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蜀莹
(重庆市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 重庆, 404000)
风险因素管理护理在降低手术室感染率中的应用效果
郁蜀莹
(重庆市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 重庆, 404000)
摘要:目的 探讨风险因素管理护理在降低手术室感染率中的管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实施风险因素管理的手术室患者及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将其与未实施风险因素管理的100例手术室患者及医护人员进行比较,分析2组的相关检测合格率、感染率、护理质量评分、手术效率以及满意度。结果风险因素管理后,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检测合格率均高于管理前,感染率低于管理前,物品管理和消毒隔离评分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管理后,手术时间短于管理前,医生、护士、患者的满意度均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因素管理有利于控制手术室感染水平,保证手术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关键词:风险因素管理; 手术室; 感染; 效果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增加了死亡率和医院纠纷率,而且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手术室是治疗外科疾病的重要场所,参与人员多,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手术室感染控制效果对提高疾病治愈率、降低切口感染、防止交叉感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护理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在护理中识别、评价和处理危险因素,提高风险意识,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以减少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造成的危害及经济损失[2]。为了有效降低手术室感染带给患者的危害,本院自2014年以来在手术室管理中实施风险因素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其实施方法及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100例本院2014年1月—6月收治的手术治疗患者(实施风险因素管理),纳入标准:①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② 无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 ③ 无严重贫血、肝肾功能正常; ④ 入院前未合并感染; ⑤ 无严重的营养不良; ⑥ 无免疫系统疾病。排除标准: ① 入院前已存在感染; ② 合并与感染高危因素,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者; ③ 恶性肿瘤者。患者男52例,女48例,年龄18~70岁,平均(46.3±23.5)岁;手术类型:甲状腺手术5例,胆道手术30例,胃肠手术50例,腹股沟疝手术8例,乳腺手术7例。微创手术24例,传统手术76例。另选取100例本院2013年1月—6月收治的手术治疗患者(未实施风险因素管理,常规护理管理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同实施风险因素管理患者,其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19~72岁,平均(46.5±21.2)岁;手术类型:甲状腺手术4例,胆道手术32例,胃肠手术48例,腹股沟疝手术8例,乳腺手术8例。微创手术22例,传统手术78例。2组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实施风险因素管理前,结合实际情况以及查阅相关文献对手术室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手术时间长、护理人员感染风险意识不够、管理不到位、人员流动控制不足、患者自身因素等,针对这些风险因素,突出风险因素监控,制定护理管理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成立院感控制小组,科室护士长负责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手术室生物监测(包括消毒物品、消毒液、空气、物体表明以及医务人员的手)以及平时控制感染工作的检查和督促。每周随机抽查或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发展。院感控制小组不断更新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如手术室的卫生制度、参观制度、门卫制度、消毒制度以及洗手制度等[3]。一次性物品使用后必须按要求分类放置,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管理。制定感染监控记录单,真实准确的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的信息、监测项目、监测护士、目标异常时的报告医师姓名及时间、采用的预防措施等,使感染监测系统资料更完整。在PDCA原则的指导下开展感染监控工作,将疑似造成手术感染的风险及时向临床医师预警和反馈[4]。
手术室环境管理:手术室每日在洁净机组开着的情况下,进行湿式清洁,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无影灯、物体表面、手术床等,连台手术在打扫干净、消毒的情况下,层流净化30 min方可使用。手术结束后手术间要通风,定时清洁空调过滤板及回风口。对发生培养不合格手术间暂停手术直到培养合格才可以开放。对特殊感染手术如结核手术后手术间用紫外线照射时间>60 min。
手术物品的管理:手术用物品均由专人统一管理,严把消毒关、拿包关、使用关。手术器械采用多酶液体浸泡后机械清洗。耐高温高压医疗器械进行高压消毒灭菌。耐湿性的医疗器械,则进行低温等离子灭菌。消毒后的物品由专人进行质检,使用前检查有效期与生物指示卡。统一领取一次性使用物品,保证一次性物品“三证”齐全,设备科有备案,重点核对无菌有效期,观察密封性是否良好,使用后统一按医疗废物规范进行分类处理。
