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浪潮下传统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分析

2015-02-26 04:06:04苏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现代金融 2015年10期
关键词:网点金融服务商业银行

苏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互联网金融浪潮下传统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分析

苏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变革是当前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主要运营模式出发,探求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特质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

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带来行业的巨大变革,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络、社交网络、物联网等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互联网金融给现有的金融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第三方支付在支付端的兴起,到P2P借贷、电商融资带来的个人及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再到非银行金融机构放弃银行渠道转战互联网渠道销售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正在全面撬动银行主导的金融市场秩序。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迅速发展转变了社会融资方式,削弱了传统银行业的利差空间,对于传统银行业的运行模式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和颠覆。但是危机往往伴随着新的机遇和市场,如火如荼发展的第三方支付端、以余额宝为首的“宝”系列产品的火速普及中不难发现当前我国碎片化金融需求的巨大市场潜力。如何把握当前的新形势,为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打开了一片全新的领域已成为传统银行亟需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一、互联网金融的主要运作模式及特点

目前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可以将互联网金融划分为金融的互联网和互联网的金融两个方面:金融的互联网,即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技术,突破物理限制,依托网络提供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化;互联网的金融,则是指非传统金融机构基于互联网开展的第三方金融服务。本文旨在分析非传统金融机构的第三方金融服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因此将互联网金融界定为由非传统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开展的第三方金融服务模式。

(一)互联网金融的主要运作模式分析。国内对于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的界定仍然众说纷坛,基于本文对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界定,根据交易的实质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运行模式分为三类,分别是P2P借贷、电商金融和第三方支付。

1.P2P借贷模式。P2P借贷依靠互联网技术和信用评估技术,为出资方和借款人提供建立直接借贷关系的中介服务。戴险峰(2014)指出,主流的P2P借贷都依赖自有资金提供本金和利息保障,实际可以视为贷款担保模式的一种网络化表现形式。此类交易中P2P平台基本承担着传统银行的中介功能和对风险的背书功能,与传统的贷款担保相比,P2P借贷模式的最重要特点在于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平台,通过互联网摆脱地域限制、提高审核效率、压缩审批环节,从而达到实现节约成本、扩大经营范围的目的。与各大银行采用的远程网上审贷模式相比,尽管技术层面都属于“网络借贷”,但是P2P借贷背后实质是公众化点对点信息交互和资金流动,更侧重理念层面的革新。

2.电商金融。与P2P网状发展、服务群体广泛相比,电商金融更重视实现资金流的循环流动和周转,其发展模式更近似于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循环。电子商务的企业参与者和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进行信贷融资,服务模式包括Bill Me Later、京东白条代表的消费者信贷模式,以及阿里小微贷代表的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电商金融实现的最主要前提在于稳定的电商平台,电商平台在联接上下游企业、解决行业内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电商平台凭借其平台上发生的历史交易信息及其他外部数据形成大数据样本,利用云技术手段合理评价交易风险,并对交易融资发生后的数据动态进行实时追踪、收集和分析,实现风险的全程可控。

3.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构建完整的账户体系,利用日益发达的移动终端作为交易实现的支付介质,打通线上和线下,整合交易信息和资金信息,实现无卡化交易。依靠功能同质化、操作便捷化的优势倒逼银行卡市场出清,替代传统银行支付业务,使得银行资金中介的地位日趋边缘化,资金中介功能日益薄弱会加剧客户资源流向第三方平台,最后实现剥离商业银行客户资源、取代银行成为新的资金中介中心。

(二)互联网金融的共性特点。通过互联网金融三种主要运行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互联网金融主要利用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构建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平台,依托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成本集约型等特点开展金融服务。相比较传统银行业的相关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具有以下特点:

1.金融服务的普惠性。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又指普惠制金融,目的在于为全体社会民众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消除金融排斥现象。传统商业银行受限于风控、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往往着力于发展“20%”的高价值客户(龚明华,2014),金融服务门槛较高,无法满足广大阶层的金融服务需求,造成实质性的金融排斥。互联网金融基于其依托的互联网平台天生具有普惠金融的特点,通过移动终端、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满足社会全体阶层的金融服务需求,尤其是为部分无法享受传统金融服务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覆盖面广、获得门槛低等特点使其具有普惠制金融的特点。以余额宝为例,最低认购额1元的门槛限制推动了全民理财的浪潮,相比较之下传统基金动辄数万的投资门槛,无法满足了广大居民的碎片化金融服务需求。相对的,广阔的碎片化金融服务需求市场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撑。

2.低成本的扩张优势。成本优势是互联网金融赖以发展壮大的基石。

首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平台的普及减少了高昂的固定成本和运营成本支出。由于业务处理终端由传统的物理网点分散到电脑和手机之上,客户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发起服务需求,相应的金融服务也完全通过网络层面实现。相比较传统商业银行物理网点运营产生的高额成本,互联网金融企业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有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其次,技术的发展利于互联网金融交易服务的推广与发展。传统商业银行一直以来依靠物理网点进行金融服务,受限于网点数量、规模以及人工操作的效率制约,服务的普及程度始终有限。而互联网金融则可以跨越空间限制,高效便捷地为网络终端的客户提供服务,所需投入的仅是电子产品的开发和网络服务的维护,标准化的金融服务批量复制产生的边际成本较低,从而实现低收益项目盈利的可能性,从业务广度层面占据市场。

