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管理学课程的发展与科学定位刍议

2015-02-24 07:23曹文侠
草原与草坪 2015年4期
关键词:草业管理学草地

曹文侠

(甘肃农业大学 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草原管理学课程的发展与科学定位刍议

曹文侠

(甘肃农业大学 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草原管理学是草业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因受草地资源地理分布、学科不同发展历史阶段及人文因素的影响,课程名称并不统一。通过梳理我国草原管理学课程名称的变迁与学科发展的背景与意义,围绕课程名词的选择,从课程性质、“草原”与“草地”的概念、学术与行业认同等方面,就草原管理学课程的内涵与科学定位进行阐述。

草原管理学;课程发展;课程定位

草原管理学(Rangeland Management)是草业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能够完整体现草地农业系统理论的载体性课程,可完整体现草业系统4个生产层理论体系。在草业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也是本科生全面认识草业科学专业的窗口。草原管理学通过讲授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基本理论、草地植物生物学和牧草刈牧生理生态学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天然草地合理利用、科学管理、草地培育应遵循的原则;理解草原管理、生产、利用、培育改良实际中所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根源;掌握草地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和正确组织草畜生产的技术,在维持草地可持续性利用的同时,提高草地生产效率,并实现草地生态服务、草畜生产以及文化旅游等多功能利用的目的。

因受草原资源的地理分布及人文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在课程的不同发展历史阶段,国内学术界的理解不同,使该课程在名称选择上不统一,甚至出现不断变更或反复等情况。根据相关文献,通过梳理我国草原管理学课程的发展历程,从课程名称变更的角度去理解学科发展的背景与意义。并围绕我国草原管理学课程的性质、目标与任务,结合课程名词的取舍与选择,就课程的科学定位阐述笔者自己的认识。

1 从草原管理学课程名称变迁看学科的发展

草原管理学是服务于我国国土总面积的41.7%的草原生态与草地畜牧业的基本课程,是几代草原人60多年科研、教学工作的结晶,伴随着我国草学学科发展的整个过程[1]。从期间的草原管理学课程名称变迁也可反映出学科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以及鲜明的时代特征。

我国早期的草原管理学也是在引进、吸收国外同类教材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基本国情,不断改进完善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40、50年代,国外教材以前苏联拉林院士主编的《草地经营与放牧地管理》和美国Laurence A Stoddart和Arthur D Smith编著的Range Management最为经典[2]。1946年,具有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的草业奠基人王栋教授,首次在前中央大学农学院开设了草原管理学。随后,王栋教授即以Stoddart L A的Range Management(1948年第2版)为蓝本,结合多年的讲授和修改,于1955年出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草原管理学》,成为我国第2部草原专业的大学教材[2,3]。1951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邀请王栋教授前来讲授草原管理学[2],开启了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先河。1954年在教育部的主持下进行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修订时,规定畜牧专业开设草原管理学,并由王栋、贾慎修和任继周制订了《草原管理学教学大纲》[4],也成为1958年后我国各院校陆续建立的草原本科专业的支柱性课程。

最早建立草原专业的内蒙古农牧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和新疆八一农学院3个院校,虽然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的设置、名称和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都包括了草原管理学课程[1]。1959年,任继周主编的畜牧专业用《草原学》正式出版。教材以前苏联拉林院士的《草地经营与放牧地管理》为蓝本,保留了王栋《草原管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与观点,同时增加了草原发生学的内容,对草原管理学的内涵有一定发展。此时的草原学,其主要目的仍为“以草原为对象,保证畜牧业能够得到数量足够、品质良好的青草与干草”[2]。

受苏联学界的影响,1956~1966年,北京农业大学将开设的草原学课程改为草地经营学[1,2],并将草地经营学的任务表述为“研究关于草场、草场植被的利用方法和栽培方法的全部知识”[5]。草地经营是饲料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阻碍了草原学独立地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3],这也是欧洲早期以人工草地牧草生产为基础,进行的农业生产实践的反映。

