涵盖4个层面:1)宏观层面,作为动力机制,解决科技传播的“量”的问题和连续性的问题,比如覆盖人群和传播内容的广度;2)中观层面,作为技术支持层面,解决传播效果问题;3)微观层面,作为价值基础,解决传播的“质”的问题,即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是否到位问题;4)监督管理层面,作为战略、协调机制,管理社会的科技传播活动,使整个社会的科技传播体系和其他社会系统协调运行。而“微观多层次解决方案”则是根据每个群体的科学素养差异,分别选择普及、传播、理解、交流4种不同的科技传播方式,对科学完全无知的公众采用普及的方式,对有基本科学常识的公众采用传播的方式,对可以进行基本分析和判断的公众采用理解的方式,对有较高科学素养、可以发表见解的公众则采用交流的方式。[9]这一整合方案背后实际上也蕴藏着对当代科技传播问题结构的一个基本理解。

直到20世纪中叶之前的科技传播发展阶段,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公众的关系相对都比较简单,科技传播中的关系也相对比较简单,科技传播涉及到的问题自然也比较简单,例如在科学普及中,主要涉及科学家与公众、科技媒介(报纸科技报道和科技类博物馆等)与公众的关系,科学普及面对的问题也主要是如何向公众传播普及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满足他们对了解科学技术的热情和期待。但在当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公众的关系以及科技传播中的关系都变得复杂多了,社会公众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和看法也变得复杂多了,这就使得科技传播需要面对的问题变得高度复杂化了,科技传播实践工作者需要谨慎地处理过去不曾遇到的许多新问题,科技传播发展也需要面对来自科学技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公众生活需要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科技传播研究需要弄清当代科技传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及其关系。

根据学者们已有的探索以及前面所做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当代科技传播所涉及的问题区分为两大基本类别: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10]科技传播本身属于社会传播现象,产生作用的基础在于传播实践,而传播实践需要运用某种传播技术、技能、方法、媒介,实现对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的制作、传递、扩散,然后才可能获得某种传播效果、达成特定的任务目标。所有那些与实现传播效果、达成传播任务、产生传播功能相关的问题都属于科技传播的“内部问题”。但当代科技传播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领域,与科学技术创新、应用、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密切的互动关系,因此,围绕科技传播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外部问题”。例如,科技传播在“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大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对科学技术创新和应用有什么作用、与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和培育创新文化有什么关系、社会应该为促进科技传播发展建立什么样的社会机制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和支持措施等等。这些与科技传播在社会层面上的关系、机制、政策、策略等相关的问题,均属于科技传播的“外部问题”。为了能够指导传播实践以提升传播效果,科技传播研究需要对内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了指导社会的科技传播建设、促进科技传播发展,科技传播研究也需要对外部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对于科技传播的“内部问题”,我们还可以区分为“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两方面问题。理论问题主要涉及科技传播过程的构成、过程、效果影响因素、作用产生机制等等问题。任何传播过程都通过一定的传播机制产生传播的效果,科技传播亦不例外。无论是科学专业交流、技术传播扩散还是面向公众的科技传播都受这些机制的制约,发现这样的机制、建立相应的理论对提升科技传播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当代科技传播研究首先需要研究传播过程中起作用的各种复杂机制,为科技传播实践提供指导。实践问题则主要包括科技传播实践中的各种实务性问题,例如科技传播要传什么(内容选择)、怎么传(手段选择),可以利用什么样的传播技术、方法、方式等等。当代科技传播研究需要对这类实务问题进行研究,帮助科技传播者设计和组织传播实践活动。

而对于“外部问题”,我们则可以用宏观和微观标准区分为“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两个方面。在当代科技传播的“外部问题”中,既有当代科技传播体系建设、能力建设、体制机制建设以及相关政策、战略等宏观层面的问题,[ 1 1 ]也有在微观层面上如何通过激励机制调动社会组织多元参与、促进传播渠道多样化等这类微观问题。基于当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台科技传播促进政策和措施,加强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建设,提升国家科技传播能力,建立有活力的科技传播体制,对促进科技传播的当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微观层面上,当代科技传播需要充分利用当代发展出来的各种传播渠道和传播技术,国家和社会需要充分利用激励措施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积极性,微观层面上的充分活跃可以有效支撑宏观层面上的目标达成。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当代科技传播体系的构成来区分问题结构,科学专业交流、技术传播扩散、科技公共传播每一方面都涉及复杂的问题,都有我们需要研究和关注的各类重要问题。例如,即使在科技公共传播的领域内,就有与科学知识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对话和公众参与相关的各类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回答。冯小素、潘正权两位学者就在其“科技传播整体方案”中提出,根据每个群体的科学素养差异,分别选择普及、传播、理解、交流4种不同的科技传播方式,构建多层次的科技传播体系,对科学完全无知的公众采用普及的方式,对有基本科学常识的公众采用传播的方式,对可以进行基本分析和判断的公众采用理解的方式,对有较高科学素养、可以发表见解的公众则采用交流的方式。虽然在具体的科技传播实践过程中,科技传播者要做到对公众对象的科学素养状况进行精准判断并不容易,但社会的科技传播体系建设需要包括分层化的科技传播实践类型。

