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芃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信息化办公室)
论谍战电视剧《伪装者》叙事策略的得与失
丁 芃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信息化办公室)
谍战题材电视剧《伪装者》点击量和收视率居高不下,其中剧中人物的身份设置和悬疑手法的运用都是叙事精彩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其叙事策略的分析研究其热播的深层次原因,以期为日后的谍战题材电视剧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经验。
多重身份;悬念设置;人物命运
谍战题材电视剧是一种经久不衰的电视剧,自1981年《敌营十八年》开创谍战电视剧先河以来,《英雄虎胆》《暗算》《潜伏》《黎明之前》等都成为经典之作,绵里藏针的正邪交锋、惊险刺激的情报获取、扑朔迷离的情感纠葛等元素成为此种题材电视剧的叙事标配。
2015年8月上映的《伪装者》在湖南卫视的收视率一路看涨持续破2,网络日播放量突破一亿大关,达到10976万人次,成为国内谍战剧史上首部网络日播量过亿的影视作品,如此高的点击量和收视率与其精湛的叙事策略密不可分。
讲故事首先要把人物定位准确,第一集中明诚刺杀完日本特务之后字幕显示其为“国民党军统上海站情报科少校副官”,明楼为“国民党军统上海站情报科上校科长”;第二集,明楼来到汪伪政府总部,职衔为“财政部经济司首席财经顾问,特务委员会副主任,汪伪政府海关总署督察长”,明诚则成为了“明楼秘书处处长”;第三集,明楼和明诚在谈论地下党被捕事件时,明诚为“中共地下党上海情报组谍报员”,明楼为“中共地下党上海情报组组长”,三集三个身份,这在以往的谍战题材电视剧中从没有出现过,中共、军统和汪伪政权,三个身份让以往的国共两党对立局面又增添了一重,抗日时期汪伪政府投递叛国,而蒋介石政权属于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份子,所以就出现了集三个身份于一身的明楼和明诚。另外,明家大姐明镜在上海明氏企业董事长的身份下是个红色资本家,明家小弟明台在去港大上学的路上被军统选中成为一名军统特工,明家四姐弟都具备双重甚至三重身份,这些身份给错综复杂的叙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迷雾重重的人物身份背景下展开叙事,出于隐藏身份的目的也可以发生动人心弦的叙事环节。明镜并不知道小弟明台已经成为军统特工,而是认为他一直在港大读书,所以她在去香港为抗日转移物资的同时也想看看明台,而明台也接到了命令要在香港狙杀日本高官长谷川刚。罗伯特·麦基认为悬念就是“观众和(作品中的)人物知道同样的信息”。这种悬念就是让剧中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都知道当事人即将面临的困境和人物,观众期待看到剧中人物如何摆脱困境,转化危机。在军统的安排下,明台迅速熟悉港大环境,在和姐姐聊校园生活时滴水不漏,并且顺利住到了已经安排好的饭店中执行狙杀任务。这种情节设置把最难掩盖的人物身份巧妙圆满地解决了,还进一步推进了剧情发展。
从观影心理来讲,观众扮演着对剧中人物命运掌控和分析的角色,让观众知道剧中角色不知道的事情以及他将要遇到的危险更能让观众产生焦虑和恐惧。明台在执行任务时遗忘在现场一块手表,被日本特工南田洋子发现并放置在了不太显眼但能够被发现的位置,明诚出于保护明台的目的捡起了手表。此时,观众都知道明诚掉进了陷阱,悬念由此产生。明楼为了解除危机,制定了除掉南田洋子同时铲除叛徒的计划,而后明台收到军统电报要求袭击明楼座驾,铲除明楼。观众虽然能猜测出这条命令并不是真正要刺杀明楼,但对于整个计划尚不清楚,观众和剧中当事人都不知道将要发生的事情,由这种不确定性造成的紧张感就会异常强烈,剧中矛盾对抗尖锐,扣人心弦。这出戏综合运用两种悬念设置的手法,人物命运跌宕起伏,是整部电视剧中最精彩的部分。
这部电视剧虽有诸多优点,但也有一出最大败笔,即解救劳工营战俘一事。军统和中共地下党联手解救劳工营战俘,借用给战俘看病的机会给战俘布置任务,屋外是严控监视的日本兵,屋内国共两党和战俘竟然明目张胆地围绕地图商量事情,此处情节设置不够合理。在解救过程中,中共地下党程锦云为了解救一个小孩屡次错过射击最佳时间,并且还因为这个孩子导致明台和自己陷入敌人埋伏,险些丧命。此处的剧情也许是为了彰显主人公的信守承诺和爱民如子,或是为了让二人的爱情经历生死考验进一步升华,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因小失大的个人情感严重背离组织原则这一常识让观众无法接受这种剧情,此戏让整部电视剧变得不够完美。
综上,《伪装者》在剧中人物身份设置上达到了谍战题材电视剧的新高度,在复杂的人物身份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悬念设置手法让剧情千回百转,引人入胜。虽然其中个别剧情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瑕不掩瑜,可以算得上谍战题材电视剧中的精品之作。
[1]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2]搜狐娱乐.《伪装者》单日网络播放量破亿 创谍战剧新记录[EB/OL].搜狐网,(2015-09-15)[2015-9-26]http://yule. sohu.com/20150915/n4211499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