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研究综述*
——兼论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2015-02-24 02:42:24陈琦何静
妇女研究论丛 2015年2期
关键词:妇女农村研究

陈琦何静

(1.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研究综述*
——兼论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陈琦1何静2

(1.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文章通过对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文献的回顾,梳理了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困境和社会支持的现状,提出了社会工作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支持的策略。文章指出,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比较单一和脆弱,社会支持供给与留守妇女需求之间矛盾突出。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缺陷为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空间,社会工作的介入应该秉承优势视角与问题视角的结合,在整合政府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与社区平台的合作,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联组织和自助组织的作用,构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留守妇女支持网络。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农村生产力得到很大的释放,使得原先隐藏在集体出工的劳动方式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浮现[1]。与此同时,城市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小城镇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容纳能力逐渐增强,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

供了契机。基于这样的背景,此后30多年中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规模化转移的浪潮。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显示,近年来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加,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1/6[2]。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引发了许多有关流动人口的问题,例如流动人口的生存问题、保障问题、发展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与此同时,与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相伴生的留守人口问题也逐渐显现,在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所谓的“386199”部队。据民政部统计,2010年农村留守妇女人口已经达到4700万[3]。农村留守妇女的“坚守阵地”,一方面为农村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提供着直接动力,另一方面为城市发展提供着间接推力。然而,留守妇女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承受着来自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身心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而作为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重要手段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也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来看,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比较单一和脆弱,社会支持供给与留守妇女的需求之间矛盾十分突出。

总体来看,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作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的时间还非常短,与留守妇女相关的调查研究也还比较少,特别是缺少对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研究,使得政府和社会力量在支持农村留守妇女方面缺少着力点。为了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需要在全面把握留守妇女问题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构建留守妇女社会支持体系的有针对性的建议。鉴于此,本文对留守妇女社会支持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状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且,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提出了介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策略。

二、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困境

农村留守妇女是指丈夫长期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自己则留居农村的已婚妇女[4]。留守妇女问题成因是什么?大部分研究者倾向于从制度因素、文化因素、家庭因素等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从制度因素来看,农村妇女留守主要是长期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制度所造成的[4][5][6][7]。从文化因素来看,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和“男强女弱”的性别观念也制约着农村妇女向城市流动[8][9]。从家庭因素来看,妇女留守是农村家庭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4][5]。

随着农村留守妇女的日渐增多,其生活状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大部分研究者倾向于认同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着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身心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困境。具体来看:

1.经济生活方面。研究者普遍认为,留守妇女面临着较大的经济生活压力。(1)家务劳动强度大[10]。由于家庭中男性劳动力的缺席,原本由家庭成员共同承担的家务劳动转变为留守妇女独立承担,特别是对子女的抚养和对老人的照料增加了留守妇女的压力。(2)农业劳动强度大。男性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妇女承担了全部的“守土”责任,主要表现为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留守妇女个人很难独力承担,生产劳动方面的问题成为留守妇女面临的重要问题[11]。

2.社会生活方面。留守妇女社会生活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其社会生活的参与不足,制约了留守妇女自身的发展。(1)政治参与问题。有学者认为留守妇女参与社区管理面临着各种问题,如留守妇女参与社区管理的意愿不足,参与社区管理面临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社区管理[11]。(2)社区文化活动参与不足。一方面是广大农村地区缺少相应的文化设施和场地,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妇女的生产和生活负担比较重,闲暇时间少,她们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受到很大限制[11]。(3)留守妇女自我发展的空间不足。由于家庭离散,留守妇女多重角色的扮演以及“守土有责”都制约了留守妇女的社会参与,从而限制了其发展空间[6]。

3.家庭生活方面。留守妇女面临的家庭生活方面的压力主要表现为婚姻问题和代际关系问题。(1)婚姻问题。留守妇女的婚姻质量降低,婚姻安全问题突出。夫妻长期的两地分居状态势必影响夫妻关系和婚姻质量,由于丈夫外出打工导致留守妇女婚姻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有的还导致夫妻感情淡化,有的婚姻已经名存实亡,甚至家庭解体[6][12][13]。也有学者认为留守妇女生理需求长期得到不到满足,在外界的诱惑下极易出现出轨行为[13],从而影响婚姻稳

定。此外,由于夫妻处于不同的生活环境而导致生活习惯、价值观等不同也容易造成家庭矛盾[14]。(2)代际关系问题。留守家庭中缺少丈夫的支持和“润滑剂”作用,从而使得留守妇女的代际关系趋于紧张,与公公婆婆的关系变得复杂和微妙。此外,子女教育问题和照顾问题也是留守妇女面临的重要问题[11]。

