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燕敏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东 中山 528400)
《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奥斯汀的经典之作,自出版近200年以来,它始终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备受读者与评论家的青睐。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试从叙事视角方面来探讨《傲慢与偏见》的魅力所在。《傲慢与偏见》中,叙述者巧妙地运用了全知视角和人物有限视角,使人物栩栩如生、音容宛然,情节妙趣横生、扣人心弦,并很好地突出了主题。
在《傲慢与偏见》中,叙述者主要采用的是全知视角。在全知叙述中,“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可从任何时空、任何角度来叙事,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如指掌;可鸟瞰一切同时发生的事,也可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但尽管上帝般的全知叙述者无所不知,在透视人物的内心时却常常是有重点、有选择的。此外,叙述者还常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公开和隐蔽的评论。[1]
首先,在《傲慢与偏见》中,叙述者常集中透视伊丽莎白的内心世界,从而缩短了读者与伊丽莎白之间的距离,使读者与伊丽莎白站在同一立场上,与她一起观察一切,感受一切,体会并欣赏伊丽莎白的富有主见、机灵幽默与活泼聪颖。如在尼日斐花园举行的舞会上,我们与伊丽莎白一起看到班纳特太太、她的小女儿们和柯林斯的不得体的言行,当时吉英与彬格莱沉浸在两人世界中,根本没有注意,只有伊丽莎白为他们脸红,她“觉得她家里人好像是约定今天晚上到这儿来尽量出丑,而且可以说是从来没有那样起劲,从来没有那样成功”。又如对于彬格莱小姐的心计,吉英总是从最好的方面去理解,几乎失却了是非的标准,也还是伊丽莎白敏锐地觉察出她们姐妹俩的不怀好意。在伊丽莎白与威廉·卢卡斯爵士父女同去柯林斯夫妇家小住时,咖苔琳夫人的千金来访,读者与伊丽莎白一同感受到威廉爵士的可笑。伊丽莎白觉得好笑的是,威廉爵士正毕恭毕敬地站在门口,虔诚地瞻仰着面前的蔚然大观,每当德·包尔小姐朝着他这边望的时候,他总是一鞠躬。[2]
卢卡斯爵士那趋炎附势、急于攀附权贵的心理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这样的过程中读者越来越认同、欣赏伊丽莎白的审美、价值观和判断力。
叙述者偶尔也对达西的内心世界进行透视。第四章中,达西情不自禁地陷入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之中,说到达西先生,他开头并不认为她怎么漂亮;他在跳舞会上望着她的时候,并没有带着丝毫的爱慕之意,第二次见面的时候,他也不过用吹毛求疵的眼光去看待她。不过,他尽管在朋友们面前,在自己心里,都说她的面貌一无可取,可是眨下眼的工夫,他就发现她那双乌黑的眼睛美丽非凡,使她的整个脸蛋儿显得极其聪慧。紧接着这个发现之后,他又在她身上发现了几个同样叫人怄气的地方。他带着挑剔的眼光,发觉她的身段这儿也不匀称,那儿也不匀称,可是他到底不得不承认她体态轻盈,惹人喜爱;虽然他嘴上一口咬定她缺少上流社会的翩翩风采,可是她那落落大方的爱打趣的作风,又把他迷住了。[2]
《傲慢与偏见》中全知叙述者并没有对伊丽莎白的外貌进行描述。但读者心中却有着她美丽聪颖的眼睛,婀娜多姿的身影。这种印象来自于哪里呢?正是通过对达西那双情人的眼睛中的伊丽莎白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伊丽莎白那双会说话的眸子,轻盈的体态,听到了她机灵的俏皮话,活泼的笑声。在这里,如果由全知叙述者来描述伊丽莎白的话,读者也许就不能获得对伊丽莎白如此生动的印象。
