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研究初探

2015-02-25 18:35李晓燕
学术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教育者政治

马 越,李晓燕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和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发展矛盾和突发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社会发展“转型期”“机遇期”“新常态”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功能、作用尤为凸显。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要在现实中做好、做实这个工作却相当困难。目前,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与中央提出实现“中国梦”的“四个全面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 在相对独立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滞后性,究其原因有很多。 长期忽略、轻视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关注和研究, 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所谓心理品质,就是人的“价值观念”在行为、活动和实践中的反应。 意识层面的品质、人的生理因素和精神状态对人心理的影响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心理品质是心理素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心理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 心理品质的优劣最能体现人心理素质的水平,从而也影响和决定着人的实践行为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是其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基础, 失去了这个核心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很可能囿于表面、片面,不能深入、全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特征要求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

马克思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特征。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1](P98)思想政治教育者形成统一、稳定、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内在的政治要求。 而要实现这个政治要求,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统一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品质和外在人格形态,具有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比其他教育者具有更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 我们必须重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其特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内外部环境及心理品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者成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和受教育者思想和心理状态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 要求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形成和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德性规范和道德行为,去引导、教育、灌输受教育者,使其社会行为符合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发展的要求。 “加强教师教育伦理道德建设在教育伦理建设中,要使教育的内在伦理精神得以体现,要使我们所设定的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原则得以实行,我们必须对教师的德性和行为进行磨练,提升德性,规范行为。 ”[2]充分认识心理品质的基础作用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特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相互影响和转化的复杂关系,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本质、功能和作用的重点。 正是因为这种相互影响和转化的复杂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既有稳定性、统一性,也表现为可变性、分化型,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思想和心理状态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细微的、最初的和隐性的思想道德状态,是形成正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础, 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内在动力。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体现整体性效果要求,也要在教育过程体现差异化、个体性特征。 教育的过程和手段的差异化、个体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意识和坚定的自律精神,使自己的教育行为成为经得起公众评价和时间检验的成功之举。 而教育结果的整体性效果和统一性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做到同事间的协调一致,发挥团体优势,这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较好的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以及教育对象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极高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手段,能够将这个充满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做到最好,充分表现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在思想政治领域内发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作用,增强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作为调查和研究的重点,能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特征、变化及发展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所面临的个体差异、内在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因素, 进行有效的干预、有计划的培养和有目的的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首先成为心理强大、性格良好、兴趣广泛、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教育者。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优秀的理论水平以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爱,才能够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研究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性质、内容及教育方式等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特殊的内容和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职业素质和精神层次的要求更加严格。 要培养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的、合格的、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理论信仰、科学正确的“三观”以及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综合素质着手,对影响和决定教育能力和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专门研究。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存在正相关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引导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功能,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的政治立场、思想道德、个人性格品格等因素,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的影响非常重要。 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以及令人信服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以“立德树人”为终极目标的。 因此,在承担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育者自身要铸造成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而铸造自身、提高素质的过程,又是一个对自己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再认识的过程。 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对自己的智力状况、非智力因素以及能力因素、性格因素等心理品质状况做到足够准确和正确的了解和把握。 这样才能够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顺利完成,真正培养出能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体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价值关系中。 “这种教育价值关系的建立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教育接受者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去建立;另一条是教育接受者在社会有目的、有计划的帮助下去建立。 ”[3]一定的历史时期,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状态出现“滑坡”的现象,如政治上产生动摇和怀疑、社会价值观失衡、人生观混乱迷失、思想品德观念模糊、人的社会行为失范等现象,说明这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没有有效地发挥, 这就需要加大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力度和深度。 反之,整个国家思想、行为保持高度一致,模范先锋榜样层出不穷,社会价值观稳定正确, 人们的行为和谐而规范等, 说明这段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度、力度和深度得到有效的保持和坚持。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搞,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既表明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难程度,又说明了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的问题不是“搞不搞”,而是“怎么搞”的问题。“抓”和“放”,并不是对立观点,关键是要把握抓和放的尺度,一抓就“死抓”,一放就“全放”,肯定会出现“抓死”和“放乱”的现象。 一抓一放、一紧一松、张弛有度,掌握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方法和目标,更大程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调动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更大程度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符合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性, 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4]。 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文认知和意识形态形成两个方面。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文认知过程和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的“目的性”和“超越性”与他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有直接的关系,有助于理清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文认知的目的性、意识形态的超越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助推器”,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二、国内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研究重视还不够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决定了它必须保持与我们党相一致的方向性。 新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沿着这一正确的方向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但是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及其素质高低。 ”[5]这里所说的素质,绝大多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者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主要的内容是政治立场、专业素质、理论能力、教育手段、思想道德状况甚至是学位学历等因素,而忽略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研究。 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遇到过被认为素质和能力很不错的教育者,却出现了“教政治的不懂政治、教主义的不信主义、教理论的不会理论、教品德的没有品德”等怪现状。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问题出在哪里,类似的问题如何避免? 这就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着手,去寻找这些问题的内在根源和成因。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状况,就能及时对教育者的心理进行干预和引导,预防一些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利的现象出现。这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需要加强管理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大多数研究侧重于经验型和对策性研究,理论基础、理论深度、学理性不够

