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有类方能提升大学品质

2015-02-25 09:27董云川查文静
学术探索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学生

董云川,查文静

(1.云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2.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有教有类方能提升大学品质

董云川1,查文静2

(1.云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2.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指标的迅速飙升,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逐步趋于现实。与此同时,大学品质却在与国际对接的情形下相形见绌,同质化倾向使得原本不同的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方面失却了优势。而重拾大学的多样性,坚持高等教育的合理分类,对教师、学生进行有效筛选分流,促使教育形成“有教有类”的生态格局,才是提升大学品质的正途。

大学品质;多样性;选择性;有教有类

在我国教育史上,西周末期私学的兴起打破了西周长期以来“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开启了教育机会公平的先河。孔子作为当时最负盛名的私学教师,在教育对象上提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1]他的教育实践使文化以教育为载体而更加广泛地下移,惠及更多普通民众,两千多年来,“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延绵不绝,影响深远。

在高等教育领域,我国的毛入学率从1991年的3.5%疾步攀升,到2002年迈入了15%的大众化门槛,到2013年,迅速抵达34.5%这个高峰。[2]二十二年间,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长了将近十倍,这意味着现在每三个适龄青年中就有一个是大学生。教育改变历史并创造着历史。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业绩值得我们欢呼雀跃,它标志着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高等教育提升自己的价值,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品质众望无归

若干年前,如果邻里家出了个大学生,一定是光耀门楣的大事。即使无知妇孺,也知道上大学的机会代表着学识的获得、文化的修养,并最终指向一个有稳定收入的饭碗——上大学的前途显而易见。人们甚至不会去考量进入的大学教育质量如何,因为,那个年代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所导致的人才稀缺使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能够自动获得(被分配到)一个岗位,然后开启新的职业与人生道路……只是,这一切已然发生了迅速的改变。

随着高考招生数量逐年增长,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再稀缺,迈进高等教育的门槛陡然降低了许多。高中升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从1990年的27.3%稳步增长到了2013年的87.6%,[3]这意味着大学的落榜者不过是少数的中学生,而高等教育也即将面临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的根本转型。假如把高等教育称为准公共产品的话,那么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自然要对其品头论足。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的学生与家长,自然要追问其购买的这件“商品”质量如何;而大学的举办、支持者(政府或民间力量)、招募人才的人力资源消费者自然要求投入与产出至少能成正比。这些相关者,在高等教育的联动中剖析着他们所感触到的真实。而间接关联的社会大众,热心或冷眼旁观之下,也在审视着我们的大学教育质量。

然而,有太多问题扎堆式出现,刺痛了人们的神经:千校一面的大学、学科与课程的重叠、专业与课程华而不实、教师教学能力的弱化、就业率的降低以及企事业单位对学生“高分低能”的评价、学生对大学的失落与对学习的倦怠……大学五彩的泡沫褪去,过去金尊玉贵的大学生,现在已然不再是天之骄子了。人们戏称现在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连几十年前的专科生都比不了。外媒曾毫不留情地指出:许多大学生走上流水线,不是因为白领工作机会匮乏,而是因为他们不合格。在华跨国公司最大的烦心事儿就是如何找到合格的人才。这也印证了《金融时报》的观点:大学教育存在严重问题。[4]正因为如此,我国近年来出现了不在少数的内地、国内高考弃考现象。据人民网报道,2014年,“尽管此前有不少省市区适时下调了高招计划,但多个省份包括山东、河南等生源大省近两三年也未能完成招生计划”;“更深层次的大学生存危机已经显现,大学必须未雨绸缪”;“在全国各地,专科学校或者实行注册制,或是录取分数低至150分,最高也只有180分。”[5]一些普通本科院校开始出现学生不报到的情况,大多数高职高专、独立学院为招生而奔走。与此同时,一些名牌大学也出现了哄抢高考“状元”的“抢宝”现象;而很多“状元”们,却举目远眺着香港、欧美的一流大学!一方面是国内大学境遇渐变,另一方面是港台、出国留学热……我们不禁要问,同样是高等学校,差距究竟在何处?

