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易》中“安身立命”的四大关系

2015-02-25 08:40吕纪立
学术探索 2015年11期
关键词:周易关系

论 《周易》中“安身立命”的四大关系

吕纪立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023)

摘要:人能够在精神上有依托,并取得容身之所,是每个人活着而不感到焦虑的精神追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给人以这种深刻的人文关怀的,非《周易》莫属。《周易》以其独特的方式奠定了其不可撼动的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其中关于人安身立命需要处理的四大关系深刻地揭示了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以及处理原则,不仅提出了宇宙的本源问题,而且给出了人生的指导原则,而这种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安身立命;周易;关系

作者简介:吕纪立,男,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

一般认为“安身”:是指有容身之所;有容身之所,则身有所寄托;立命:则指精神上安定,精神上安定则心有依托。即在平时生活上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这两者具备了,人活着才不会感到焦虑。所以,要先身定,然后,心才有所安,心安才可以做其他事而有所成就。用一句话说“安身立命”就是在生活上衣食无忧,精神有依托,精神有所寄托人才不会有所焦虑。而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单从这几个字来看,古代文献记载中与之相关的是《周书·谥法》有“好和不争曰安”。[1]东汉·许慎《说文》则说:“安,静也。从女在宀下。”[2]《易·系辞下》里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3](P304)“安身” 出自《易·系辞下》的“尺蠖之曲,以求伸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3](P301)“立命”则出自“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4](《孟子·尽心上》)完整的安身立命语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十卷:“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5]也就是说,至少从战国起,人们就开始考虑关于如何能够安身立命的问题了。如何在天地之间安身立命?如何在人与人之间安身立命?乃至于如何在人自身身心之间安身立命?在当今社会,又如何于人们自己造出来的机器之间安身立命?关于这个问题,古今中外一直都在研究。从西方泰勒斯的“万物源于水”到现代的“上帝粒子”,再从中国古代的“太一生水,地六成之”[6]到现代“世界是物质的”,无不是为了探寻这个世界的本源而后得出人到底该如何安身立命于天地间。而这个世界本源是什么就是我们所说的世界观问题。因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而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决定了安身立命的方式问题。到底有没有真正地做到安身立命,这就取决于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否符合人所追求的目的。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了能安身立命于世间,首先认为天道是人道的依据,换句话说就是人道要法天道。那么,这个天道是什么呢?人道又是什么呢?

一、安身立命的依据

众所周知,《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7]《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而为之传。”[8]《周易》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没有意识到,但事实的确如此。“日用而不知”;[3](P304)像“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等都直接来源于周易。它的内容极其丰富,中国无论是孔孟之道,道家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或是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博大精深的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都有以易解佛的过程。如明末高僧智旭的《周易禅解》。所以,关于安身立命的问题,在《周易》里一样可以找得到。比如,天道为何物。《周易》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3](P11)也就说,天地之道是恒久存在的,永恒存在于世间是天地之道的特点。虽然世间万物变化无常,但是天地之道永恒存在。当然这里的“道”指的是规律。天地之道既然是恒久存在,那么,这个“道”在世间万物也无非如此,人也是天地万物之一,所以人道也与天地之道同根同源了。既然人道与天地之道同根同源,那么人道也无外乎天地之道了。这就是人道法天道的依据。西方关于这方面的说法我们知道最早记载的无非是上帝创世说,上帝造人说,中国古代也有女娲造人说与之对应。当然这些都是神话传说,尽管有泰勒斯提出世界的本源是水说,但这个水最早又是从哪里来,无法解释这个问题,借助上帝之手恐怕是最好的解释了。也就是说,尽管到后来西方提出过种种关于世界本源的说法,如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等说法,但都无法逃出这个终极追问。这个与《周易》里面所讲的天地之道有着明显的区别。《周易》里面所讲的天地之道不存在如西方神话里那样具有人格一样的神,只是用一个“生”来形象地比喻天地之道的特性,“天地之大德曰生”,[3]根据这个“生”字,可以有各种理解:一,当动词用时如:生,进也。像草木生出土上。(《说文》);[2]二,当名词用时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9]这里指的是生命的意思;三,当形容词用时如:金添生兵二十万来。(《宋史》),[10]这里指的是生来和活力的意思。可以说,这个天地之道的特性涵盖这几种意思。那么,对于人而言,同样也具备这三种含义。因为天道是人道的根源,而人道也必须遵循天道,明白了天道,也就明白了人道。明白了人道与天地之道,那么,就可以相应地知道人与天地如何相处。换句话说,就是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该处理的问题。那么,人又该如何遵循天道呢?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二、安身立命之天人关系

