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张

2015-02-25 18:21:58毅,张
学术交流 2015年6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劳动力

刘 毅,张 宁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 211106;2.济南大学管理学院,济南 250002)

经济学研究

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张

刘 毅1,2,张 宁2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 211106;2.济南大学管理学院,济南 250002)

实现产业调整升级与扩大劳动力就业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张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产业升级在短期内具有就业损害效应,而在长期内则可能具有就业创造效应,但是短期和长期效应的转换并不是自然发生的,就业扩张型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问题是关键所在。借鉴美、日等国的产业升级经验,政府与市场在功能上的静态良性互补和动态有效衔接是同时实现产业升级和就业扩张的有效路径。我国政府应根据要素禀赋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升级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推动小微企业发展,完善劳动力的再培训和专业教育等方面的相应配套机制,实现扩张就业的目的。

就业扩张;产业升级;就业结构;第三产业

早在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把“坚持推进结构升级和扶持就业创业相协调,进一步增强经济竞争优势和吸纳就业能力”确定为政府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正是在这项任务的督促下,近几年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不容否认的是,无论是产业升级还是就业扩张都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第一产业发展迟缓,第二产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相对落后,从就业结构来看,我国低素质劳动力过剩与某些地区的“民工荒”同时并存,高素质劳动力缺乏与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就业难”紧密相伴。一方面,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求我们必须要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另一方面,社会稳定的大局又要求我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工作岗位。但正如我们在上文中分析的,这两个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国外产业升级历程的分析为两个问题的同时解决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Clark(1940)在将国民经济结构分为三大部门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就业结构在不同产业间变动的一般规律,即随着产业升级的发展,劳动力会逐渐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随后再由第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1]。Chenery(1975)的实证模型进一步表明这种就业结构在产业间的变动规律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共同趋势[2]。而从产业结构的演进来看,在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不管是产值还是就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都是最高的,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之后会稳定地居于第二位,第一产业的比重则持续下降,排在最后一位,产业格局呈现明显的“三二一”结构。因此,我们在总结前人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产业升级和就业扩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产业升级与就业目标的实现并不总是一致的。

(一)产业升级带来的“就业损失”效应

Aghion和Howitt(1994)认为,产业升级在通过降低贴现率来产生资本化效应的同时,由于人力资本投入价格的增长抑制了企业提供更多岗位的积极性,因此会导致失业水平的提高[3];龚益(2001)也认为,产业升级会引起非熟练劳动力失业增加和熟练劳动力就业的增加,由此导致结构性失业出现[4];宋小川(2004)更是直接指出技术进步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导致了就业机会的减少[5]。总体来说,产业升级对就业的破坏效应主要集中于短期效应。首先,新型生产工具的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直接降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其次,产业升级带来的新产业虽然创造了许多新的工作机会,但是这些工作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等有很高的要求,劳动者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掌握,这就造成了失业的突然性增加;最后,产业升级会带来一些全新的管理模式,这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和费用,企业必然要裁掉一部分闲置员工,从而造成了失业的增加。

(二)产业升级带来的“就业扩张”效应

Pini(1997)认为,产业升级带来的基础进步会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从而刺激总需求,并带来产出和就业的扩张,同时,这些扩张将会导致消费品需求的上升,从而进一步拉动就业的增加[6];王诚(2002)基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指出,与产业升级伴随的创新只能增加就业[7];昌盛(2005)更是通过实证分析直接得出产业升级中的技术进步可以增加就业的结论[8]。总体来说,产业升级通过促生新兴产业的途径吸收的就业量往往比那种因传统部门灭亡而损失的就业量要多得多,因此,产业升级对就业的扩张主要表现为长期效应。首先,产业升级使得同样的投入可以创造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更高的收入水平一方面会刺激消费的增加,另一方面会带来劳动者储蓄的增加,这两个方面都使厂商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带来就业总量的增加;其次,产业升级常常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够使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下降,这一方面会使商品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会使其互补品的需求增加,并最终带来就业量的增加;最后,产业升级不仅能创造出新的产品还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也是产业升级促进就业扩张的主要途径。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产业升级既有可能在短期内增加失业,也有可能在长期内扩张就业。肖延方(2001)认为,短期来看,产业升级通过降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来导致就业减少,而长期来看,产业升级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扩张就业[9]。但问题是长期有多长、短期有多短,更重要的是,短期内失业的增加和长期内就业的增加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自然的转换机制。为了更好地认识产业升级引起就业扩张的机制,我们需要回顾历史,从其他国家产业升级的历程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以尽可能减少产业升级在短期内引起的就业阵痛。

二、国外通过产业升级来扩张就业的经验分析

(一)美国的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张

美国的产业结构呈现高度服务化的特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75%以上,第二产业的比重为20%多一点,第一产业的比重仅占不到2%,这种典型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的形成与美国产业升级的政策紧密相关。事实上,服务业的发展是未来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建立起类似美国的产业结构是同时实现产业升级和就业扩张的治本之策。下面,我们就对美国的产业升级历程进行分析。

