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里 赵 峰
任德华:异国他乡写大爱
□张万里 赵 峰
任德华(左二)与西班牙麻醉专家(左一)合作留影。
2011年8月,临邑县人民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任德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作为中国第22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专家,赴坦桑尼亚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的莫西比利国家医疗中心,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对外医疗援助工作。他克服了语言不通、水土不服、医疗条件差等难关,潜心救助当地居民,全力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凭借精湛的医术和质朴善良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当地居民的尊重。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访问坦桑尼亚时,对中国援外医疗工作队的高度评价。作为一名援外医生,任德华从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的那一刻起,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更加坚定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想信念。
坦桑尼亚经济落后,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四季酷暑,艾滋病、疟疾、霍乱、伤寒等多种恶性传染病肆虐,社会治安状况复杂,盗窃、抢劫甚至枪杀时有发生。在那里,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生活习惯,都与国内截然不同。自来水管里流出来的水,几分钟后就会出现一层薄薄的泥沙沉淀,更谈不上消毒;让人想象不到的硕鼠,在厨房里“飞檐走壁”;蚊子用“漫天飞舞”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随手一拍就能消灭几只……所有的一切,让人随时都有感染疾病的危险。
莫西比利国家医疗中心,无论医疗条件还是技术水平都是坦桑尼亚最好的。即便如此,这里的工作跟国内相比仍具有很大的差异和挑战。首先,药品匮乏,器械简陋。国内十年以前就已淘汰的硫喷妥钠和氟烷,在这里仍然是主打的麻醉药物;其次,这里多种恶性传染病流行,尤其是艾滋病,在手术病人中发病率高达20%。
任德华负责一个手术间一天全部的手术麻醉,每天都要从早上八点一直工作到下午三四点。这就意味着在任德华每天麻醉的病人当中,必定会有一个甚至两个是艾滋病病人,同时无论是全身麻醉的气管插管,还是其他多项麻醉穿刺操作,都会使他接触到病人的体液和血液,随时都有感染的危险,因此处理每一例这样的病人,他都格外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虽然任德华非常注意,但在2012年10月中的一天,他还是突然发烧了,这可吓坏了队友。在各种传染病肆虐的非洲大地,高烧可能就意味着疟疾、霍乱甚至生命危险。高烧持续了三天,虽然最后确诊为细菌感染,但任德华已被折腾得元气大伤。俗话说,病榻之上最思乡,任德华在床上一遍遍地翻看着妻子和儿子的照片,
却不能把生病的消息告诉他们,生怕亲人替自己担心。同室的队友见此情景,便小心翼翼地问道,后悔来非洲了?然而他收起亲人的照片,坚定地说:“烧总会退,磨炼也总会成为经历,为了这点事儿后悔,就是愧对了祖国的重托和亲人的期盼,更会愧对我自己!国家选择了我,我选择了非洲!我绝不后悔!”