《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P81)就是说,通过观察刚柔交错的天文来考察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通过观察人文用于治理天下。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前面说过,人道与天地之道同根同源,观察天道的刚柔变化即可明白社会人伦之变化。而这个天地之道的表现是什么呢?《周易·系辞》里说:“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3]就是说,天地之道如果用乾坤来说明的话,天为尊位,地为卑位,尊卑有序,乾为尊,坤为卑。而乾坤各尊其性,动静各有自己的规律,在天成象,为日为月,在地成形,为君为臣。以雷霆鼓动万物运行,以风雨润化辅助,用卦来表示就是震卦为雷霆,巽坎卦为风雨。而明白了这个,则可以知道人世间的一些规律。“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3]所以:“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3]人世间的吉凶祸福、忧喜悲苦便可以通过观察天道而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3](P232)既然知道了人世间吉凶祸福、忧喜悲苦的原因所在,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趋吉避凶了。这就是周易里面关于人如何处理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最为明确的说法。用现代语言说,就是人可以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再如《易经》之履卦,“履虎尾,不咥人”,[3](P82)踩着老虎的尾巴是很危险的事情,但是《履卦》之九五:“夬履,贞厉”。[3](P84)只要自己行为谨慎,最终结果也是吉利的。显然这与宿命论和唯意志论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知道:宿命论过分地强调了自然规律的不可逆性,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欧洲古希腊罗马斯多亚学派主张的“服从命运”等思想和中国古代儒家所说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11]他们的依据是,相对于自然万物,人太渺小了,相对于日月万物无限的生命,人的寿命又太短了。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12]所以,面对天地万物,人还不如顺其自然,什么也不做;而唯意志论又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遵循自然规律的必要性,如尼采的超人哲学等。

按照周易的思维,人也与天地同根同源,所以,人面对自然万物时,也只能是平等地对待它们,这个在道家里也有明显的观念,如《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3]与周易思想一致。也就是说,人必须与自然万物和平共处,而不能采取近代西方的那种强调人征服自然,而不顾及其他自然万物的思想。这种思想用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已经充分尝到了过分破坏大自然的恶果,如严重的自然灾害,与人为的破坏森林导致水土流失有关。所以,关于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在周易里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明,安身立命除了处理人与天地的关系,另外一个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三、安身立命之人与人的关系

人们生活在天地间,从人类出现的时候开始,为了生存,同时也是心理需要吧,人们之间需要协作,需要交流沟通,同时也需要完成物质资料的获取,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就形成了。我们首先看《易传》里面的关于万物生成模式:“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3](P322)这个“帝”指的是最初万物发生的那个东西,后面的震、巽、离、坤、兑、乾、坎、艮,指的是根据阴阳变化得出的卦象,这句话可以看作万物发生的一个具体过程,也就是说,万物从震卦开始,依次到艮卦结束,而这个震卦震(),由两阴一阳组成(八卦的符号以—代表阳,以--代表阴),单从这个震卦来看,周易认为万物发生是从一阳开始,而到了艮()是以两阴一阳结束。而这几个卦象是以阴阳交互变化得出的,“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易传》)。[3](P321)前面讲过,在《周易》看来,人道与天道同根同源,所以,万物由阴阳交互变化而来,人也是如此,周易用八卦来说明万物这个生成模式,既然天道与人一致,我们就可以以天道自然的变化说明人道社会人伦的变化。于是,八卦在人事上可以类象不同的人物,如,震为长男,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坤为老妇人,兑为少女,乾为老男人,坎为中男,艮为少男。其中以阳代表男,阴代表女,同性相斥,如火泽睽卦《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异性相合。[3](P133)”异性相合,如泽山咸卦:亨。利贞。取女吉。《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3](P111)”这几个卦象把社会上人的一生的不同阶段完全涵盖,而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无非是与这些不同的人打交道。所以,根据这些,又可以将八卦组合为六四卦,用以说明不同卦象之间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少男配少女,中男配中女,老男配老女,长男配长女,因为这样,根据卦象来看,阴阳比较协调,所以关系比较稳定,但事实上,总有阴阳不匹配的情况发生,如《易经》之垢卦(上卦为乾,下卦为巽),乾()卦为三阳,而巽()为两阳一阴,单看这个组合,我们可以知道属于一阴配五阳,所以《姤》:女壮,勿用取女。《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3](P154)也就是说,一阴配五阳属于严重的阴阳失调状态,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女人同时和五个男人有关系,娶了这样的女人,那五阳相互排斥,人与人的平衡关系就彻底被打破了。由此可以看出,周易的阴阳平衡原则是处理人事关系的标准,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就知道该如何把握了,所以周易的这种思想被儒家所吸收,讲求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无外乎保持阴阳平衡原则。如《戴记·礼运篇》夫子之言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14],又说“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而这个天道其实也还是阴阳之道,而阴阳之道讲究平衡,“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14]恰如其分地表达喜怒哀乐,其实就是平衡之意。“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4]而中和之道也就是阴阳平衡的原则。作为人应该这样,那么在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时同样要遵守天道中和,要遵守天道就必须明白尊卑有序、各安其位的原则,那么,何为之尊,又何为之卑呢?