工作人员管理: ① 培训:每3个月进行一次手术室护理无菌护理观念和手术操作技术的培训,内容包括各项无菌技术、护理技术、灭菌消毒隔离技术、专业知识、基本功练习和医院控制管理细则,不断加强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学习,目的在于提高手术室人员的职业责任感与监督无菌操作意识,使每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日常感控方法,提高手术操作的效率,减少手术时间,每月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理论测评; ② 提高手部卫生:采用小瓶式按压洗手液,在每个洗手池旁边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张贴七部洗手法的图片以及手消毒注意事项。参与手术的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刷手常规,对工作人员的手卫生定期监测,督促其严格执行洗手制度[5]; ③ 控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设立手术室参考制度,限制参观的人数,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禁止在不同手术间的人员流动。
提高手术效率:建立标准化的手术流程,提高手术效率。术前对仪器、设备、器械进行彻底检查,确保仪器、设备、器械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患者到达手术室后仔细完成信息核对→建立静脉通道→展开无菌台→进行手术→手术结束时,配合医生为患者包扎伤口,用温生理盐水擦拭干净患者身上的消毒液、血迹,妥善固定引流管→送患者到病房或ICU→详细交班→术后整理查对,补充手术间物品、清洁灭菌→术后接台准备。
消毒检测合格率:使用中灭菌用消毒液:无菌生长; 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 cfu/mL, 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 ≤100 cfu/mL。以洁净手术室为例,其属于Ⅰ类环境,空气细菌菌落总数≤10 cfu/m3, 平皿直径9 cm, 放置30 min, 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5 cfu/m2, 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5 cfu/m2, 使用中的消毒液≤100 cfu/mL, 均以无致病菌检出为合格,无细菌生长为合格[6]。物品管理评分和消毒隔离评分:采用本院手术室自制的护理质量考察表进行评价,该考察表共包括6个方面,每个方面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好。由护理质量监控小组成员对其中的物品管理和消毒隔离方面的评价进行比较。感染率:感染的判定标准参照卫生部2001年《医院感染标准(试行)》,主要由在手术室内出现的感染,如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室效率:包括手术准备时间、手术室接送时间、每台手术时间。满意度: ① 医护人员满意度:护理人员满意度有16个条目,每个条目0~10分,总分160分,各调查20名护士。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9个条目,每个条目0~10分,总分90分,各调查10名医生。2个量表均换算成百分制,85分以上为满意; ② 患者满意度:由专业人员向患者对手术室管理的情况进行调查,采用百分制,60分以下为不满意,一般60~80分,满意≥81分。
2结果
风险因素管理后,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检测合格率均高于管理前,感染率低于管理前,物品管理和消毒隔离评分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使用中的消毒液合格率、无菌包合格率与管理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风险因素管理前后感染控制情况比较(±s)[n(%)]
表1 风险因素管理前后感染控制情况比较(±s)[n(%)]
组别管理后管理前检测合格情况 空气100(100)*92(92.0) 物体表面100(100)*94(94.0) 医护人员手100(100)*93(93.0) 消毒液100(100)97(97.0) 无菌包100(100)100(100) 感染2(2.0)*8(8.0)物品管理评分97.21±2.52*91.32±1.36消毒隔离评分99.94±1.35*91.95±2.58
与管理前比较,*P<0.05。
风险管理后,手术准备时间、手术室接送时间、每台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常见问题发生率低于管理前,医生、护士、患者的满意度均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风险管理前后手术效率及医护患
满意度比较(±s)[n(%)]
表2 风险管理前后手术效率及医护患
指标管理后管理前手术效率/min 准备时间30.11±5.91*45.63±8.23 接送时间25.36±8.59*40.25±12.47 每台时间98.51±21.57*124.32±32.85护士满意度(n=20)19(95.0)*14(70.0)医生满意度(n=10)10(100.0)*6(60.0)患者满意度(n=100)100(99.0)*92(92.0)
与管理前比较,*P<0.05。
3讨论
医院感染会给患者及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相关报道[7],医院感染造成的额外死亡率约为4%~33%。感染的出现不但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还是护患纠纷发生重要原因。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对院内医源性感染的预防越来越重视。卫生部规定二级甲等医院的医院感染率应小于8%。减少院内感染已经成为医院服务重点关注的问题。手术室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部门,担负着手术的开展和危急重症的抢救任务。手术室感染的控制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及医院的医疗效果。因此,手术室感染管理成是手术室管理中 重中之重。要控制手术感染,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流程,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感染的措施,从各个方面监控[8]。
手术室感染的原因诸多,有手术空气、器械、物品消毒不规范、患者本身及手术操作时间长、医护人员意识不够、未严格完成无菌操作等。这些都可成为手术室感染的风险因素。有研究显示,要提高手术室感染的控制水平需要充分发挥每一名医务人员组织、管理、协调、保障作用[9],这就需要调动护理管理的力量。管理是提高医院护理质量和有效控制手术室感染的重要保证。相关报道[10]认为,检测—反馈—教育—整改—检测的管理方法对门诊手术室消毒灭菌质量的管理是行之有效的。风险护理管理在临床是一种具有风险预
防意识的管理理念,能够有效提升医疗护理质量。风险管理通过对护理过程中更有可能造成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提前预防,以规避风险,降低不必要的损伤。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降低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身体和经济方面的损失,最终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满意度。
