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定位、外交思维与中国的外交作为观

2015-02-26 04:30
新视野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国外交



外交定位、外交思维与中国的外交作为观

文/成志杰王宛

摘要:中国外交实践已经进入一个主动进取、有所作为的新时期。新时期需要新的作为观。外交作为主要由外交定位和外交思维两个基础塑造。其中,外交定位是现实基础,由外交行为方向和外交作为方向两个方面塑造,强调对客观实际的认识。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定位是负责任的新兴大国。外交思维是思维基础,由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组成,是对内发展与对外变革、内敛自省与责任担当的辩证统一,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反映。新的外交定位和对外交思维辩证统一的认识构建新时期的外交作为观:主动维护国家利益特别是核心利益、主动塑造周边稳定繁荣、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以及坚持内外结合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关键词:中国外交;外交定位;外交思维;外交作为观

中国的外交实践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主动进取、有所作为的一面开始凸显。[1]2015年3月28日,中国发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4月15日,最终确定亚投行的意向创始成员国为57个;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倡导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外交实践需要外交思想的指引,新时期的外交实践需要新的作为观作为指导,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一 外交定位:负责任的新兴大国

外交作为的现实基础是外交定位。一个国家的外交定位是指它的身份定位,即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它来源于国家实力,展现于外交作为。外交作为主要由外交行为方向和外交作为方向两个方面塑造。

(一)外交行为方向

外交定位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实力,而外交行为的基础是国家战略目标和基本国情。因此,实力、目标和国情都是影响外交行为的主要因素,其中实力是影响外交行为的决定性因素,目标和国情是影响外交行为的基础性因素。

首先,中国的实力正在不断增强。最核心和最直观的体现是中国的经济实力。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经济实力的提升相伴随,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是中国的必然之举。

其次,中国的战略目标清晰。中国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体则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外交为内政服务,“中国梦”已经成为新时期统率中国外交全局的核心。[3]

第三,中国的基本国情客观现实。中国最大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中大国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定位。”[4]因此,塑造相对平衡、发达的经济成为中国的核心要求。

(二)外交作为方向

外交定位最终是国家的对外表现,即外交作为;而外交作为的表现最终将塑造一个国家的外交定位。与实力地位和地缘环境相匹配,一个国家的外交作为方向必然是由地区到全球的。同时,外交作为方向要符合国际社会的时代主题和发展趋势。实力地位、地缘环境、时代主题和发展趋势共同塑造一个国家的外交作为方向。

首先,中国的地缘环境相对复杂。中国是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同时面对周边国家众多和文化多元的实际。海陆复合型意味着中国无法做到战略力量集中,[5]而周边国家众多和文化多元意味着中国处于矛盾多发的环境中。其中,历史遗留的领土、领海争端成为诱发安全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这种地缘环境决定了中国优先重视周边安全环境的塑造,也决定了中国的外交作为首先是地区性的。

其次,世界的时代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历来是中国政府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这种判断首先是对现有局势的认识,认识现有局势的关键是大国关系。“大国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大国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国际体系的走向”。[6]冷战结束后,大国竞争的主要领域发生变化,基于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大国关系运行的显著特征,追求发展成为大国的共识。

第三,世界的发展趋势明晰可鉴。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其实是对未来趋势的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这是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形成挑战,世界的力量格局日益多极化。多极化将是未来世界至少是2030年前的主要特征。[7]与此同时,资本的扩张一直没有停止过。一方面,资本在利益的驱动下走向全球,促进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处于被动地位的国家为避免成为资本扩张的牺牲品走向协调发展,促进地区一体化,即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是同时进行的。但实质上,地区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地区范围内的反映,是经济全球化的地区版。

外交定位重在对客观实际的认识,主要是对国家实力、战略目标、基本国情、地缘环境、时代主题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只有对这些影响外交定位的重要因素有了清晰的认识,才可能确定准确的外交指导方针,才可能确立全面准确的外交作为观。其中,不断增强的国家实力、清晰的战略目标和客观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外交行为是由内而外的,即优先发展实力和实现国家统一,这是中国新兴大国行为的体现;复杂的地缘环境、确定的时代主题和明晰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外交作为是由地区到全球的,即逐步提高影响力和承担国际责任,这是中国负责任作为的体现。以上因素共同塑造中国的外交定位:负责任的新兴大国。[8]

