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强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2015年4月,凤凰网率先推出了暖新闻,并把其放在首页的重要位置,揭开了暖新闻登场的序幕。随后,为了加强暖新闻信息共享,媒体间还组成了“暖新闻联盟”;一时间,暖新闻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暖新闻井喷式的出现,说明传媒界对新闻低俗化现象泛滥的关切,并反思媒体在其中的责任。正如凤凰网CEO刘爽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暖新闻出现的内在原因是因为凤凰网一直以来重视人文关怀,追求社会责任和媒体担当。”[1]这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社会塑造,抑或是正能量的弘扬,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有研究者指出,“暖新闻”即指有“暖度”的新闻。[2]但关于暖新闻的定义,因探讨较少以至没有一个权威概念。随着暖新闻的快速发展,可从各媒体的暖新闻宗旨和实践报道中管窥一豹,以便探讨。
从暖新闻宗旨看,凤凰网暖新闻的宗旨是“《暖新闻》是凤凰资讯出品的温情社会新闻栏目,为生命倾注力量,为心灵点盏明灯。”新华网安徽频道在“江淮暖新闻”导读中传达的是“旨在传递江淮身边的暖心人、暖心事。”搜狐在其暖新闻栏目中的摘要是“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从这些宗旨中,我们可以获取暖新闻具有“温暖社会”、“积极向上”、“伸张正义”等正能量特点。
从媒体报道看,如《河北老汉推瘫妻徒步去海南观景:一时爱难报一世情》《爸爸全身湿透“为儿撑伞”感动全球250万人》《听见“抓小偷”宿州小伙放下碗筷冲出去》《倾家办学23年 他是留守儿童“守护神”》《路面螺钉致多车中招 夫妻冒雨拿吸铁石帮忙吸走》《合肥姑娘给光脚老人买鞋 烈日街头蹲地帮其穿上》等,这些暖新闻体现了光辉的人性,展现出人间的真善美,充满责任担当和人间正义,勾勒出一幅幅人间温情的画面,传递出人间的正能量。由此可以看出,暖新闻应该是传递“积极向上、充满着正能量”的新闻内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暖新闻指充满正能量的新闻,且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力,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
暖新闻承载的内容早已有之,散落于社会新闻中。而目前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功能把暖新闻汇聚在一起,使其或出现在媒介首页的重要位置,或通过专栏、专题呈现。同时,几乎所有的暖新闻标题前都醒目地标注“暖新闻”字样,进行强调、突出和放大传播。
与常见的“凶杀、诈骗、出轨、色情”等吸引眼球的新闻不同,暖新闻来自社会平凡的人物和事件,聚焦新闻事件的“暖度”,通过各种传播平台进行高频率地传递正能量,引起受众广泛的关注和互动。
第一,从报道的人物和事件看,暖新闻关注普通人物极其平凡事件,如《“耳机暖男”火车上摘耳机递给哭泣女童》《爸爸全身湿透“为儿撑伞”感动全球250万人》等等,这些人物是平凡的人,事件也是极其普通的事件。正如新华网安徽频道在其暖新闻导读里表达的话语“暖新闻并不遥远,只要拥有一双发现暖的眼睛”,这说明暖新闻就在我们身边,就是身边的平凡人物和普通事件。
第二,从新闻内容上看,暖新闻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爱情、亲情、友情、责任、正义、信任和爱心等等。例如,《八旬奶奶走失11天 孙女画漫画网上寻找》《一句“我爸就是你爸” 消防员替牺牲战友尽孝》《安康男子病逝捐献器官4名患者获新生》等,这些内容温暖人心、坚守承诺、颂美扬善,展现出人性光辉的一面,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和舆论导向。
第三,从参与的主体看,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从党媒到商业媒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都参与暖新闻的建设和报道,部分媒体间还成立了“暖新闻联盟”,实现了暖新闻的信息共享,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正能量传播场域。
第四,从报道的频率看,暖新闻的报道频率较高。以凤凰网暖新闻为例,从今年4月10日的第一篇暖新闻《八旬老奶奶用头给患病老伴当枕头照片走红》,到9月30日的《退休豫剧名家17年收养6孤儿 为抚养孩子茶楼卖艺》,一共刊登349篇暖新闻,几乎每天都有暖新闻的刊发,最多的一天达到6篇。暖新闻高频率的持续性报道为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起到了重要作用。
暖新闻推出后,媒介和受众互动效果良好,并且获得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在6月30日的凤凰网与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召开《暖新闻》联合共建发布会上,国家网信办对暖新闻高度评价,并希望暖新闻能吸收更多媒体的参与,汇聚社会的正能量。暖新闻方兴未艾,为社会环境的营造带来正面信息,并逐渐形成新的媒介生态体系,值得传媒反思和探索,这对抵制新闻低俗化泛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闻低俗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传媒自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不应一味地通过低俗化的新闻来博取眼球,还应该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正如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所著《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说道“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目标,新闻界有一种相似的责任。……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大众传播机构是一种教育工具,而且也许是强大的;它们必须在陈述和阐明本共同体应该为之奋斗的理想中,承担起教育者那样的责任。”[3]暖新闻并没有通过“哗众取宠”的手段,但依然能获取受众的关注和认可,体现了部分传媒开始反思以往的报道,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媒体担当。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众传播媒介要切实担负起社会整合和教育功能的责任,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国家发展营造出积极的氛围。
使用与满足理论引导我们去关注大众传播的受众,哪怕是在最低的限度上。布林达•德温建议,信息活动的发展应该始于研究潜在的信息使用者和人们为要了解世界而提出的问题。同样的教导可能也适用于大众媒介的多数内容制作者。在很多领域,媒介策划者应该对他们潜在的受众和受众想要获得的那些满足作更多的研究。[4]我们都知道人们使用媒介目的是不同的,受众并不都是对低俗化的新闻感兴趣,并不都追求“怪诞、猎奇、凶案”等新闻。受众也对暖新闻也有强烈的关注,希望看到充满正能量的新闻。凤凰网暖新闻推出两个月的时间,其访问人数就已突破一亿人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受众有正能量、人情化的新闻需要。追求“真善美”的暖新闻是广大受众的价值追求之一。同时,受众在阅读暖新闻后,还积极表达观点。如《解放军战士跃下10米大坝 智斗洄流巧救3名少年》,全是充满正能量的评价。
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下,媒体间竞争激烈,传播者应反思以往报道的低俗化和同质化,发掘受众的需求,大量挖掘我们身边的暖新闻,即使身边微不足道的“好人好事”,通过媒体传播,一样可以满足受众的需求,提高竞争力。凤凰网就是例证,暖新闻推出后,不但没有降低首页流量,反而有所提升。
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5]所谓的“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目前,低俗化新闻泛滥所营造出的“信息环境”,使社会浮躁、价值观扭曲,正能量被埋没,造成了大众的漠视和爱心缺失,引起了诸如“老人摔倒无人帮扶”等现象的频频出现。
为了阻止这种现象的继续蔓延,传媒有必要通过暖新闻弘扬社会正能量,纠正已扭曲的社会价值体系,营造“有爱心、有人情、有正义”的信息环境,使正能量能够得到广泛传播,重塑社会生态系统,这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主流导向,吻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媒体应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1] 凤凰网与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联合共建暖新闻栏目[DB/OL] . http://news.ifeng.com/a/20150630/44073632_0.shtml.
[2] 孙晨颖.从议程设置看“暖新闻”现象的走红[J].传媒评论,2015.
[3] 新闻自由委员会(美).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沃纳·赛佛林(美),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华夏出版社,1999.
[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