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共(马)对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实践及启示

2015-02-25 18:35张万杰
学术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喀拉拉邦阵线左翼

张万杰

印共(马)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发展状况较好的社会主义政党。 印共(马)针对国内状况明确提出了实现社会公正的理论主张, 并在地方执政过程中予以初步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是使该党曾成为印度国家独立后在地方持续执政时间最长政党的重要因素。 印共(马)推动实现社会公正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政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印共(马)的社会主义公正观

印共(马)纲领在其“前言”部分中开宗明义,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为消灭阶级剥削和社会压迫、在印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1]。 针对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印共(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尽管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并带来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但是却没有推动实现社会平等和公正,就业率停滞不前,民众收入与财富的占有状况呈现出巨大不平等; 剩余价值率较以往并未降低,反而进一步提高,工人受到的剥削程度相对加深; 少数资本家个人和大型跨国公司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 将财富永久集中在自己手中;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强势回归“大规模地削减了工人阶级和普通公民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导致“失业增加、劳工伤亡、收入和财富差距扩大”“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唯一制度就是社会主义”[1]。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性弊病的反应,是试图用社会调节和社会控制的办法克服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弊病以实现社会公正从而达到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一种思想、运动和社会制度[2]。 作为印度国内实力最强的左翼政党,印共(马)针对印度国内社会不公状况提出了该党力求实现社会主义公正的政治诉求。 概而言之,印共(马)的社会公正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第一,消灭种姓制度和各种社会压迫。 印共(马)认为,反对印度种姓制度压迫的斗争是与反抗阶级剥削密切联系的,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政党应当通过领导社会改革运动消灭种姓制度、消除各种形式的社会压迫现象;尤其要消灭种姓之间的社会压迫及罪恶的、与现代社会文明相悖的不可接触制度,使法律能制裁和惩罚各种社会歧视行为;在基本社会服务,尤其是教育方面,要为低种姓群体、部落民及其他落后阶层的民众提供政策上的优惠。

第二,维护社会世俗平等权利,反对教派主义。 印共(马)提出,要为印度社会实施真正的世俗主义原则发动彻底的、不妥协的斗争;无论是宗教中的少数派还是多数派, 亦或无教派无信仰的人士, 国家都应该维护每一个宗教团体和个人的基本权利,国家应该对宗教少数派群体进行保护,任何针对宗教少数派的歧视行为都应受到法律制裁;所有存在于社会、文化、教育中的世俗和民主价值都应该坚持;必须保证国家的世俗性,严禁宗教及其机构对国家事务进行干预。

第三,维护妇女权益,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印共(马)认为,在传统思想、腐朽观念仍旧影响深远的印度社会中, 对妇女的不公和各种歧视都必须消除;要保证妇女平等实现就业的基本权利;在遗产继承、土地分配等领域,要给予女性与男性同样的权利。

第四,改善社会公共福利,实现民生平等。 国家要推动公共教育不断发展完善, 要为全体国民提供各个层次的全面的教育; 要保证农业工人的基本工资,基本的社会保障较为健全;要为失业者和丧失劳动能力者提供社会保险, 为工人提供住房,并不断改善工人的生活水平;要建立和健全宽领域的公共分配制度, 以便较为廉价地为民众提供粮食及各种生活必需品,降低生活成本。

二、地方执政中印共(马)对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实践

印共(马)是印度国内在地方层面连续执政持续时间最长的全国性政党。自1977 年6 月到2011年5 月的34 年间,印共(马)在印度东部经济大省的西孟加拉邦实现过连续执政,它同时也在另外两个左翼政党影响较大的省份——喀拉拉邦和特里普拉邦长期执政。 在此过程中,印共(马)充分利用通过民主选举获取到的执政地位,对其社会主义公正理论进行了实践。 以其在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的执政为例,印共(马)的相关实践为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共产党践行社会主义公正理论进行了有益探索。

