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历史分期、特点和前瞻——以云南少数民族电影为例

2015-02-25 08:40:15张婷婷
学术探索 2015年11期
关键词:电影云南少数民族

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历史分期、特点和前瞻
——以云南少数民族电影为例

张婷婷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鼎峰期、停滞期、恢复发展期、缓慢发展期和新发展时期五个阶段;主要表现出少数民族电影创作高起点、不同阶段有各自不同特征、突显我国民族政策等特征;目前存在发展放缓、传播效果下滑、创作条件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从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少数民族电影的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改进和提升。

关键词:少数民族;电影;历史分期;云南

作者简介:张婷婷,女,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992.9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教外司留[2013]1792号);扬州大学新世纪人才工程资助。

少数民族电影,从广义上来考虑,即指作品的题材是以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风貌、生活为表现主体,能够展现独特的民族文化、能够突显特有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影视作品,其中还包括反映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的作品。

我国的少数民族电影从1950年开始,发展到今天65年的时间共创作出了300多部作品,作为中国电影事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在展示着独特绚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的同时,还是我国构建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历史分期、宏观的特点分析以及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一、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历史分期

我国的少数民族电影起步虽然较其它类型的电影晚,但它一出现,就成为了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块瑰宝,它的发展始终都与国家的政治文化环境、经济体制改革和电影管理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由于少数民族这一特殊性,少数民族电影走出了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鼎峰期(1949~1966年)

这是电影界俗称的“十七年”时期,也是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最辉煌时期,我国共拍摄出47部优秀影片,题材涉及了18个少数民族。1949年,推翻旧社会对人们的剥削压迫后,新中国在炮火声中成立了,但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在边疆地区,仍然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对外面世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为所知,也不了解共产党是一个怎样的政党,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例如,云南就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许多生活在深山里的少数民族同胞,还遭受着地主山官的统治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迫害。为了统一全中国,彻底推翻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对中国人民的压迫,新生的政府除了派出工作组进驻民族地区之外,还有一个辅助的手段就是通过拍摄和放映与少数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少数民族影片来宣传和影响人们,以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所以,这一时期所拍摄的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色彩较浓,主流意识形态突显。

这一时期所创作的少数民族电影的题材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少数民族兄弟反对压迫、反对剥削,翻身做主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稳定和团结等方面为主题。如《山间铃响马帮来》、《摩雅傣》等影片。第二类是以展现各民族浴血奋战,对敌斗争的经过,最后赢得民族解放为主题。如《芦笙恋歌》、《边寨烽火》等。第三类是以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大生产为主题。文学艺术活动从来都不可能脱离政治、社会而成为自我欣赏、自我封闭的游戏,因此,建国初期出现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电影,少数民族电影自然也不能游离于主流之外,表现这一主题的影片有《五朵金花》。第四类是以少数民族的神话和传说为主题改编的电影。如《阿诗玛》。

“十七年”时期,不仅出现了民族影视创作的高峰期,还创作出了大批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这些影片的放映,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走向了全国,走向了全世界,人们惊叹于她们的文化,她们的生存环境。随着《阿诗玛》、《景颇姑娘》、《五朵金花》等影片的出现和片中歌曲的传唱,石林、大理、西双版纳等地成为旅游热点,目前,每年到云南旅游的中外游客达1000多万人次。除了外界对这些影片的喜爱外,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这些影片也受到了当地观众,特别是少数民族观众的喜爱,并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重新构造自身文化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例如,白族人民非常喜欢真实地反映自己民族风貌的影片《五朵金花》,并掀起了向金花学习的运动,直到今天还会将白族姑娘称为金花。景颇族至今在结婚的时候,还要特意放映《景颇姑娘》招待客人。这一时期的民族电影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停滞期(1967~1976年)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以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为前奏,全面否定了17年党对电影工作的领导,否定了17年新中国电影的伟大成就,严重打击和阻碍了整个文艺事业的发展,电影界更是重灾区,有1800吨胶片被销毁,在1966~1972年长达7年的时间里停止了故事片的拍摄,造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罕见的空白期。直到1973年元旦,周总理主持中央工作后,接见文艺工作者并积极干预文艺事业发展才保留下来1300份记录片,成为现今研究中国电影的宝贵资料。少数民族电影直到1975年才拍摄出两部:《沙漠的春天》和《草原儿女》,而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在整个文革时期已全部停滞。