美国为了顺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和实现产业升级,制定了大力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这其中的核心就是将利用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和发展高科技产业园紧密结合,在部分大学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类似“硅谷”和“三角洲”等高新科技园区,在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全新的工作岗位。在此基础上,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了其产业联动的作用。一方面,其使用全新的信息技术改造大批传统产业,这在提高行业生产率的同时,也为美国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发展所形成的产业链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需求,分工细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专业化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多,比如会计、律师、金融和科研等部门的就业岗位迅速增加,服务业超越第二产业一跃成为美国产值和就业比重最高的行业,并且仍在持续上升。

从美国的产业升级过程中可以发现:一方面,美国政府对于产业升级战略的选择和与之配套的教育投资是整个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良好的市场价格机制也是吸引要素流动特别是人力资本流动的主要推动力量。也就是说,在美国产业升级的历程中,政府与市场之间是互补的关系,这种互补不仅体现在横向的功能互补上,更体现在纵向职能继起上。相反,中国在主导产业的选择过程中,政府行政的力量大大超越甚至是取代了市场的力量,这可能是造成中国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张之间冲突的根源所在。

(二)日本的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张

日本的产业结构中虽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比美国稍高,但是仍然符合典型的“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其第三产业的比重也高达65%以上,这一产业格局的形成与日本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具体来说,日本首先确立了以非制造业为核心的新兴主导产业,并且利用全球化的潮流适时将传统产业向更加适合其发展的亚洲国家转移,这种主导产业转化的全新战略显然是适应了市场经济对要素估价的变化而做出的。其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产业的转移释放出了大量劳动力,但是这些劳动力在政府资助项目的培养下很快就适应了新型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新型产业的产业联动效应使得服务业迅速发展,这些服务业不仅包括知识密集型的,还包括大量劳动力密集型的,因此可以更好地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从日本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除了要实现政府和市场良性互补之外,我们还必须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即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并通过各种努力来引导劳动力的流动,从而在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促进就业扩张。

日本的产业政策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建立在替代市场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要素价格和禀赋出现逆转之后,政府才调整了主导产业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这种调整是和一系列的配套政策结合在一起,并在充分发挥市场价格的引导作用之下才实现的,因此与美国类似,日本的产业升级也没有带来明显的失业增加。而中国的服务业发展一直处于较低的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崛起是在地方政府强制干预和扭曲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因此不仅在短期内减少了就业的增加,而且这种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开始成为困扰中国经济的长期问题。下面,我们首先对这两个国家产业升级的经验进行总结。

(三)国外产业升级的经验分析

1.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解决生产和失业问题。美国以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大的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从而为缓解就业矛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日本则选择内需主导型的电子设备、半导体芯片等行业作为主导产业,以此带动信息产业发展的同时,主动将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这样就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最终实现就业扩张基础上的产业升级目标。

2.适时引导劳动力的流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日本在将传统产业转移出国外的同时国内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为了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日本政府通过各种培训项目和成人教育在短期内使得这些劳动力能够具备从事新型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对产业升级和就业扩张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适时引导劳动力流动是同时实现就业扩张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条件。

3.利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产业升级本身就是一个以新换旧的过程,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是如何实现新旧转换则是对政府执政智慧的一个重要考验,除了我们刚刚提到的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和适时引导劳动力流动这两个条件之外,我们还需要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有利背景,不失时机地将传统产业转移到成本更低、更适合其发展的地区,这样才能为产业升级和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充足的空间。

4.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计划,进行间接调节。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市场在其就业扩张型产业升级路径的形成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市场形成的要素价格是产业升级的基本依据,当劳动力的价格便宜时,就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反之则逐步放弃或转移该产业;另一方面,市场会引导产业链的形成、人力资本的转移和需求的传导,产业升级如果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规律,那么就业即使短期内有所损失,最终也会达到充分就业的目标。因此,市场经济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同时实现产业升级和就业扩张的关键条件。

三、中国产业调整与就业扩大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一)中国产业调整与就业扩大的现状