同时,《傲慢与偏见》中,处于故事外的叙述者居高临下,常通过其叙事眼光或表达方式暗暗地对人物进行权威的评论,与读者进行暗暗地交流,既保持了故事的自然与逼真,又含蓄地表达出对人物的嘲讽。如第十三章,柯林斯先生第一次到班纳特家拜访时,因询问是哪位表妹主勺而使班纳特太太不悦,他请求她原谅,不要见怪。于是她用柔和的声调说,她根本没有怪他,可是他却接接连连地道歉了一刻钟之久。[2]
最后一句话从表达方式上来说属于总结性叙述。对于柯林斯先生没完没了的道歉,叙述者仅进行了简要扼述,但这里又显然带有夸张的成分,暗含叙述者讽刺性的评论,使读者更为深刻地感受到柯林斯的愚蠢呆板和拘泥礼节。然而这还只是他的滑稽表演的开始,他从他那荒谬庸俗而自私自利的逻辑出发,决定在班纳特先生美丽的女儿们中挑选一个,既获得了他认为所必需的妻子,又对班家施了恩——解决了其女出嫁的问题(在他看来,班家女儿由于财产少,属于难嫁出之列),使他将来继承班先生的财产时更显得理所当然,慷慨大方。他一到班家,头一天就按照他那“一切应当先尽年龄最大的”的原则,选中了大女儿——美丽的吉英。然而班太太暗示吉英已有了对象,柯林斯先生只得撇开吉英不谈,改选伊丽莎白,一下子就选定了——就在班纳特太太拨火的那一刹那之间选定的。伊丽莎白无论是年龄,美貌,比吉英都只差一步,当然第二个就要轮到她。[2]
就是这样一个蠢物,在向伊丽莎白提出求婚,列举他那像布道文一样有条有理、势在必得的结婚理由时,声称自己对她怀有“最热烈的感情”,而这种所谓的“感情”却是在一刹那之间从吉英身上移到她身上的。叙述者在夸张的叙述中暗中与读者进行交流,使读者也充分领略到叙述者对这个声称有着“最热烈的感情”、实际却毫无感情的势利蠢人的讽意。被伊丽莎白拒绝后,他那“最热烈的感情”在第二天下午就移向了夏绿蒂,并洋洋得意地看到夏绿蒂接受了他三天之内的第二次求婚。离开后,他隆重地给班家来了一封谢函,两星期后他再次来到班家逗留了一星期,当他再次离开时,他像上次一样隆重其事地告别了浪博恩的亲戚们,祝贺表妹们健康幸福,又答应给他们的父亲再来一封谢函。[2]
这个厌物永远也感觉不到别人对他的厌烦,班纳特先生早已看透了他的庸俗与愚蠢,而班纳特太太也因为他终究没有如她所愿——娶她的女儿,对他的态度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由看重变为了厌烦。第二十九章中,柯林斯先生一行到咖苔琳夫人家里作客时,咖苔琳夫人饭前“打发”客人到窗口去欣赏风景,饭后又让客人们聆听她“断定明天天气怎么样”。通过“打发”、“断定”小小几个词的运用,叙述者就巧妙地传达出了自己对咖苔琳夫人的讽刺态度,咖苔琳夫人那骄横无礼、好支使人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傲慢与偏见》中,叙述者还经常换用故事中人物、特别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伊丽莎白的有限视角,使人物逼真生动,情节自然而又极富戏剧性,并突出了“傲慢与偏见”的主题。
在第十五章中,我们很自然地认识了韦翰。当班纳特小姐们和柯林斯先生一起去麦里屯时,不到一会儿工夫,这许多小姐都注意到一位年轻人身上去了。那人她们从来没见过,一副地道的绅士气派,正跟一个军官在街道那边散步。这位军官就是丹尼先生,丽迪雅正要打听他从伦敦回来了没有。当她们打那儿走过的时候,他鞠了一个躬。大家看到那个陌生人风度翩翩,都愣了一下,只是不知道这人是谁。吉蒂和丽迪雅决定想法子去打听,便借口要到对面铺子里去买点东西,带头走到那边去了。也正是事有凑巧,她们刚刚走到人行道上,那两个男人也正转过身来,走到那地方。丹尼马上招呼她们,并请求她们让他把他的朋友韦翰先生介绍给他们。[2]
这里叙述者临时换用班纳特家四位小姐的有限视角,直接让读者通过她们的有限视角来观察韦翰,使故事的承接发展水到渠成,极为自然。