在西孟加拉邦,印共(马)为首的左翼阵线政府执政后,在消除种姓歧视和社会压迫、维护世俗平等和反对教派主义、维护妇女权益与实现男女平等、改善公共福利及发展公益事业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促进实现社会公正的政策措施。

在消除种姓歧视和社会压迫方面,左翼阵线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贱民和部落民的利益。 在印共(马)领导推动的土地改革中,贱民和部落民从中获益最大,他们在登记佃农和重分得土地者中所占的比重大约为42%和55%。在西孟加拉邦的基层自治组织——潘查雅特三级权力机构中,贱民和部落民的代表也最为广泛,并在逐年增加。 印共(马)领导的邦政府还制定了许多政策法规来保护贱民和部落民的利益。邦政府资助了大约3.2 万名出身贱民的学生和2.8万名部落民学生完成初等教育,并出资帮助他们住进学生宿舍;邦政府专门建造了240 幢学生公寓宿舍,主要用于安排处于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贱民和部落民学生,约有0.72 万名学生住进了这些公寓;邦政府还向成绩优秀的11 万贱民学生和8万部落民学生提供奖学金,并通过推行家庭自主创业计划,给贫困的贱民和部落民家庭提供大量资金援助,以帮助他们自主脱贫。 西孟加拉邦部落民发展合作公司(West Bengal Tribals Development Coperatives Corporation)出资成立了120 个综合性合作社以及2 个妇女合作社,在1999-2000 年,这些合作社为该邦贫困农民就业提供了约8 万个劳动日[3]。邦政府还重点为本地区的少数民族和团体提供社会保障和经济帮扶。邦政府推动成立了西孟加拉邦少数民族发展金融公司 (West Bengal Minorities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 其主要工作是给民族自主发展项目提供贷款,并定期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职业培训,勤于学习、表现优秀的少数民族学员还可以在培训中获得邦政府提供的奖助金。

在维护西孟加拉邦的世俗平等及反对教派主义方面,印共(马)为首的左翼阵线政府制定并推行世俗化政策, 废除了以往实行的附带各种形式偏见和歧视的政策, 确保宗教少数派和语言少数派都能从经济发展过程中获益。 印共(马)领导推行了以下三方面的世俗主义政策:

第一,在土地改革中确保宗教少数派人口获得同样的土地所有权。 西孟加拉邦的穆斯林占邦内总人口的24%,在以往时常遭受歧视性待遇;印共(马)执政后,西孟加拉邦政府搭建的平等发展平台使他们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逐步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 在印共(马)主导的土地改革中,左翼阵线政府重新分配了100 多万英亩土地给穆斯林农民,使他们平等地分到了应得的土地,没有受到类似以往的政策偏见和歧视。 左翼阵线政府还发起了有名的“租佃运动”(Operation Barga),为150万佃农进行了租赁登记, 穆斯林农民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他们的基本耕种权利得到了应有保障,免受地主的盘剥[3]。

第二,对少数派团体实行财政倾斜政策。 印共(马)领导的左翼阵线政府为少数派的民众专门成立了“少数派团体福利发展部”,为帮助和扶持少数群体进行协调和领导。 在该部门主导之下,西孟加拉邦少数民族发展金融公司启动了多项优惠贷款项目, 用以支持少数派团体进行自主创业,在2001-2002 年,该项目得到178.1 万卢比的拨款,而到2002-2003 年, 拨款数额达到了508.3 万卢比,提高了近3 倍[3]。 邦政府还特别重视落后地区少数派人口女童的受教育情况, 出资帮助这些女学生住进学生公寓。 政府还定期向接受不同职业或技术培训的少数派团体发放生活补贴。