3 确立科技传播研究的框架体系

对于目前国内科技传播研究形成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学者们已经进行过初步研究。笔者在《科技传播研究与其基本方向》和《科技传播研究:疆域的扩张》都做过初步探讨,上面提到的孙文彬等学者对国内科学传播研究的“维度”和“视野”也做过分析。张婷在2009年发表的《科学传播学的基本结构》一文对国内科学传播学也做过分析,认为包括科学文化视角的科学与公众关系研究、先进技术视角的技术传播研究、案例分析视角的经验研究与模型方法、社会发展視角的科学传播研究四大方面。[ 1 2 ]基于我们上面对当代科技传播复杂问题的分析以及目前学者们所做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大体上将科技传播研究划分为基础理论研究、传播实务研究、实践发展研究、宏观问题研究4个主要的组成部分。这4个部分应该既是当代科技传播研究4个关键性研究领域,也应该是未来创建科技传播学学科需要努力的4个重要方向。

3.1 科技传播基础理论研究

科技传播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充分借鉴和引进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科技传播的结构、内容、方式、渠道、功能以及效果机制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要运用传播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影响科技传播实践的众多复杂因素、传播效果的产生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求蕴藏在科技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建立对科技传播现象有解释力、对科技传播实践有指导力的基础理论。基础理论研究应该是未来科技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立身之本”,也是未来科技传播学能够更好地指导科技传播实践的重要基础。尽管科技传播研究自80年代以来就成为一个活跃的学术领域,但基础理论的研究仍然相当薄弱,已经成为制约科技传播研究发展的一大瓶颈。

3.2 科技传播实践实务研究

科技传播实践实务研究的任务是在基础理论研究的指导下,对科技传播实践中可以使用的技术、技巧、技能,传播实践可用的模式、形式、手段以及传播实践操作的步骤、过程、方法等内容进行研究。科技传播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活动领域,尽管学者们提出的对话和参与等新理念、新主张很重要,但最终这些理念和主张都需要通过传播实践操作来落实,而且科技传播研究需要能够为从业者的传播实践提供指导,为从业者提供可用的各种技术和方法,以提高他们科技传播实践的效果。传播实务研究属于对科技传播微观层面问题的研究,国际上的“技术传播”研究以及环境传播研究、健康传播研究可以为科技传播实践实务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

3.3 科技传播实践发展研究

科技传播实践发展研究包括广阔的范围,重在通过案例、实证的研究方式方法对各类科技传播实践领域、对各类相关传播现象进行研究,总结其中存在的规律性机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理论研究和传播实务研究提供素材,为制定相关促进政策、出台相关推进措施提供指引。当代科技传播需要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种设施(如科技类博物馆和各种科学文化设施),包括网络传播、环境传播、健康传播等专业领域,包括转基因传播、气候传播等实践领域,可以区分为面向不同群体(普通公众、青少年群体、各类职业人群等)的传播实践,区分为知识普及、科学对话等不同层次,科技传播研究需要对这些不同的方面和领域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评价性和监测性研究。

3.4 科技传播宏观问题研究

宏观问题研究需要在当代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公众关系的视野中,对当代科学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科技传播需求及其指向、对科技传播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分析,对科技传播事业发展所需的运行机制和推进策略、对当代科技传播的机制建设、体系建设、能力提升、产业发展等进行系统研究。科技传播宏观问题研究可以为当代科技传播事业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提供研究支撑,为科技传播的机制建设、政策完善提供理论指导。以便于当代科技传播的建立和繁荣发展、有效地发挥其有活力的动力机制,从而促进科技传播资源的充分整合,形成高效运行的科技传播体系,服务科学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的功能不断增强。

在当代科学技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公众生活对科技传播需求普遍增长的推动之下,科技传播已经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新阶段:传播实践更加活跃、参与主体更加多元、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关系更加复杂、传播形态更加丰富,而且面对当代科学技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公众生活提出的普遍而多样化的需求,科技传播需要面对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问题,当代科技传播研究因而也需要在全面分析科技传播领域涉及的复杂问题的基础上,依据问题的结构规划科技传播研究的框架体系,进而通过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通過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发展研究和政策研究,推进科技传播研究的深化,促进科技传播向科技传播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翟杰全,陈双双.科技传播学:历史渊源和学科发展[J].科技传播,2015(5):11-15.

[2]贾鹤鹏.公众与科学界,彼此误会好多年[EB/OL].[2016-06-08].http://www.guokr.com/article/441508/.

[3]翟杰全.国内科技传播研究:三大方向与三大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8):68-71.

[4]翟杰全,张丛丛.科技传播研究:普及范式和创新范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11.

[5]孙文彬,李黎,汤书昆.国内科学传播研究:视野与阶段[C]//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2012.

[6]孙文彬,李黎,汤书昆.整合普及范式和创新范式两大传统——兼谈我们所理解的科学传播[J].科普研究,2013(2):5-14.

[7]翟杰全.科技传播研究与其基本方向[J].科学管理研究,1999(3):68-70.

[8]翟杰全.科技传播研究:疆域的扩张[J].科学学研究,2005(1):19-23.

[9]冯小素,潘正权.科技传播的整体解决方案[J].科学学研究,2005(1):24-28.

[10]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318.

[11]翟杰全.宏观科技传播研究:体制、政策与能力建设[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2-25.

[12]张婷.科学传播学的基本结构[J].声屏世界,2009(8):17-18.

猜你喜欢
科技传播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