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的现实困境和对策研究

2015-02-25 09:27
学术探索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大众化大众中华

师 娅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的现实困境和对策研究

师 娅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大众情怀、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深厚的民族基因,这种大众化属性铸就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奠定了得以代代相传、传承至今的发展基础。在当前多元文化并存、大众文化迅速崛起的现实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受到极大的削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诉求,以大众需要为出发点,提高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能力,借助现代新兴媒体为平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等途径,可有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

传统文化;大众化;文化传承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精神血脉的积淀与延续,文化问题是一个时代的社会问题在精神层面的表征或缩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德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我们理应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文化冲突是这一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一方面,深刻的社会转型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给社会的精神文化、社会心理和人们的价值理念、文化心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影响着人们的文化选择和吸收,制约着社会的文化建构与发展;另一方面,人们的文化心理、文化观念对社会变革的进程又产生着深层次的影响和制约,文化正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着对社会变革和大众行为方式的规范与解释功能。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大众化,这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诉求

(一)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需要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立足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的,是基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提出的。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国在世界上和平崛起,除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热土。[1]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本质之一就是知识社会,就是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比较全面的发挥,就是人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知识社会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知识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创新就失去了应有的土壤,没有对真善美的价值认同,就失去了创新的动力;个体没有健全良好的人格,就难以产生创新思维。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文化是大众的,文化产生于大众,传播于大众,创新于大众,践行于大众。文化大众化是文化生生不息发展过程的内在源泉和动力。传统文化大众化就是指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经过当代的转化,成为普通大众认可、接受并成为引领大众日常行事和实践、提高大众自身思想素质、塑造高尚人格,并实现社会普及的过程。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时代大变革,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逐渐偏离了“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大众化轨道,成为知识分子研究的高层学术文化。曾被“五四”和“文革”撼动的传统文化基因,正在被各色市场经济文化和西方文化所诱惑和消解,这是一件可怕又可悲的事情。一个国家要想继续向前走得更远,文化上的凝聚力是必不可缺的,而这种凝聚力必须建立在大众认同和接受的基础上。在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社会那种安身立命的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加之现代人在浮躁心态和功利思想下缺少足够的耐心去静下心来涵养道德,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理想选择无法契合,而新的文化价值观又尚未真正的形成,价值迷失带来了价值选择的困惑和痛苦。立足当代中国,不仅着眼于当今所存在的、所发生的一切,同时应当找寻现实与传统的连结,批判地继承历史上一切有益于我们今天的发展和进步的思想和文化,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得以为大众所接受认同,同时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弥补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是民族文化融入国际潮流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存在三大重要文化资源,就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创造出来的现代优秀文化资源。世界全球化的实质是西方国家将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利用自身的高科技优势,强势推向全球,这就更需要各民族保护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做好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大众传承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谈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并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要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带出去,我们不能仅仅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工具性的软实力,更应拥有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文化心态,同时具有强烈的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的能力。首先将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在我们的大众文化认同中,落实在我们自己的大众生活里,这样才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当代价值,整合和利用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增强中华传统文化自觉自信,创造条件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化解世界性危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浓厚的大众情怀,极具民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关注民生、注重民本。三皇五帝时大禹就有“民唯邦本”的训示;西周时的“重民”“保民”思想;《尚书》中提道“民唯邦本,本固邦宁”;《道德经》提倡“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强调“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著的《礼记·大学》一篇中,提出“明德”“亲民”“至善”三个纲要,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作为“大学之道”的八条目都和“治国平天下”相联系,当时的统治者和士大夫都认为,优秀人才的大志应当是治国平天下,不能只顾自己和家庭。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众情怀为当时的社会各阶层所共同接受和认可,经过长期积淀,它已内化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承载着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多样的表现形式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极具凝聚的向心力、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包含有儒家、道家、佛家、墨家等多种体系庞大、内容精深的文化流派,内容涉及典章制度、经典古籍、诗词歌赋、戏曲小说、民谚俚语、书法绘画、民间建筑和手工艺、民风民俗、日常道德等各种形态。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满足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形成了庞大的受众群体,使普通大众成为传统文化的接受者与传承者。

