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西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人才梯次开发研究

2015-02-25 10:15马廷强
学术探索 2015年9期
关键词:预科梯度少数民族

吴 烨,马廷强

(云南民族大学 预科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3)

“一带一路”战略下西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人才梯次开发研究

吴 烨,马廷强

(云南民族大学 预科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3)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现,需要整合和利用沿线地区人才资源,文章运用人力资源梯度推移的理论,通过对沿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才状况的分析,挖掘出人力资源梯度推移的动力,就是贯彻和落实国家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注重民族教育的“民族性、历史性、超越性、预备性、过渡性、心理特殊性”等特性,构建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具有人才规模效应、质量较高的人才梯度,同时,有前瞻性地培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服务家乡、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意识和品质,实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梯次开发,满足国家战略的人才需求。

国家战略;预科教育;人才;梯次开发

在古代丝绸之路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推行商贸的历史长河中,西部省区沿线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促进了与内地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我国发展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丝绸之路历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今更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西部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省区市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少数民族整体发展水平处于较低梯度。鉴于此,国家大力推行的有利于少数民族的教育政策与制度应该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而作为发展民族教育的必要的、有效的步骤,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就理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也是实现少数民族人才梯次开发的主要阵地。

一、人才梯度转移理论与推动少数民族人才梯次开发动力分析

(一)梯度转移理论分析,人力资源梯度推移成为首要梯度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也适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研究。梯度转移理论的经济解释是: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该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通过创新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达到产业或产品的成熟,在衰退前以获得经济效益。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梯度转移理论的转移被扩展到除工业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外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水平、经济水平等方面,而人力资源的梯度则被视为首要的推移梯度。

(二)推动人才梯度推移的动力“势差”分析

广义的人力资源指的是:一定时期内区域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社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人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狭义指的是: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等独立经营团体需求的人员的能力。最终,人力资源的推移可以简化为具有可供利用的“人才”的推移。

要获得各方面梯度的转移,首先要获得所谓的“势差”,“势差”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具体含义是:首先它是相对的,在地球上由于地球重力加速度的原因,处于相对高点的物体的势能与处于相对低点的差值,是推动物体由高势能处向低势能处转移的动力,最终势能差变成动能。而对于人才的梯度推移:首先,要接受教育;其次,要提高教学质量;再次,要积聚一定的数量,形成规模效应;最终,才能形成梯度,获得推移的动力。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梯度现状与需求分析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高层次人才紧缺的较低梯度

据有关资料统计,西部地区各类专业人才仅占全国总量的20.4%,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只占13.6%,两院院士仅占8.3%,特别是少数民族院士更是凤毛麟角;少数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仅占15.4%和8.8%,全面落后于中、东部发达地区,处于人才梯度转移理论的较低梯度。采取特殊措施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已成为一项关乎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维护国家长远稳定统一的迫切的政治任务。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行业、区域分布不均的现象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较低,现有人才的层次、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十分有限。总体上说,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程度和人才存量状况,很不适应“一带一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为此,需要积极整合利用西部省区乃至中部和东部省市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为西部省区少数民族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依据西部省区的需求设置专业,根据预科学生学习的特点把握教学内容,扩大招生的地域,兼顾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民族文化的培养,增强为西部地区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人才流失严重、来源匮乏的现实

在市场经济以及利益机制的影响下,民族地区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不断向沿海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内地流失,处于优秀人才入不敷出、培养难以为继的状况。面对以上现实,迫切需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引进来,二是留得下,三是不断培养,其中第三点是西部地区增强人才造血功能,最具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四)扩大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是实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梯次开发的动力

依靠现有的全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合理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省区设立新的国家级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扩大预科招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利用设立预科教育基地的高校的优良办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资源优势,加大管理力度,实现预科教育“预、补”结合;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注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人文关怀;采用分层次教学,分类别教学,分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加大学生管理力度,实行规范管理和服务学生并重的办法,形成服务性管理工作环境;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团委为核心,指导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开展活动,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科技、文艺活动,构建民族团结和安全稳定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实现西部少数民族人才梯次开发,实施预科教育要注重的问题