初来坦桑尼亚,当地人对这个初来乍到的中国医生有些怀疑:“这个瘦弱的中国人能行吗?”没过多久,该医院整形科邀请一位加拿大籍专家为一名2岁的重度烧伤患儿进行手术,医院麻醉科其他医生及整形科医生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给孩子扎了三十多针,也没能成功建立外周静脉通道。当专家准备要放弃手术的时候,任德华站了出来说:“我试试。”只见他稳住情绪,沉住气,一针穿刺成功!“Perfect! Chinese!”手术间里所有人都为这个中国医生鼓起了掌。
2011年11月,一名五十多岁的严重烧伤患者,要在全身麻醉下行粘连松解植皮术。由于颈前部的严重烧伤导致的皮肤粘连致使病人头部后仰严重受限,造成全麻气管插管困难。当地的四五名麻醉医生已经操作了好多遍,都没有成功!紧急关头,任德华一边嘱咐旁边的麻醉医生静脉推注甲强龙,预防病人喉头水肿,一边让护士准备好吸引器,将病人的头部垫高,面罩充分给氧。待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他轻轻打开病人嘴角,放进喉镜,让旁边的助手把气管插管的头部弯成鱼钩状,凝神静气轻轻沿着会厌软骨的下缘探了进去,手上的感觉已经告诉他,成功了!双肺听诊,正常!这时手术间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任德华也长长舒了一口气,心里充满了喜悦。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十几年的临床工作经验,他很快成为这座医院的麻醉学权威。
2013年6月,美国旧金山总医院的教授手术示教,需要给一位39岁的患者在全麻下行Rigid Scope检查,主治医师和教授采取了很多方法都没有成功。任德华说我来找找看,因为刚才行气管插管时他依稀看到过食道口的影子。他以气管插管为标志慢慢寻找,在其左后方隐约发现一个很小的开口,他吩咐助手取来一根7号的气管导管慢慢探进去,没有任何阻力,再把导管拔除,食管口便一下清晰起来,手术得以顺利进行。手术结束后,美国教授及所有手术人员一一与他握手道谢。
任德华凭借精湛的医术,在坦桑尼亚工作的两年间,共完成各类大中型手术的临床麻醉1568例,其中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携带者超过300例,无一例麻醉死亡和重大并发症发生;带教当地年轻麻醉医生和实习生200余人次,受到坦方及各国援外同事的广泛称赞。同时,他还与来自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瑞典、印度和科威特等多个国家的援非医疗专家广泛交流与合作,大家对这个瘦弱的中国人再也不敢轻视。
任德华医术精湛,视病人如亲人,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心和同情心,关爱着每一位患者。
“医者仁心,仁爱没有国界,我要用真诚的服务,做一个让患者信赖的人。”2011年12月,一位11岁的男孩因为真菌感染要实施截肢术。术前,任德华还心存疑虑,不知孩子能不能配合麻醉操作。出乎意料的是,这位瘦弱的非洲男孩竟十分坚强,静脉穿刺,腰麻穿刺,甚至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一声没吭。手术结束,任德华亲自把他送到术后恢复室,给他上监护。突然,他触到了孩子的目光。那是一种迷茫的、无助的眼神。他俯下身,给孩子掖了掖盖在身上的手术单,轻轻地用斯语(一种当地语言)问:“孩子,你觉得疼吗?”男孩咬着干涩的嘴唇,轻轻地冲他摇了摇头,脸上强挤出一丝苦涩的微笑。就在那一瞬间,任德华的眼里突然噙满了泪水,他匆匆走出恢复室,泪水已夺眶而出。
“我不知道这个素昧平生的非洲男孩怎么触动了我内心深处那根脆弱的神经,让我有如此的感情释放。也许在那一刻,我想到了远在国内和他年龄相仿的我的儿子,想到了这个男孩以后的艰难生活,想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一样,被病痛折磨的孩子们。但愿普天下的人都能远离贫困,远离疾病,远离痛苦。而现在我所能做到的,也许仅仅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竭尽所能地为更多病人解除痛苦。”任德华激动地说。为提高工作的安全性,他利用回国探亲的机会,自费购置了麻醉输液加压带、喉镜、插管探条等当地急需的器械,受到坦方同事的广泛好评。
2013年3月25日,是个令任德华终生难忘的日子。作为中国援坦医疗队的代表,他很荣幸地受到坦桑尼亚外交与国际合作部的邀请,在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现场聆听了正在坦桑尼亚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主席的重要演讲。“习主席在演讲中说,截至目前中国已向非洲派遣医务人员1.8万人次,诊治患者2.5亿人次。作为这1.8万人中的一分子,我感到无比光荣!”任德华说。
2013年8月,结束援外医疗任务的任德华回到祖国怀抱,还没来得及充分休息,就满腔热忱地投入到了医院的临床工作中,担负起了手术麻醉科主任的重担。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任德华先后被山东省卫生厅、德州市卫生局授予“个人三等功”、“德州市十佳医德标兵”、“全市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