中国现代大学,在厚重的传统文化中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踉踉跄跄一路走来,身量确实越来越庞大。截止到2013年,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共有3590所,其中普通高校2491所,成人高校297所,其他民办高等教育机构802所。[6]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体量已经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但在教育品质上,始终离世界一流的距离很远。例如在2015年USNews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北大位列39位,港大位列42,清华位列67位。[7]前200强的内地大学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南京大学。前500强中,总共只有28所中国大学上榜。[8]

然而,到发达欧美国家留学者只能是少数。首先,花费巨大。欧美留学的花费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这对于普通家庭是不可承受之重。但是它反映出了欧美大学的一流品质吸引着全世界的人舍近求远、付出巨大代价尽相争逐。其次,欧美一流大学入学机会稀缺。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顶尖大学对我国大陆的招生人数分别为哈佛大学9人、麻省理工学院5人、斯坦福大学13人、耶鲁大学13人等。[9]因此,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实现到欧美一流名校深造的梦想。

大部分人,依然只能选择国内高校。在我国,也有共识意义上的名牌大学,即112所“211工程”大学,[10]其中还包括39所“985工程大学院校”,[11]这些学校处于我国3590所高等教育机构金字塔的顶端,被认为是中国大学的典范。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总计3944万多人,研究生179万多人,普通本专科2468万多人,成人本专科626万多人,还有其他各类高等学历教育在学人数670万多人。[12]被上述名校录取的学生,当然也只是少数。大部分考生,最终都只能进入所谓的非重点院校以完成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里程。

此外,除了学生争入名校,名校也在争抢优秀学生。在高考招生环节,招生批次的划分硬生生地将各种定位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划分出了三六九等……在这样的制度与政策导向下造成了各个层次的院校教育质量与声誉分化日益严重,出现了强者通吃、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无论是名校争抢“状元”,还是学生争逐一流大学,都是优质学生与优质学校之间的联姻,而大多数受教育者就只能站在圈外看个热闹而已。从欧美名校、国内名校再到一些普通高校,就像一座金字塔,站在塔尖的、能够接受高品质教育的仍然只是少数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来临之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机会公平理想看似已然实现了,但是另一种不公平却日益凸显——教育质量的不公平。因为如果教育质量的不均衡过于严重,教育的分化亦会连带社会的分化。

因此,在高等教育机会向大多数人开放的时候,我们应当在保障入学机会的前提下关注高等教育的整体品质。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明确:“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对一切人平等开放。”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认为,“在扩大入学机会的同时,高等教育必须同时追求公平、适切性及质量三大目标。公平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入学机会问题——还意味着要确保学生顺利参与并完成学业的目标,同时保证学生的待遇,这就必须向贫困和边缘化的群体提供合适的财政援助和教育政策的支持”。[13]“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追求。

二、高等教育的品质存在于多样性当中

当我们去追寻高品质的教育公平之时,却发现高等教育的“品质”是一个内涵集中但是外延模糊的概念,远非一个简单的“好”字所能阐释。众所周知,大学通过知识的保存、承传与创造实现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这三大主要职能。在人才培养方面,各种类型的大学使命不同,有的主要培养科研人才,有的专门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有的学校精于基础理论研究,有的却精于实践应用研究,有的学校则可以两者兼顾而彼此促进。在服务社会方面,也存在着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之分……如此多的维度反映出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既然高等教育具有多样性,那么,高等教育的品质自然是多样的。

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层面上,学校、学科及其专业各有所长。例如,哈佛是世界顶尖大学,在2015年USNews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共有财政与金融、生物科学、法律、数学等11个学科为世界排名第一。我国的清华大学在总排名上与哈佛大学相距甚远,但是,清华大学的材料科学专业却能够与哈佛大学该专业一争高下,并能够领先于哈佛。[14]又如,复旦大学在世界排行榜的第108位,[15]但是其哲学专业却能够与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并列世界第十七名。[16]如果现在与上述美国名校比拼综合实力的话,清华、复旦必定会贻笑大方,而凭借着个别学科的优势,却能够与这些世界级名校一较长短。

