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价值启蒙研究

2015-02-25 09:27
学术探索 2015年10期
关键词:逻辑语境学科

李 崟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0)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价值启蒙研究

李 崟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0)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门类,其专业边界的模糊性、学科内容的多来源性以及传授方式的人本性,决定其在学科体系中往往以冲淡科学、远离逻辑的公共形象示人。本研究立足这一认识背景,以重新复归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中被遮蔽的逻辑内涵和逻辑品质,继而恢复思想政治教育在原有政治引导、人文感召之外的逻辑启蒙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逻辑价值;学科形象

一、学科形象的现代重建:思想政治教育逻辑价值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形象

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向人类所进行的学科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比较特殊,在学科体系、课程内容、教师知识结构与授课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与其他学科明显的区别,大体上可以总结为专业边界的模糊性、学科内容的多来源性以及传授方式的人本性。当然,这种概括方式有着明显的褒义倾向,而它所刻意回避的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所展现出的公共形象的尴尬境地,包括专业性不强,缺乏学科固有的陌生言语体系,缺乏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更无缘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思想政治教育所能够发挥的教育功能,与其他学科建基其上的严密的科学知识体系所能够发挥的知识框架搭建、知识要素传授、职业实践技能等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简单地说,它似乎并没有一个具有专业封闭性的知识体系,也并不具备一个能够直接与社会分工对接的职业技能系统。抛开现实的实践技能的问题,单就内部的知识系统与结构而言,逻辑性及其逻辑价值方面的弱态,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象的内核。

(二)逻辑价值复归的必要性

之所以称之为复归,就在于本研究视野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价值并非是外在强加给定的,而是在其内部加以挖掘恢复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学科门类本有其独特而通行的逻辑内涵的,只不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文化环境和时代主题下被遮蔽冲淡。而复归这种逻辑价值,自然是对当前新的历史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理念、内容与形式的一种深层次的转型促动。从教育内容的多学科来源性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容主要源自教育学、政治学、文化学、历史学等人文社科学科门类,这些学科的理论框架、研究对象与方法集中聚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框架内并以有形或无形的状态发挥作用。在现时代教育理念转型变革的背景下,各学科门类呈现出高度的交叉综合趋势,多角度嵌入、互动、融合,以解决愈发复杂的社会问题,攻克呈现交叉趋势的科技创新难题。这种宏大视野下的多学科融合效应势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学科来源属性产生外在与内省并举的叠加影响,倒逼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内容构成加以重新明确梳理,而关键所在就是挖掘复归学科内在的、隐现的逻辑理路,从而复归其科学性和系统性,尽可能降低其过度的主观陈述性和淡化知识的倾向。更进一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时代创新,也需要以自身的逻辑性加强为基础,无论是体系内部诸范畴的内涵确定及其结构重建,还是针对相关主题、话题进行分析、反思等思维方法,都是其有效创新而不失学科规范和本色的“技术性”前提。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学科,在其内容日益丰富的今天,非常有必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各要素之间有机整合、相互贯通、彼此衔接,互动有序,协同发展”。[1]

二、层次性稀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生态

应该注意的是,纵然在各学科门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形象之一是逻辑的缺席,而这种判断是带有各学科自身的视域局限和专业倾向性的,也就是说,每个学科都会以暗自强调自身某一方面的突出为目的来低估思想政治教育在那一方面的储备和功能的。客观而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的逻辑性并非压倒性的屏蔽和解构,而是被有层次地冲淡稀释。