在《傲慢与偏见》中,叙述者常常将全知视角转换为伊丽莎白的有限视角,让读者通过她的眼睛来看待事物。在第二十九章中,她应邀前往罗新斯拜访咖苔琳夫人母女,伊丽莎白倒是完全安然自若,而且从容不迫地细细瞧着那三位女主人。咖苔琳夫人是位高大的妇人,五官清楚,也许年轻时很好看。她的样子并不十分客气,接待宾客的态度也不能使宾客忘却自己身份的低微。她吓人的地方倒不是默不作声,而是她出言吐语时声调总是那么高高在上,自命不凡。[2]
读者对咖苔琳夫人的了解在这之前来自于柯林斯。虽然柯林斯对咖苔琳夫人的为人极尽吹嘘之能事,在这里我们通过伊丽莎白的眼睛看到了真实的咖苔琳夫人,看到了她的傲慢与无礼。由此,我们也看到伊丽莎白的不畏权势、富有主见和她敏锐的观察力。第十五章中,就在伊丽莎白姐妹四人第一次遇到并结识韦翰时,达西也与韦翰遭遇,伊丽莎白看到这个邂逅相遇的场合,觉得很是惊奇。两个人都变了脸色,一个惨白,一个通红。过了一会儿,韦翰按了按帽子,达西先生勉强回了一下礼。这是什么意思呢?既叫人无法想象,又叫人不能不想去打听一下。[2]
这里叙述者采用了伊丽莎白的有限视角,既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引起读者头脑中的悬念,又突出了伊丽莎白的细心与敏锐的观察力。叙述者经常透视伊丽莎白的内心以及采用她的视角,都使读者越来越欣赏伊丽莎白,对她的判断和感情产生同感。但从第十六章开始,当素来善于识人的伊丽莎白由于主观情感上的偏见和韦翰的蒙蔽而对达西怀有偏见时,叙述者采用了伊丽莎白的有限视角,因而读者也同样对达西怀有偏见。韦翰的花言巧语完全蒙住了她的眼睛,当他声称自己绝不会说达西的坏话时,伊丽莎白十分钦佩他这种见地,而且觉得他把这种见地讲出来以后,他越发显得英俊了。[2]
第三十四章中,当达西向她求婚时,她断然拒绝了,并指责他拆散了彬格莱与吉英,她说到这里时,只见他完全没有一点儿悔恨的意思,真使她气得非同小可。他甚至还装出一副不相信的神气在微笑。“你能否认你这样做过吗?”她又问了一遍。他故作镇静地回答道:“……”[2]
从“假装”、“故作镇静”这两个词可看出这里采用的是伊丽莎白的有限视角。出于对达西的偏见,她认为他的不相信以及镇静的反应都是假装出来的。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就可发现他并非假装,造成彬格莱与吉英分离的关键原因在于吉英的宁静含蓄。她的外表是如此的平静,以至于彬格莱本人甚至性格冷静、眼光敏锐的达西也看不出丝毫她对彬格莱炽烈的爱情。第三十五章是伊丽莎白由偏见迈向理智的关键的转折点——达西交给她一封亲笔信,这封信使她恍然觉察到自己从前对达西的偏见以及对韦翰的盲目轻信。故事进一步发展,她在克服偏见之后,看清了韦翰的伪善面目和达西的优良品质,逐渐对达西产生了爱情。她经历了由有限的理智到感情上的偏见、克服偏见、直到更高的理智的过程。我们是通过伊丽莎白的眼睛看到这一切的,因此开始时我们也对达西怀有同样的偏见而对品质低劣的韦翰印象良好,之后随着伊丽莎白渐渐发现实情,我们也逐步地转变了对他们的看法。人物的有限视角在这里大大加强了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与真实性,也体现了奥斯汀对于理智与感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的理解。
总而言之,《傲慢与偏见》中叙述视角的巧妙运用与转换,使书中人物刻划更为生动、逼真,故事情节更为扣人心弦,主题更为突出,这也是这部小说获得如此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1]Geoffrey N.Leech&Michael H.Short.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1.
[2](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3]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