另一方面,在社会服务职能上,各个学校与具体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角色不同。比如,从事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专业而言,能够把宇宙飞船送上天空的人才很重要,但是,谁能说食品科学与民族民间工艺人才就不重要了?!近日,教育部直属75所大学相继发布的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了就业率排名。令人惊讶的是,一向稳操胜券的清华、北大、复旦等顶尖名校并未挺进前十,而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专业类大学却有卓越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下人才观的变化:更重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而非过去一切以学历、出身作为求职的“敲门砖”。[17]不同类型的大学都应当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才具有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差异化空间。

除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学生越来越突出的个体差异也急切要求高等教育具有更宽泛的可选择性。这看似是一个悖论,因为教育的特性首先是由受教育者来决定的而非相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习惯了唯上的思维,习惯了听从行政命令的统一规划,反而忽略了高等教育最重要的要素是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需求这一基本事实。因为个性差异及教育开发的影响,每个人的发展潜能不竞相同,有的善于综合、有的善于分析,有的善于动脑、有的善于动手。所以,学生们本不该尽相去追逐一般意义上的名校,而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那块教育领地。

最近,一所名叫“深泉学院”的美国大学录取了我国的一名高中生,这所学校因而在我国名噪一时,被称为美国最神秘的百年名校之一。据说要考上这所学院,比考哈佛耶鲁还难,而且光成绩好还不行,还需要全面发展,只要能考进去,毕业之后就是成功的魅力绅士(该校为男校)。不过,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所学院不过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人迹罕至处的一所两年制学院。考虑到深泉学院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招收11~15名男学生,录取率约为10%,就可以知道“录取率比哈佛、耶鲁都低”也并不奇怪。但是,不要指望在这里毕业就能功成名就,因为这所学院的日常活动除了学习以外,学生每周要在学校的农场上至少劳动20小时。学院的农场上有大片的牛群和紫花苜蓿,可以称之为亲近自然,却远非人们心目中所想象的浪漫贵族男校或牛仔基地。学院甚至连授予学士学位的资格也没有,而只能获得准学士学位,两年后还得转到其他大学继续修学分,才能取得“本科”学历。[18]于是有人说,深泉学院也没什么厉害的,叫“大学”都是抬举它,充其量不过荒郊野外一大专而已。显然,对这所学院的神化或者贬损,都不是正确的态度。深泉学院建校近百年来,以区区几十人的规模办学至今而坚持着自己“劳动、问学、自治”的三大立校原则而不为外界所动。而且,其毕业生中不乏优秀者,很多学生都拿过罗兹奖学金和杜鲁门奖学金,2人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2008~2011年间,深泉毕业生已5次拿到杜鲁门奖学金——一项奖励为公众服务的学生的至高荣誉。[19]这足以说明,这样的小众、另类的大学,也自有它存在的价值。这所大学给人们带来的过分的神秘感其实更基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的唯上、贪大、缺乏特色与灵活性的传统。在我国,很难想象如果有一所深泉学院,她将如何存活并保持特色!熊丙奇认为,“大家对于深泉学院的关注,应该聚焦在美国和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同上。我国的教育在多元与个性方面,与国外教育有较大差距!”[20]我国当下的大学,一些“贪大求全”,为了吸引学生而盲目开设“热门”专业,许多对办学条件要求不高的专业纷纷进入大学。如此一来,学而不精、教而不专的毕业生们往往在即将踏出“象牙塔”时,多数都处于“武大郎盘杠子,上下够不着”“文不能文,武不能武”的状态。

我国的高等教育恰恰就缺少这种允许多样性存在的机制,使学生的特长得到确认和开发,更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里,关键是促进多种教育模式发展、建立多元的质量评价标准,充分发挥每个人最优秀的潜能,努力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自身领域中的精英。[21]潘懋元先生也曾表达过相同观点,他说:“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不是降低质量,而是各按不同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努力提高质量,达到各种不同的高度。”[22](P10)