4.身心健康方面。留守妇女普遍存在身心健康的问题,既包括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也包括人身安全的问题。(1)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者普遍认为,农村留守妇女情感孤独,心理负担重,加之缺少社会支持,使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长期处于紧张、冲突状态[10][15]。(2)人身安全问题。留守妇女缺少安全感,也容易成为被伤害的对象。如家庭离散导致留守妇女的黑夜恐惧,身体缺乏安全感[16]。此外,由于丈夫长期不在家,留守妇女的人身安全容易受到威胁,留守妇女更可能成为性骚扰的受害者[5][11]。

总的来看,留守妇女面临的各种困境,主要缘于其缺少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政策决策者和研究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状况

社会支持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病原学[17],此后,广泛应用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研究之中。从社会支持的形式来看,主要包括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是由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主体实施的组织化支持,非正式支持是由弱势群体的个人关系网络所提供的非组织化的支持。具体到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目前以此作为研究主题的文献尚不多见,而且现有文献对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研究还不够深入。

1.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形式

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政府支持系统、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支持系统、个人支持系统等。概括来看,可以归类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是以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为主体为留守妇女提供的支持。非正式支持是以留守妇女个人关系网络成员为主体提供的支持。无论是正式支持还是非正式支持,目前都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总体来看,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成员规模和关系规模都很小,支持网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在留守妇女社会支持方面,仍以家庭、亲人、邻里等传统意义上的非正式支持为主,以社区、政府、社会名义专门针对留守妇女的正式社会支持几乎没有。非正式支持的数量和关系规模都大于正式支持,对于留守妇女的支持作用更大[18][19]。

(1)从正式支持来看,主要是政府对于留守妇女给予的法律上的保障、行为上进行协调与舆论上的支持。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妇女权益保障事业的政策法规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体系。特别是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保障“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构建一个男女平等的农村社会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准则[20]。但是不难发现,现有法律缺少对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针对性,没有把握留守妇女真实的需求,可操作性不强,而且现有法律的执行力度欠佳,并未能在保护留守妇女方面很好地发挥作用。此外,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作为留守妇女正式支持体系的重要成员存在着长期缺位的问题。

(2)从非正式支持来看,为留守妇女提供支持的主体主要包括具有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和私人关系的成员。其一,亲属是留守妇女最重要的支持者。其中,“娘家”在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研究发现,留守妇女原来以丈夫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网被削弱。与公婆相比,娘家人成为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的另一重心。“娘家”在留守妇女的情感支持、工具支持和交往支持网中的作用都要高于“婆家”[21],“娘家”在农村社会亲属关系中地位上升[22]。其二,邻里满足了留守妇女就近获取支持的需求。研究发现,由于居住地比较固定,比邻而居的村民之间容易形成比较稳固的社会支持。留守妇女更趋向于从社区女性成员处获取帮助和支持[21]。其三,朋友是留守妇女重要的精神支持。相较于亲属和邻居而言,朋友对留守妇女的支持处于次要地位。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情感慰藉和社会交往,财务帮助作用非常弱[21]。

2.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内容

不同社会支持主体为留守妇女提供的支持存在着内容上的区别。正式支持主要从宏观层面为留守妇女提供支持,如政府、基层妇联组织等主要为留守妇女提供政策支持、舆论支持、权益保护等。非正式支持主要从微观层面为留守妇女提供具体行动上的支持。从现有文献来看,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主要局

限于非正式的行动支持,不同研究者根据自身研究的需要对社会支持的内容进行了划分。如左海霞基于不同类型支持网的关系构成不同,将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分为六小类,分别为决策支持、心理支持、金钱支持、物品支持、生产支持和交际支持,并且将不同的支持内容与支持主体进行了匹配。研究发现,在决策支持、心理支持和金钱支持中亲缘关系发挥着较重要的作用,在物品支持、生产支持、社交支持中非亲缘关系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大[23]。王晓基于范德普尔(Mart,G.M.Vanderpoel)社会支持分类和具体提名法将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支持、实际支持和交往支持,发现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朋友关系对留守妇女的支持较多,而正式群体关系提供的支持较少[24](PP19-20)。刘巍同样将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分为情感支持、实际支持和交往支持,发现留守妇女的实际支持网规模最大,情感支持网次之,社会交往支持网最小[25]。