(一)民族预科教育要具有民族性

民族教育的“民族”属性的基础所在是指:在民族经济文化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外部的支持与帮助是应该的、必不可少的,而这样的支持与帮助最终应该通过有效的教育,或者说提供一种教育公平,使其民族素质得以提高、民族社会得以发展与进步。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发展历史的特点,造成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明显落后于全国大多数地区,因此,注重民族预科教育的民族性,成为突出特色的关键点。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正确的民族意识与观念,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民族预科办学单位在管理方式、课程设置、教学和评价方式、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二)民族预科教育要正视历史性与超越性

鉴于历史发展客观差距的存在,民族学生在实际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机会和质量上处于不利地位。举办民族预科教育正是为了弥补和解决这一客观差距,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真正享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而实施的教育政策,这是对民族教育历史性的根本认识。基于对客观历史性的认识,对于自小生活在少数民族文化环境里的学生,在接受汉语及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与汉族地区的学生相比,并不具有优势,而进入预科层次的学习后,会发现,预科教育隶属于高等教育,校园、授课老师、管理者、活动内容,甚而至于学生组织都是高等教育的模式,然而,教学内容却是传授基础教育的内容,这就是“补足基础、预备升学”的一种超越性。

在直面少数民族教育“历史性”的同时,要落实党和政府的民族教育政策,使民族预科教育具有“超越性”,真正办出实效。

(三)民族预科教育要使预备性与过渡性相结合

关于预备性,从入学方式上,民族预科学生具有明显的政策优惠,是部分距离招生院校正常录取分数有一定差距,基础不足的学生;在培养目标上,民族预科教育是为高等学校培养或者说输送合格的受教育者而非高等教育毕业生;在课程设置上,预科教育具有很强的文化基础性而非专业技能性;在评价指标上,预科教育更加注重文化基础知识的提高,基本学习技能的进步,身心的进一步发展,而不要求专业知识的获得。与之相适应的是过渡性,预科教育是“‘预’、‘补’结合,以‘预’为主”,需要承前启后,立足于基础教育,面向高等教育。

预备性与过渡性相结合,需要在预科学习阶段学制短、时间少的情况下,具有周密的教学计划和安排,既不能搞成单纯的文化补习,也不能脱离基础教育而搞成专业知识培训班,而是要在不截然脱离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对高等教育的定向作用。

(四)民族预科教育要解决好学生心理的复杂性

预科学生由于入学时降分录取的特殊形式,升学后与大学生、与其他同学的比较意识,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对未来去向的一般确定性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会造成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心理上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种心理普遍表现为:作为少数民族的民族优越感与自卑并存、面对升学压力产生的自律意识与自我放纵意识并存、进取意识与得过且过心理并存、发展成就感与基础教育知识学习重复厌腻感并存。

由于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这种心理的复杂性,使得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具有很强的复杂性,相应的需要教育者有更多的事业心、责任感、敏锐性、创造性、适应性;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注重基础教育课程,还要注重思想政治课程、民族政策及民族教育理论课程、大学专业指向课程、心理健康及疏导课程;在学生管理上,要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系统性。

四、以云南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为例的少数民族人才梯次开发的前瞻性分析

2013年11月,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同意在云南民族大学建立“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全省包括云南民族大学在内的25所高校的2566名民族预科学生统一集中到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为云南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为我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集中培养提供了难得的研究平台。

(一)调查问卷的设置

面对云南省预科教育基地中25所高等学校的2566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基于他们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分别由二本、三本、一专、二专的预科取分线录取;同时还涉及31个少数民族,他们在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具有较大差异。本着不涉及个人隐私、客观公正、严格遵守《统计法》的前提下,从以下六个维度进行问卷设置:(1)个人基本情况;(2)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及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的认识;(3)对大学和预科教育的了解、认知情况;(4)在预科教育基地的学习和生活情况;(5)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6)对个人学业的规划和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建议。

(二)对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本次调研抽取多于预科教育基地2566名学生三分之一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66份,保证了问卷的代表性与有效性。基于研究问题的需要,在此次实证分析中侧重于对问卷中第五个维度“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中的四个问题进行分析。

