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精神科护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2015-02-23 04:20姜欣悦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12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精神科护理学

姜欣悦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江苏南京210038)

高职护理专业《精神科护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姜欣悦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江苏南京210038)

《精神科护理学》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课程内容已经纳入到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但该门课程在长期的教学中一直存在着教学内容选择不精练、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教学模式与评价模式老套、师资匮乏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使精神科护理学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该文结合教学工作实践,重点讨论如何对《精神科护理学》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精神病科,医院; 护理学;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工作生活压力渐增,精神疾病的发生率也有所增长[1]。重视精神健康已经得到越来越关注[2]。护理专业核心课程通常被认为主要包括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和儿科护理学等课程,在以往的护理专业教学中没有把精神科护理单列为一门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需求的提高,精神科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部分医学院校已经把精神科护理单列为一门课程,并列入护士执业考试范围内,但大多数学校的教学中仍然没有把这门课程放在核心位置,无论是师资安排还是教学过程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展开高职护理专业精神科护理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1 高职护理专业《精神科护理学》教学模式现状

《精神科护理学》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一般于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上学期开设,该课程的教学在高职护理专业已经进行了多年,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模式,然而,当前的《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

1.1 教学内容选择不精练、不实用,在临床上实用性不高 当前的精神科护理学教材内容主要有症状学和护理学两部分内容。在症状学部分多参考沈渔邨的《精神病学(第5版)》,加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诊断标准。护理学内容主要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护理方面知识,而对症状学讲解不够详细与透彻。然而精神病学说到底是一门症状学科,从罗森汉的伪装精神病实验促进《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Ⅲ》的修订开始[3],对精神疾病症状的把握可以说是精神科的命脉,因此,不充分对症状进行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精神科护理的要点。

此外,在精神科的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的沟通与合作显得比其他科室更为密切[4-5]——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都以对精神疾病症状的判断为基础,而精神科医生在病房中与患者深入接触的时间远远不如护理人员多,很多精神症状精神科医生能够判断却观察不到,而护理人员观察到了却不懂得判断也不知道要和医生沟通,这造成了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误差,从而影响治疗,也对护理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

再者,学习《精神科护理学》时,学生已经先行学习了《基础护理学》及《健康评估》等基础课程,许多重复的护理内容在《精神科护理》课堂上再次强调似乎有些浪费时间。而精神科相对于其他科室不同的一些工作特点则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强调。

在原本的精神科护理教学中,教学侧重于讲授法,学生以机械学习、接受学习为主,教学模式多为传递-接受式。讲解内容以书本内容为主,补充与延伸内容不多。虽然这样的教学能系统全面的介绍知识,但所学内容难以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心理意义,一学期课程学完、通过考试之后,作为略微“冷门”的科目,其相关内容很可能被学生快速遗忘。

1.2 师资匮乏,教学资源不足 大部分高职护理学校专职精神科教师都不够充裕,而普通的临床教师、护理教师没有精神科的工作经验可能造成对重点的把握不足、没有充足的案例进行补充说明等问题。教学资源也相对不足,很少有学校有专题的精神科实训中心或一些相关书籍、信息化材料。

1.3 教学评价方式老套 教学评价方式长期只用纸笔测验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且测验题目以理论背诵为主,再用学业成绩衡量教学效果,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足以全面反应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开展高职护理专业《精神科护理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2.1 精选教学内容,根据教材重新编排、组织课堂教学

针对上述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注意精选教学内容,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编排、组织课堂教学。将症状学与护理工作相结合,真正将课堂教学与临床工作贴近起来。

如讲解幻觉这一症状时,可以同时介绍产生幻觉的病患可能会有哪些临床表现(拒食、自言自语、无理由长时间盯住某处等),面对此种情况的患者应该如何询问以确定症状、如何沟通、如何护理等。这样通过症状-护理结合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再者,在介绍症状时,就可以告知学生该症状常见于哪些疾病,这样在后面讲解疾病时就水到渠成了。在教学重点上,加强对症状学的要求,对基础护理部分可以简略,对精神科特殊护理及与其他科室不同的工作特色要重点介绍。在疾病知识的介绍上也应做到主次分明,对精神科常见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应做重点介绍,而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人格障碍等相对少见的疾病要求可以相对放低。

2.2 改革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方法教学 在传统的讲授法基础上,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参观法等。将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改为发现模式。

在讲解症状与疾病时,多用临床案例[6],一方面用直观的形象促进理解,一方面加深印象,帮助学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理实结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精神科医生的病历、精神病患者手写的材料,这些实物直观均可以加强学生的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选用一些社会热点作为案例,如前段时间网络上较为知名的“小婷562”微博事件,博主就是典型的偏执型分裂,所发微博包含许多精神疾病的症状,可以用作教学案例。

理解症状的基础上,对于护理部分的学习可以更多的用讨论法、任务驱动法,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自行解决相关问题。比如患者拒食的可能性有哪些?针对这些原因如何去护理拒食的患者?同类相关问题完全可以由学生已有经验结合症状学知识自己解决,教师只需要在学生自行尝试提出答案后将学生的答案进行汇总和整理,没必要“满堂灌”,机械地总结和讲解。

此外,还可以增加去专科医院的精神科参观的次数,让学生观察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与选定的患者交谈,自行尝试护理评估,得出护理诊断,拟定护理计划,真正理论结合实践。学校内也可以积极建设精神科护理的模拟病房,邀请一些标准化患者,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地。

2.3 在授课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7]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没有绝对的分界,学生在学习精神疾病的症状时,很可能时常会觉得某些症状似乎自己也有,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出现所有类精神症状,但却并非精神疾病。因此,在讲解精神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心理学相关知识,或者用精神分析、认知理论来为学生讲解不同理论对精神疾病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分青春期的特征和精神疾病,也更好地了解自己。如医学生学过专业知识后许多同学经常会担心自己是否也被病菌感染,是否也得了某些疾病,这种所谓的“大三医学生综合征”和强迫性神经症有什么区别。或者有同学总在担心别人怎么看自己,有时候和同学大吵了一架后在班里老怀疑是不是大家都在谈论这件事情,这种青春期的敏感如何和关系妄想相区分。

总而言之,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对《精神科护理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李向青,卢颖,任利华,等.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9):3489-3491.

[2]张亚文.网络信息时代,现代人精神护理的重要性[J].网友世界,2014(4):65.

[3]劳伦·斯莱特.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5.

[4]陈薇,索绪枭.精神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9):60-62.

[5]后凤茹.精神科护士在实际工作中的基本沟通技巧[J].吉林医学,2011,32(20):4253-4254.

[6]张自珍.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精神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15):81-82.

[7]张自伟,刘小玉,王岚,等.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2):152-155.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2.066

:B

:1009-5519(2015)12-1907-03

2015-02-06)

姜欣悦(1988-),女,辽宁朝阳人,主要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及医学心理学工作;E-mail:ldmwx@126.com。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精神科护理学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护理学杂志》稿约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精神科医院安全隐患多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