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艳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论快新闻下的新闻真相
朱 艳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媒体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信息时代悄然到来。新闻传播也追求快速,往往真相还在辨析中,新闻流言也跑千里之外。因此,我们要还原新闻最初的本质,保持新闻的客观性,追求新闻的事实。
快新闻;网络暴力;真相
如今,网络、博客、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广泛流行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这不仅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也让信息传播模式碎片化、分众化。新闻信息的传播在信息高速道路上不断追求快、更快,力求在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眼球。往往这些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猎奇、暴力等因素在大众中病毒式地传播着。
周廷勇在他的《防止“不对称效应”误导舆论——迭代式新闻语境下把握和掌控舆论的思考》中就提到“迭代式新闻语境”“‘迭代’是一种不断变量的旧值递推新值的过程。随着网络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原有的一次成型、权威证实的新闻报道,被多次递推、旧貌新颜的‘迭代式新闻’取代。报道者几乎不做任何核实,就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核实先报道一个‘似是而非的存在’,再‘边施工边设计’完成一个‘不完美的成果物’。这种‘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比‘发布正确的消息’更重要的取向,极易将‘点’上的问题炒成‘面’上的问题,甚至出现正面舆论被负面舆论绑架的‘一边倒’。[1]”可以说,当下网络社会很多信息的传播就是以迭代式的形式出现的。在这种背景下,很容易造成网络社会的网络暴力:毫无底线的人身攻击、疯狂的人肉搜索、无端的谩骂指责,还有漫天飞舞的流言和谣言等……那么,我们到底是追求新闻信息的快速还是真相。
我国学者陆定一曾对“新闻”下过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特点是及时、新鲜、真实、客观等。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后续学者都不断地对新闻的定义和特点进行着补充和完善。但是,不管时代怎样变迁,新闻都离不开尊重事实的这一基础,新闻的“事实”属性一直都是新闻界广泛认可的。
但是,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新闻生产更加碎片化,传者、受者没有了明确的分界线,每个人都可以是传播者、受众者,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的互动,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面对滔滔的信息舆论进攻,大众当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或者什么样的角色去面对、去分析、去探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能不能做到理性地对待。
在今天,网络新媒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娱乐性、互动性、虚拟化,尤其是互动性迅速征服了大众,成为大众认识社会、实现人际交往、表达个人意志的重要方式,并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点、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已深深根植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现今,活跃在网络上,尤其是网络社交平台上的多是年轻的群体,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回顾这一年来发生的诸多事件,很多事情在网络上一发布,立即就会引起多米诺效应,而且呈越演越烈的态势。纵观许多新闻事件的报道,大都是从吸引受众的眼球开始,在网上进行着碎片化地传播,乃至一些新闻事件中,新闻真相被淡化,对新闻当事人的人身攻击却一度甚嚣尘上,使事件的发展在网络这个新媒体上持续地发酵着。
网络暴力蔓延。似乎网民们都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释放着压抑太久的社会暴戾情绪,这在网络新媒体发展到今天不知是利还是弊。无论是利还是弊,计算机始终是一个工具,网络也只是一个传播途径,新闻的传播关键还是需要人去主导。在网络社会中,信息的传播不会再像纸媒时代那样,讲究传播者对新闻事件的监控,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就提出的一个“把关人”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中,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但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迎来了数字媒介时代。现代社会,人们获得信息也比以往更加容易,互联网上每天都充斥着无数信息,也因此人类社会迎来了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元化。同时,信息传播模式扁平化,单向传播转为双向或多向传播,传统媒体的中心话语权逐渐向平权化转变,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传授者角色的改变,他可以作为受者接收信息,通过转发信息或者发布第一手信息又可以转化为传者,两个角色也可以同时互动。传受角色互动的时代,任何人都是传播者,中国的“网络社会”从第一天起就更多地建立在虚拟ID和模糊身份基础上,这就造成在网络的世界里谁也不认识谁,也不知道网络背后个人的真实身份,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众多网民对新闻追寻并不是探索真相,而是进行一场情绪的宣泄,通过网民爆料、跟帖转发、人肉搜索、现场围观、舆论声援等形式,进行着一种“合法的伤害”,集体无意识和集体有意识的网络暴力也就更容易形成气候。
2.1新闻制作的全民参与