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研究可以归纳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领域。 但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作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过程的一个特定领域来研究,在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中还没有被重视,尚未建立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 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经验型和对策性研究,理论基础、理论深度、学理性不够。囿于研究领域比较特殊、研究对象不稳定、研究方法不成熟等原因, 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的研究面临着许多难题。 因此,认真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现状研究,全面梳理思想政治教育者必备的心理品质,深入分析心理品质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发展要求, 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因此,必须清楚认识到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认真总结分析当前国内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未来较长时期是我国围绕实现“中国梦”,大力开展“四个全面”建设的重要时期,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深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研究,尤其是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的研究。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研究的建议

如何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研究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 笔者有以下四点建议。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研究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两对重要关系”

在关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的心理品质研究的过程中, 应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含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要求和教育环境四个基本要素中体现的“两对重要关系”:一是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的关系;二是教育要求和教育环境的关系。 教育对象和教育要求的变化和发展, 决定着教育者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教育者和教育环境又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要求起着阻碍或者促进的反作用。 四要素中,教育者和教育要求是相对稳定的内在因素,教育要求和教育环境属于易变化的、不稳定的外在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面对和处理内在与外在的关系、变与不变的关系、稳定和不稳定的关系,这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各种手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

(二)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智力、非智力以及能力等综合要素的研究

一是建立科学的监控测评机制, 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品质特征。 所谓“知己”,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够在工作中扬长避短,更大程度地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二是政策和资金的保证。 改善和提高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收入、社会地位等外部客观因素,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者后顾之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热情和信心。 三是应该设置一些为教师减压和放松的活动。 比如旅游、拓展训练、联谊联欢等,对缓解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和心理压力,往往会产生良好效果。 四是利用舆论和宣传工具,呼吁全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五是建立和完善相对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职业化、专业化和科学化。总之, 应该积极主动地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加重视个人心理品质的状况,关注、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个人发展。

(三)制定以建立制度为保障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研究目标

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研究的过程中,要求把逐步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作为目标,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培养一大批符合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和学理性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的研究偏重于一般的经验型、对策性研究,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和学理性还有待提高。 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研究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更要进一步研究这些品质内部及品质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紧密关系,它是内生的还是外在的,产生的根源何在,如何平衡协调? 这就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质结构与要素的优化问题。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当前国民教育的重点,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和管理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研究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使其安心、耐心、甘心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应有作用的核心和关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牟伟.提升德性 规范行为:加强教师教育伦理道德建设[ 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6).

[3] 陈连根.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J].鸡西大学学报,2001,(3).

[4] 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 J].教学与研究,2001,(3).

[5] 陆瑶.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性[ J].改革与开放,2011,(6).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教育者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