(三)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恢复发展期(1977~1989年)

文革后期至八十年代末,这一时期,经历了动荡,社会开始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确立后,全国开始大力发展经济。这一时期的电影虽然还有以推翻封建制度压迫为主题,但内容已和十七年间拍摄的影片不同了,是由少数民族同胞带领大家推翻了旧的山官地主阶级。这一时期所拍摄的影片淡化了政治性的话语,开始以民族本身出发,呈现自由创作的现状。这一时期影片的题材主要有:第一类,以少数民族的民间神话和传说为主题。如《孔雀公主》。第二类,具有先进思想或者在外参军回到家乡的少数民族英雄,带领自己同胞粉碎国民党的阴谋和推翻旧的地主山官阶级的统治。如:《火娃》、《黑面人》、《无头箭》等。第三类,用外来者或者说“闯入者”的视角看某个少数民族,继而深受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改变。如《青春祭》、《阿星,阿新》、《台湾情侣的奇遇》、《绿海天涯》等。第四类,走出家乡,学习到知识和接受了新思想的少数民族同胞带领本地人民建设家乡,发家致富。如《姑娘寨》、《荒火》。第五类,以民族地区的红军抗日和解放军对敌斗争的题材为主题。如《孔雀飞来阿佤山》。第六类,根据历史上出现的有突出贡献的少数民族原型为主题改编的影片。如《从奴隶到将军》。第七类,以爱情为主题。如《奇异的婚配》、《洱海情波》等影片。第八类,以少数民族儿童为主角的儿童电影。如《应声阿哥》、《红象》、《神奇的剑塔》、《枪,从背后打来》、《走进象群》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虽然也有抗日和对敌斗争的主题,和十七年间所拍摄影片的主题相同,但是在内容的表现上已不再是解放军或工作组帮助当地少数民族推翻旧的地主和山官统治,而转变为某一少数民族,凭其勇敢和智慧,帮助红军或解放军获得胜利。由此可见,叙事视角开始转变为对民族本身的探索与表达。

(四)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缓慢发展期(1990~1999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期,也是中国电影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在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的社会大背景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了应对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从1993年起我国开始对中国电影制度进行改革,好莱坞等外国大片开始冲击中国电影市场,随之我国电影也开始转向商业化。与此同时,电视逐渐在中国百姓家庭中普及开来,我国观众在对好莱坞大片应接不暇中,也开始沉浸在金庸与琼瑶编织的意境里,再加上原来由计划经济培养出来的民族电影制片厂和少数民族电影还没有在观念、体制、管理等方面实现自我调整与转变,同时伴随着资金匮乏、剧本短缺、人才流失等现象使得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生产陷入了低谷,导致少数民族电影数量递减、总量下降,少数民族电视剧的创作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这一时期所拍摄的少数民族电影的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以爱情为主题。如《金沙恋》、《彩月和她的情人》、《相爱在西双版纳》等。第二类,以战争为题材,主要表现的是少数民族同胞如何团结抗战、保卫家乡的主题。如《红河谷》、《莽女追魂》、《抗暴生死情》、《国际大营救》、《金沙水拍》等。第三类,以少数民族历史上某一事件为题材,如《傣女情恨》、《姗娘》。第四类,以少数民族发家致富、自主创业为题材。如《三七情缘》、《彩月和她的情人》等。

(五)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新发展时期(2000年以来)

进入新世纪后,在全球化的冲击下,2002年6月1日起,电影发行放映院线制建立。同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力推进影视产业化进程。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民族影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始适应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和专业化,涌现出了大量的影视作品,其中以云南最为突出。2003年7月,云南省委明确提出要用3年的时间,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云南省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云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整体进入全国前10位。9月又专门组建了云南省影视创作指导小组。文化先导战略促进了云南影视业的发展,出现了令人瞩目的“云南现象”。新世纪的少数民族电影在题材上依然延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多种多样,但在艺术风格上却有着不同的特点。