3.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缺陷

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健全,不能满足留守妇女的需求,尚不能解决留守妇女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

(1)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单一且脆弱。一方面,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整体规模较小,社会支持网络资源贫乏。社会支持网络总体上呈现规模偏小、紧密度较低,以强关系为主、异质性较低、趋同性较高的特征[26][27]。因而,农村留守妇女从其社会支持网络中可获取的资源并不丰富,贫乏的社会支持网络资源是其生存状况艰苦的重要因素之一[25]。另一方面,正式支持网络缺位。现有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仍然主要依赖传统的亲属网络,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寻求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求助的留守妇女很少[26][28]。

(2)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效果不明显。从现有研究来看,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健全,因而制约了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效果。一方面,农村留守妇女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不能满足其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留守妇女还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困境。另一方面,现有的社会支持系统,无论是正式支持还是非正式支持都存在问题[29],以至于成效并不明显。从正式支持来看,支持主体长期缺位,且支持措施宏观笼统,没有针对留守妇女的实际需求。从非正式支持来看,支持内容比较单一,支持力度不足,且具有不稳定性。

总之,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主要限于个人支持层面,政府、专业组织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缺失,根本症结在于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权力、能力和信息等)整体匮乏,由此导致其生活质量的低下与承受力的脆弱[18]。

4.构建留守妇女社会支持体系的对策

基于对留守妇女困境的研究,研究者提出了多种构建留守妇女社会支持体系的对策,主要集中于如何构建农村留守妇女的正式支持网络和非正式支持网络。

(1)正式支持网络的构建。农村留守妇女正式支持网络的构建主要强调政府支持和组织支持。第一,政府支持。研究者普遍认为政府应该在留守妇女的支持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支持主要强化社会政策支持,具体来看,如推动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二元差别,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0],建立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以及相关政策,各类应急性的社会救济以及送温暖工程等,为留守妇女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18]。健全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并加大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夯实维护农村留守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制基础[31]。第二,组织支持。组织支持主要包括社会团体、社区组织等提供的支持。研究者认为应该强化农村妇联组织和村委会在留守妇女社会支持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妇女组织的建设[30]。健全妇联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的基层组织,加强妇联组织在农村妇女中的宣传工作[20]。二是增强社区组织的社会支持功能。其中应强化村委会的社会支持功能,为留守妇女提供多样化的服务[29]。村委会要调动全村资源,动员全村群众,组建留守服务队,对留守妇女的日常生活给予足够的关注,及时帮助她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2)非正式支持网络的构建。研究者认为,农村留守妇女非正式支持的主体非常广泛,但主要强调个人网络、互助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三类主体对留守妇女提供支持。一是构建个人网络支持系统。主要是构建以血缘、地缘、亲缘和私人关系为主的个人支持

系统[20]。二是加强农村留守妇女之间的互助合作。研究者认为应在农村社会树立一种团结、互助、济弱的民风民俗[20]。同时,指导留守妇女建立自助团体,在团体互动过程中,培育人们之间的互惠、合作、信任关系,解决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不足等问题[32]。三是构建留守妇女的社会工作支持系统。社会工作者应该深入农村,为留守妇女提供专业服务。如通过组建农村个案社会工作室缓解留守妇女的心理压力和不安全感心理,通过小组工作使政府政策和社会工作有效结合,来促进留守妇女个人和农村社会的发展。通过农村社区社会工作引导政府社会政策向农村社会倾斜[19]。此外,社会工作者应在留守妇女与其生活的系统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争取政府对农村社会工作的支持,动员留守妇女充分利用系统拥有的资源,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优势[32]。

四、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综观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文献,可以发现,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已经开始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对如何构建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但是现有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1.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研究还比较少。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可以发现,单独以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作为研究主题的文献不足20篇,说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尚未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还没有形成规模,制约了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解决。

2.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研究还比较浅显。从现有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大部分研究都不够深入。从内容来看,研究者大多关注的是留守妇女的非正式支持网络,内容上显得比较单一。从方法来看,研究者较多对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了简单测量,而在社会支持概念的操作化上显得比较随意。从理论视野来看,现有研究大多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研究的学术性和深度还有待提升。

3.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对策建议缺少操作性。现有研究对于如何构建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但是这些对策建议也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考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定位问题,因而在社会支持网络中各主体只是比较散乱的存在,难以形成合力。二是现有研究在思考如何构建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时,更多是一种“呼吁式”的呈现,并没有强调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过程,对于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留守妇女的实践路径并没有深入地探讨。