1972年,随着草原管理学内容进一步发展,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在原来《草原学》的教材范畴中分立出了草原培育学和草原调查与规划[3]。1977年,中国第一部全国草原本科专业统一教学计划以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培育学、草原保护学、牧草栽培学、牧草育种学等专业课为核心。草原培育学最初使用由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编写的油印本教材,主要讲述草原改良和利用的基础、草原的合理利用、草原的改良培育3方面的内容,成为现行草地培育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体系与课程框架。1979年,确定由章祖同主编《草原培育学》[3],但在1981年正式出版时,主编将教材名称改为《草原管理学》。虽然在草原学专业下设置草原管理学课程,其内涵相对于其他二级课程过于宽泛,但此时的草原管理学课程仍为草原培育学的基本体系,此时的草原管理学课程的理论基础与系统思想仍然不够完善,偏重于放牧利用与培育改良的具体技术。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草原地区放牧家畜数量的大规模增加,草原超载过牧情况加剧,开始出现大面积退化,沙尘暴、黑风暴等生态问题日益突显,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随着“草业生态系统”思想和草业生产系统的“四个生产层”理论的初步形成,在1997年草原专业教材的修订会上,面对90%以上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草原改良与生态恢复任务异常严峻的形势下,为体现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由孙吉雄主持修订《草原管理学》,根据草原的基本形势,教材名称恢复修改为《草地培育学》,于2000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顺利出版。新的《草地培育学》教材中增加了草原改良与生态恢复方面的内容比重[6],如“特殊草地的培育与改良”等章节。为体现钱学森草业系统工程思想和任继周的草业生态系统理论,课程增加和丰富了草地培育的生态学原理部分;在实践篇部分,首次以“草原旅游地管理”为新增章节,以体现草业的结构和功能。

2007年,在《草地培育学》(第二版)修订会上,随着对草地资源脆弱性、特殊性认识的加深,及其对草原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同意在原来内容体系上增加“草地服务功能”的章节,同意出版时更名为《草地管理学》进行修订。与此同时,由张英俊主编的《草地与牧场管理学》于2009年正式出版。《草地与牧场管理学》是在《草地培育学》的基础上,系统地体现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7]。理论篇以草地功能为导向,按草地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植物、家畜等顺序进行介绍。在草地植物生物学及刈牧与牧草生理生态部分吸收Pasture Management in South Africa和Rangeland Management Principle and Practice等国外同类教材的最新内容。实践篇也在体现“草畜关系”管理的同时,提升到草地生态系统管理的水平,较好地体现了系统管理的思想。同时,《草地与牧场管理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牧场为单元的经营管理思路,现已被多个院校选用,作为草原管理学课程的教材。

伴随着草学学科的发展,以经典草原管理学为基本内容框架的课程名称,在发展中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草原生产为单一功能到多功能。课程名称从草原专业下的草原培育学到草业科学专业下的草地培育学,再到草原管理学(草地管理学)。期间,还存在过有草地经营学或草场经营学、牧场学及草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等名称。当然,许多院校虽然在教学内容和体系上已有不少变化,但仍然在使用草地培育学的课程名称,也有院校一直沿用草原管理学或草地管理学的课程名称[8],也有院校重新将草原管理学与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学整合为草地学进行讲授。虽然课程名称变更或整合的背景十分复杂,但促其变化的动力则主要来自学科或课程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是学者们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体现。正如任继周曾经报道“明白了草原科学的源流,我们就会比较清醒地认识为什么在草原学中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名称,一个术语会有不同的解释。其中有自然的、人文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内涵”[9]。草原管理学概念的发展与名称的回归,也许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法自然”的一种体现。

2 草原管理学课程的科学定位与内涵解析

2.1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课程

先从课程名称去简单理解草原管理学,容易将其归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事实上,管理学本身就是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也是紧贴实践的应用性学科。“效果”与“效率”共同构成了管理活动追求的目标,管理发展的主要动力便是变革与创新[10]。用管理学思维去面对草原的复杂问题,是草原工作者应具备的科学态度。管理既是“管”也是“理”的过程,草原管理不仅是对草原资源本身的“管”,更多体现在利用草原资源的过程中,对草原生态系统各因素间关系的理解和协调疏导上的“理”,即对草原生态生产要素的有效组织与协调,包括草原上的生活或游憩及人们的一切活动的管理。

从管理学、培育学与经营学的角度看,管理学的内涵也更为丰富。个人认为使用草原管理学可更好体现本课程以生态系统层面进行管理、利用与培育改良草原的学科内涵。如果使用培育学与经营学来统理课程的全部内容要素总显偏颇,草原/草地培育学是草原管理学的核心内容,隶属于草原管理学,但经营学则侧重体现草原在提供饲草及畜产品的生产功能,容易淡化草原资源的脆弱性与草原生产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2.2 从草原与草地的概念思辨到草原管理学课程名称选择