本院手术室为切实降低感染率,提高护理质量,自2014年以来实施风险因素管理,根据手术室感染控制存在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主要措施有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手术室环境管理、物品管理、人员管理以及提高效率几项措施,以期规避手术室感染的风险因素。实施风险因素管后,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检测合格率均提高,感染率降低,物品管理和消毒隔离评分提高,手术效率提高,医护患的满意度也得到提高,与管理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由于风险管理后,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医护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有依据可循,加强了控制医院感染措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唐文睿, 刘腊梅, 崔丽萍, 等. 门诊手术室感染的监控与管理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15): 1944.
[2]余江, 徐剑铖, 王振维.风险管理理论在医院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 重庆医学, 2010, 39(10): 1310.
[3]钟爱玉. 加强环节质量控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效能[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16(2): 249.
[4]刘晋, 鲁迪. PDCA在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16): 3888.
[5]林志敏, 彭文君, 冯金妹. 外科手术室感染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护理管理[J].对策中国处方药, 2014, 12(2): 1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M].3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59.
[7]徐桂娟, 张艳艳. 精细管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23): 236.
[8]徐金花, 韦海燕. 加强手术室管理预防和控制围术期感染[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23): 795.
[9]郭丽娟, 李兴方, 娄燕, 等. 手术室感染控制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1): 108.
[10]郭子君. 手术室造成医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控制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9): 2122.
The effect of risk factors management nursing in reducing infection in operation room
YU Shuying
(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WanzhouArea,Chongqing, 40400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management methods and effect of risk factors management In reducing infection in operation room. MethodsA total of 100 patients and medical staffs in operation room given risk factors management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100 patients and medical staffs in operation room without risk factors management were compared with the former group, and qualified rate, infection rate, nursing quality score, operation efficiency and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Qualified rate of detection of air, surfaces, hands of workers after risk factors management was higher than before, the infection rate was less than before, goods management,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was higher than before,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Operation time after risk factors management was shorter than befor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to doctors and nurses was higher than before, which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The risk factors management is beneficial to control infection levels of the operation room, ensure the safety of operation, and improve nursing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
KEYWORDS:risk factors management; operation room; infection; effect
收稿日期:2015-02-15
中图分类号:R 4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14-093-03
DOI:10.7619/jcmp.20151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