二 外交思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对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理解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客观实际和文化传统。

(一)客观实际

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国内国际局势,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对外战略方针。其中,“韬光养晦”是指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有所作为”是指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9]由此可以看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核心是发展和变革,对内发展经济,对外变革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韬光养晦”重在对内发展,“有所作为”重在对外变革。“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对内发展与对外变革的辩证统一。

新时期,中国虽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发展仍然是我们的优先选项,必须大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人民幸福指数;随着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逐渐明朗,但是西方仍然主导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因此,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中国仍然要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指导方针。

原本意义上的“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认识:一是先韬光养晦,再有所作为,这是阶段式的。不同发展阶段强调的重心不一样。在中国实力不具有竞争力的第一阶段,需要聚精会神发展经济、韬光养晦;在中国实力具有相当竞争力的第二阶段,需要从实际出发承担国际责任、有所作为。二是韬光养晦是手段,有所作为是目标,即韬光养晦是为有所作为服务的,这是充分条件式的。历史的成就、文化的包容证明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新时期,凤凰涅槃后的中华民族玉汝于成,必先经历卧薪尝胆式[10]的发展才会有更大的成就。三是只有韬光养晦,才能有所作为,这是必要条件式的。如果没有韬光养晦,将不会有所作为,有所作为是建立在韬光养晦基础上的。在中国经济发展不足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以上的理解实际上都是强调“韬光养晦”是“有所作为”的条件,也就是说中国自身的发展是国际秩序变革的重要前提。但是,也要看到:新时期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革对中国发展的促进作用。中国虽然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受益者,但是在实践中日益认识到现有国际秩序的弊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不平等地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的诉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且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中国对发达国家市场的开拓已经达到一定的极限,需要将视野转到发展中国家进行新的市场开拓。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中国有所作为的重要体现,同样维护了中国自身的利益和促进了中国自身的发展。因此,同样的,“有所作为”也为“韬光养晦”创造了条件,两者实质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文化传统

深层次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国文化中内敛自省与责任意识的体现。文化对于思维的影响是深刻的、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潜在的倾向性选择。[11]制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指导方针,实质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思维之一。如同儒家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对外战略思维的核心是以强调自我约束为中心的,即“内修而外治”。[12]这是建立在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基础上的观念。因此,一切对外思维的出发点都是建立在自我克制、自我成就基础上的。

这实际上也是强调“韬光养晦”是“有所作为”的条件。而实践中,中国文化的“二元互补”思维同样会使“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发生转化,“有所作为”成为保障和检验“韬光养晦”的重要手段。因此,两者在文化传统中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中国“中庸”或“二元互补”理论的体现。[13]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意在强调通过自身的发展实现国际秩序的变革;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现代复兴,是“二元互补”思维基础上内敛自省与责任担当的统一。内敛自省是前提和手段,责任担当是结果和目标;反之,责任担当为内敛自省提供环境和实践条件,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分离。其中,“韬光养晦”要求内敛自省,收敛锋芒、坚持发展;“有所作为”要求责任担当,积极参与、寻求变革。新时期,与现实相结合,内敛自省重在强化国家能力建设,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责任担当重在推行新型国际规则,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总之,“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是辩证统一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并不具有先后或主辅的关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不仅符合中国发展和世界变革的实际,而且符合中国文化的内涵。因此,从放弃与否的角度考虑这一方针的适用性不太合适,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战略考量,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强调不同的重心,寻找“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之间的平衡,[14]更广的范围内为国家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 新时期中国的外交作为观

外交作为是外交定位和外交思维的统一,是客观实际和指导思想的统一。中国外交作为观的基础是在自身。只有国内经济发展、实力增强、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才能真正谈得上对外的作为。作为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周边的安全稳定是中国对外作为的支撑。因为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决定了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是周边外交。[15]在国际格局深度调整的时期,中国有实力推出自己的理念和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作为观的重要目标。必须深刻把握新时期国内国际形势,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指导方针,延续中有变化,变化中有延续,塑造新时期中国的外交作为观。

