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娟
(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5000)
政治学研究
珍爱和平:保护抗战遗址与中外合作研究
黄晓娟
(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5000)
德国重视纪念碑文化建设表明战后德国政府勇于对纳粹罪行承担“永久责任”。同为二战策源地的日本,却与德国有着天壤之别:篡改历史、淡化侵略、参拜靖国神社、企图重新武装自卫队,给世界和平和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这就提醒我们,珍爱和平,中国必须保护好抗战遗址,保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铁证,将历史刻进民族记忆。鉴于中国对二战的巨大贡献为西方社会所忽略,甚至不被西方社会所承认,应创新二战史的研究方式方法,通过拓展学术研究视阈、丰富学术研究史料、搭建中外学术合作平台,共享学术研究成果,进而彰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中流砥柱的作用,彰显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贡献。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抗战史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二战的伟大胜利,国际社会纷纷举行各种规模与形式的纪念活动。与此同时,“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辟未来”,已成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时代主潮。值此纪念胜利之际,有三篇报道,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报道一:德国重视纪念碑文化。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德国,“大小不同,形式各异的纪念碑和纪念地,遍布在柏林各个城区。街道边、教堂里、墓园中、山岗上,纪念碑早已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纪念碑文化也成为德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这样的纪念碑和纪念地仅在柏林就有300多处,全德国更是难以计数。”[1]二战致使6 000万生灵惨遭涂炭,在这当中,有600万犹太人成为德国纳粹种族灭绝政策的牺牲者。为了这永远不能忘却的纪念,德国战后修建了为数众多的纪念战争的建筑物,包括碑、塔、园、林。作为凝固的物质文化,一经建成,势必永久性保存下来,它寓意着这个国家正视历史、尊重历史,也在反思历史。2013年,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明确表态,德国对纳粹罪行和大屠杀承担“永久责任”。由此说来,城市所矗立的这些战争纪念物,所彰显的纪念碑文化,是战后德国政府勇于承担责任的生动诠释。
报道二:中国对二战的巨大贡献为西方社会所忽略。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曾在《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一书中提出,“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并没有被西方社会承认,作为被遗忘的盟友,中国受到了极为不公的历史待遇。”[2]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以“三最”为显著特征,即抗敌最早、坚持时间最持久、付出牺牲最大。二战期间,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有力地拦截了日寇北上进攻苏联,粉碎了日德合围苏联的图谋,且牵制了日寇的主要兵力,延缓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在救亡图存的同时,亦有力地配合了盟国在欧洲战场和东南亚战场的战争。正如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复旦大学教授石源华所指出:“中国最早举起抗击法西斯的旗帜,积极推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建立,并对阵线的最终形成和取得胜利起到无可取代的作用。”[2]然而,中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没有被西方社会承认”,中国作为西部战场反击法西斯侵略的盟友“被遗忘”,难免令人遗憾。并且,为中国鸣不平的还是研究中国的英国学者,这种“不公”愈加增添了几分沉重。
报道三:勃兰特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谢罪。1970年12月7日,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维利·勃兰特在结束对捷克、波澜访问后,“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3]正是这“惊世一跪”,取得了二战期间惨遭纳粹蹂躏践踏的波兰人民的谅解,也使背负沉重罪恶感的德国站起来,重返欧洲,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而轻装前进。由此,不能不令人想到同为二战策源地的日本,较之德国的天壤之别:不仅拒不谢罪,没有深刻反省侵略历史的任何表现,而且一意孤行,以审定中学教科书的形式,一而再、再而三地篡改历史,颠倒黑白、淡化侵略,距离全盘否定侵略只差一步之遥。并且,自安倍政府执政以来,其内阁成员和国会议员每年都大规模地参拜靖国神社,向二战甲级战犯供奉祭品,为法西斯军国主义招魂。不仅如此,日本右翼势力也叫嚣鼓噪,试图解禁集体自卫权以重新武装本国自卫队。所有这些,给世界和平特别是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显而易见,三篇报道有一共同主题,这就是战争与和平。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鉴于此,与三篇报道相对应,笔者从保护抗战遗址、深化抗战史研究和创新研究方式方法这样三个层面,以珍爱和平为主题,作如下探讨。
矗立在柏林、汉堡、科隆等德国大中小城市的纪念碑、纪念地,是德国尊重历史,承担历史责任的生动写照。二战,中国作为受害国,勿需构建纪念碑文化、承担历史责任,但却需要警示后人,落后就要挨打!应该看到,二战期间,中国军民英勇无畏、浴血奋战,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的抗战遗址。以黑龙江省为例,坐落在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镇的嫩江江桥,生动地见证了中国抗战史上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役之一的“江桥抗战”,也见证了马占山将军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在黑土地上抗击日寇的英雄壮举。再如,坐落在虎林市虎头镇的“虎头地下要塞”,既是日寇侵华留下的重要罪证之一,亦被海内外专家学者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已经宣布战败、无条件投降,但日本关东军第十五国境守备队凭借要塞工事,对进军中国东北的苏联红军仍负隅顽抗。“战斗异常激烈和残酷,一直持续到8月26日,最终2 000多名日本官兵及开拓平民葬身于虎头要塞中,全军覆灭。”[4]类似的抗战遗址国内还有很多,例如狼牙山五壮士殉难地、白求恩战地医务所等,它们在共和国的土地上星罗棋布。这些遗址,对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必将发挥得天独厚的作用。