(一)“四观”失范: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逻辑

所谓“四观”,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标志性内容,包括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贯穿了思想政治教育从儿童向成人的漫长阶段,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导性高度的理念、存量和框架。然而,恰恰是这个无人不详的“四观”教育,其间的逻辑关系和系统架构却始终没有在专门的教育单元和阶段中予以明确讲解传授,从而使得受教育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对这“四观”的认识始终停留在人云亦云的表层,更谈不上复杂多层的逻辑结构,因此在谈及、论述或运用的时候,往往是将这“四观”平铺并列。其实,“四观”在概念所指上是有着明显不同的。从所指外延上来看,世界观的最大,包括全部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也部分地包括一定的价值观。从决定关系上看,世界观决定着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后者又以不同程度和方式对世界观产生影响;历史观也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反作用历史观;人生观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并伴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内涵;值得关注的是,价值观贯穿于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之中,并与它们构成复杂多层的关系,并对世界观产生巨大影响作用。“四观”本是一个逻辑严密、架构科学的理论系统,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具有指导性而非知识性、零散点状而非逻辑线状的内容传授下去,使得“四观”教育因逻辑的缺席而被认为是一种单纯强化意识形态的宣教内容。“四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龙头,处于逻辑上的前提地位,也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思想性目标的主线之一,而具有如此地位的“四观”教育,在逻辑性上的混乱、科学性上的淡化,势必影响整个教育效果的达成。

(二)“多方”失宠: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法

这里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依托和传授的思维方法。其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经典理论文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体系中已经介绍了相对丰富且成系统的思维方法。首先,归纳与演绎。这是两种最基本最普遍地用于认识和证明的思维方法。归纳法是指以一系列经验事物或知识素材为依据,寻找出其服从的共同规律,并假设同类事物中其他事物也服从这些规律,从而将这些规律作为预测同类事物中其他事物的基本原理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推理方向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知识,目的在于通过个别现象揭示一般本质;演绎法是指依据一定的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认识,以某类事物所共有的某种本质、关系或属性为根据,推论该类其他特殊或个别事物也具有该本质、关系或属性的逻辑思维方法,推理方向是从一般性知识推出个别性知识,目的在于通过一般规律揭示个别“隐性”知识[2]。其次,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指将认识对象由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和将各个部分重新整合为一个整体的逻辑方法。只有在对事物的各部分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事物各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做出正确的综合,从而从整体上认识客观对象。[2]当然,还有问题意识、类比法、同质与异质、历时与共时等思维方法。当前的问题是,这些内容作为教学的单元是有的,也确保了一定的教学时段,却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和应得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这些内容往往流于了解和概念性记忆,而并未纳入到系统掌握、拓展阅读、组合式训练以及课外实践的开放式教学轨道中,从而将这些本对大学生思维塑造培养、创造性激发具有重要价值的内容匆匆而过,不做任何深度的、有见地的打磨。部分教师偏狭地将思维方法作为一个游离在课堂上的知识任务加以完成,而并没有引导大学生用学到的思维方法对“此时此刻”的课堂学习状态加以“现学现用”,也意识不到思维方法训练对今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具有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几乎是最有“逻辑”含量的内容反而浑然不觉,这是比较明显的损失。

三、创造性复归: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价值启蒙策略

复归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价值,无论在学术界还是教育领域,都有着启蒙的意义。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单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部静态的挖掘,而是以开放性心态对站在时代高位上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动态的创造性复归,是对体系内原有逻辑资源的唤醒和培育,是“返本”与“开新”的结合。

(一)重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在哲学语境下,逻辑起点指的是任何学科作为理论体系的起始范畴,如《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是商品,《老子》的逻辑起点是道。按照黑格尔的观点,逻辑起点是整个学科体系得以开展的根据,是整个体系内部各理论之间彼此运行的基础和源头,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也没有根据;不如说它本身倒应当是全部科学的根据……它本身是最初的范畴,不包含任何内容,是“无规定性的单纯的直接性,而最初的开端不能是任何间接性的东西”。[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所以呈现出逻辑上的失范失序生态,归根结底是逻辑起点问题的迷失和搁置,因而需要自觉重启才能确保整个学科体系得以逻辑性复归。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认为人的本质问题的论述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为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4]而且按照学科的逻辑起点与其终极承诺的本质统一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着贯彻始终的连续性和跃迁性回归意义。继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语境下,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势必要牵涉一对最基本的矛盾关系范畴,那就是思维与行动。这对矛盾关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活的、最抽象的范畴,还是互相规定、最具基础性的矛盾关系。因此从学理层和教学实践层双重意义来讲,重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认识自觉,对思维与行动关系的研究自觉,继而推进创新自觉。明确这一逻辑起点,才能顺利重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系统以及用以对接现实的实践活动指导系统,从学科系统内部确保教育的实效性。