在多元的高等教育生态之中,如果每所大学在专门人才市场中寻找到别人没做或没做好的,哪怕是较低层次的一部分,做好了甚至做到了极致,那就是精英教育。无论层次类型如何,办好了就是一流学校,办不好就是三流学校。我们需要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还需要一流的本科教学型院校,更需要一流的职业技术学院,而每类学校中的每所学校的教育模式又要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整个教育体系能走到这种地步,每所高等学校都有了自己从事精英或一流教育的位置,那么有质量和有特色的中国高等教育格局才能够真正形成,那时再谈教育强国也不迟。

三、有教有类方能有效提升大学品质

当然有人会质疑,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不是已经具备了明晰的分类以及分层架构吗?事实的确如此。一方面,我国对高等学校层次和类型的划分多种多样。例如,以隶属关系为标准,从纵向上将我国高等学校划分为部委属、省(区、市)属、地(市)属三个层次;以举办主体为标准,从横向上将我国高等学校划分为公立大学和民办大学;以是否列入各级政府重点建设行列为标准,从纵向上将我国高等学校划分为“985工程”建设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全国重点大学、省(区、市)重点大学等;以行政级别高低为标准,从纵向上将我国高等学校划分为省部级大学、正厅级大学、副厅级大学等层次;以授课形式为标准,从横向上将我国高等学校划分为全日制大学、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大学、夜大学,等等。[23]然而,大学分类不应该是大学“身份”的象征,它应该是大学责任和使命的体现。当分类成为大学“身份”的一种象征,乃至获得资源的砝码时,大学的使命就可能被扭曲。因此,虽然形式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具备了多样性特征,但本质上的多样性内涵仍然经不起考问。

时至今日,许多院校还在为“学院”更名为“大学”而上下穿梭,往来汇报运作!事实上就是把一个本来没有的问题变成了高等学校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究其原因,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官位”尊卑分明、利益格局大相径庭,这很容易误导大众以学校行政等级的高低以及固有的资源来择校。高考过后,许多学生与家长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通常是先选择心仪的学校,其一般路径是重点大学上不了然后再来考虑一般本科院校,如果再没戏,那么只得心灰意懒去上独立学院或者高职高专,甚至干脆复读,再走一遍“科举”之路。如此一番,高分的学生们都到重点大学去了,分数稍差的流向了一般本科院校,而分数在尾巴上的大部分考生进入了高职高专。所以,在通俗的印象中,似乎好大学的学生都是可造之才,差一点的大学里的学生就只能勉为其难了。试问,谁又愿意被贴上“差”的标签呢?学校的领导者们,凡有点抱负和决断的,都想要由差变好、好上加好。所以他们不得不拼命升级、争取专业、扩充规模甚至修改出一个听起来更加高级的校名,以期变成“高大全”“高大上”的学校……在这样的“创先争优”过程中,校领导、教职工疲于奔命,费尽周折,但是效果却不甚理想。我们很少见过哪所学校因为从体量上变得大而全,而真正实现了“高大上”的。同质化的大学“千校一面”,令人难辨真假优劣。

在生态学上,一块田地里,如果已经种植了茄科作物烟草,那么再同时种上其他茄科作物如番茄、马铃薯,当烟草感染了烟草花叶病毒死亡的时候,那么番茄与马铃薯亦不能幸免。如果间种其他不同科的植物,那么抵抗该病毒的能力就会增强。高等教育的生态也同样如此。当所有学校都在同质化道路上打拼,那么结构化的矛盾迟早就会凸显,而当学有所成的毕业生用非所学的时候,就为社会矛盾埋下了祸根。

“当学生与家长掌握了主动权,有了选择权,大学靠‘卖文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大学只有找准定位,办出质量,办出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24]有学者已经警告过了,北大清华没有必要办成哈佛剑桥,相反,那样是很危险的。封闭、苦修的“深泉模式”也不需要照搬,然而,教育生态的参差多态却可堪追求,“深泉精神”中折射出的学术自治也值得借鉴。