草原在地理学与农学中的概念不同,草地一词在不同学科中亦有不同理解。在草业科学中,草原和草地这两个术语同时出现。虽然对两个词的理解并没有歧义,但在使用上却依然存在争议[11]。近年来,学界大多数学者在多数情况下更趋向用草地代替草原[12],但内涵上的差异仍无法逾越。为此,有专家建议采用牧地一词代替草原和草地[11]。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许多概念的内涵会得到不断丰富,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这是十分正常的。但从专业角度看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争议,实质上也是学科发展的标志或一种反映。20世纪90年代之前,学界对草原和草地概念虽给出了明确的界定,但都将草原或草地归结为畜牧业生产的基础资源,突出了草原或草地资源的农业属性,而对生态服务功能没有足够的关注。随着国内学者对草原(草地)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游憩及文化承载等多功能性的研究积累,对草原(草地)的认识也开始发生变化。任继周认为:草原文化含有深厚的生态伦理[13],现代草原科学中的划区轮牧,正是吸取了游牧的合理内核,构建的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休闲的体制,在获得草地生产效益的同时,保障了生态安全。与草地管理学相比,草原管理学能更好体现草原丰富的内涵与人文积淀。

在大学科发展的背景下,2011年草学从畜牧学中分离晋升为一级学科,形成了草原学、牧草学和草坪学为支撑的学科框架。草学一级学科内部的分工更加明晰,草原管理学理应成为草原学二级学科的支柱性课程。

课程名称的选择还应考虑学科与行业或产业间的有效衔接。草原管理学课程的基本原理与实践应该是《草原法》各项条款和原则在草原生产管理中的具体体现。《草原法》 74条中的草原包括天然草原(草地、草山、草坡)与人工草地(改良草地,退耕还草地,不包括城镇草地)。草原的概念与内涵早已不是地理学中的典型草原的单一植被概念。

真正的科学概念应该与科普层面的概念达成某种程度上的沟通,使广大受众间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辞海》中的解释如此表述[14]:草原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草地是一种泛指,因而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草场则是草原以及各种类型的草地,一旦被用来放牧(牧场)或割草等,即称之为草场。《牛津植物科学辞典》给出的定义[15]:“草原是指能满足草本植物生长,但不完全满足树木生长的水热与人文条件,降雨介于森林和荒漠之间,包括因放牧或火烧森林发生的偏途演替后形成的草地群落”。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草地为草原的组成单位说法”[16]。胡自治[17]建议在农学范畴内让草原与草地两词并存,泛指时用草原,具体指时用草地是可取的。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两词置换使用并无歧义,但勿容置疑,从专业角度也无法回避两者间的细微差别;草原多泛指大面积和大范围的天然草地,草地隐含着更多的人工管理因素,并指具体草地。同样,由于我国南、北方草地资源的地域特点,在使用上有不同选择也是合理的。

2.3 国外草原管理学名称的使用与学术认同

由于不同国家草地资源的类型、特点及利用管理方式的不同,在草原管理学课程的名称上也同样存在差异。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国家,其草原资源的类别与分布特点与中国类似。美国的蒙塔那州立大学于1916年开设了草原管理学课程,1923年Sampson A W出版了美国第1本大学草原管理学教材Range and Pasture Management,1951年改版为Range Management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18]。当前美国的草原管理坚持草原的多用途,美国将流域水土保持、野外游憩、放牧规定为草原的3大用途,建立了独立的草原管理学科与专业。美国农业部网站对草原(Rangeland)的定义为:任何按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管理,可用于放牧或采食的植被,包括草地(grasslands)、稀树草原、灌丛地、人工种植的放牧草地,一些荒漠、湿地及冻原也可看作草原。

而欧洲、新西兰等国的放牧地多以人工种植或补播改良草地为主。1923年,Sampson A W主编出版的草原管理的经典著作之一Range and Pasture Management是以欧洲大陆栽培草地为对象的著作,主要传授农业与牧业结合的牧草—作物轮作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知识,但同时也体现了英国依其共性特征将栽培草地与天然草原进行有机整合。

正如国际上,草学界两大学术组织国际草原大会“International Grassland Congress”(IGC)和国际草地大会“International Rangeland Congress”(IRC)并存一样。在许多情况下名称的差异也许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研究的内容与传递的理念。所以现阶段将草原(Rangeland)和草地(Grassland)当作同义词进行使用也是合理的。在草原管理学(或草地培育学)课程中草原和草地也被同时使用。

3 草原管理学课程的内涵及科学定位问题

草原管理学一直是草业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保障草地资源科学化管理和合理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草原管理学在吸收国外草原管理学课程内容体系的同时,随着现代草业科学理论的发展和不断完善,草业技术成果的不断积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以适应我国草原生产和生态保护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目标,从而使课程的内涵更加丰富。

