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霄
(长江大学 文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基于WEB网络模式下的模拟广电中心建构研究
——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模拟广播电视中心为例
徐 霄
(长江大学 文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本文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模拟广播电视中心为例,通过对其校园媒体的特点与现状分析,介绍了模拟广电中心的具体构架,阐述了模拟广电中心对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这种利用WEB网络技术建构的模拟广播电视中心,在融合多种媒体资源、多功能化的过程中,培养和推进了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独立学院;模拟广电中心;新闻实践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又迈进了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大数据时代,各类信息以几何级数增长,每分每秒都产生着大量的信息,各种微博、微信、APP等客户端的爆发式增长,人们已经完全包围在其中。利用以WEB网络模式建构的模拟广播电视中心,就是要适应这种形态的变化,构建以网站为平台,组建以独立学院新闻专业为核心并带动多个专业学科门类的实践技能培养平台,通过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架构网络声像媒体、电子平面媒体,模拟媒体运作真实情景,通过采编、送审、播出、录播、直播、网络发行等形式,让同学们了解和熟悉社会媒体的运作流程,真正提高独立学院新闻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动手能力,为专业实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当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主流校园媒体主要有《泮池苑报》、学校新闻网官网、校园有线广播台、校园电视台及《苇迪》文学社等。其中《泮池苑报》和校园广播台是我校校园媒体的传统形式,校园电视台是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成立的新的校园媒体形式。
(一)校报《泮池苑报》
《泮池苑报》是学校对外宣传的主要纸质媒介,是校园媒体中较权威、发展较成熟的媒体。不足之处在于它的出版成本相比电子媒体要高,出版周期相对较长,时效性较差,且版面有限。
(二)校园广播台
校园广播台是学校校园媒体中较活跃的媒体。具有即时性、快速性、传真感,听其声能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等传播特点。目前我校有线广播一般安排在早餐、午餐、晚餐时间播出,但节目互动性不强,听众匮乏。虽然组建了广播听友群,但随着网络无线通讯技术的普及和快速发展,高校师生获取新闻和信息的渠道、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网络资源信息、移动APP客户端、微信、微博、微视等对传统校园有线广播很大冲击。
(三)校园新闻网
校园新闻网是学校对外宣传的主要媒体形式,对提高学校声誉,扩大学校影响力有积极作用。它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丰富、更新及时和图文并茂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和青睐。在当下信息量很大很快的年代,校园新闻网的安全性问题,网页改版更新的速度,给新闻网的发展也带来不少挑战。
(四)校园社团期刊《苇迪》文学社
苇笛文学社是一个由大学生文学爱好者组成的社团组织,是学校最早成立的社团之一,也是最具影响力和活力的社团之一,开展以文学为主的各类活动,为全体社员和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苇笛文学社主办的《苇笛》刊物是一本以校园文学为主导的大学生读物,以“弘扬人文精神,培养文学新人”为办刊宗旨。[1]作为对校报《泮池苑报》这一纸媒的补充,它更能发挥学生自主办刊的能力,编辑、撰稿、征稿、策划、发行、推广等多种环节均由学生自主管理,锻炼了学生,同时对于爱好文学的学生来说,通过这一平台的发表相对较容易,学生能得到满足感,实际能促进和鼓励学生的文学创作,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受资金的限制,主要依赖学校的全额资助,发行量并不大,出刊周期长,为季刊,难以很大面积的推广发行。
总之,从学校各大校园媒体发展现状来看,这些校园媒体的辐射面虽不广,但各有各的优势,通过多种媒体形态的交错发展也能影响学校师生的思想意识,它是校园文化传播、信息传递、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也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
高校校园媒体是我国传媒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工具,如同大众媒体一样,她的物质形态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媒体的形态始终处于一个不断积累和演化的进程,这种变化在以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时代显得更加鲜明。[2]随着网络技术的大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新媒体得到快速发展,如何提升高校校园媒体的影响力,使其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更好地发挥作用是当前校园媒体从业者和新闻传播学者应该探讨的问题。因此,在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不断探索和改进高校媒体的发展路径,打造在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高校传媒,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任重而道远。[3]
目前,学校校园媒体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着自己的职能和作用,但都是从自身宣传需要出发,使得各类媒体出不了精品,质量参差不齐,内容单调乏味,面对网络时代的学生来说,关注度不高,缺乏吸引力,由于这些校内媒体资源的分散性,致使新闻信息的重复性较大,所报道的内容同质化严重,若优化配置各方媒体资源,对同一新闻的报道可以有所侧重,从辐射的广度与深度出发,综合考虑,对于各大媒体形成合力,便能很好的发挥校园媒体的服务、宣传和监督等作业。高校校园媒体的资源优化配置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多种媒体的优势互补、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使校园媒体的传播力度更加强大。[4]所以有必要优化整合校园媒体,重视校园媒体的效能,使之更好地服务师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