(一)主动维护国家利益特别是核心利益

国内是中国外交作为的根基。维护国家利益是一切外交作为的根本。国家利益是分层次的,有核心利益和非核心利益。中国越来越重视国家的核心利益。秦亚青认为,中国外交政策延续中有变化,当认为延续是主要取向时,重要的是要识别重要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也许是对国家核心利益的强调。[16]2010年12月,时任国务委员戴秉国明确提出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一是中国的国体、政体和政治稳定,即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的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三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17]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18]其中的核心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维护我们的政权安全,这是核心中的核心,也是中国外交的根基所在。同时坚持经济发展优先,维护国家的领土、领海完整,实现国家统一。

(二)主动塑造周边稳定繁荣

周边是中国外交作为的首要地区。同时,周边稳定繁荣也是中国外交作为的支撑。中国周边地缘环境相对复杂多变,既有领土、领海争端,也有文化冲突、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特别重视周边外交,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塑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周边环境。2013年10月,中央召开了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凸显国家对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视;2014年外交工作的开展是以周边外交为主。周边外交工作已经成为中国外交布局的中心,是第一位的。[19]重视周边外交,首先在于塑造周边的和平稳定。除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通过多边机制塑造周边的和平稳定是重要的思路,特别是加强上合组织和中国—东盟“10+1”的安全合作。尤其是在东南亚方向,加强与东盟国家的防务合作,通过“双规思路”解决有关争议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其次在于塑造周边的发展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为此,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在于促进中亚和东南亚两个境外核心区的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

(三)主动承担国际责任

国际责任是中国外交作为的展现。承担国际责任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有之意。2005年9月,佐利克提出中国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20]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将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更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及国际体系改革。”[21]为此,中国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三点:一是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调中国要承担责任,但是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却没有相应的权力,特别是与经济地位相匹配的金融份额投票权。在此情况下,中国积极推动创立金砖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并将发挥更大甚至是主导作用,渐进推动相关机制的改革。二是将发展中国家塑造成中国作为的后盾,坚持中俄伙伴关系。郑永年认为,“拓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能开辟中国国际战略的‘大后方’”。有了这个“大后方”,中国的外交作为才会有更大的力量。中俄伙伴关系则使中国在大国关系中掌握了主动,在国际战略格局中拓宽了回旋余地。[22]三是更加积极推动相关多边机制的发展。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新主张和议程设置,多借助多边领域和国际组织会议或访问国际组织时提出。推动相关多边机制的发展与变革,不仅有利于发出中国声音,而且有利于中国承担国际责任。

(四)坚持内外结合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内政和外交政策不可分离,需要做到内外结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首先,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中国最大的优势是经济发展,这也是目前中国承担国际责任最主要的体现。据测算,“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7.8%,对亚洲的贡献率更是保持在50%以上”。[23]“今后五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有可能超过4亿人次。”[24]这一系列数字预示着世界发展的“中国机遇”。其次,让中国更进一步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进一步了解中国。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中国将会有更多的人员以及制度和文化等走向世界,也将更加了解和认识世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更加一体化。但是,在实践中,中国的国际定位不清晰和制度准备不足,世界不了解甚至是不认同中国的制度和文化,造成中国与世界的隔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中国要秉持包容互鉴的大国心态,使中国的理念世界化、世界的理念中国化。

(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随着实力的增强,中国可以逐步承担与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而美国霸权的存在和中国发展、统一的实际,要求中国需谨慎行事,避免承担不应该承担或过度的国际责任,即“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一位的仍是继续坚持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因此,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对外作为要坚持做,属于中国的正当权益要坚决维护。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综合实力发展同样重要。要加强政治运作能力,将经济实力有效转化为军事和文化等其他实力提升的保障。同时,密切关注美国的行为和反应,避免中美直接对抗。“美国主导的全球力量、财富和利益分配格局未来十年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25]因此,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关系是对外关系的核心。为此,中国提出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但是,美国官方对此并不积极,美国部分学者却认为应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而不是把中国看作是竞争者,甚至是进行遏制。[26]总之,中美关系发展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国在积极承担国际责任的同时,需要多做解疑释惑的工作,避免美国的疑虑和触碰美国的核心利益;保持与美国的经济联系、政治沟通、军事交往和文化交流,寻找中美都可接受的最大公约数,避免直接对抗。

综上所述,新时期,中国外交有所作为的一面开始占据主导,这是中国外交的新气象。中国新时期的外交作为观体现了中国外交的主动性和战略性。主动性不仅体现在对自身发展的维护,而且向国际社会传达了中国“要什么”,[27]主动亮出中国的底线、想法和要求,这可以说是发展的主动性。战略性是对中国发展和全球形势的把握,要有战略思维、战略设计和战略运筹,塑造一个安全、有利、友善和总体可控的全球战略环境,这可以说是关系的战略性。与中国的外交定位和外交思维相一致,发展的主动性和关系的战略性将最终塑造中国新的外交作为。