草原管理学知识体系由理论篇与实践篇构成(表1),草原管理的理论基础部分包括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理论、4个生产层、3个界面理论及系统耦合理论,草畜平衡与草原季节畜牧业等草地生态系统调控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体现着系统管理的思想。草地植物生物学与草地植物刈牧生理生态学理论部分,则从紧密结合草原管理实践的草地植物群落演替、植物种群关系以及草地植物光合与水分生理特点等多个层次进行理论阐述。草原管理学课程在内容上不断丰富,课程体系与框架进一步优化,学科技术上的进步、产业管理模式上的创新等内容也被引入。实践篇包括草地土壤、草地植物、家畜及草地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与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技术,还包括退化草地分级、生态恢复与培育技术,新增了可提升以牧场为单元的草原管理、综合经营、生态服务与治理水平方面的实践性内容。课程体系与内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思想。草原管理学课程还要增加全球气候变化下的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与草原管理、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草地-家畜界面及放牧生态理论指导下的草地管理模式与应用方面的最新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课程的内容,提升课程的理论与技术层次。另外,还要处理好草学专业内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与内容衔接问题。如草原调查与规划学与草原管理学内容的承前启后与并行关系,前者侧重于资源调查与评价、草原分类体系教学,后者侧重于草原放牧生产管理、草原生态功能维持、旅游等多功能生产管理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草原管理学以天然草地为主要对象,不涉及牧草栽培学中栽培草地的田间管理。草原文化在草原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挖掘草原文化资源研究成果,使草业生产系统前植物生产层的内容更加丰富,也从草原旅游地管理中剥离,开设草原旅游学或草原文化与草原民族风情等选修课进行单独讲授[19,20]。

表1 草原管理学知识模块顺序Table1 Knowledge module and their order of Rangeland Management

考虑到草原管理学课程在草业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应将课程的教学目标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在培养“具备草业生产规划设计与经营技能、有较强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信息处理和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1] 胡自治,师尚礼,孙吉雄,等.中国草业教育发展史:1.本科教育[J].草原与草坪,2010,30(1):74-83.

[2] 任继周.草业琐谈之五——漫话我国草原管理学教科书[J].草业科学,2003(8):50-51.

[3] 胡自治,孙吉雄,师尚礼,等.中国草业教育发展史:1.教材出版[J].草原与草坪,2010,30(1):1-8.

[4] 胡自治.中国高等草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J].草原与草坪,2002(4):57-61.

[5] 张自和.俄罗斯草地经营学的形成与发展[J].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1997(2):14-16.

[6] 孙吉雄.草地培育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7] 张英俊.草地与牧场管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8] 刘艳,白龙,刘英.浅谈《草原管理学》课程的发展历史与教学改革实践[J].草业科学,2009,26(12):164-167.

[9] 任继周.草业科学源头浅说[J].草业科学,2004,21(10):68-70.

[10] 方振邦.管理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1] 杜占池,樊江文,钟华平.草原、草地与牧地辨析[J].草业与畜牧,2009(7):1-7,31.

[12] 任继周.几个专业词汇的界定、浅析及其相关说明[J].草业学报,2015,24(6):1-4.

[13] 任继周.草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活泼元素[J].草业学报,2010,19(1):1-5.

[14] 《辞海》编委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5] Allaby M.Oxford Dictionary of Plant Sciences[M].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6] 刘瑞龙.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0.

[17] 胡自治.草原分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8] 许志信.美国的草原管理[J].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1986(3):1-5.

[19] 曹文侠,蒲小鹏.农业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甘肃农业,2012(21):87-88.

[20] 曹文侠,张德罡.试论草业科学教育中的人文观[J].草原与草坪(综合版),2007(2):15-16.

Development of rangeland management course and its scientific positioning

CAO Wen-xia

(GrasslandScienceCollegeof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GrasslandEcosystemKeyLaboratoryofMinistryofEducation,Lanzhou730030,China)

Rangeland management course is key component of pratacultural sciecnce education.However,the couse name is not uniform because of grassland resources distribution,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nd cultural factors.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and introduced its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and discussed the course characters,the concept of ‘rangeland’ and ‘grassland’,as well as academic and industry recognition,etc.

rangeland management;course development;course assignment

2015-04-12;

2015-05-14

甘肃省级精品课草地培育学建设项目(2013年度);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60569)资助

曹文侠(1970-),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草原生态与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E-mail:caowx@gsau.edu.cn

G 642

A

1009-5500(2015)04-0090-05

猜你喜欢
草业管理学草地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青海草业
致力草学,推进草业,共创辉煌
——庆祝湖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建系20 周年
草地上的事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2019年第11期《草业科学》审稿专家
Laughing song
草地
管理学的新挑战:硅谷的“扁平化”学得来吗?
浅谈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