因此,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模拟社会媒体运作真实情景,组建web网络模式下的模拟广播电视中心,优化校园媒体资源,通过跨平台融合,带动以新闻专业为核心,多个专业学科门类的实践技能培养平台,让同学们了解和熟悉其运作流程,真正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动手能力,为专业实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这对学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模拟广电中心是基于web网络模式下的,具体构架是:利用网络建构基于WEB网络站点为平台的模拟广播电视中心,中心分三个层,第一层是模拟广播电视中心层,即最高管理层。第二层是三大媒体层,即广播、电视、数字平面媒体。第三层是各媒体层下的基层媒体从业队伍层(如各类记者、编辑、摄像、文宣、策划等)。组建以独立学校新闻专业为核心并带动多个专业学科门类的实践技能培养平台,通过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架构网络声像媒体、电子平面媒体,模拟媒体运作真实情景,采用选题、采编、送审、播出、录播、直播、网络发行等形式,让同学们了解和熟悉社会媒体的运作流程,真正提高独立学院新闻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动手能力,为专业实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基于web网络模式下的独立学院模拟广电中心的管理和运作具有教学实践和校园服务两重任务。如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新闻采访、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演播、电视栏目包装等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但在实践教学中却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课外实践指导力度不强、组织力量有限,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校期间得不到充分锻炼,老师的教学效果也缺少实践性的评估环节,新闻的采、写、编、播等一系列在实际运用中密不可分的连续技能在教学中却被人为割裂。[5]这样的现象不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对于这种实践教育培养模式使我们急需改革,因而上述实践训练平台——“基于web网络模式下的独立学院模拟广电中心”的建构,能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并在该平台各部门实习锻炼,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同时,学校将平台纳入相关系部管理,指导其常规化、规范化运作,并让部分实践课程纳入到该平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教学任务,分步参与该平台下的实践训练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一)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
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设置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通过加强课程改革,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而模拟广电中心的建立就能够很好的改善一定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运作过程中,从前期的策划到后期的采访编辑、合成都可以由学生来完成,一条小小的新闻片的采访和编辑,就能让学生把采访学的题材选择、采访技巧、新闻稿的写作、标题的提炼、新闻同期声的运用及非编机器的使用等一系列知识贯通起来理解与使用。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理解,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还能改变那种“你教我学”、“你问我答”的被动教学状况。[6]这种教师引导辅助,学生主导具体节目生产管理运行,不论是策划、采访、写作还是后期剪辑、包装、播出等,都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更能使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实战运用,学生就能获得更多的实践知识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
(二)强化了新闻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模拟广电中心的建立,对于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直接解决他们实践动手能力的问题。目前,我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现有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新闻演播室、录音室、摄像实验室等,承担电视节目制作与编辑、广播节目制作与编辑、新闻摄像与编辑、广播电视专题制作、广播电视广告、新闻演播、广播电视技术、数字音频编辑、Adobe Premiere,After Effect等教学与研究。学生通过接受模拟广电中心各媒体层的任务进入相关的实验室,可以极大地推进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新闻采访、摄影、摄像、写作、编辑、评论、策划等专业技能,同时通过在模拟广电中心各媒体层的不断磨合与创作,极大地强化了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具体体现在“采”、“编”和“播”的实践能力上。
(三)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基于WEB网络模式的模拟广电中心,通过与校内实验室的融合搭配,为学生参与该中心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学生可利用自己在模拟广电中心的所担任的岗位角色,参与制作相关节目作品,推进了学生自主专研、自主使用实验设备、出入实验室的积极性,提高了实验室的开放率和使用率,对于有效利用学校现有实验设备具有积极意义,推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校园媒体传播业务能力提升的目标,有效地减少了学校资源闲置浪费现象的发生。
通过借助WEB网络技术建立以网站为平台的集三大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平面媒体)于一体的模拟广播电视中心,能够充分调配校园专业资源,弥补专业资源缺陷,扩大校内专业实践范围,带动多个专业的合作热情与实践机会,形成良好的校园专业学习与实践文化,对于推进校园媒体,各大学科的良性互动,以及解决独立学院新闻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有积极意义。
[1] 百度百科.苇笛文学社[EB/OL] . http://baike.baidu.com/ view/3948983.htm . 2015-01-05/2015-10-01.
[2] 王成良.高校校园媒体现状及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3] 汪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媒体发展路径探析[J].经营,2012(11):36-37.
[4] 聂晶磊.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策略探析[J].新闻界,2009(02):96-97.
[5] 杨雨丹.高校新闻教育的困境与突围[J].新闻记者,2009(02):79-82.
[6] 印兴娣.论校园电视台在高校新闻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88-90.
G432
A
1674-8883(2015)19-0019-02
本论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b317)
徐霄(1983—),男,湖北荆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管理,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