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结构的若干概念探析
——兼谈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若干问题*

2015-02-25 10:15杨少娟叶金宝
学术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要素差异

杨少娟 叶金宝

文化研究与文化建设

文化结构的若干概念探析
——兼谈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若干问题*

杨少娟 叶金宝

文化结构是文化研究中具有较强解释力的一个概念。但是,由于对文化结构概念和文化结构分析方法本身的研究不够充分,以至于文化结构的概念多种多样,文化结构分析的许多概念的使用还停留于日常语言的层面,并未上升到文化学理论、文化哲学的层面进行讨论。对文化结构的相关概念做必要的梳理和辨析,对文化解释和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借助这些概念,就能够明了不同文化在文化结构上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中西文化比较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中西文化差异到底是程度上的差异还是种类上的差异,进而也能更好地解决不同文化之间能否借鉴以及借鉴的具体路径问题。

文化结构 文化要素 文化层次 文化重心 文化方向

结构分析方法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各个学科之间常相互借鉴使用。文化研究也经常使用文化结构这个概念,对文化问题进行结构分析,可以说文化结构是文化研究中具有较强解释力的一个概念。但是,由于对文化结构概念和文化结构分析方法本身的研究不够充分,以至于文化结构概念多种多样,文化结构分析的许多概念的使用还停留于日常语言的层面,并未上升到文化学理论、文化哲学的层面进行讨论。其实文化结构尽管有多种定义,但大体而言,其要义是指文化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或构成方式。本文对文化结构的定义不做讨论,仅从文化结构的外延,探析文化结构分析的几个重要概念。

一、文化要素

文化要素也称为文化成分 (也称文化元素或文化单位、文化单元、文化特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讲法。陈序经曾下过一个定义,他认为 “文化的成分,是组成一种文化的要素或元素。人类学者或者社会学者,叫做文化的特质 (culture trait)。这是研究文化的单位。”[1]文化结构分析的前提是文化要素或文化成分的分析、分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要素并不像物质的原子相对稳定或具有客观性,而是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而做的分类,文化学上的单位是假定的,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往往因个人

的意见不同而不同。[2]也就是说,文化结构分析的文化要素不一定是文化中最小的单位,而可能是一类或者某种文化现象的一种概括,因而文化要素的划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结构分析。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和研究需要,我们可以对文化要素进行分类。如根据地域的不同,就世界范围而言,可以将文化分为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或欧洲文化。就广东范围内而言,可以划分出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就内容而言,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划分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就文化主体或文化群体而言,又可以将文化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就抽象程度而言,可以将文化分为不同的层级,如有人认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五种不同的层级:一是极端抽象的解释,如以中庸调和为中国文化的特质;二是比较抽象的解释,如以忠孝节义为中国文化的特质之类;三是半抽象半具体的解释,如以大同和平为中国文化的特质之类;四是比较具体的解释,如以家族制度君主制度为中国文化的特质;五是极端具体的解释,如以大布之衣大帛之冠为中国文化的特质之类。[3]文化结构的分析前提是文化要素的合理区分。文化要素确定之后才能探讨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包括内容结构、层次结构、空间结构、历史结构等,才会有先后、轻重、本末等分析研究。

文化要素的分类或设立有一个是否合理的问题。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就存在把世界文化划分为东方西方是否合适的问题。如把世界上的文化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的人就认为不合适,“一般拿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来分判文化的界限是不赞同的,但如谓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一国一民族有他特殊的文化,则相当的——非绝对的——可以赞同。”[4]“世界上的文化,大体说是一元的,细微说是多元的,而决无二元对立之理。”[5]

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文化的差异是要素的差异还是结构的差异?有的学者认为成熟的文化形态要素的差异不大,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以展开,各个方面的生活问题都得以显现,人们对这些问题都能有所适应和解决。只不过这些问题的呈现方式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会有不同,从而会产生文化要素在形式和结构上的差异,比如宗教,基本上各种文化类型都存在这样的文化要素,但在形式上有激烈程度的差别。文化类型的差异往往不是文化要素内容的差异,而是文化要素形式的差异和结构方式的差异。

二、文化层次

文化层次既可以表达文化的逻辑结构,也可以表达文化的空间结构。在不同的文化类型中,文化要素有表里之分、层次之别。有的学者把文化要素分为两层:一为文化的下层机构,包括经济、生殖、社会组织;一为文化的上层机构,包括语言、科学、宗教与哲理的信仰、道德、法律、美术,并认为物质文化比精神文化重要。[6]有的学者把文化分为三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并认为物质文化是表层的,制度文化是中层的,精神文化是深层的,表层文化容易变动,深层文化变动缓慢。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改变经历了几个步骤。首先是徐光启翻译的 《几何原本》等理智方面的学问以及火炮、铁甲、声、光、化、电等物质方面的文化;其次是提倡废科举、兴学校、建铁路、办实业以及政治制度的变革;再次,是更进一步的觉悟,以为政治的改革乃是枝叶,还有更根本的问题在后头,就是伦理思想的问题。这大体上对应了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7]文化的三层次理论目前仍为许多学者认同和使用。实际上文化层次是可以多分的,不局限于两层或者三层,甚至同一层次里面也还可以进行层次划分。