五、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从现有研究文献中可以发现,有关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主体非常广泛,但是作为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构建重要推动力量的社会工作却长期处于缺位状态。社会工作是否可以介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认为社会工作的介入不仅仅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更是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在留守妇女社会支持过程中的渗透。

1.社会工作介入的空间

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的缺陷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空间,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较好地促进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这主要是由社会工作的优势所决定的。具体来看,一是社会工作在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中具有天然的主体地位。社会工作起源于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其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为弱势群体提供资源,促进其潜能的开发,以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可以说,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编织者[17]。二是专业性社会工作与行政性社会工作的结合为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专业性社会工作遵循社会工作理念、知识体系和服务方法从专业支持的角度解决留守妇女的实质问题,成效较好。行政性社会工作能够更好地为留守妇女提供资源,便于留守妇女获得各种正式支持。三是社会工作者相对“中立”的主体属性能够在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中发挥更好的桥梁作用。社会工作者非官方、非个人关系网络的性质,可以为留守妇女搭建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之间的桥梁。社会工作者可以协调政府、社区、组织、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纽带。

2.社会工作介入的视角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应该秉承优势视角与问题视角的结合。

近20年来,随着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由“问题取向”转向“资源取向”,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者开始将“优势视角”运用于不同的人群和各种社会工作实

务领域中[33]。在优势视角理念的指导下,社会工作立足于挖掘案主的优势和资源,以及进行能力建设和社会关系的建立。前文所述,留守妇女问题本质上缘于其资源的缺乏,单纯的“输入式”服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在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过程中要更加强调对其自身资源和关系的整合和挖掘,通过能力建设促使其与社会环境的适应。

在秉承优势视角介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时,同样不能忽视其作为弱势群体的事实。虽然留守妇女有着可供挖掘的自身优势,但是其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劣势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如留守妇女劳动强度问题与农村留守妇女固有的生理特征相关联,很难通过自身潜能的挖掘得以解决。所以在能力建设和关系建设的同时,要针对留守妇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合适的介入支持,为其提供补充式、救济式的社会支持。

3.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

(1)注重资源的调动和整合。资源共享是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理念[17]。社会支持网工作模式的运作必然涉及社会资源的占有和使用问题。比如政府资源、社区资源、组织资源、个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是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基石,直接关系到留守妇女问题解决的成效。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为案主协调和整合资源。从现阶段农村留守妇女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显性的资源相对缺乏,但是其中仍不乏可供挖掘的隐性资源。社会工作者正好可以充当资源的链接者和整合者的角色。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倡导,吸引政府资源向农村留守妇女的倾斜,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留守妇女现有的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当引导人们逐步建立资源共享的观念,才有可能提高社会支持的效率。

(2)加强与社区平台的合作。社区是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单位。社会工作在解决留守妇女问题方面发挥用武之地必须以社区作为基本平台。虽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社区的功能正在逐步瓦解,但是社区仍然是农村留守妇女主要的归属地和支持平台。加强与社区平台合作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掘留守妇女的内部关系资源,二是有利于各种社会支持的资源通过社区平台流向留守妇女,三是良好的社区意识有利于促进留守女的自助与互助,形成互帮互助的网络关系。加强与社区平台的合作,一方面要特别注重发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村委会的作用,另一方面,努力挖掘整个社区的内部资源,提升社区对留守妇女的服务能力。

(3)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的作用。实践证明,妇女工作与社会工作具有共性[34],妇女工作必须借鉴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才能获得更大的成效,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工作必须借助妇联的工作平台才能更好地解决实质问题。基层妇联是在农村地区与留守妇女接触最为密切的社会团体,他们对于留守妇女的真实需求把握最为深刻,与留守妇女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紧密,是留守妇女最信任的社会支持主体之一。因而,社会工作的介入要充分发挥基层妇女组织的作用。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应加强与基层妇联的合作,充分把握农村留守妇女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问题、真实的需求等各种信息,协助基层妇联来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应该提高基层妇联干部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水平,使其具备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基层妇联工作的效率。

