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

2015-02-24 04:00
党员干部之友 2015年5期
关键词:驱逐舰舰艇院士

□ 吕 斌

“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

□ 吕 斌

维护国家领海完整,确保中国主权不受侵犯,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要维护国家海权,海军当仁不让地承担了重大的责任。不堪回首的中国近代史,就是始于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所以新中国成立 4 年后,毛主席在视察海军的几天时间里,5次写下同一句话: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毛主席的号召,时代的召唤,极大地激励了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创新、乐于奉献,为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建功立业。今年 8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潘镜芙就是其中的杰出人士之一,他长期从事舰船总体设计研究工作,是我国两代四型导弹驱逐舰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

1930年1月,潘镜芙出生在浙江湖州南浔镇一个经营纸业的家庭。全家人尽力给潘镜芙提供最好的教育,让他充分地发展。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国难降临到每个中国人身上。潘镜芙的家被烧光了,全家逃往上海。那时候只能坐小船从水上走,过黄浦江的时候,江上全都是外国的军舰和大船,这一情景对幼小的潘镜芙触动很大。父亲、舅舅们也在一旁议论说:“谁让我们中国没有军舰可以抵挡日寇呢!”

“为什么我们不建立自己的海军?”潘镜芙这一年还不到8岁,他幼小的心灵里对船的最初认识就这样和“国难”联系在一起了,他从此知道军舰对一个国家的重要。

1941年12月8日,潘镜芙随父母来到苏州,在苏州读中学。一次,上课铃响过之后,物理老师信步走上讲台。“同学们,现在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质量大些?”

“一样大。”班上各位同学想都没想就异口同声地回答。

“错了!”老师微笑着讲解说,“空气里称是一样重,因为空气有浮力,而棉花体积大,受到的浮力大。若在真空中,应该是棉花质量大一些。”

老师接着说:“这就是物理。现在再留几个问题供你们思考——飞机为什么能飞在空中?船那么重为什么能浮在水上?”这些问题对潘镜芙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潘镜芙始终记得老师说过的这样一句话:“为学当似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学科都均衡发展,终于在高考时考入同济大学电机系。1948 年,他又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学习(此时的浙江大学校长是竺可桢,教务长是苏步青)。

潘镜芙毕业时,新中国已成立,他进入华东电器设计处工作。3 年后,新中国要建造军舰,在上海专门成立了船舶局产品设计分处,潘镜芙被幸运地调进此单位。他从做扫雷舰的电气设计工作开始,到后来懂得了如何设计建造舰船。从此,他与祖国的导弹驱逐舰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成为中国两代驱逐舰的总设计师和中国舰船设计专家。

刚成立的新中国尚无建造千吨级以上作战舰船的能力,只能向外国购买退役舰船,或以高价定制。1950 年初,中国好不容易从外国购得4艘即将退役的 07 型驱逐舰,每艘的价格相当于17吨黄金。

“用17吨黄金去购买别国一艘淘汰的舰艇,这对我们这些造船人来说心里真不是个滋味。”潘镜芙院士回忆起这段历史,至今仍很激动。而这4艘驱逐舰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60 年代,一直是中国海军火力最强、吨位最大的作战舰只,分别命名为鞍山舰、抚顺舰、长春舰、太原舰,被称为海军的“四大金刚”。后来这 4艘驱逐舰就慢慢“退休”了,因为它们只能打鱼雷,没装导弹,只能称为雷击舰。

1954 年 3 月,中国驱逐舰部队开始筹建。潘镜芙听到这一消息,

兴奋得好几天睡不着觉,因为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建造自己的军舰了!1954 年 6 月4日,中苏签订了“六四协定”,决定舰艇由苏联转让中国自己造。为此,国家在上海专门成立了船舶局产品设计分处,潘镜芙被调到产品设计分处工作,任扫雷舰的电气负责人。

“把舰艇转让给中国,让中国自己制造,这在当时来说的确是很好的一个办法。”潘镜芙说。

1955 年10月,潘镜芙被派到武昌造船厂配合施工,当时扫雷舰正在建造中。扫雷舰还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消磁,二是电磁扫雷具。为了让大家搞懂这两个问题和搞好舰艇电气安装工作,苏联专家给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讲课,尽心辅导。潘镜芙的学习热情很高,刻苦钻研,很快就掌握了扫雷舰电气部分的基本知识。

1956 年夏天,造好的扫雷舰开始在舟山定海试航,潘镜芙也一直跟着试航,直到最后交船。这一连串的“盯”和“跟”,让潘镜芙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也大大增强了他要造出中国自己最好舰艇的决心和信心。