第一个不同点,商业型片子较多。这类作品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少数民族地区总是带给人们神秘感,总是令人向往,所以这类作品,故事并不特别,或者说比较现代,甚至还带有一点俗套,在这样的故事上面,创作者加入了少数民族元素:将故事发生地设在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人物设置为某少数民族,加入该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例如:《花腰新娘》、《婼玛的十七岁》、《怒江魂》等。这些影片大部分都有着奇异的风景、漂亮的民族服饰,既满足了受众猎奇的心理,又将该少数民族地区推广了出去,促进了该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二个不同点,出现了一批以原生态为基调创作的作品,表现了创作者的艺术诉求。这类电影是较商业型电影而言的,在这里导演追求的并不完全是商业利益,而是如何创作出贴近少数民族本真生活,能够打动人们心灵的东西。如《马背上的法庭》、《德拉姆》等。第三个不同点,电影中革命战争题材以及历史题材的影片较少。第四个不同点,这一时期所创作的影视作品中,开始出现了少数民族与外国人相结合为主题的作品,这与全球化的深入、社会的开放程度是分不开的,外国人开始深入到少数民族生活中,并开始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展现少数民族文化。如《别姬印象》、《大东巴的女儿》等。

二、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特点

中国的少数民族电影从宣传政治意识形态为主发展到“多重走向、百花齐放”,走过了曲折艰辛的道路,由于其题材的特殊性,它又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它类型的电影相比,它具有以下三个总体特征。

(一)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高起点

我国少数民族电影是在政府的扶持下产生与发展的,或者说,其产生与发展都是顶层设计的,因此产生初期就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中,党对于电影工作极度重视,少数民族电影一直都是“国家工程”。1949年8月14日,中宣部在其《关于加强电影事业的决定》中认为:“电影艺术具有最广大的群众性与普遍的宣传效果,必须加强这一事业,以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及在国际上更有力地进行我党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宣传工作。”[1](P4)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影片《内蒙人民的胜利》就是由周总理亲自组织创作、毛主席改定片名的,这也奠定了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高起点的基础。《内蒙人民的胜利》的修改始末,也说明了少数民族文艺作品创作必须符合我党的民族政策。党和国家通过政策加强对电影事业的领导,确定了电影首先是政治宣传工具,具有教育观众的功能。所以,当时的中国电影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电影的创作中,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都是由国有电影制片厂摄制,项目都由国家文化管理机构统一筹划管理,题材指标都从上下达,拍摄后也由国家统购统销,全国发行。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所创作的影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并且影响一直延续到了当代。

(二)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十七年”间,我国创作的少数民族电影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密切相关,作为我国政治话语与民族政策的传播媒介,这是这一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影片的最大特点;其次,大部分影片都设计了一个少数民族女性作为主角,她们爱憎分明,勤劳质朴,乐观大方,朝气蓬勃;最后,影片还注重对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的展示,如每部影片中都有大量的自然景观的渲染,石林、大理蝴蝶泉和西双版纳的香蕉林、竹楼等,除此之外,影片中还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歌舞、服饰、风俗等元素。

改革开放十年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电影也随之进入到一个思想解放的新时代。作为中国电影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少数民族电影也迎来了第二次的繁荣。这一阶段初期,影片依然延续了“十七年”的叙事模式——政治功能叙事,但开始探索新的类型——娱乐片盛行,少数民族差异化的生活习惯、宗教习俗的神秘感,聚居地的独特风貌,均成为了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吸引大众追寻与向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多元思潮的影响下,多种类型的少数民族电影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探索片、儿童片等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20世纪90年代,少数民族电影的特点,一是在国家政策和市场压力的权衡中主要朝着主旋律和娱乐化两个方向发展。这一时期的影片依然涵盖了各种各样的题材,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展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有爱情题材、历史题材、战争题材、政治与民族团结题材和改革题材等。二是注重民族特色的张扬,不仅展现了独特的自然风貌,还彰显了特定的民族风俗、各种各样的祭祀仪式和巫术仪式。三是经典叙事的突显,这一时期的影片,大多是以单一的线性时间作为叙事结构,以全知视角为叙事方式,或以“影像+字幕”的叙事形式为主。

2000年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在理念、拍摄手法等艺术创作方面出现了创新,影片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有所提高。首先,主题逐步突破以往民族团结、抗争等范畴,开始关注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对自我价值的诉求。其次,影片突破了以往类似题材电影宣传意图直白的欠缺,以故事化的手法讲述国家的边疆民族政策,传播效果更好。再次,影片类型多元化,出现了惊悚片、恐怖片等类型。最后,本土人士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中,增强了影片的民族归属感。