抗战遗址诞生于抗日烽火燃烧的岁月,尽管历经弥漫硝烟和时光风雨的洗礼,但却记录着中国军民与友军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际友人同仇敌忾、痛击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因此,铭记历史,必须保护好抗战遗址:保护好抗战遗址,有助于把历史刻进民族的记忆,子子孙孙、千秋万代,不可忘却;保护好抗战遗址,有助于缅怀革命先烈,发扬革命先烈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保护好抗战遗址,有助于发扬光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而为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滋养;保护好抗战遗址,亦保全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铁证。
保护好抗战遗址,唯有采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系列举措,才能保证保护工作真抓实干、富有成效。具体说来:一是科学保护。科学保护的首要前提是各省市、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者切实对抗战遗址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见证价值有着透彻的、清醒的认识,树立抗战遗址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不可因为旧城改造、城镇化,而将遗址变成坍塌瓦砾。在此基础上,深入调研,进行普查。针对不同遗址的规模、隶属、性质、现状以及破损程度,进行登记造册、统筹规划。做到因地制宜、“因址制宜”,或养护,或修缮,使之“修旧如旧”,保留历史真实。二是合理利用。保护的目的在于利用,唯有充分利用遗址,才能愈加彰显遗址的价值。并且,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二者相辅相成。就利用说来,可根据遗址的史实与内涵,确立为不同层级的教育基地,不仅面向青少年,也要使之成为每一位党员干部、每一位公民缅怀和接受光荣传统教育的课堂。为了保证遗址的合理利用,亦可确立旅游景点,着眼于传播遗址内涵与交通便捷,为中外游客参观、瞻仰、凭吊创造条件。三是依法保护。依法保护是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充分保障。如果说对抗战遗址的保护构是建长效机制,那么依法保护就是这长效机制的关键环节。依法保护不仅进一步规范了保护行动,管理并监督保护政策和举措的贯彻与实施,而且对遗址的破坏行为,实施领导干部“问责制”,情节严重者,必须绳之以法。现实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盲目追求GDP,破坏文物保护建筑的现象不胜枚举。因此,没有“问责制”和“绳之以法”,保护就是一句空话。
总之,保护好抗战遗址,使之不被岁月的流逝而凐没,就是保护抗战的历史,就是对英勇牺牲的抗日先烈的最好缅怀,就是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就是对和平的捍卫、珍惜与守望!
应该看到,中国在二战期间的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没有被西方社会所承认,作为欧洲战场和东南亚战场反击法西斯侵略的盟友被遗忘,与我们对抗战史的研究及其成果的传播方式不无关系。就此,北京大学教授梁柱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及如何“抵制抗战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时也曾指出:“我们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胜利意义、抗日战争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等方面研究材料的整理、研究成果的宣传,都还有很大的空间。”[5]所谓空间,即我们做的还不到位,还有盲区,还有缺憾。由此,深化抗战史研究,充分彰显中华民族打赢的抗日战争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则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
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至少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一是审时度势,创造性地倡导、建立并践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共产党主动向国民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特别是当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面对日寇的诱降,国民党内部对抗战产生动摇时,共产党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主张。由此,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铜墙铁壁般的防线,成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力量,投入这场人民战争的克敌制胜的法宝。二是在战略上坚持持久战,在战术上机动灵活开展游击战。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分别开辟了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的四大敌后战场,变敌人的后方为抗日前线,有机地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策应。特别是在相持阶段,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抗击了超过60%的日军及绝大部分伪军,卓有成效地削弱了日军在正面战场的战斗力。游击战使日寇的精锐部队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创造性地开辟了“以弱胜强”的新的战例,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也为世界军事宝库增添了不可多得的价值丰赡的财富。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敌后武装力量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据统计,在八年全国抗战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抗日纵队共作战12.5万余次,以60多万指战员和600多万敌后解放区人民群众的伤亡的重大代价,歼灭日军52.7万余人,歼灭伪军118.7万余人,收复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约1亿。”[5]就此,朱德总司令当年深有感触地作出中肯评价: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重要的和决定的战略地位,变成了抗日的重心”。所有这些,恰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之所在。并且,也正是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相互策应、两个战场的相互支持,中华民族才打赢了二战期间反击法西斯侵略的抗日战争。
那么,如何使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为国际社会所认可,进而使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得到彰显呢?