文化层次理论力图把握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把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和把握,努力寻找文化最根本的特征,为文化解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往往并不是一个逻辑自洽体,各个层次之间并不完全具有必然联系,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仍然具有非理性的因素和偶然性的因素,文化的发展是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虽然文化发展可以看作是文化要素之间的逻辑自洽性和协调性的追求。此外,在使用文化层次作为分析工具时,应注意文化要素之间的影响往往是双向的互为因果的而非单向决定的,最根本的特征往往是相对的。因而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对什么是中西文化的

根本特征就有不同看法。如有人认为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别是伦理的差别,“西洋文化与中国文化根本上是否可以相容,欲解决此问,又当先知西洋之伦理与中国之伦理是否相似……欧美现今一切之文化,无不根据于人权平等之说,在二百年前,其为君权政治,特权社会,故无异于中国或且加甚焉。”[8]也有人认为人类文化是源于生活问题,人类对于生活的态度都是一致的,文化的大体也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方法的精粗,材料的多寡,没有根本精神的歧异。[9]这都是从文化层次的角度展开的讨论,不同文化层次上的言说,自然看法也不一样。此外,本末、体用等问题的讨论也大体属于文化层次讨论的范围。

就中西文化比较而言,文化层次大体相同,但在特定阶段文化发展的方向上却可能绝然相反,比如文艺复兴以后西方文化的发展,首先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其次是制度方面的建设和完善,再有科技、物质等方面的成就。而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首先是在技术和物质层面,其次到制度等层面,最后再到精神文化层面,路径一样,方向却相反。不过,这也只是就大体而言,实际的情形比这复杂得多。

三、文化重心

文化重心主要用来表达文化的内容结构。所谓文化重心是文化内容上的一个概念,也可以说是文化成分的概念,是指文化发展所偏重的方面。文化重心的概念不太为人重视,但它是文化结构分析、文化差异比较的一个重要概念。 “一个研究文化的人,假使对于文化重心不明了,那么他决不会了解文化的真谛。”[10]在文化比较研究中,不同文化的特征往往是就文化重心而言的,如在早期的文化讨论中,陈独秀认为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二是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三是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11]这样的二元区分并不能做绝对化的理解,只是文化重心的差别。个人主义的思想等不仅西方文化里有,中国文化里同样存在,只不过西方文化更突出一些。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有许多这样二元对举的比较,都应该看作是文化重心的比较,如西方文化是动的文化,中国文化是静的文化;西方文化思维方式是天人相分,中国文化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等,都应作如是观。

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不同的文化重心。明了地域文化重心,也就明了地域文化的特色,比如说广州文化重商。这里非常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近几年文化建设中,关于地域文化精神的讨论,许多地方的概括都很雷同,都把开放、包容、创新、务实等作为地方文化精神,实际上是没有把握住文化重心。一是太过抽象,而不是指文化成分的偏重,显得似是而非,普遍雷同;二是太过全面,没有了偏重和特色。文化重心应该是对其他文化方面有较大影响力的成分,比如欧洲中世纪,宗教为文化重心,文化其他方面,都具有宗教的色彩。生小孩要行宗教仪式,结婚也要行宗教仪式。艺术固多是宗教的艺术,文学也多是宗教的文学。和平固是为宗教,战争也是为宗教。各种社会都是教会的附庸。[12]同样,广州重商,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很多时候都以讲 “钱”为原则,美名之曰市场化。

不同阶段的文化也有不同的文化重心。文化变迁常常也是文化重心的变化。鲁迅 《文化偏至论》里对西方文化发展产生的物质主义和 “多数民主”的偏至和虚伪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提出中国要 “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要 “立人”,必须 “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敏,任个性而排众数”,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 “屹然独立于天下”。这涉及的就是文化重心的变迁及其产生的偏颇问题及如何纠偏的问题。陈序经认为,从文化发展的重心来看,可以把文化的层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宗教的时期,二是政治的时期,三是经济的时期,四是伦理的时期。并认为东方文化的重心的发展趋势,是与西洋的差不多一样的。虽然陈序经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有全盘西化论的色彩,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他关于不同历史阶段文化重心变迁的论述,确实是对文化学研究的一种贡献,其中一些论述也是相当深刻的、超越平庸的。如关于中国人的宗教意识问题,他说:“一般人,总以为中国人对于宗教的信仰,很为薄弱,因而以为宗教在中国的文化上,没有多大的力量。其实这种观察是片面的……儒家在外表上,虽是偏于道德方面,然其基础,却建筑在宗教上……忽略了

中国人的迷信与宗教,而想对于中国的固有文化,得了深刻的了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13]现代中国社会虽然宗教的影响力不如从前,但仍然是分析中国人行为方式很重要的一个维度。