上世纪 50 年代末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在华的全部专家。在“老大哥”的傲慢面前,不少人被激怒了:“中国人是不怕压的。”带着这份骨气,潘镜芙和同事们开始自行设计舰艇。凡能找到的有关驱逐舰的资料,他全借来一篇篇往脑子里灌;面对模型,他细细地一点点琢磨。到上世纪 60年代后期,潘镜芙已是我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设计主要负责人之一。

水面舰艇最大的试验就是适航性试验。每次试验,潘镜芙都坚持参加,直接掌握第一手资料。有一次,他的腰椎间盘突出毛病犯了,在海上潮湿的风浪里,腰间的刺痛一阵阵袭来。早上醒来起不了床,他就让同事搀扶着,指挥舰艇的操作。大连海区的水不够深,就去舟山;黄海的浪不够大,又去东海、南海。浪花飞过高高的驾驶室,他一边呕吐,一边继续指挥驱逐舰以顺浪、顶浪、旁浪、斜浪等姿态航行。高海情试验,十几米高的大浪似乎要把人的五脏六腑掏空,潘镜芙却坚持登舰指挥;雷达系统试验,强大的电磁辐射对人体伤害大,不管同事们如何劝阻,潘镜芙总要亲临现场。

十年终于磨出一“舰”。20 世纪70年代,我国设计制造出第一代导弹驱逐舰。此前,我国建造的水面舰艇都是单个武器装备军舰,战斗能力差。而现在被国外称作“旅大”级的中国第一代驱逐舰,首次使武器从单个装备发展成系统,还加装了导弹,布置了新雷达、声呐、指挥仪等新设备,不仅实现了我国驱逐舰的从无到有,还使舰艇的战斗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后来这种新舰船造了10多艘,成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主战舰艇。

由护航编队指挥舰率领的驱逐舰,1980 年参加了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85年到1986年,编号为132的指挥舰和某综合补给船组成编队首访南亚3国,从此结束了我国海军只能在家门口打转的历史。

1983年,我国第二代新型驱逐舰和改进型驱逐舰开始研制,潘镜芙再次担任两型驱逐舰的总设计师。经过 10 余年的努力,潘镜芙设计的新型驱逐舰成为我国首次将各种武器和电子设备组成作战系统,当时排水量最大、技术最先进、作战能力最强的水面舰艇。

1997 年,潘镜芙设计的新型驱逐舰“哈尔滨号”跨越太平洋,首访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4国 5港。这是我国军舰首次到达美国本土,完成环太平洋航行。2002 年,他设计的驱逐舰“青岛号”遨游3大洋,环绕地球1周,历时4个多月,航程3万多海里,实现了中国海军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

几十年来,潘镜芙院士致力于中国导弹驱逐舰的发展,他工作的单位从上海搬到南京,又从南京搬到武汉,他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研究所、造船厂、海上试验现场度过的。

“从1966年到1992年,26年里,我和妻子几乎过着分居的生活,每年只有一次探亲假,那就是过年的时候。每次我离开家,儿女都要大哭一次。”潘镜芙一走,妻子就拉扯着一儿一女,用女人柔弱的臂膀支撑着整个家。“我觉得对她、对孩子真的很愧疚。那些年,我和妻子、孩子,就是通过写信相互支撑。”

上世纪 80年代后期,组织上考虑到潘院士年纪大了,身边需要人照顾,就把他的妻子从上海借调到武汉,并专门为她安排了职务。可是,妻子在武汉也还是经常一连几个月见不到丈夫的影子,最后只好又独自默默回上海去了。1992 年,潘镜芙的工作移回上海,这场“马拉松”般的亲情割舍,才算重新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焊接”。

潘镜芙院士一生中有两样意味迥异的钟情之物:一为驱逐舰,一为文学。在他上海的家中,客厅、餐厅和卧室的 3 个书柜里,珍藏的大部分是文学和《资治通鉴》一类的书籍。看了潘镜芙院士的藏书,如果不知底细,也许你还以为潘老是一位专攻文史的学者。

如今,85岁的潘镜芙院士与他的孙辈还有一个共同切磋的爱好,那就是读古龙和金庸的小说,如《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侠客行》等。对于钟情武侠小说,潘镜芙院士的解释是:武侠小说是成人的童话,而且古龙、金庸的武侠小说还很有人情味。

猜你喜欢
驱逐舰舰艇院士
舰艇入列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海战中的蒙面杀手——隐形舰艇
101舰之雷霆万钧
潜艇怕驱逐舰?
图解军舰 英国45型驱逐舰
中国“最强驱逐舰”下水引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