《易经·系辞上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3]”这里的所谓尊卑并非高贵和低贱的意思,天尊地卑是从卦象而来,即天地否卦,乾为天,坤为地,上卦为乾,下卦为坤,这意思是说,从人的角度来看,天在上而地在下,乾在天成象,坤在地成形,天地之位各安其位,而在人事上,乾为君为父,为主导,坤为臣为母为其次,又因八卦中其他六卦皆从乾坤而来: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15]”也就是说,天地之道就是各安其位,所以在人事上,不同的人应当在不同的位置,而一旦这个秩序被打破,那么这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之中。这里其实就是给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提供了一个方法,即每个人都应当明白自己恰当的位置,并安于其位,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这个道理。大到君臣,小到一个家庭,君臣父母子女都应当明白自己的身份,并做与该身份相符的事情。所以,天地君亲师一直被我国古代民间祭司作为牌位,就是要让我们懂得长幼有序,各安其位的道理,这其实是周易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人与人的关系解决了,那么我们想要真正地做到安身立命还需处理一种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四、安身立命之人与自身的关系

人活着就得处理不同的关系,而这些关系也是不断变化着的,如人与人的关系,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子女的身份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对于人自身也是一样,人自身所面临的关系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人与自身的生理关系,一是人与自身的心理关系。我们先说人与自身的生理关系。

从人出生那天开始,我们的身体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一些疾病也随之而来,于是自人类出现起,我们就与疾病结下不解之缘。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疾病呢?在中国古代,关于疾病的来源我们可以从《黄帝内经》中来探讨,为什么要从这本书来探讨呢?因为《黄帝内经》是被公认的中医学奠基之作,而且《黄帝内经》与《周易》关系密切,自古有易医同源的说法。《内经》继承了《周易》的阴阳思想,而且在此基础上还有所发展。《内经》不仅将阴阳学说运用于医病范畴,而且还将阴阳学说进一步阐发。里面论述到了疾病的原因。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15]这里讲了疾病的外因。“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15]在《灵枢经·百病始生》卷十中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5]疾病的发生除了外因最重要还有内因,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经》也认识到不同体质以及不同地理环境的人所患疾病是不同的,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还将人的体质按五行分为五大类二十五小类,并指出了各种类型的人所易患之病及其发病时间。《素问·异法方宜论》则对东、南、西、北、中五方的地理环境及其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性与各方人们的体质及其易生之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论述。此外还注意到了四时更替、月相盈亏等天时的关系而引起的生理机能的变化,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而且最为重要的是《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治病防病的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5]”所以从《黄帝内经》中所提到的内容来看,更是《周易》思想具体的发挥。如: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岛、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黄帝内经·生气通于论》)里面所提到的阴阳与周易里面的阴阳思想一致,都是认为天地万物皆为阴阳二气,如果阴阳失调,则疾病丛生。再如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15]”也就是说,《内经》同样认为阴阳为天地之道,治疗疾病必须从阴阳开始入手。“阳化气,阴成形”;《内经之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15]这里面所讲到的“清阳”“浊阴”与“在天成象,在地成形”[3](P230)如出一辙。也就是说:从《内经》中我们可以看出,要处理人与自身生理的关系首先要从阴阳开始。具体怎样处理呢?还是那句话,人道法天道,合于阴阳就可以治病防病。“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15]