四、文化方向

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文化发展的路径相似,但不完全等同,文化发展的路径可能相同,但方向可能完全相反。文化发展的方向主要由文化发展的出发点 (或者文化环境)、生活样式或态度、价值目标而决定。文化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问题、生活样式所决定的,在较抽象的价值目标上,不同类型的文化具有较大的普遍性。

梁漱溟在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三路向说: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14]从文化方向的角度而言,这种差别或区分,是就生活样式或处理问题的方式而说的,不是就文化问题或价值目标而言的。但是在该书出版之后的文化讨论中,人们往往把这种区分当成价值目标的区分或者文化问题的区分加以批判。

胡适认为文化是民族生活的样法,而民族生活的样法是根本大同小异的。因为生活只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而人类的生理构造根本上大致相同,故在大同小异的问题之下,解决的方法,也不出大同小异的几种。这个道理叫做 “有限的可能说”。[15]他又说,我们拿历史眼光去观察文化,只看见各种民族都在那 “生活本来的路”上走,不过因环境有难易,问题有缓急,所以走的路有迟速的不同,到的时候有先后的不同。[16]这里胡适要说的是中西文化没有根本上的差异,不认同梁漱溟认为的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种类的文化。但是,胡适也还是承认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这就是所面对的文化环境和文化问题不同导致的差异。如果仅从文化差异的层面来看,胡适和梁漱溟都具有深刻的洞见,胡是从环境和问题出发看差异,梁是从处理问题的样式或态度来看差异,是文化方向上的两个不同环节。

与胡适不同,常燕生等人则是从人类的普遍价值目标来批判梁漱溟的三路向说。他认为文化的根源在于人类的生活问题,世界上人类对于生活的态度都是一样的,没有一种人类没有求生存求进步的欲望,亦即没有一种人类的文化不是向前发展的,所以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人类有持中、退后、向前三大类,实在不合事实……一切文化因为根本都是向着 “利用厚生”的目的而进的,所以只有 “量”的不同,决无 “质”的不同。科学和物质文明并不是近代的特产,乃是 “古已有之”的……一切的文明都是建筑在 “求人生幸福”的基础之上,所有结果的不同乃是由于其环境、材料、方法,及智力程度之不同。[17]这些论述都是从文化的价值目标上来说的,像许多学者一样,把梁的三路向说做了字面上的理解,以为梁的文化类型的区分是从价值目标来言说的,其实不然。如果不从文化方向的三个主要环节来理解,讨论容易陷入混战。

一定时期的文化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环境、文化问题决定的,特定的文化问题也就成为一定时期文化发展的出发点。文化发展的出发点不同,文化的重心也可能不同,文化要素的先后关系、轻重关系也可能不同,从而产生文化差异,形成一定阶段的文化特征。比如,要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首先需要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出发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发展最重要的环境改变就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竞争,最紧迫的问题就是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产生的救亡图存的问题,这样的文化问题和发展出发点,使得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呈现明显的功利主义特征。正如有的学者所论述的,“吾国自与西洋文明相接触,其最占势力者,阙维功利主义。功利主义之评判美恶,以适于实用与否为标准……四十年前,有所谓富国强兵之说……三十年前,有格致实学之说……二十年来,有民权自由之说,有立宪共和之说……是故除功利主义无政治,其所谓政治则一权利竞争之修罗场也。除功利主义无伦理,其所谓伦理,则一崇拜强权之势力语也。除功利主义无学术,其所谓学术,则一高资厚禄之敲门砖也。”[18]这一论述虽不免绝对化,但却很好地揭示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特征。这一分析对了解当今中国文化仍然有一定参考价值,我们正在努力克服这一具有功利主义偏至的文化弊端,以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

对文化结构的相关概念做必要的梳理和辨析,对文化解释和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借助这些概念,就能够明了不同文化在文化结构上的差异,从而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中西文化比较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中西文化差异到底是程度上的差异还是种类上的差异,进而也能更好地解决不同文化之间能否借鉴以及借鉴的具体路径问题。就文化解释而言,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不同文化类型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避免似是而非的解读。就文化建设而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看待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采取更好的文化发展路径,避免似是而非的改革。如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应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结构化特征,市场经济的价值观、资本的逻辑展开还会受到宗教、政治、人文批判精神等的结构化制约。在市场经济与产权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要看到二者的层次结构特征和方向性特征,弄清楚是先有产权还是先有市场。弄清了这些结构化特征,文化发展的路径、改革发展的路径就会更清晰。

[1][2][6][10][12][13]陈序经:《文化学概观》,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第277、227、278-279、265、266、273-274页。

[5][9][17]常燕生:《东西文化问题质胡适之先生》,《现代评论》第4卷第90、91期,1926年8、9月。

[7][14][15][16]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397-398、407、521、524页。

[8]汪叔潜:《新旧问题》,《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

[11]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1915年12月。

[18]钱智修:《功利主义与学术》,《东方杂志》第15卷第6号,1918年6月。

责任编辑:王 冰

G02

A

1000-7326(2015)08-0033-05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12JZD003)的阶段性成果。

杨少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叶金宝,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 (广东 广州,510050)。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要素差异
相似与差异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找句子差异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