(三) 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突显我国的民族政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还有一部分未获解放,例如西北的新疆、西藏等,西南的云南,而这些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很不平衡,例如云南的少数民族,有的甚至还处于奴隶社会时期,这些民族在受到山官、土司的压迫的同时,还受到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迫害,由于长期存在的心理隔阂,少数民族对新成立的人民政府还存在疑虑。针对这一复杂艰巨的形势,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

1949年9月,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还规定了杂居的少数民族在当地政权中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等。1950年政务院批准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决定采取开办政治训练班、创办政治学校和民族学院等办法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952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纲要》,同年又发布了《关于保护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份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此外,为了帮助各少数民族进行土改,发展生产,政府还派遣了大批民族贸易队和卫生工作队等进入少数民族村寨,改善民族关系。因此,电影所具有的讲故事等艺术特性,成为了当宣传民族政策的最好手段,“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依托电影艺术所具有的视听优势,直观、生动而又迅速地向亿万人民群众宣传党的少数民族政策,从而成为民族政策话语的阐释者和党在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文化斗争的最可靠的文艺工具。”[2]对此,有学者认为:“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形象是跟电影联系在一起的。一部好电影的作用胜过几百个工作队。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也是通过电影来认识外部世界、理解党的政策的。如果说五六十年代文化宣传工作在民族地区主要是通过电影联系少数民族群众,我看一点都不过分。”[3](P89)

虽然对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宣传,“十七年”时期的电影更突出,但其它时期所创作的少数民族电影仍然有一部分担负着这一责任,包括当代所拍摄的影片中,也有以往关于边疆安全、各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的故事内容,但是其在艺术表达方式上,更注重故事化的表述手法,更加突出电影的故事性和感染力,没有“十七年”间的影片那么直白。

三、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困境和前瞻

21世纪以来,我国电影业受到了全球化商业浪潮的冲击,少数民族电影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一方面受到好莱坞大片和国产商业电影的双重挤压;另一方面,全球化又为少数民族电影走出国门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下面将具体分析少数民族电影创作所面对的困境及其发展前景。

(一)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困境

1.少数民族电影发展放缓

我国少数民族电影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时间,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就进入了高潮时期,不仅数量多,影响也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党对电影工作的极端重视,1949年8月14日,中宣部在其《关于加强电影事业的决定》中认为:“电影艺术具有最广大的群众性与普遍的宣传效果,必须加强这一事业,以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及在国际上更有力地进行我党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宣传工作。”[1](前言P4)从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影片《内蒙人民的胜利》的诞生就说明了少数民族文艺作品创作必须符合我党的民族政策。党和国家通过政策加强对电影事业的领导,确定了电影首先是政治宣传的工具,具有教育观众的功能。因此,这一时期,共拍摄了47部少数民族电影,均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少数民族电影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复苏期和90年代的稳步发展期后,进入了21世纪,相应的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缓慢期,这里的缓慢,指的不是数量上的减少,因为在十七年间,我国共拍摄了47部少数民族电影,2000年以来拍摄的少数民族电影达到了60多部,因此,少数民族电影发展放缓指的是质量和影响方面的下降。近年来,我国拍摄的少数民族电影,在影院的上映率很低,有的根本没有上映过,即使上映的影片上座率也不高,均是草草收场。对于影片的创作,创作者往往将少数民族生活的独特的自然风景,以及民族风情作为吸引受众眼球的手段,而忽略了要以内容致胜这一法宝,因此,一些少数民族影片叙事节奏缓慢,情节简单,民族风情展示过多,甚至将一些模式化的情节披上少数民族的外衣进行搬演,这样创作出的作品,很难受到观众的喜爱,也很难符合市场的需求。

2.传播效果下滑

“十七年”间是我国少数民族电影传播效果最好的时期,以云南为例,这一时期《山间铃响马帮来》、《摩雅傣》、《五朵金花》、《阿诗玛》等一批云南民族影片的放映,使云南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影片中优美迤逦的风光和淳朴神秘的民族风情,一上映就产生了不同凡响,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地也随之成为旅游热点,“调查显示,81.6%的人了解大理是通过《五朵金花》,82.5%的人知道大理是因为大理是《五朵金花》的故乡”。[4]目前,每年到云南旅游的中外游客达1000多万人次。这些作品也使云南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扬,引起了外界对云南这块神奇土地的关注。《五朵金花》上映后,立即在全国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由此掀起了一股学金花热,金花一下子成为模范的代名词和荣誉的象征。该片先后在46个国家公映,在开罗举行的第二届亚非电影节上,《五朵金花》一举夺得最佳导演银鹰奖和最佳女主角银鹰奖,埃及总统纳赛尔还邀请主演杨丽坤前往埃及领奖,并亲切接见了她。该电影创下当时中国电影在国外发行的最高纪录。