问题一:您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较为发达的占11%,贫穷落后的占43%,有待提高的占45%,不清楚的占1%。预科学生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贫穷落后和有待提高的现状有较为统一的认识,而错误地认为较为发达的人数较少,回答不清楚这种漠不关心的基本没有或很少。由此,可以认为,在调查研究中“是什么”合乎实证分析的前提,就是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问题二:影响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认为是教育滞后的占27%,交通不便的占26%,资源匮乏的占15%,信息闭塞18%,政策不足的占12%,其他因素占2%。从调查结果可知,预科学生对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总体落后的因素排序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排在第一位的是教育,其次是交通与信息,资源的匮乏与政策不足则不构成主要因素,原因是通过教育可以提高技术,从而改变信息落后与交通闭塞的现状,而不是坐拥优质的资源等待政策。

问题三:针对以上您认知的情况,您认为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进行提高。在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分别是:教育、人才培养、利用资源、加大投入、经济增长。教育和人才培养再次占据了首要位置,在收回的966份问卷中,出现了1624次,说明在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心目中对接受教育的认可和渴求。

问题四(多选题):你对国家建立预科教育基地的态度。认为有助于人才培养的占83.50%,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占79.60%,没有作用的占1.20%,适得其反,不利于民族教育的0%,不清楚的5.80%。

综合以上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在预科教育基地接受教育的学生群体,对以云南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的落后现状有一定认识,而对加强教育培养人才能有效改变落后面貌的作用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对国家建立预科教育基地,落实国家民族教育政策,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的认同感较好。

五、余论

综观最近几年来关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发现还存在研究成果较少,层次较低,特别是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实践研究方面也还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尤其是在挖掘预科教育特色方面还要提高,为此提出以下十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1)预科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问题研究;(2)民族预科教育的社会需求、培养规模、发展前景的顶层设计;(3)民族预科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4)民族预科教育的学制、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研究;(5)预科学生心理特点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6)预科教育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研究;(7)预科学生专业选择与民族地区需求一致性研究;(8)预科学生毕业跟踪、社会综合效益调查研究;(9)预科教育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研究;(10)招生院校预科学生满意度研究。

总之,在我国推行“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基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沿线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人才的需求,处于我国高等教育特殊层次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将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积极作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在考虑到其历史性、民族性、预备性、超越性、过渡性、学生心理复杂性等特点的前提下继续扩大招生规模,利用地方院校的办学资源建立统一办学的预科教育基地,或者把少数民族学生选送到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进行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在处于人才梯度较低的“一带一路”沿线形成人才聚集度高、人才质量高,愿意立足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服务的较高人才梯度,并以此为动力,不断培养人才,将人才充实到急需的岗位,实现人才的梯次开发,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实现我国新世纪的战略构想。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 Echelon in Preparatory Education for the W estern Ethnic M inorities under the“One Belt and One Road”Strategy

WU Ye,MA Ting-qiang
(School of Preparatory Education,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 650033,Yunnan,China)

To achieve the“One Belt and One Road”national strategy,we need to integrate and make use of human resources along the area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ersonnel conditions of theWesternminorities areas on the beltand road by applying the gradient theory of human resources.To explore the power for echelon developmentof human resources in these areas,we should carry out and implement the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for ethnicminorities and construct a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of preparatory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y areas based on features of ethnicity,history,transcendence,preparation,transition and mental particularity.Besides,a forward-looking view should be adopted to cultivate the service awareness and quality of studentswho come from tjeWestern minority regions and encourage them to serve their hometown after graduation.Only in thisway,can the aim of scale-effectand high-quality gradient in talent training for theWesternminorities be achieved and the personnel needs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bemet.

national strategy;preparatory education;talent;echelon development

C961

:A

:1006-723X(2015)09-0107-04

〔责任编辑:李 官〕

吴 烨,男,云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讲师,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发展经济学、价格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廷强,男,云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数理统计研究。

猜你喜欢
预科梯度少数民族
一个带重启步的改进PRP型谱共轭梯度法
一个改进的WYL型三项共轭梯度法
一种自适应Dai-Liao共轭梯度法
一个具梯度项的p-Laplace 方程弱解的存在性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跟踪导练(二)(6)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新疆高校“后预科时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