和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站在事件发生的现场,成为新闻报道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让公众有了全程参与新闻事件的过程,对新闻也有了全新的体验。但是,这也意味着,面对同样一件事情,受众的见解往往会被“优先获取的信息”左右,网民出于好奇等多种因素,会跟帖或转发,但是他们很少会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很多情况下,对于一件新闻事件的发生大多数网民也没有能力和经验去核实事件的真相。同时,网络时代“信息源的多元化与不确定性正在颠覆长期以来受众对传媒的信任心理;信息内容的海量性无疑增加了受众筛选信息的难度”。
2.2媒体从业者职业素养低下
网络社会化的高速发展,一些媒体从业人员不具备应有的媒介素养。为了增加收视率,提高点击量或发行量,获取经济效益,不惜用血腥、暴力、色情等网络信息来博取受众的眼球;又或是追求第一时间发布,制造爆炸性新闻,增强所在媒介的影响力,对发生的新闻事件不予以核实,只是想抢在别的媒体还未报道出来之前发布,在高速运转的网络中抢得先机。长此以往,新闻的客观性被磨灭殆尽,媒体的权威和信用也被逐渐侵蚀。
2.3网民“网络依赖综合症”
网民在网上持续操作的时间过长,随着乐趣的不断增强,而欲罢不能,难以自控,漠视了现实生活的存在,或者直接用网上的虚拟环境代替真实生活。使传媒构建的“拟态环境”影响到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和预设,进而影响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媒体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这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舆论对整个社会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关注度、影响力和倾向性,往往能影响、引导社会大众的心理判断甚至行为态势[2]。网络时代,受众更关系消息的“速度”和“热度”,而非消息的“深度”与“真度”。虚假信息的泛滥,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网络管理、信息源的控制难度加大,信息传播速度方面更加难以控制。
2.4受众媒介素养的缺乏
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人对媒介产生了过度依赖,对于海量的新闻信息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只是盲目地相信,盲目地跟风转发,殊不知媒体是把双刃剑,它既能提供信息给我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受众媒介素养的缺乏,让受众不能以合理、正确的价值目标来驾驭、利用媒介。受众第一眼看见的新闻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整个新闻事件走向的判断,再加之社会新闻信息传播速度之快,继而影响着新闻真相的浮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就非常重视新闻媒体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场合发表了“新媒体思想舆论工作的正道,在于化解负效应,激发正能量,成为治国理政、凝聚共识的助手”“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也明确了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加强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推动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开始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网络新媒体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同时,也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传统主流媒体在这种大环境下其话语权不断受到新兴媒体巨大冲击。因此,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新应用新业态。同时,要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加强内容建设,创新采编流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赢得发展。
3.1打造新兴主流媒体,做好舆情引导
当前,网络正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大量社会热点都会在网上迅速生成、发酵、扩散,舆论影响日益增强,媒体强大的舆论指向引导着社会舆论方向的发展。打造新兴主流媒体,让热点事件在主流媒体的正确舆论引导下,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激发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置流言、谣言于无形中,让新闻真相明朗。另外,新兴主流媒体掌握网上舆论,可以弘扬社会正气,疏导公众情绪,甚至可以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事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传播引领作用。
3.2依法治理网络空间
网络新媒体承载着海量的信息,碎片化的传播模式、虚拟化的网络空间,让网上信息呈现多元化。对于追求爆炸性效果、追求速度,罔顾新闻事实于不顾的虚假信息,就要依法处置,以净化网络空间。同时,根据众多网民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可以搜集舆情、了解民意,科学研判网络舆情,让网络舆论利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
3.3提高公民媒介素养
在青少年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教会他们对信息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辨析能力,做到不盲目相信、不盲从。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明确职业道德规范,让传媒真正发挥教育功能,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1]周廷勇.防止“不对称效应”误导舆论——迭代式新闻语境下把握和掌控舆论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4(2).
[2]李宝萍.谈“善用媒体”之道[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5).
朱艳(1982-),女,安徽淮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