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区别于其它种类电影的突出特征还在于电影插曲的选用,往往在人们听到了一首首独特而优美的歌曲时,就想到了是哪部片子。许多优美动人的主题歌和插曲都流传至今。比如《山间铃响马帮来》中的“秋收对唱”、《芦笙恋歌》中的“婚誓”以及《五朵金花》中的“蝴蝶泉边”等歌曲,独特的民族风味、委婉动人的旋律使它们获得了极强的生命力,歌曲结合影片本身来展现意义,让人们至今难忘,有的还被年轻一代的歌手制作成摇滚版,在不熟悉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中广为流传。

除了外界对这些影片的喜爱外,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这些影片也受到了本土观众,特别是少数民族观众的喜爱,并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重新构造自身文化的重要内容。例如:景颇族至今在结婚的时候,还要特意放映《景颇姑娘》招待客人。在《阿诗玛》的发生地石林圭山里的撒尼男女老少,几乎没有人不会演唱电影里的歌曲,阿诗玛的扮演者杨丽坤被撒尼人视为本民族的骄傲。电影《勐陇沙》中的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50多年来一直作为傣族人民的文化符号广为流传。1997年1月,云南德宏傣族自治州州府瑞丽市人大常委会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确定为瑞丽市市歌,并授予歌曲作者杨非瑞丽市荣誉市民的称号;2002年初,瑞丽市委、市政府又决定,在杨非创作这首歌曲的地点,瑞丽市勐秀乡原云南省军区边防某团一营二连的旧址旁,树立一座《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纪念碑,以表达瑞丽市人民对杨非的崇高敬意和衷心谢意。白族人民非常喜欢真实地反映自己民族风貌的影片《五朵金花》,并掀起了向金花学习的运动,并出现以金花命名的风尚,如“金花香烟”、“金花宾馆”、“金花纺织厂”、“金花商场”等,直到今天还会将白族姑娘称为金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影、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传播的方式和范围在不断扩大,传播效果也应随之增强,但相反,这一时期,民族电影的传播效果却在减弱,小于十七年时期民族影视的传播效果。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发展进入国际化、全球化格局,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复杂的转型时期,电影开始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本土商业片在摸索中产生,加之好莱坞大片的冲击,我国观众已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应接不暇。电视剧亦是如此,《渴望》、《射雕英雄传》、《西游记》等的热播,观众已沉浸在动人心弦的剧情中,无暇顾及少数民族影视作品。在夹缝中生存的民族影视,虽然作品不停出新,但在叙事方式、试听结构、场面造型等创作手段上无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故观众反映平平,已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新世纪以来,虽然民族电影获得了新的发展,出现大量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影视作品,且由于新技术的依托,传播范围更大更广,但却始终未能出现像十七年间《五朵金花》、《阿诗玛》等风靡全国家喻户晓并流传至今的作品。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婼玛的十七岁》在柏林电影节放映后,获得了相当好的口碑,美国杂志《每日综艺》在发表的文章中称:“这是一个内涵深刻但凄婉迷人的故事,导演在把握地域文化风情的叙事上,既深刻又不露痕迹。”影片《花腰新娘》在韩国首映后,反响热烈,导演章家瑞和主演张静初,受到了韩国媒体和观众的追捧。但这些少数民族电影如《婼玛的十七岁》、《大东巴的女儿》等在国内,都是在首映之后便草草收场,基本没有大规模进入院线放映。而影片叫好不叫座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获得“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的《花腰新娘》更被爆出在北京市场放映只有区区几千块的票房。

3.少数民族电影创作条件不足

我国实行了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使得少数民族文艺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但是,我们在投资拍摄少数民族电影的同时,必须考虑到,该少数民族电影的内容是否违背了我国的民族政策。并且,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我们还要注意,作品是否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情感、宗教习惯等问题。因此,投资拍摄一部少数民族电影要考虑的因素较多,拍摄出来后还不一定受到市场的欢迎,不少制片人索性不去关注、涉及这方面的题材。