笔者认为,深化抗战史研究,须创新研究方式方法,拥有令人信服的学术研究成果,才能逐渐赢得西方社会的广泛认同。具体说来:
1.拓展学术研究视阈。应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抗战史研究取得了一大批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但是,总体说来,在研究视阈上,比较而言,敌后战场研究多于正面战场研究;国内战场研究多于国际战场研究,特别是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相互策应、国内战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牵制对国际战场上反击法西斯的贡献的研究相对较少。例如,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使装备精良的日寇陷入灭顶之灾。这一战术的有效性,为国民党政府军所认可,他们向共产党请教学习,其相当数量的正规部队周旋于敌后开展游击战。再如,“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在短短的5个月时间里,“日本对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许多东南亚国家发起攻击。为了支援东南亚国家的抗日战争,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对日作战,同时保证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通道的安全,中国派遣由10万精锐部队组成的远征军赴缅甸抗击日寇”[6],并且这支部队英勇杀敌、屡建战功,成为扭转二战局势的一支重要力量。诸如此类,鲜为人知。因此,深化抗战史研究,首先须拓展研究视阈,视阈所及,才能覆盖盲区,增强研究成果的丰硕性与辐射性。
2.丰富学术研究史料。历史学研究,史料的价值无与伦比。唯有言之凿凿的大量丰厚的史料,才能使成果愈加真实、可靠、令人信服。有这样一个案例:日寇南京大屠杀期间,被一位来华经商的德国人所目睹,于是,他以日记的形式记下了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尽管这部日记在档案馆里尘封了60年,但终于得以重见天日。挖掘出来后,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史料。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正如胡绳先生在该书的序中所言:日记所记述的,“非常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它是对侵华日军制造这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犯下的严重罪行的有力证词。”[7]举一反三,丰富研究史料,有关部门特别是国家档案管理部门应制订整理公布方案,将我国各级档案馆所收藏乃至珍藏的抗战时期的档案向社会、尤其是向抗战史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公布,以充分发挥档案资源极其宝贵的史料价值、实证价值和学术价值。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专家学者而言,放眼世界,积极创造条件“走出去”,善于从欧洲、东南亚等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中发现二战时期的文史资料,使之“为我所用”。在这方面,《拉贝日记》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可以说,研究史料的丰富性,与重拾“被遗忘”的记忆的效率与效果成正比。
3.搭建学术合作平台。在既往的抗战史研究中,我们往往唱的是“独角戏”,即使与国际学者交流、召开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亦屈指可数、凤毛麟角。在当今全球化的视阈下,特别是要使我们的抗战成果、抗战贡献为西方社会所关注、所认同,不可忽视中外合作,即与国际学者共同开发选题,共同进行学术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这也是使中国的巨大贡献得到国际社会承认、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坦途与捷径。就我国学界与国际学界就此开展的广泛而深入的合作,石源华教授提出了针对不同国家、确立不同研究视角、涉足不同研究领域、发挥不同应用价值的构想:“在同美、英、法等大国的合作中,尤其要加强中美、中英联合抗战的共同研究,推动和促使美国在对待日本战争罪行问题上站在正义和公道一边”;通过“与东南亚国家学术界和媒体的合作,共同研究和反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和否认侵略历史的行径”[2]。在笔者看来,为使学术合作取得实效、学术成果发挥应有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应与美、英、法、俄以及东南亚等国家成立二战史民间学术研究团体,共同覆盖学术盲区、填补学术研究之空白。有了学术组织的引领、沟通、协调的桥梁纽带作用,对学术成果的产生、传播与转化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共享学术研究成果。这是学术成果传播与转化的具体化。应该看到,学术成果的分享,是在学术研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作为中外合作开发探索的结晶,学术成果在不同国度、不同民族得以传播,就是对世界反击法西斯侵略战争暨二战中中国军民巨大贡献的史实的肯定与认同。传播的过程既是肯定与认同的过程,也是成果转化与光大的过程。一般说来,这种转化与光大的路径有二:一是被传播国度的政府部门所认可,为其包括军事、外交在内的政治决策与政治活动提供参谋与智囊,即发挥智库的咨政作用。二是被传播国度的社会公众所普遍认知,即发挥育人作用。后者主要是通过报刊、图书、网络以及纪实文学、影视艺术等新闻、学术与艺术载体来实现。政府部门的决策与社会公众的认知或者说咨政与育人二者相呼应,随着时间的流逝,对成果的认知、对史实的认同愈加定型,愈加明晰。在这里,笔者应该强调的是,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影视艺术,尤其应正确处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细节决定成败”,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生活中未必有的实事,但却是艺术会有的可能发生的实情,所谓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且高于生活真实。但如果为了哗众取宠、片面追求低俗化、娱乐化,有违生活真实,被观众嘲讽为“抗日神剧”,不仅难以收到应有的传播效果,亦有违史实,说严重了甚至是践踏史实,自然悖逆了传播的初衷。
[1]胡小兵,商婧.德国:从纪念碑文化到历史的反思[J].半月谈,2014,(10).
[2]李玉.向世界传播中国抗战学术成果——访复旦大学教授石源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3-11.
[3]勃兰特那“惊世一跪”[EB/0L].新华网·新华国际,2013-05-14.
[4]任桂艳.虎头地下要塞——历史的见证[N].黑龙江日报,2009-04-20.
[5]唐明红.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3-25.
[6]李冰.日本是“败于两颗原子弹”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3-23.
[7][德]约翰·拉贝.拉贝日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常延廷〕
K265.1
A
1000-8284(2015)06-0062-04
2015-01-16
黄晓娟(1963-),女,河北乐亭人,教授,硕士,从事日本文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