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新诉求

2015-02-26 13: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符号媒介

康 茜

(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

浅析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新诉求

康 茜

(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能否吸引受众,成为影响广播电视媒介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试着探讨新媒体时代对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提出的新诉求。

新媒体;广播电视;新闻写作

新媒体背景下,受众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习惯正经历着一场由精细获得变为粗略获取,由深层感悟变为浅层表述,由静心阅读变为享受“悦读”的巨大转变。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如何以积极的姿态应对这场传媒界的嬗变,呈现出新闻写作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成为影响广播电视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新媒体带来的强势冲击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受众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化和便捷化。通过新媒体的使用,受众可以随时随地以便捷的方式获取信息。借助新媒体,受众可随时随地将所见所闻随手发布,成为自媒体的参与者。因此,越来越多的受众选择新媒体作为传递信息、沟通交流、获得娱乐的工具。

如果说受众之前面对的是一个物质丰富的世界,那么现在面对的便是一个充斥着媒介符号的世界。[1]以不同技术为基础的各种新兴媒介,正有力地塑造着受众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性。

然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带给受众便利快捷的使用体验之外,抽离了受众对有效信息甄别的过程,剥夺了受众独立思考的过程,弱化了受众情感积淀和阅读体验的过程。因此,美国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在这个信息云集、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2]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而言,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二、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变化与媒介变化息息相关

作为以电子技术为依托而发展的信息传播媒介,广播和电视的出现,使受众的视野变得更加宽广,同时也使受众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近年来,广播电视媒介形态和媒介环境在不断发展,受众对广播电视的使用也在逐渐普及,这使得广播电视成为受众关注度和使用度最高的媒体。

广播电视的新闻写作,因着广播电视媒介自身的属性差异和发展变革,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广播靠声音、电视靠画面传播信息,这二者都属于视觉传播的范畴,其内核都离不开文字写作。单纯的文字符号写作曾经统领了新闻写作领域,然而在图像符号和声音符号大规模介入之后,对文字符号的表征意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也更加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和艺术性。

近年来,由于受到新媒体带来的竞争,广播电视不仅全方位拓展传播渠道,而且积极探索多元化媒介形态,这必然会引起媒介产品内容的改变,也因此引发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新发展、新变化。

三、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新诉求

不论是媒介形态的变革还是渠道的拓展,其发展依托的基础都是内容的创新。脱离内容,纵然渠道多样形态新颖,也徒有光鲜的外在,而内容生产制作才是关乎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内涵。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也应顺应形势,在内容生产制作环节寻求新的突破,致力于创新变革。

(一)变“为听而写”为“三位一体”

众所周知,声音和画面是受众使用广播电视获取新闻信息符号的载体。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在长期以来都是“为听而写”,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新闻事实进行叙述,力求使受众接收新闻信息时不受语言理解的阻碍。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更加接近受众的生活,更加易于理解。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大多使用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来顺应受众“喜俗厌雅”的心理特征。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使用,广播电视新闻仅仅追求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制作是远远不够的,仅仅追求受众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风格更是与其长期发展不符的,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提升其思想高度,增加其内涵厚度,扩展其视野宽度。因此,这便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有机结合文字符号、图像符号和声音符号,完美融合象征叙述、表意和抒情的文字、图像和声音,结合三者的优势,避免各自的桎梏,真正给受众带来听觉、视觉和感官“三位一体”的阅读享受。

(二)变“固定格式”为“多样丰富”

写作本身是一种表达和传递的活动,是充满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创作。然而广播电视新闻写作长期囿于新闻的体态,受新闻写作结构和新闻事件叙述时态的限制,其写作形式固定化格式化。这不仅导致广播电视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更易使受众对媒介产生抵触反感。

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在格式和结构上,要敢于尝试不同的文体,勇于打破固化的写作模式,运用吸引人的多样化结构。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语言使用中,要大胆地“接地气”,将新的网络流行用语和热词新词融合在内容写作中,与受众的生活更为贴近,力求打造丰富多样、新颖独特的写作方式。力求使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内容表现形式更为多样、更加丰富、更具有“悦读悦听性”。

(三)变“混乱不堪”为“逻辑清晰”

广播电视新闻以声音和画面作为叙述语言,在极具视觉冲击力、听觉吸引力的画面和声音符号背后,文字写作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如果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仅追求朗朗上口、语句顺畅、修辞得体、用语华丽,而不注重与相对应的画面声音相配合,则会给受众造成混乱不堪的错位感和视觉逻辑的错误感。

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要注重视觉逻辑的清晰明朗,使画面和文稿互为支撑,相互协调。用活动的画面和流动的声音在表述思想与情感时,带给受众现场感的同时,却无法进一步给受众提供多义性的提示和深层次的思考。因此,便需要更具表征意义的文字,对画面加以阐述说明。这也决定了文字要与画面、声音相关相符、同构同生。

新媒体对任何媒介而言,都是一把不可忽视的双刃剑。在带来竞争的同时,也能促进良性的竞争,更好地推动媒介的转型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在新媒体时代,只有打破成规,积极创新,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真正带给受众全方位的感官触动和视觉体验,将获取信息的过程变为“体验享受”,以期应对新媒体的挑战,追求更深更远的发展。

[1] 张育仁.神妙的媒笔——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学[M].云南人民出版社.

[2] 张雅杰.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写作技巧之我见[J].声屏世界,2014(6).

G212.2

A

1674-8883(2015)19-0135-01

康茜(1985—),女,山西忻州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业务。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符号媒介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变符号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