人与自身的另一个关系就是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人自身的心理包括各种情志。而这些情志在周易看来,也不过是阴阳不同组合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如“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些喜怒哀乐可因各种情况引起,但无论什么原因引起,都只不过是人身体内部阴阳组合的不同表现而已。那么这些情志跟人有什么关系呢?“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15]喜怒哀乐都会对人的五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身体健康水平。甚至于包括梦境也不过是人身体自身阴阳作用的结果,如:“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坠;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16]总之人的情志从本质上说都只是阴阳作用的结果,如何处理二者关系?与上面一样,“法于阴阳,和于术数”,[16]只要符合天道就可以避免各种情志带来的身体伤害。从以上可以看出,《内经》中的阴阳思想与周易阴阳思想其实是一脉相承。因此可以说,人与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关系在周易看来其实也还是阴阳问题。

五、安身立命之人与人造物的关系

要做到真正的安身立命,需要处理人与天,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看来,还需要处理人与人造物的关系。人造物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人通过自身脑力和体力造出来的种种物品,既包括机器武器等,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如今的时代,人造机器占据了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此外的文艺作品也都是人的心理需求衍生出来的。不幸的是,大部分人被机器所奴役。不但担忧武器所带来的后果,也担心未来机器会左右人的生活。对于文艺作品而言,许多人沉浸在虚构的情境中而不愿意面对现实,那么,这又该如何看待这种关系呢?《周易》思想一开始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宇宙发生模式:“大哉乾元,万物之始,乃统天”;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16](P42)既然世间万物皆从乾坤而来,人作为地上的生灵也不过是万物之一罢了,至于人所造的种种物品,也不过是人的本性使然,而人的本性也是从天道而来,人之本性如草木向往于阳光,人之本性也不过是乐生好死。所以《周易》里面说:“天道恒久,生生不息”,[3](P230)所以人造物只是天道在人道的表现而已。至于怎样处理人与人造物的关系,根据周易的思想来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16](P234)”也就是说,人之本性造物,而又被造物所左右也只是天道之于人道,即天地万物生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如同人与人造物之间的关系。明白这个,就知道该如何处理人与人造物的关系了。

总之,要真正地做到安身立命,人们需要处理好以上几种关系,而该如何处理好这几种关系,《周易》思想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范式。

[参考文献]

[1]朱佑曾.周书集训校释[A].逸周书·谥法解(第五十四)[C].台北:台湾商务印刷馆,1973.

[2]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书立方》编委会. 孟子(下册)尽心章上[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5]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十卷)[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6]郭店楚墓竹简[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7]孙一奎.医旨绪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8]班固.儒林传(第五十八卷)[A].汉书[M].长沙:岳麓书社版,2012.

[9]《书立方》编委会. 孟子(上册)告子上章[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10]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杨伯峻.论语译注(之颜渊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方勇.庄子[A].庄子内篇养生主[C].北京:中华书局,2010.

[13]王弼,楼宇列.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4]朱熹.礼记·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姚春鹏.中华经典名著[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6]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8.

On the Four Relations about “a Settled Life” in Zhouyi

LV Ji-li

(Institut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3, China)

Abstract:To settle down and get on with one’s life is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everybody. And in giving a person such humanistic care, none can compare to Zhouyi or the Book of Chang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ether admitted or not, the book has exerted, in its unique way,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modes of thinking and lifestyles. In the book discussed were four relations to lead a settled life, which disclose the position of man in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as well as his living principles. These ideas involve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and provide guidelines for us to live in harmony with our surroundings. They have also had deep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any ways.

Keywords:to settle down and get on with one’s life; Zhouyi; relations

〔责任编辑:李官〕

猜你喜欢
周易关系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甜甜的“蝴蝶茧”
《周易》与《孙子兵法》
试论《周易》解释学中的“观象取义”——以朱子《周易本义》为例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