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品越著:《鲜活的资本论——从深层本质到表层现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本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灵魂与其经济学理论融为一体,以当代活生生的伟大实践为载体,对《资本论》伟大理论进行探索、还原与创新。对马克思《资本论》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经济规律进行了深度发掘,使其宏伟理论体系得到立体的鲜活展现。
〔法〕热拉尔·迪梅尼尔、多米尼克·莱维著:《新自由主义的危机》,商务印书馆,2015年8月出版。作者用大量的数据客观而全面地剖析了新自由主义以来的数十年里,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非发达国家即作者所说的外围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经济发展的逻辑,以及导致各个阶段危机的各种因素和根本原因。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极阶级结构理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客观分析和评价了区别于英美新自由主义道路的中国道路,作者认为中国取得的成就是对新自由主义的极有说服力的挑战。
冯钺著:《民族的起源及实践:写在〈大宪章〉签署八百周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近现代西方民主起源于何处?它与古希腊雅典民主有何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热衷于研究的问题。1215年签署的《大宪章》是体现近现代西方民主的最早文件。近现代西方民主并非源自古希腊时代,两者之间没有继承关系。探究民主的源头和发展过程,对研究民主有根本性意义。本书论述了近现代西方民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说明民主的产生和实践是现实的产物。在这个基础上,同时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以及具体实践。
〔德〕卡尔·迪特里希·埃德曼著,山东大学课题组译:《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百年历程:1898-200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基于大量的研究,本书重现国际历史学大会的历史。同时,也讲述国际历史学委员会的故事。这本书籍由反映历史学国际会议和历史学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工作成果,追溯并分析历史学家在问题、主题和方法上的变化。描述来自世界不同地方、不同意识形态阵营的历史学家们分裂、争论和磨合的关系。讲述历史学家们如何抵制学术民族主义亦或是屈服于它的诱惑。展示在冷战将全世界的历史学家分裂为两极的背景下,国际历史学大会如何成为跨越鸿沟的平台。
王灵桂主编:《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本书选取全球数十家主要智库在过去一两年里针对“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发表的两百多篇评论文章,择其主要观点编译成集,不论这些智库的目的、动机如何,其政治敏锐、战略视野、国际思维是值得予以肯定的。这个集子对我们的新型智库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杨继军著:《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人口因素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本书从人口因素出发,从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口流动方面入手阐释中国的内外部经济失衡问题。书中分别检验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的影响、对贸易顺差的影响以及人口流动与高储蓄、外贸顺差的关系,并提出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消费不足,而消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由现有的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流动所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延长个体的退休年龄”“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农民工工资”等对策建议。
郭定平等著:《东亚政治文化与民主转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本书在努力超越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基础上,从比较政治文化的全新视野,分析了东亚政治文化与民主转型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东亚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政治文化的内源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与适应性变迁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东亚传统政治文化的变迁和现代民主政治文化的形成,并对东亚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未来走势具有重要影响。
刘康德著:《鸢飞鱼跃——中国哲学语素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本书对构成中国哲学思想之基本单位的“哲学语素”展开讨论,以揭示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基于中国古代哲人“辞微旨远”之特点,作者对中国古代典籍中出现的若干“词语”(语素)和“字”(语素)作一一梳理和解析。将这些“语素”分别归入“方法篇”“物象篇”“字象篇”“行象篇”“理象篇”五部分,以形成一个简略的“中国哲学语素论”之体系,展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别样思考。
许倬云著,陈宁、邵东方编:《历史分光镜》,中华书局,2015年9月出版。《历史分光镜》的书名是借用光学上棱镜分析光谱系列之意,表示历史学的功能是将历史解析为各种因缘线索及演变过程。全书汇集许倬云先生多部著作中精华内容,既有对历史学功能的阐释,也有中西文明的比较研究,还包括个人治学历程与人生经验的回顾,体现了作者精深的历史学思考与宏阔的世界性眼光。
徐宪平著:《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从“十二五”看“十三五”》,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本书从作者参与“十二五”规划编制实施和“十三五”规划思路研究的过程,阐述了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对“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进行了集中分析,提出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构想,并明确实施的八个战略重点,具有相当重要的实践意义。
刘东著:《自由与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文章荟萃。作者一直主张以传统来再造中国文化的现代形态,西学中的价值和理念恰恰提供了可供反思借鉴的思路,而自由与传统之间的张力和互动,是建立中国文化现代形态的关键。本书从会通、传统、西学、当代、编读、汉学、日本、人生等八个角度,探讨了国学与西学交流会通的角度与可能,展现了极其宽广的思虑维度。
任裕海著:《全球化、身份认同与超文化能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本书内容包括身份问题与认同理论、理论认同问题。以一种新的视角拓展中心主义的内径,重新解读认同,向身份方阵理论迈进,并建构动态文化身份框架的设想、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认同的建构、文化、语言与认同、跨文化交际等问题。身份认同就是关于自我的问题,是对“我究竟是谁?我是什么?我从哪里来,到何处去?”这样一些问题的思考与解答。超文化能力,除包含认同和交际层面外,还涉及认知、伦理、创造等方面。
吴济时著:《文艺生态论:文艺生态学纲要》,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本书运用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探讨文学艺术的起源、发展、变异、兴衰及其生存方式、方法和发展变化规律,有利于人们更自觉地进行文艺生产、文艺消费、文艺分解等方面的活动,达到使文艺健康发展、繁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