(三)中国传统文化以“经世致用”为基本精神,关注普通大众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并将此作为人格修养的核心内容,注重将国家、民族和个人融为一体的“经世致用”历史使命感。《礼记·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体修身处世之道。每个个体都是关系网络的中心点,它与周围的环境具有密切的关联。修身,向内推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向外推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儒释道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义、民本、诚信、勤俭、友善等伦理道德观念和文化精神以各种艺术形式贯穿于百姓日常生活,渗透于民间风俗、人际交往和民间禁忌文化中,成了整个社会言行、公私生活、思想意识的指引规范,与普通大众的实际生活融为一体。“经世致用”的基本精神使传统文化渗透深、覆盖广,教育和塑造中华民族广大普通大众。

(四)传统文化的社会心理积淀深厚,渗透整个民族及其每个成员灵魂深处

文化积淀是文化继承和同化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不断扬弃,世代相袭,这种积淀与传承影响了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并打下了深深的民族烙印。李泽厚先生指出,随着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迷狂和愚氓崇拜”等以儒学为主干的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3](P25~26)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方面具有稳定、普遍、持久、深刻的影响。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现实困境分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是问题的关键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生生不息,深深根植于传统的农耕文明,它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架构、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多元一体文化系统,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而发展壮大,同时也融入并规范着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曾创造出无比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现在,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很难直接应用于中国现代社会实际,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社会现实,“企图原封不动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系统的全面的价值系统,而只想在肤浅的表面或文化结构的较外层次上做些应付性的变更,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在西方文化已经十分深入影响着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的”。[4](P12)在现今社会,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继承性,这是传统文化大众化的关键问题所在。

(二)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断层影响传统文化大众化

从五四开始,因为急迫的现实适应问题,救亡图存、科学救国是成为当时最具号召力的口号。当时的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是古今之争和中西之争,就是传统和现代、中国和西方的问题,更进一步就是如何更好地继承传统和如何引进西方文明的问题之争。五四时期的广大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开始了群体批判的自我意识,他们首先将批判对准中国文化本身的阴暗面,以期达到整个民族的救亡图存。从而使得反传统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另一方面却对塑造中华民族发挥最大影响的儒家传统给予最彻底的批判,同时又特别推崇科学与民主这一西方文化,这是一个特殊的思想形态。正因为屈辱的传统是最大的传统,以儒学为典范的中国文化受到了非常大的撞击,加之十年文化浩劫,可以说传统文化基本上走向了逐渐没落的地步。在“文革”后成长起来的这几代人,他们接受的传统文化方面知识极少,对于普通民众,他们的日常行事标准就是实用性和经验性,传统文化对他们来说,就是祖辈留下来的经验和做法,从而出现了传统文化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断层,这种现实的断层对传统文化在现今的大众普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文化大众化路径被非优秀传统文化所挤占,致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异常狭窄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越来越世俗化的物质认知,消费意识的迷失和无助。当前我国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泛娱乐化,恶搞、作秀、对经典的戏弄等让人啼笑皆非的节目频频出现在网络、电视荧屏中,这些煽情、炫富、追逐名利的宣传实际上是对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消解与颠覆。网络世界的虚拟和缥缈,使得传统话题变得无足轻重,单纯地追求瞬间的快感和感官刺激成为大众生活的主流,人们在繁忙之后莫名其妙的空虚和孤独悄然而生。传统的集体记忆和行为日渐破坏和逐渐式微,大众在精神上失去了归属感,道德沦丧日益严重。

(四)民族文化面临可能被同质化的危险,中国传统文化大众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路径

当今世界各种文化思想互相激荡,各国都在挖掘自己文化的现代价值,借鉴或掠夺别国文化遗产,文化竞争更为残酷和激烈。全球化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和民族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全球化过程中,同质和异质,越来越像又越来越不像,二者同时进行。文化全球化,不是单一的同质化过程,而是复杂化,全球化、区域化、地方化同时出现。传统文化是凝聚普通大众认同感和归宿感的重要力量。只有切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才能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习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5]