注释:

[1]贺凯:《中国外交向“有所作为”转型——听王毅部长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世界知识》2013年第14期。

[2]习近平:《弘扬万隆精神 推进合作共赢——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4月22日,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yxw_602251/ t1256933.shtml,2015年5月5日。

[3]赵可金:《“中国梦”开辟中国新外交》,《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6期。

[4]王毅:《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决策与信息》2014年第1期。

[5]吴征宇:《论陆海复合型国家的战略地位——理论机理与政策选择》,《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7期。

[6]杨洁勉:《新型大国关系:理论、战略与政策建构》,《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第3期。

[7]陈志敏:《多极世界的治理模式》,《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10期。

[8]蔡拓:《当代中国国际定位的若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张琦:《中国应在全球治理和区域合作中担负新兴大国责任》,2014年9月5日,http://www.cet.com.cn/ wzsy/gysd/1304484.shtml,2015年1月15日。

[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3-375页。

[10]美国学者白邦瑞称“韬光养晦”政策是“卧薪尝胆”的现代版。参见隗静:《白邦瑞:五角大楼的中国通(人物写真)》,《环球时报》2005年10月17日,第8版。

[11]成志杰、王宛:《金砖国家治理型国际机制:内涵及中国的作为》,《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第4期。

[12]董青岭:《走向新古典外交:传统战略文化的回归与中国周边安全新战略》,《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12期。

[13]Qin Yaqing, “Continuity through Change: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Vol. 7, No. 3(Autumn 2014), 秦亚青:《行动的逻辑: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知识转向”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14]李新:《在“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间寻找平衡——外交学院常务副院长秦亚青谈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3月31日,第37版。

[15]郑永年:《中国大外交时代的来临》,2014年12月23日,http://www.zaobao.com/ forum/views/opinion/story20141223-427382,2015年1月14日。

[16]Qin Yaqing, “Continuity through Change: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China's International Strategy”,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7, No.3(Autumn 2014).

[17]戴秉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2010年12月7日,http://www.chinanews.com/ gn/2010/12-07/2704985.shtml,2015年1月14日。

[18]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2013年10月8日,http://finance.people. com.cn/n/2013/1008/c1004-23117602.html,2015 年1月14日。

[19]金灿荣:《现中国外交布局以周边为中心》,2014年11月25日,http://www.thepaper. cn/newsDetail_forward_1279802,2015年1月14 日;成志杰、李兴:《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新变化》,《前线》2014年第11期。

[20]Robert B. Zoellick, “Wh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Sep.21,2005,http://2001-2009.state.gov/s/d/former/zoellick/ rem/53682.htm, Jan.15,2015.

[21]习近平:《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提出综合改革方案》,2013年11月2日,http://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02/c_117979446. htm,2015年1月15日。

[22]王在邦:《大国外交新纪元——2014中国外交述评》,《光明日报》2014年12月17日,第8版。

[23]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2013年4月7日,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3-04/07/c_115296408.htm,2015 年1月15日。

[24]王毅:《在外交部2015年新年招待会上的致辞》,2014年12月11日,http://www. fmprc.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218447. shtml,2015年1月15日。

[25]朱锋:《中国未来十年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做出新的选择吗?》,《国际政治研究》2014年第2期。

[26]Elizabeth C. Economy, “China's Imperial President: Xi Jinping Tightens His Grip,” Foreign Affairs, Vol.93, No.6(November/December 2014),p.91; Joseph E.Stiglitz, “The Chinese Century”,Jan.1,2015, http://www.vanityfair.com/ business/2015/01/china-worlds-largest-economy#,Jan.15,2015.

[27]王缉思:《中国的国际定位问题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2期。

责任编辑俞景华

作者简介:成志杰,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市,100875;王宛,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市,10087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联盟关系研究”(14BGJ039)

文章编号:1006-0138(2015)04-0036-06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D82

猜你喜欢
中国外交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中国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国外交的战略构想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发展中的中国和中国外交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空间广阔
2015中国外交理念、实践盘点
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中国气候援助
改变全球格局的战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