最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压缩了决策时间,为风险控制开拓了新的渠道。技术的发展使得客户金融服务需求能更高效快捷的送达后台部门,所有的审批流程都通过网络数据完成,从而实现管理和审批的扁平化,减少了金融交易审核的时间成本。此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金融企业实时掌握交易对象的相关信息,并基于此对其风险程度实时调整,实现风险的全程可控。

3.优质的客户体验。优质的客户体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服务的高效性和便捷性,脱离物理限制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实现了金融服务的24小时全天办理,金融资源的流动性和可获得性得到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是客户服务体验的优化方面,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强调客户体验至上,重视客户服务的个性化、精细化,而其扁平化的管理结构、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的特点也允许其实现服务的特殊化和定制化。

二、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银行的应对策略

不难发现,互联网金融以低成本运营为基础,以金融服务的广泛化和便捷化为特点,在金融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传统商业银行需要破局,就必须在提高金融的服务效率和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两方面取得突破。

(一)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可以理解为成本收益的最优解,即实现既定成本下的收益最大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需要均衡成本收益,通过上文对互联网金融的分析,成本是互联网金融得以高速发展的关键。因此从战略角度重视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的深度融合,实现经营理念的转变、管理模式的创新、组织架构的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看:

1.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银行物理网点转型。互联网时代客户需求的多变性和突发性要求金融服务能够迅速适应客户的多变性和碎片化需求。传统商业银行依托物理网点,以产品为中心的服务营销模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市场需求。针对客户群体金融服务需求的变化,商业银行应该摒弃惯有的物理网点产品推广的营销服务模式,对物理网点的功能和定位做出新的界定。一方面,通过简化物理网点的多元化定位,将网点塑造成为以体验、自助服务为主的精品自助网点,配以便捷化、简单化的金融产品和少量工作人员,压缩网点成本开支。另一方面则依地区特性设计网点功能,避免网点模式统一化,减少资源闲置造成的浪费。

2.完善客户数据信息库,利用大数据设计多元化产品。商业银行物理网点分布广泛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其优势的一面。从客户信息搜集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具有独特的优势,相比互联网金融完全依靠网络收集客户信息资料,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网点收集当地客户信息。尤其针对农村地区,考虑到农村地区人员流动性较低,基层网点员工在长期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掌握大量本地客户的资信情况。因此可以依托基层网点对客户、尤其是农村地区客户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结合互联网的相关客户信息整理构建一个完整的客户数据库,并根据数据信息细化客户群,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客户端定制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方案,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诉求。

(二)提高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传统商业银行对于风险控制尤为关注,风险控制的严格管理往往限制了客户获得金融资源的可能,具体表现在审批流程过长、融资要求过高等问题。提高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并不意味着放弃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一贯原则。而是借助互联网技术,采取新的审批和风险评估方式,加快审批流程、扩大客户群体。

1.整合目标客户群体资源信息,推动服务纵向发展。互联网金融中的电商金融强调服务其上下游企业,将单一客户发展为集团化、群体化。商业银行也可依照这一模式,通过服务的当地企业追溯其上下游企业,实现跨地区分支行合作,将单一分离的客户整合为完整的客户集群。一方面有利于扩展业务服务范围,增加目标客户,另一方面有助于压缩成本,控制风险,使更多客户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这要求商业银行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实现机构的精简和扁平化管理。

2.依托物联网技术,扩大信贷审批口径。传统的银行信贷审批流程繁琐、成本较高,对于缺少足额抵质押物的小额贷款而言,授信成功率不高。因此可以尝试将信贷审批职能剥离,通过委托代理方式指定互联网金融公司发放小额信贷资金,通过P2P方式将钱借给农户或小微企业,压缩审批流程,降低成本。其中银行的作用在于:一是依靠实体网点的位置和信息优势对资金申请人的信用进行初步甄别,并将其反馈给互联网金融公司;二是对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运行进行监督,充当资金申请人的背书人。而对于风险控制则依赖物联网技术,利用货物质押系统对动产进行全程全环节监管,使得动产具有不动产的属性,改变了供应链金融的惯有模式,杜绝了重复质押、虚假质押的风险,同时也保障了融资租赁物的安全,为银行建立了客观的信用体系。

三、总结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大势所趋,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概念更是明确了互联网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支点,在互联网金融的步步紧逼之下,传统商业银行只有吸取互联网金融的先进思维,在自身特点之上做出积极的应对,才能不被市场淘汰,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向。总体来看,互联网金融对于金融体系的冲击和影响还很有限,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更多的是对其转型发展的重要外部推力。在“互联网+”的新时代,积极吸收互联网金融思维,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是解决当前传统商业银行困境,实现银行发展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课题组长:樊震宙成员:徐青、陈成)

猜你喜欢
网点金融服务商业银行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9:34
快递网点进村 村民有活儿干有钱赚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9:18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16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于细微之处见柔版网点的“真面目”
印刷工业(2020年4期)2020-10-27 02:46:16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4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21
优化内部劳动组合 释放网点营销潜能
现代金融(2016年7期)2016-12-01 04:50:22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