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大众化的过程就是平民化的过程,大众生活是传统文化大众化的深厚根基,只有反映大众生活内容的文化形式才能为大众所接受。走进大众生活、回归民生、反映民意要成为当代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的主导思想。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不应仅仅体现在少数的学术研究者和政府的政策制定中,也不仅仅是在学校教育中象征性地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应该是在通过政治导向、经济支撑、宗教渗透、教育引导,形成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优秀传统文化重新走进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领域,为普通大众所掌握,成为普通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导向,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的大众化。

(一)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6](P525)传统文化的文言表达方式阻碍了它在现代社会的传播,用现代语言的表达方式对传统典籍进行不同层次通俗化的经典转化,以期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社会群体、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并得到它的滋养。依据普通大众的需要,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生活智慧、生命真谛、哲学智慧等进行丰富的解读与阐释。用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传统故事,传播好传统声音。既迎合大众的意愿又能凸显传统文化大众化传播的时代气息,使其通俗而不庸俗、简约而不简单、凝练而不肤浅,同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能够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社会节奏合拍、与人民心声吻合,包括那些来自群众生活中的谚语、俗语、俚语、比喻等,这样就会使传统文化的传播显得鲜活有趣、生动活泼,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易为普通大众所接受。

(二)以需要为切入点,“化民为俗”,推动传统文化大众认同

以人的需要为认知的出发点,体现了认知过程的现实关切与实践向度。传统文化的大众认同是指普通民众在理解、接受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后,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或根本的看法,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精神信仰,从而以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作为行动的取舍标准。“理论大众化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大众需要的程度。大众对理论的需求,说到底就是渴望自己所关注的问题能从理论上得到解答。”[7]现代社会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和日趋激烈的工作竞争,使得普通大众的身体和精神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压力,在这种情形下,儒家修身文化和道家哲学就可以走进大众生活,为他们所接受,从而发挥传统文化在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中的精神调剂,对社会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作为传统文化主体思想的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传统社会得以广泛传播、认同和普及,其主要原因就是将教化的思想内容植根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从而“化民成俗”,取得了“大众化”的实际效果。只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使我们的传统真正植根于现实日常生活中,成为普通社会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共识和价值标准,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

(三)借助、优化各类媒体平台,推动传统文化大众化

今天弘扬传统文化仅靠书本等传统载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在学校里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是培养青年人文化观念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接触传统文化最快捷的渠道就是现代媒体,通过各类电视节目、影视作品、网络信息等媒体平台,创作并演绎更多的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民间文艺、大众文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5]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服务人民大众为创作导向,在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的基础上,致力于具有时代气息、体现中华精神的文艺创作、表演、研究、传播,并加强文化产品质量与价值取向的管理与引导,加大文化产业化的推广,达到提升普通大众精神、净化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最终达到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大众化的广度与速度。

(四)将传统文化大众化纳入国家文化建设战略目标中

学校教育作为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大众化的重要阵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大学理应成为文化自觉的先行者、倡导者和传播者。而我国的大学教育偏离了文化自觉,出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割裂,即“重理轻文”现象。作为文化核心的人文科学应该在大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教育应当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方面融和与渗透。以文化的大众化为指导,将文化的民族性、大众化问题纳入当前教育改革整体战略之中,使其有机地融入当代教育改革的目标建构、课程标准、教材建设及多样的教学与活动中,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具体就是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文化遗址和各类教育平台,发挥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

[1]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4]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1994.

[5]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刘云山.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掌握大众[N].人民日报,2010-03-26.

The Practical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HIYa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Economic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Shaanxi,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people-oriented and advocates practicality,and thus has a wide range of audiences and profound national gene.This popularization forges indomitable vitality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its development and being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until now.However,under the currentbackground ofmulti-cultural coexistence and the rapid rise ofmass culture,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greatly weakened.Therefo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deepl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measures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It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eritage system as well as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of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popularization;cultural heritage

G02

:A

:1006-723X(2015)10-0132-05

〔责任编辑:葛 萌〕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15JK1792);咸阳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11XSYK307)

师 娅,女,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咸阳师范学院政治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众化大众中华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大众ID.4
上汽大众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