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怡 韩琰琰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新闻框架理论下“90后”报道的倾向性研究
——以《中国青年报》与《燕赵都市报》为例
张心怡 韩琰琰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90后”一词已经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尤其是许多新闻媒体近年来也开始加重了相关报道的比重。这个特殊群体引起的广泛关注也给我们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空间,本文主要采用了数据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以2009年至2014年《中国青年报》和《燕赵都市报》与“90后”相关的报道进行分析,探讨新闻框架影响下全国性综合日报与地方性都市报对“90后”群体报道的不同倾向性。
“90后”;新闻框架;倾向性;偏见
有学者对新闻框架理论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框架建构’指的是传媒通过对有关某一事件、问题、现象的事实、细节、特点等的选择,强调和排除,形成传媒对事件、问题、现象的解释与思考结构,亦即框架,这种框架在凸现某些事实、细节、特点等的同时将被传媒视为无关紧要的东西排斥在外。”
与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的概念相似,他就认为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经过媒介中介报道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一)在时间轴上的纵向分析
《中国青年报》2009年至2011年12月报道内容多为社会新闻(包含社会公益和社会问题)与有关于教育学习方面的新闻,在这一时期教育学习方面的报道占报道总比重高达28%。而在2012年至2014年报道内容除社会新闻比重未发生明显变化外,有关教育学习方面的新闻明显下降至11.7%,取而代之的多为有关就业工作的新闻报道,在这段时间范围内,新闻报道主题是关于工作就业的比重高达25%。《燕赵都市报》2009年至2011年期间关于社会问题的新闻报道的比重为79.1%,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只占总比重的20.9%,在这一阶段负面消息的比重占到79%。而在2012年至2014年期间,新闻的题材开始发生变化,社会新闻的比重降低为报道总数量的25%,正面新闻的报道也占到了53.6%的比重。数据说明,《燕赵都市报》关于“90后”的报道也受到了新闻框架的影响,在一个时间段内一种题材或者一种立场的报道占据绝对的优势。
(二)媒体间的横向分析
根据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中国青年报》和《燕赵都市报》对“90后”群体的新闻报道,无论是在新闻主题上还是在新闻体裁上均存在着差异。《中国青年报》在新闻主题上多以教育学习和90后观念态度为主,分别占报道总数量的23.6%和21.7%;而《燕赵都市报》则较为单一,涉及社会问题的新闻报道共48条,占了63.2%的比重。
新闻体裁方面,中青报明显以通讯为主,占总报道数的64.6%;而《燕赵都市报》多以消息为主,比重高达60.5%。
尤其是在报道主题的倾向性方面,两份报刊的立场倾向是完全不同的。《中国青年报》正面报道的比例高达64.6%,而《燕赵都市报》的正面报道比重仅为27.6%,负面报道以63.2%的比重占据绝对优势。
(一)媒介形象建构中的社会环境框架
“新闻事实一旦被报道,其表现形式不再是生活原型的事实,把关人把某些因素加工到新闻中去,使新闻被涵化了”,在媒体构建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意识形态会对媒体形象的形成产生制约作用。
《中国青年报》作为全国性日报和团中央机关报,必然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把关人会自然而然地去选择相对正面的报道素材,以防止造成不好的影响和舆论,这是从报纸的性质和立场出发而必然发生的事实。从整体社会制度来看,中国新闻报道的政策为以正面宣传为主,作为宣扬党中央思想的中央机关报中青报来说,正面报道也正是题中之意。
《燕赵都市报》作为地方性都市报,考虑到报纸的发行区域较小,地域限制使得它报道的影响力与中青报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而其都市报的性质,也使得它少受到政治制度的限制,而多去考虑经济与效益。这样考虑《燕赵都市报》针对“90后”的报道多倾向于消极和负面也就可以解释和理解了。
(二)新闻框架造成的报道偏见
以上两个因素客观上造成了新闻框架的形成,而新闻框架形成之后传播者往往在建构新闻和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将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实进行凸显,而把不符合自己观点的部分忽略掉。传播者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新闻框架”为公众提供筛选后的信息;一方面这部分信息建构的社会印象往往会偏离事实。当然,新闻框架中的偏见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的效果,从报纸的立场来说,可以增加报纸发行量或者起到增强报道效果的作用;从国家层面来说,能够提供给公众以相对稳定且正确的舆论导向。
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新闻框架带来的偏见会一直存在于新闻报道中,完全客观性的报道不可能完全做到。但是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至少不应该忘记新闻的灵魂就是客观,尊重事实是新闻传播过程中最应该铭记的一点。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媒介的新闻框架总会被特定的政治体制影响,所以我们更应该用敏锐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不要被新闻框架束缚住,使我们的新闻报道客观公正且呈现多样性。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 白贵,彭焕萍.当代新闻写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 陈军.论新闻框架中的“偏见”极其规避[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夏倩芳,张明新.新闻框架与固定成见:1979-2005年中国大陆主流报纸新闻中的党员形象与精英形象[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02).
[5] 徐连明.中国大众传媒独生子女新闻框架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05).
G206.2
A
1674-8883(2015)19-0154-01
张心怡,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在读硕士。韩琰琰,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