目前,我国的影视管理体制发展到现代已改进、宽松了许多,但对少数民族电影,却仍保留了诸多限制,对其拍摄选题、数量进行了限制,投资也只占整个国家电影投资的5%,资金的缺乏常使奔波于乡间田野的民族电影工作者捉襟见肘、举步维艰。少数民族电影行业制作、发行等政策制度的缺失,使得对少数民族电影作品的投资风险也因此比其它商业电影更大,制片方对其投资也慎之又慎,因为不能把握除此少数民族之外的其他观众会喜爱这一题材,如果收益不能超越投资甚至弥补投资,制片方是不可能长久的支持少数民族电影的,因而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电影主要靠地方政府的投资来勉强支撑。例如云南的“红河三部曲”以及大量电视剧都是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拍摄的,目的是为了配合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宣传云南。

(二)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前瞻

1.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传播少数民族电影

2015年3月27日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一战略不仅是构建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还是促进亚欧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这一战略带给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再一次创新发展的契机,它可以推动少数民族电影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近年来我国所创作的少数民族电影在国内虽然票房惨淡,但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却屡获大奖,受到世界电影界的欢迎。我国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边疆地区,有的民族甚至跨境而居,少数民族电影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强艺术性与商业性的融合“走出去”,扩大自己的传播范围,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一个部分。相反,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也可以通过少数民族电影这一手段传播出去,成为这一战略思想宣传的突破口。

2.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

我国民族众多,除了有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还有由于其历史渊源的差异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而传承保留下许多不同的宗教信仰。特别是云南,她是宗教文化发展、发育、生态、样式最为完备、最为丰富、最为典型的地区,既有云南本土产生的,和云南各民族的原初生存状态密切相连的原始宗教,又有从中原或国外传入云南的四大宗教。除此之外,我国各少数民族还有丰饶的叙事长诗以及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这些资源都等待着电影工作者的挖掘与呈现。当这些浓郁的少数民族题材被挖掘出来后,还需要电影工作者根据国家的民族政策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等因素再加以筛选,最后按照电影生产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相融合的原则,呈现在观众面前。

3.加强少数民族电影人才的培养

“十七年”间的少数民族电影能够创造辉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电影工作者的鼓励和经济支持。当代的少数民族电影在电影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越来越边缘化缺少资金的支持,编剧与导演也不愿涉足。因此,一部高水平的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是和优秀的编剧、导演、演员分不开的。国家应该对那些能够拍摄出优秀影片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给予扶持,应加大对少数民族电影工作者的培养与培训。

在2005年云南红河——首届红河电影周的少数民族电影研讨会上,郑洞天先生就认为,现在的少数民族电影缺少能与“十七年”时期抗衡的大批力作,重要的原因就是太缺少少数民族的剧作家、导演和电影工作者,仍然没有从该民族自身对其生存境遇进行审视。少数民族自己参与导演创作,无疑是保证少数民族自身文化身份特征的一个重要前提,也可以增加影片的民族归属感。因此,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对少数民族自己的人才进行电影艺术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对于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工作者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培养。

总之,我国的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除了具有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那就是还要承担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因此,推动少数民族电影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性和紧迫性,不仅需要更多的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工作者的加入,更需要的是国家的扶持,为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其能够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得到观众的认同和主流院线市场的接纳。

[参考文献]

[1]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杨鹏.“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泛文本研究——一种基于电影社会学的视角[J].大众文艺,2010,(9).

[3]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4]孙步忠,子涛,曾咏梅.文艺作品传播对云南大理旅游地形象塑造的作用[J].企业经济,2010,(4).

The Historical Stages,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s of China’s Minority Films

——Taking Yunnan Minority Films as an Example

ZHANG Ting-tin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650500,Yunnan,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s minority film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prosperity, stagnation, recovery, slow development and new development.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creations include high starting point,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highlighting the country’s national policy.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films, such as slow-down of the development, poor communication effect and insufficient composition conditions.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we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e national OBOR strategy to explore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n addition, we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the exploitation of ethnic cultur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minority film talents.

Keywords:ethnic minorities;film;historical stage;Yunnan

〔责任编辑:葛萌〕

猜你喜欢
电影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画报(2021年11期)2022-01-18 03:15:40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画报(2020年12期)2021-01-18 07:19:20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16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30:22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24:36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08:24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01:17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