(二)厘清并导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语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多个适用语境范围,大体上包括学术语境、政治语境与生活语境,而政治语境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大多数学科的显著特征,而这一语境因其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逻辑性的冲淡效应。作为一个实现教育功能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在学术语境下有一席之地,表现为科学化的学科体系和学术研究的独立性与自由性,通过对其理论进行不同程度、层次和性质的探索,把握其内在发展的规律性,实事求是是其内在不可动摇的执行原则;而政治语境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区别于大多数教育型学科的独特属性,即强调意识形态性、阶级性和党性。加强现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基本国情、爱国主义和形势政策教育,从而融入主旋律教育,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承载的独有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个面向现实生活、面向大众的生活语境,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群众生活多方融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进行宣传。在以往正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格局下,政治语境往往有着一家独大的倾向,而且政治宣传、意识形态灌输的意向往往过度侵占了作为教育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尤其是逻辑性,个别情况下会有“极左”倾向;而生活语境也在特定条件下注入了过于直接的意识形态宣传动机,从而成为政治语境的附着;在这种格局下,学术语境发挥的空间受到了限制,在“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统摄下,作为学科体系所需要进行的学术研究活动,诸如质疑反思、探索未知、逻辑论证难以正常发力。在现时代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意识形态的建设与科学文化、社会建设等更为宏观领域的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因而在深刻把握住时代内涵的前提下,就要重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格局,首先适度剔除政治语境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度僵化、概念化和庸俗化的宣传要求与评价标准,将意识形态建设从刻板的有形任务化约为灵活的无形姿态,并要建基于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尤其是逻辑性上;其次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强化其知识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授课、学术研究等领域的独立性,有意识地从原来的“政治本位”向“科学文化本位”转变,夯实思想政治教育逻辑价值创造性复归的学科奠基。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则表现为一定的社会或社会群体通过多种方式与其成员开展双向互动的思想交流,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其成员接受并认同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促使社会成员在知、情、意、信、行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从学科的和学术的角度,都突出了研究要从过分强调社会性和政治性向以人为本的范式的转化。[5]

当然,从更现实的、更具操作性的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授课方式以及教师的执教理念都需要进行战略性的逻辑梳理,要加强对相关基本概念的准确界定、认识和运用,要加强有针对性的逻辑思维训练,要与时俱进地扩充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知识含量和全新的知识认知方式。逻辑性是任何学科体系都应具备的灵魂架构,这就决定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价值的启蒙并非单纯基于外在强制性的创新规划任务,而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与时代主题进行深层次交互规定的过程中对自身价值境界的不断开辟,对理论自觉的不断推进,以及学科内涵式跃迁的不断自求。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是要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但这个过程必须建立在相对独立的科学逻辑论证上,否则教育便成了管制,科学所能够起到的求证信服的功效便会被强制灌输所代替,因而,创造性复归逻辑价值,使之得以启蒙,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应时代潮流而得以不断“正确”的关键。

[1]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1).

[2]张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3]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邵献平,何丽君.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5).

[5]高亮,刘永雷.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逻辑演变及认识路径探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4,(2).

The Logic and Enlightenment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Yi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10,Shaanxi,China)

In the pubic opin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special subject in the discipline system that is weak in science and away from the logic,because of its fuzziness in specialty boundary,multi-source in content and humanism in teaching approach.Starting from thismisunderstanding,this paper discloses the obscured logical connotation and quality of the discipli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and then discusses its logic value of enlightenmentbesides politicalguidance and humanistic appe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logic;enlightenment

G410

:A

:1006-723X(2015)10-0153-04

〔责任编辑:李 官〕

李 崟,女,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逻辑语境学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学科新书导览】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