在现今的高等教育体制框架下,我们仍然可以力所能及地在学校、学科以及师生方面进行一些突围。

首先,要弱化“等级办学”,强化“分类办学”。在世界其他很多发达国家,大学并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一个大学办得好与不好、有没有声望,并不需要官方的等级敕封,而在于它自身的教育水平、学术水准如何,无论是哈佛、麻省理工,还是牛津、剑桥等,都无一例外。淡化等级,自然也将消解目前大学利益分配的格局,短期当然不适应,但长期看来可以引导各种类型的大学更加公平、有尊严地去生存和发展。加强分类,可以引导各个大学展现各自的特色、做强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去和其他大学恶性争抢同样的资源。

其次,学科与专业建设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说要坚守自己的专业特色。以外国语言文学这个二级学科为例,大多数本科院校都开设了下属的专业如英语、日语、法语专业,因此近些年这些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已经过剩,而这个二级学科下属的其他小语种专业却因为毕业生的稀缺而受到了普遍欢迎。另一方面,千万不要以为用弥补差距的做法可以实现所谓的“超英赶美”,短板再补也成不了优势,安于定位,持之以恒,扬长补短才不会以卵击石。

再者,教师需要分类聘用与管理。在我国大学,目前评定教师职称的主要标准是科研绩效,由此形成人人报课题、个个写论文的科研异化局面。而我们现行的考核制度,侧重于将科研成果等项目量化评价,却淡漠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贡献,因而“埋没”了一部分有才情、潜心一线教学的教师。2014年7月28日的《中国青年报》有报道称,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方艳华在外文系通过述职答辩,但方艳华因为科研成果有限,担任讲师的第9年还未评定职称,已到了“非升即走”的最后期限,面临转岗的危险。方艳华的授课深受广大学生喜欢,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帮助方艳华请留任的毕业生来信有50多封。方艳华的个案很有代表性,是我国大学长期以来对科研和教学厚此薄彼现象的一个缩影。[25]最近,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周鼎在一篇感性、决绝的《自白书》中痛陈了现在大学教学、科研、职称评审中的种种弊病,从而让大学“教学和科研孰轻孰重”这个老问题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大家的热议。[26]近日,教育部核准发布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9所大学的章程。其中,清华大学《章程》就规定了教师职务系列,将教学、科研两类岗位各分等级。[27]这将有利于激发教师的优势。此外,还应当对不合格教师进行淘汰。“大锅饭”“铁饭碗”易于使教师产生惰性而停滞对于教学、科研的探索,这不利于学校、教师自身以及学生发展,因此,在教学、科研岗位合理分流之后,要健全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使大学筛选出不合格的教师予以清退,保留下优秀的师资队伍。

最后,对学生实行严格且灵活的管理。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由于在初高中阶段经历了过度的应试筛选,所以在高考结束时,一些学生在把书本试卷撕得满天飞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憧憬着大学生活的闲适惬意了。除了少部分立志成为学霸者,多数人在大学都把学习当副业,把玩乐当主业度日。而我们的大学,长期以来淘汰机制并不严格,使得许多本来不合格的毕业生成为漏网之鱼。所以,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实施合理而且无弹性的学业淘汰机制,与此同时,建立更为灵活、开放的转专业,甚至是转学制度以满足学生成长路径的合理诉求。在这一点上,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的两年制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学院可以通过学分制实现双向转学,[28]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本人就是转学制度受益人中的典型。奥巴马1983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毕业,获文学士学位。1991年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但实际上,奥巴马本科在哥伦比亚大学只学习了两年,而之前的两年,奥巴马是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西方学院度过的。[29]因此,奥巴马在西方学院与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了本科教育,这两所大学一起,构筑了这位美国总统的成长之路。只有极严格又开放的制度才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系统内的资源合理地再分配,继而促使不同的大学生成长出风格迥异的拔尖人才,从而真正提升大学的品质!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各级教育毛入学率[EB/OL].教育部网站.[2015-01-23].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493/201412/181724.html.

[3]各级普通学校毕业生升学率.[EB/OL].教育部网站.[2015 -01-2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493/201412/181725.html.

[4]外媒:中国大学生无缘白领,因为他们不合格[N].中国青年报,2010-12-10.

[5]调查显示多省市近年来未能完成高招计划——生源危机倒逼大学转型[N].光明日报,2014-06-05.