目前,我国不论是在产业结构还是在就业结构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产业结构方面:总体来说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制造业技术和效益水平低下,服务业总量不足,结构失调,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现代服务业比重小:具体来说,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最低端,主要还停留在低技术水平层次上的组装加工上,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生产的能耗和污染严重,给能源与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经济生活中的电荒、油荒、煤荒和环境污染的现象大量存在,严重威胁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就业结构方面:(1)总量和区域问题突出。一方面,随着第一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持续增加,而且这些劳动力在城镇化浪潮的推动下不断涌入城市,但却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因此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另方面,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造成的失业人口也在不断上升,这些失业人口很多实际上本身就是从农村转移过来的剩余劳动力,一旦失业之后很难再就业,这使得我国的就业形势在总量上非常严峻。此外,我国中西部地区属于人口大省,但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量的过剩劳动力无法就地消化,再加上跨地区转移的较高成本和难度使得区域性失业问题也非常严重。(2)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一方面,低素质、高年龄的劳动者呈现出数量急剧增加的趋势,另一方面,政府对劳动力的引导还不到位,导致这些劳动力无法适应新岗位对员工知识和技能的要求。(3)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难以解决。一方面,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社会对知识劳动者的需求量又比较少,从而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也不利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技术进步。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还存在很大空间,产业结构方面,我国的第一、第二产业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而我国的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即使从各产业内部来看,我国的三大产业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1)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经营模式、品牌价值和加工深度等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可以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进一步释放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从而为劳动力的转移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奠定基础;(2)我国制造业在效益和技术水平上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而这些提升主要是通过产业升级来实现的,我们可以在淘汰和转移落后产业的同时,用信息技术来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这样就可以在继续降低第二产业就业和产值比重的同时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提高;(3)我国第三产业无论是在总量还是在结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传统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在服务质量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需要政府进行规范,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力地拉动我国的就业增长,并最终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二)影响因素

首先是政府对劳动力流动的引导和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就业问题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但是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如何对这些“过剩”劳动力进行引导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政府考核体系中,有限的财力被用于看得见的政绩工程,这导致政府用于职工再培训的经费有限,从而加剧了我国的就业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产业升级的顺利推进。此外,政府的有限任期导致了其短视的倾向,因此为了在任期内创造尽可能多的产值,其会扭曲资源和环境的价格,导致我国传统产业不能按照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很多地方政府仍然将某些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业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从而严重阻碍了产业升级的顺利进行。

其次是区域结构带来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问题。首先是城乡区域结构,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虽然可以在城镇化的进程当中转移到城市中,并成为非农业劳动力,但是其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却十分不完善,流动性非常强,无法实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真正协调。此外,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失衡,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能够吸收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而我国的人口大省很多又分布在中西部,这又加剧了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就业问题,从而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重大制约。

再次是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在面临全球化的环境之下仍然基于狭隘的区域眼光看问题。一方面,区域内很多落后的产业应该淘汰的没有及时淘汰,甚至通过各种补贴和优惠政策来维持这些落后企业和产业的生存,这使得有限的资源不能转移到产业升级和劳动力的培训上面;另一方面,这种区域性的保护主义也导致我国中西部的落后地区由于自然禀赋的薄弱而无法有效吸收东部发达地区落后的产业资本,从而造成了本区域就业问题的加剧,同时也阻碍了先进地区通过产业升级来扩张就业和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道路。

最后是市场机制发育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在上文的分析过程中也有所提及,首先我国存在严重行政垄断,地方政府对要素价格的扭曲和垄断行业对非国有资本的排斥导致了市场的价格与竞争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这是导致我国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张出现严重冲突的根源。此外,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和对公共服务提供的缺位同时并存,政府对劳动力引导的缺乏和对环境保护的忽视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四、结语

虽然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是只要政府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适时引导劳动力流动,不断完善和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就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具体来说应做好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升级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国政府应当切实转变职能,将要素定价权交给市场,对劳动力的流动和再就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与项目支持,并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来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二是发展现代农业,区别对待第二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决要与发展现代农业紧密结合,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第二产业方面,可以利用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把原有的制造加工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东部沿海地区可以在原有的经济基础上,做好研发和技术创新工作,发展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让“中国制造”分享更多的产品价值。三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是在选择合适主导产业的基础之上,通过产业联动作用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其次利用现代科技和技术标准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传统服务业的现代水平;最后,依托本地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等优势将服务业本身作为本地的主导产业,由此可以形成服务产业链,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

[1]Clark.C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Macmillan and Co,1940:25-45.

[2]Chenery R.Trends in Employment and the Employment Elasticity in Manufacturing[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75,(27):563-582.

[3]Aghion P,Howitt P.Growth and Unemp loyment[J].Review of Econom ic Studies,1994(61),477-494.

[4]龚益.技术进步对就业状态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9):5-10.

[5]宋小川.无就业增长与非均衡劳工市场动态学[J].经济研究,2004,(7):91-96.

[6]Paolo Pini.Technical Change and Labour Disp lacement:Some Comments on Recent Models of 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C].In Gilberto An-tonelli,Nicala De Liso(Eds),Economics of Structural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New York: Rout-ledge,1997:35-40.

[7]王诚.中国就业发展新论——核心就业与非核心就业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2002,(12):79-87.

[8]昌盛.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1):22-26.

[9]肖延方.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再就业的双重作用——兼论技术进步和再就业的关系[J].经济评论,2001,(5):18-21.

〔责任编辑:冯胜利〕

F264;F241.4

A

1000-8284(2015)06-0140-05

2015-05-09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优化的互动机理:模型研究、实证检验、比较和对策分析”(12YJC880064);山东省高校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提高就业力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运行模式优化研究”(2012210)

刘毅(1972-),男,山东寿光人,博士研究生,济南大学副教授,从事产业经济与公司理财研究。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主导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0
产业结构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29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