第三,对少数派地区的语言文化实行特殊保护政策。 印度是一个语言最具多样化的国家,使用人数超过100 万以上的就有30 种语言,使用人数超过1 万的语言达122 种。 针对语言多样化的情况, 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对这些少数群体的语言权利进行保障。 例如,讲乌尔都语(Urdu)的部分穆斯林民众既属于宗教少数派, 同时也属于语言少数派, 左翼阵线政府为保护该群体的语言和文化特性,在设立孟加拉学院的的同时,也设立了乌尔都学院。 在乌尔都学院中,由政府出资为从中学到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提供教科书, 大量乌尔都语刊物也与其他语种刊物一样得以出版发行;此外, 左翼阵线政府对有着同样情况的尼泊尔语也采取了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措施[3]。

在维护妇女权益方面, 西孟加拉邦左翼阵线政府也落实了一系列特殊政策。 印共(马)领导推行的土地改革使西孟加拉邦55 万名妇女获得了集体或单独的土地契约。 在潘查雅特机构(基层自治组织)中,邦政府规定要专门保留33%的代表席位和主席职位给当地的妇女代表;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妇女代表超过了规定的1/3 比例,约占36%。为了增加妇女的收入,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邦政府提供特别的津贴给丧夫的妇女及年老体弱者,政府设立的“社会福利委员会”(Society Welfare Board)也大力资助生活困难的妇女。邦政府出资设立了大量生产合作社由妇女经营, 其中有奶制品合作社210 个、工业合作社66 个、信用合作社29个,还有许多餐厅和纺织类合作社;邦内许多地区大力倡导并支持建立主要由妇女经营的自助团体,仅在麦迪尼普(Medinipur)一地就约有2.1 万个这样的自助性团体[3]。

在改善公共福利、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左翼阵线政府通过扫盲和扩大基础教育促进了该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邦政府在全面消除文盲和基本普及基础教育方面所实行的政策主要有:

第一,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扩充师资,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 邦财政拨付的教育经费比较充足并不断增长, 重点支持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基础教育的在职教师数量不断增加。

第二,开设新学校,扩大办学规模。 设立新学校时,邦政府还考虑到新建学校与居住区之间的距离,尽量缩短这一距离。 政府重点考虑在贫民人口聚居区开设新学校,为方便贱民和部落民子女上学,大多数新建学校都设在了他们的居住区附近。

第三,实行基础教育免费制度,推行小学期间“前五年不留级”或“自动升级”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特殊的基础教育补助计划, 为女学生提供校服,给学龄儿童免费提供教材。

第四,改革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给予邦内公立大学充分的自主权, 积极支持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和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培训。 大力支持高等学校开展高科技、新领域的研究,积极推动私立高等教育培训机构发展[4]。

在喀拉拉邦,印共(马)为首的左翼阵线政府在实施以上政策的基础上对该邦福利计划进行了重新调整,并启动实施了新的社会福利政策,对低层民众、妇女和儿童实行政策倾斜,同时为各行各业工人制定了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 邦政府对公共分配制度也进行了重构,通过设立“平价商铺”建构起覆盖面宽广的公共分配网络。 早已在当地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民众科学运动”(KSSP)得到了左翼阵线政府的大力支持。 从1988 年底开始,为实现“民众科学运动”设定的目标,邦政府推动开展“民众识字运动”,数以万计的受到过良好教育的志愿者到各个识字率低的社区开办识字课教学,并用充满创意、活力与欢乐的方式(如街头剧、集体读报等),赢得了普通民众的广泛参与[5](P122-123)。 在扫盲和推广乡村教育的过程中,喀拉拉邦把经费和权力下放到基层的乡一级, 乡里可以决定教材、课程,真正是学对他们有用的、可以改变他们生存环境的知识[6]。

三、实践效果及主要启示

到21 世纪初,印共(马)为首的左翼阵线政府在西孟加拉邦推行的社会公正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该地区的各项主要社会发展指标有了显著提升。