(4)推进妇女自助组织的发展。在农村留守妇女的非正式支持网络中,妇女自助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优势视角来看,社会支持网工作模式的最终工作目标是协助弱势群体建立起一个适合其个人的社会支持网,使他们有能力通过这个网络实现自助[17]。在农村留守妇女的非正式支持中,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私人关系是其支持网络中的重要成员,但是这种非正式的支持关系具有松散性的特点,支持效果并不稳固。留守妇女自发性的合作互助主要局限于熟人之间的互助合作。如何基于现有的非正式支持主体建立起组织化、常规化的支持网络,是社会工作可以重点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基于地缘关系建立的留守妇女互助组织能够为留守妇女提供长期稳固的社会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借助社区平台,与基层妇联组织以及基层自治组织共同推动留守妇女互助组织的建立,如建立生产互助小组、娱乐互助小组、心理慰藉互助小组等,既能挖掘留守妇女自身的潜能,提升留守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又能够较好地解决留守妇女面临的现实问题。

总之,留守妇女群体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

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其不断边缘化和弱势化的趋势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为留守妇女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是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重要方向。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助于推动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但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还需要研究者深入思考。

[1]周毅.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和对策[J].社会学研究,1998,(3).

[2]白剑锋.中国流动人口2.45亿[N].人民日报,2014-11-19.

[3]顾意亮.4700万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亟待关注[N].人民政协报,2011-03-08.

[4]朱海忠.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述评[J].妇女研究论丛,2008,(1).

[5]吴惠芳,叶敬忠.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6]刘筱红,施远涛.农村留守妇女家庭离散问题研究——基于“新四化”的视角[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7]朱海忠.制度背景下的农村留守妇女问题[J].西北人口,2008,(1).

[8]王云飞,胡业方,叶柯霖.社会转型与农村留守妇女角色地位的转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9]江立华,汤继容.农村妇女婚后留守的行动逻辑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2,(3).

[10]石芳,黄羽翼,韩淑静,刘欢欢,王泉.河南农村留守妇女状况调查研究[J].西北人口,2007,(6).

[11]张永英.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需求——基于四省定性调查数据的分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3,(5).

[12]项丽萍.农村留守女:一个值得关注的弱势群体[J].广西社会科学,2006,(1).

[13]吴惠芳,饶静.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2).

[14]朱潼歆.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河北学刊,2011,(5).

[15]齐力,张伯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1).

[16]顾红霞.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的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1).

[17]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18]沈菊,龚娜.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

[19]孙可敬,傅琼.农村社会工作与中国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的建构[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0]许传新.构建“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J].中国国情国力,2007,(3).

[21]吕芳.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构成研究——基于16省66县2414名留守妇女的调查[J].妇女研究论丛,2012,(5).

[22]吴惠芳,饶静.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网络重构行动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0,(4).

[23]左海霞.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关系构成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4]王晓.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问题研究——以上杭县为例[D].长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5]刘巍.西北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来自甘肃省的调查发现[J].妇女研究论丛,2012,(9).

[26]牛芳.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甘肃省农村的调查[J].科学·经济·社会,2011, (3).

[27]余益兵,方明,王莉,王东.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8]黄耀明.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的个案研究——以福建省漳浦县为例[J].学术交流,2009,(1).

[29]王燕芬,向秋红.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以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L镇为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30]李包庚.农村青年留守妇女发展问题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2,(12).

[31]鲜开林,刘晓亮.农村留守妇女合法权益问题的调查分析——以河南省Y市为个案[J].财经问题研究,2012,(4).

[32]包福存.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妇女社会关系网络问题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

[33]赵罗英.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优势视角”模式[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2).

[34]谢建设.社会工作嵌入妇女工作之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9,(4).

责任编辑:绘山

CHEN Qi1HE Jing2

(1.Centre for Research 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olicy in Hubei,Wuhan 430079,Hubei Province,China;2.School of

Sociology,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Hubei Province,China)

women who stay behind in villages;social support;social work;intervening strate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jor difficulties faced by women who stay behind in the countryside and their disadvantage in access to social support based on a review of existing research.It proposes intervening strategies by social workers in the provision of social support to women who stayed behind in the countryside.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women who stay behind,whose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re singular and weak.There is a sharp imbalance between their demand and the supply of social support,offering opportunities for social workers to step in.Social workers'intervening strategies should focus on cooperation with communities on the basis of the use of government resources so as to expand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through making the fullest use of grassroots women's federations and self help organizations.

C913.82

:A

:1004-2563(2015)02-0106-08

1.陈琦(1978-),男,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反贫困研究。2.何静(1987-),女,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群体的利益协调研究”(项目编号:09CSH00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妇女农村研究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当代妇女的工作
视野(2017年4期)2017-02-15 19:33:28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09:57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