[6]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EB/OL].教育部网站.[2015-01-2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493/201412/182068.html.

[7]深度解析2015USNews世界大学排名[EB/OL].新华网.(2014 -11-03).[2015-01-10].http://news.xinhuanet.com/abroad/2014-11/03/c_127173590.htm.

[8]美杂志公布世界大学500强排名北大39位[EB/OL].新华网-广州日报.(2014-11-07).[2015-01-09].

[9]http://www.he.xinhuanet.com/jiaoyu/2014-11/07/c_ 1113154155_2.htm.

[10]盘点美国名校2012年在中国录取人数[EB/OL].中国教育在线.(2013-04-25).[2015-01-12].http://liuxue.eol.cn/school_3324/20130425/t20130425_935608.shtml.

[11]211大学名单(112校)[EB/OL].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2015-01-03].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wbl/zdjs/211gc/.

[12]“985工程”学校名单(39校).[EB/OL].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2015-01-03].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wbl/zdjs/985gc/index.shtml.

[13]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EB/OL].教育部网站.[2015 -01-2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493/201412/181593.html.

[14]瞿振元.国际视野下的2014中国高等教育热点[N].中国教育报,2015-01-05.

[15]2014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材料科学(1-100)[EB/OL].人民网.(2014-03-27).[2015-01-03].http://edu.people.com.cn/n/2014/0325/c1053-24733914.html.

[16]独家:2014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全榜单[EB/OL].人民网.(2014-03-27).[2015-01-03].http://edu.people.com.cn/n/2014/0327/c367001-24751701.html.

[17]2014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哲学(1-50).人民网.(2014-03-27).[2015-01-03].http://edu.people.com.cn/n/2014/0326/c376677-24744694.html.

[18]直属大学2014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行[EB/OL].中国教育在线.(2015-01-29).[2015-02-07].http://career.eol.cn/news/201501/t20150129_1226090.shtml.

[19]深泉学院[EB/OL].维基百科.(2014-05-06).[2015-02 -09].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7%B1%E6% B3%89%E5%AD%A6%E9%99%A2.

[20]熊丙奇.被神化的“深泉哥”[J].辽宁教育,2014,(08).

[21]马陆亭.论新时期多样性的精英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

[22]潘懋元.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战略[C].陈学飞,秦惠民.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14位学者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扩招(中)[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3]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24]调查显示多省市近年来未能完成高招计划——生源危机倒逼大学转型[N].光明日报,2014-06-05.

[25]姜朝晖,朱四倍,胡乐乐.“清华解聘风波”是一面多棱镜[N].中国教育报,2014-07-28.

[26]胡乐乐.用“高级讲师制”破解“周鼎式难题”[N].中国科学报,2015-01-08.

[27]教育部发布9所大学章程清华将对教师分类管理[EB/OL].人民网.(2014-10-09).[2015-01-18].http://edu.people.com.cn/n/2014/1009/c1053-25798626.html.

[28]涂丽华.美国高等教育中转学教育多样化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2,(1).

[29]贝拉克·奥巴马[EB/OL].维基百科.[2015-02-13].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4%9D%E6%8B%89% E5%85%8B%C2%B7%E5%A5%A5%E5%B7%B4%E9% A9%AC#.E7.BE.8E.E5.9B.BD.E6.9C.AC.E5.9C.9F.

The W ay to Im proving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Sensible Classification and Distinction

DONG Yun-chuan1,ZHAWen-jing2
(1.Research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Yunnan University;2.School of Marxism,Yunnan University,Kunming,650091,Yunnan,China)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indexes for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Confucius'ideal of“education without class distinction”is becoming a reality in China.Meanwhile,the quality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is in decline compared with their foreign partners.The homogenization tendency with them makes the originally distinctive universities lose their advantages in personnel training,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universities,it is vital tomake sensible classification and distinction among them.We need to recover the diversity of the university,adhere to reasonable cl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onduct effective screening and shunting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diversity;selectivity;sensible classification and distinction

G420

:A

:1006-723X(2015)10-0142-06

〔责任编辑:李 官〕

董云川,男,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查文静,女,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