在公共教育领域,西孟加拉邦的教育经费连年增加,基础教育学校数量不断攀升,学生入学率得到明显提高。 据统计,该邦教育经费预算占总财政预算的比例从1976-1977 年约12%增加到2000-2003 年的25%,小学数量从1978 年的5700所上升到了1999 年的1.23 万所; 从1977 年到1992 年,学校入学人数增加了80%;根据NSSO 的数据,在1993-1994 年,西孟加拉邦农村地区5-14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是65%, 同期印度全国农村地区该年龄段儿童的入学率为63%, 该地区适龄女童的入学率较全国平均水平则显得更高, 有超过61%的女童入学,而全国总体上只有55%[3]。

在公众健康和公共医疗方面, 西孟加拉邦人口的平均寿命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高, 位居印度全国前列,1999 年,该邦人口的平均寿命是72 岁,在国内仅次于喀拉拉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位居全国第三位。 该邦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处于国内比较低的水平。1999 年时,西孟加拉邦人口的自然死亡率在全国第二低, 最低的省份是喀拉拉邦(也是该党执政);该邦人口出生率在全国各邦中排第三低。 此外,西孟加拉邦享受公共医疗人口的覆盖面也大大提高。 据统计,在全印各邦中, 西孟加拉邦公共卫生体系的人口覆盖率是最高的,约为70%[3]。

西孟加拉邦印共(马)为首的左翼阵线政府在推行世俗主义、实现各教派和谐相处、维护少数派人口的合法权益等方面采取的多项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 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开始,印度国内教派主义势力不断增强,以国民志愿团、印度人民党联盟等为代表的印度教右翼组织发展迅猛, 他们鼓吹宗教极端主义,具有突出影响力。 许多地方的宗教少数派不断受到印度教极端教派主义分子的迫害, 大量无辜者在教派冲突中丧生。 2002 年6月,印共(马)在庆祝左翼阵线政府在西孟加拉邦持续执政25 周年时就指出:“将西孟加拉邦各宗教派别间和睦相处的情况同印度全国宗教冲突不断升级的现状相比较, 就可以看出西孟加拉邦在过去25 年中推行的宗教政策所取得的成效”[3]。

在喀拉拉邦,印共(马)领导的左翼阵线政府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确保了工人的各项福利,并使家庭困难的工人领取到了社会救济金;通过建立公共分配制度,使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进一步合理化, 降低了地方消费价格指数和生活成本;通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使农村地区的医疗设施得到改造, 大大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就医条件。

喀拉拉邦左翼阵线政府在“民众科学运动”中开展的“全民识字教育活动”培养了民众的阅读及书写能力,还向民众传播了有关人类基本需求、公共卫生、政治制度、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等许多常识和价值观念, 在客观上也对印度不平等的种姓制度造成了严重冲击;1991 年,喀拉拉邦民众的识字率已达到100%[5](P123-124)。根据2001 年印度的人口普查数据,该邦的全民识字率位居全国首位,总识字率为90.92%,其中,男性的识字率为94.20%,女性的识字率为87.86%, 而此时印度全国的识字率仅为64.8%,远远低于喀拉拉邦的水平[7]。邦政府还通过实施“人民计划运动”,扩大了基层教育机构的权力,使教育经费更加充足。 在喀拉拉邦的公立学校中,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完全免费的教育,许多农村小学也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 据统计,喀拉拉邦中等教育的普及率约为90%以上; 该邦900多个乡里,共设有图书馆5000 多个,出版有3000多份报纸和杂志,每个乡还办有自己的乡报,派发给本乡的各家各户[5](P125)。

印共(马)连续执政的喀拉拉邦在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 吸引了世界多国观察家和学者慕名前来进行实地考察, 许多中国的研究人员也专程赶来。 根据一些中国学者在印度喀拉拉邦的亲身经历, 那里的村庄里几乎看不到无地的赤贫的人。 考察者们看到,在喀拉拉邦的村庄里就医是非常方便的,超过了中国的大城市,也超过了许多欧美的大城市;尽管村民们较为贫穷,但身体上如有一点不舒服, 出门立刻就能在较短时间和很近的地方找到医生和医疗所, 就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考察者)在喀拉拉看到很多人,一天到晚都是非常忙碌,有的是白天做本职工作,晚上做科技辅导,但他们都兴高采烈,不觉得是牺牲,而认为是一种乐趣,觉得这里面有人生意义[7]。 尽管喀拉拉人物质上较为贫乏,但他们在精神层面上却是极为富足的。

