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诊疗效果的观察分析

2015-02-24 07:44郭海涛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056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11期
关键词:皮下患肢下肢

郭海涛 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 056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诊疗效果的观察分析

郭海涛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056000

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4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并且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点式小切口进行手术,术后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八珍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d患肢的疼痛、肿胀、皮下淤斑、卵圆窝处皮下血肿情况以及患者3个月后患肢的疼痛、肿胀、皮下淤斑、小腿曲张静脉团硬结情况。结果:7d后观察组患者患肢的疼痛、肿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是两组患者皮下淤斑、卵圆窝处皮下血肿以及3个月后的情况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早期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肿胀症状,并且其操作比较简单、恢复迅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下肢静脉曲张疼痛

静脉曲张是下肢浅静脉伸长、迂曲而呈现曲张状态,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多发于小腿。静脉曲张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并发症多等特征,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1]。从事持久站立劳动、体力活动强度较高以及久坐少动的人群是主要的高发群体。本文探讨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4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并且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观察组27例(31条患肢)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3.2±13.2)岁;病程4~29年,平均病程(15.2±10.5)年。对照组27例(30条患肢)中男18例,女9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1.4±12.4)岁;病程4~30年,平均病程(15.1±10.6)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患肢数和平均发病时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完成手术后进行的治疗如下。

1.2.1对照组:术后给予补液和抗感染治疗,5%糖盐水500ml+头孢替唑钠(天津新丰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099)40mg,静脉滴注,1次/d;低分子右旋糖酐(四川科伦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批准字号:国药准字H51020230)500ml,静脉滴注,1次/d。两种药物均连续使用1周。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八珍汤加减,处方为:川芎、白芍、熟地黄各15g,人参、白术和当归各10g,炙甘草5g、茯苓8g。对于疼痛程度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在处方中加入延胡索15g,对于超过原腿周长患者加车前子15g,对于淤斑呈黑色或者是血肿大于10cm×10cm的患者加桃仁、红花各15g。早晚饭前0.5h温服1袋,每天1剂。

1.3观察指标对患者术后7d和3个月进行随访。7d后观察术后患者患肢疼痛、肿胀减轻以及皮下淤斑、卵圆窝处以及皮下血肿的情况。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患肢疼痛、肿胀减轻以及皮下淤斑改善和小腿曲张静脉团硬结消失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使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使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为一期愈合。7d之后,观察组患者患肢疼痛、肿胀减轻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皮下淤斑、卵圆窝处皮下血肿情况两组的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术后3个月观察组2例、对照组1例患者失访,对余下的51例患者通过门诊复查进行随访。两组患者患肢疼痛、肿胀减轻、皮下淤斑的改善、小腿曲张静脉团硬结消失的情况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7d后临床改善情况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手术3个月后临床随访情况对比

3讨论

静脉曲张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临床上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原发静脉曲张,一种为继发静脉曲张。原发静脉曲张仅仅是一种浅静脉病变,而且没有伴有深静脉病变以及其他先天性的急性疾病[2]。继发静脉曲张是由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继发导致的。

我国中医学将下肢静脉曲张归类为“脉痹”、“筋瘤”、“湿疮”、“臁疮”的范畴。临床上认为,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为劳逸过度、七情内伤、饮食过度而造成正气内虚、因虚而致淤;患者的患处在腿部,可以将病机归结为气滞血凝、淤阻经络[3]。中医著作《素问·调经论篇》中提出“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清代王清任也曾提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能使周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证实气虚是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最终发病机制,因此,治疗的关键是要补气行气、活血化淤。

八珍汤的来源是明代《正体类要》。八珍汤具有补气行气、养血活血的功效,治疗气血亏虚、血行不畅的患者效果较佳[4]。八珍汤处方中的人参、熟地黄具有益气养血的作用;当归具有养血活血的作用;白芍具有养血和营的作用;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的作用;炙甘草具有和中益气的作用;茯苓、白术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八珍汤处方中的药物成分富含大量益于人体的多种微量元素、氨基酸、还原糖、磷脂、维生素、叶酸、甘草酸、芍药苷等活性成分。而药理研究也证实八珍汤可以对大白鼠的血小板聚集起到抑制作用,可以促进血小板的解聚。本文结果发现,在手术之后给予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7d之后,观察组患者患肢疼痛、肿胀减轻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杜桂芹,程欣弘,常曼丽,等.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血流变及血脂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2,8(2):274-275.

[2]邴守丽,邴守兰,何祥民,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现状与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3,15(5):194-195.

[3]徐彩华,李廷忠.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19例〔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4(9):241-242.

[4]李建军,熊治儒.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56例〔J〕.现代中医药,2011,5(6):158-159.

(编辑杨阳)

收稿日期2015-01-14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11-1480-02

猜你喜欢
皮下患肢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空气波压力仪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指导对促进乳腺癌手术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复方樟柳碱两种注射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比较
腹部切口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观察
乳腺癌术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观察
脑梗死偏瘫患者患肢与健肢体温、血压差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