印共(马)在地方执政过程中对其社会主义公正观的践行,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尚在谋求发展的社会主义政党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须根据本国状况适时提出自己鲜明的纲领理论和政策主张,明确自身追求社会主义公正的政治诉求。 纲领是一个政党的旗帜,是吸引拥护者的思想武器;政策是实现政党目标的具体步骤,具有最直接的感召力。 印共(马)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之下能够召引和动员数百万民众,并在地方层面实现长期连续执政,说明其纲领理论和政策主张是具有鲜明而强烈召唤力的。

第二,通过选举方式上台执政的社会主义政党,唯有制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的具体政策,并在执政过程中得以切实贯彻,方能有效彰显党的执政合法性,确保长期执政。 印共(马)能在地方层面持续保持30 多年的执政地位,能在印度国内维持地方连续执政的最长记录,在很大程度上即是由于它切实推行并竭力贯彻了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的具体政策,取得过实效并得到了民众认可,使执政合法性得到长期巩固。

第三,执政的社会主义政党推行的社会公正政策必须符合基本国情,密切结合地方实际,注重发挥基层民众广泛参与的作用,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发展绩效。 印共(马)在推行其社会公正政策时, 在西孟加拉邦借重并结合了基层历史悠久的自治组织——潘查雅特三级地方机构的运作,充分尊重本地区本民族的基层自治传统; 在喀拉拉邦,则结合了在当地民间影响深远的“民众科学运动”。 印共(马)还根据两个地区作为农业大省的实际情况,将许多政策措施都向农村地区倾斜,比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中长期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

第四,在执政过程中,执政党不应片面追求经济GDP 的高增长,更要关注社会发展问题,提高人文社会发展指数, 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印共(马)治下的喀拉拉邦,在经济方面长期增长缓慢,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仍旧贫穷,但在人文社会发展的许多指标上却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因而吸引了世界众多观察家和研究者的目光,这与印共 (马) 主政的地方政府在考核基层干部时, 并不特别注重看他任期内发展经济的成绩尤其是GDP 增长幅度大有关系。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只有淡化GDP 主义,执政官员才有可能丢弃狭隘短浅的“任期发展观”,才能真正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1]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 Programme (Updated at the Special Conference at Thiruvananthapuram in October 2000)[EB/OL].http://www.cpim.org/.html,2014-05-15.

[2] 蒲国良.浅论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J].科学社会主义,2007,(3).

[3] Harkishan Singh Surjeet. On the Occasion of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Left Front Government of West Bengal[EB/OL]. http://www.cpim.org/.html.pdf,2012-02-16.

[4] Partha Pratim Basu. Brand Buddha'in India's West Bengal:The Left Reinvents Itself[J].Asian Survey,Vol.Xlvii,NO.2, Berkeley: Mar/Apr,2007.

[5] 苗光新.印共(马)“人民民主革命”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 温铁军,黄平,等.喀拉拉的启示——中国知识分子眼中的喀拉拉邦[ J].天涯,2001,(4).

[7] 付云东. 另类的科学与另类的发展——印度喀拉拉邦民众科学运动的科学观与发展[ J].科学学研究,2006,(5).

猜你喜欢
喀拉拉邦阵线左翼
印度奇观:“马克思”和“列宁”出席“恩格斯”婚礼
江南书院
欧洲议会左翼党团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印共 马在喀拉拉邦的实力分析
印共 马在喀拉拉邦的实力分析
印度酒店叫苦:送不起外卖
叙“征服阵线”最高指挥官被击毙
印度腰果产业正处于艰难时期
左翼电影中的“妓女”形象研究
中东欧国家左翼政党缘何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