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霞 龚文静
(北京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2)
公共演讲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2014年奥巴马北京APEC工商峰会演讲为例
李红霞龚文静
(北京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2)
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通过语言揭示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间的关系,是分析公共语篇的有效方法。运用该理论,从分类系统、及物系统、人称系统和情态系统等4个方面,对2014年奥巴马在北京APEC工商峰会上的演讲进行分析,挖掘语言背后折射的权力控制和意识形态等深层含义,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人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奥巴马演讲;权力控制;意识形态
20世纪70年代,语篇语言学从结构转向功能和应用研究,批评性话语分析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兴的话语分析方法,它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表面的语言形式,结合社会学、新闻学等学科,揭示意识形态和权力对语篇的影响。批评性话语分析“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1]。近年来,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对大众语篇进行讨论,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相对于其他文本,政治演说语篇更能反映出社会结构、权力以及意识形态对语言表达的影响。本文拟选取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4年北京APEC工商峰会上的演讲为语料,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挖掘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权力控制和意识形态等深层含义,以增强大众对此类演讲的语言意识。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语言学基础,但不同于系统功能语言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或其他语篇分析模式。批评性话语分析将语言学中的文本分析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语言功能结合起来,把语篇看作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从语篇或符号学的角度来阐释社会,为传授语言、分析和理解语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和全新的视野[2](P23)。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通过语篇分析挖掘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使用与利益、权力的关系等。也就是说,通过语言分析,揭露语篇与意识形态,以及二者与社会结构和权力之间的关系[3]。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论也主要来源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由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两个子功能组成;人际功能由语气和情态构成,与说话者的态度、观点等直接相关,是一条展示意识形态的捷径;语篇功能表明信息间及信息传递与发话者所处的交际语境间的关系[4]。此外,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费尔克拉夫还为批评性话语分析提供了一种社会文化分析法。他认为话语是篇章、弥散的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总和[1],因此话语分析可在这三个维度上进行,即侧重词汇、语法、连贯性和文本结构的文本分析,将文本分析和社会实践相联系的话语实践分析,将话语置于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之中的社会实践分析。简而言之,批评性话语分析可归纳为描述、阐释和解释三个阶段[5]。
二、奥巴马演讲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2014年秋,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行。11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APEC工商峰会上发表了题为“促进亚太繁荣:经济发展优先目标”的演讲。媒体极其关注,纷纷予以报道。现以此次演讲为语料,从分类系统、及物系统、人称系统和情态系统进行分析,探求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权力控制和意识形态等深层含义。
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如何给事物命名,由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意识形态决定,因此,通过对词汇的考察可以知晓讲话者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经统计,奥巴马总统在演讲中共提及“亚洲”Asia/Asian 14次,“中国”China/Chinese 26次,“美国”America/American/United States 51次。在中国北京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峰会上做演讲,每一位受邀的演讲者自然都会关注亚洲和中国,言辞间少不了关于亚洲或中国的话题。而作为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演讲中自然也离不开美国话题。但从以上三组专有词语的使用数量上看,很明显,奥巴马对“美国”的提及比对“中国”多出一倍,是“亚洲”的近四倍,就颇有些耐人寻味了。具体分析一下。演讲一开始,奥巴马详细阐述了当前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用一系列数字说明,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领导对世界来说始终是不可或缺的”。 在APEC这样的国际多边场合进行演讲,如此高频地提及美国,无疑彰显了其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其对亚洲和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突显了美国独一无二的话语权。
此外,在演讲中奥巴马总统还提及“商业”business 15次,“贸易”trade 13 次,“经济”economy 12 次,这些词充分表明了奥巴马演讲的主题,及其对亚洲乃至全球商贸经济的关注。全文还提及“发展”development 30次,“共同”together 13次,“利益” interest 9 次,“分担/分享”share 8次,“繁荣”prosperity 5 次,“成功”success 4 次。这些具有褒义色彩的词汇在演讲中多次出现,显示出奥巴马对推动经济优先发展,加强美中及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间的合作与联系的看重和倡导,反映了他对未来亚太经济良好发展的信心。
及物性是表现语言概念功能的语义系统。通过及物系统,可以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6]。不同的过程表达不同的含义,对过程的选择往往取决于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和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说话者的意识形态。这里选取其中分布较为广泛的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加以分析。
关系过程主要反映两个不同事物间的关系,表明事物的属性,是“进行评价或判断最直接的方式”[7]。 演讲中,奥巴马大量使用表示关系过程的系动词be和“X is Y”的句型结构以及实义动词have来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如“…America is a thoroughly Pacific nation”,“We’ve always had a history with Asia”,“And our future——our security and our prosperity——is inextricably intertwined with Asia.”这些句子直接表达了奥巴马对美国与亚洲关系的判断,即“……美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环太平洋国家”,“我们与亚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未来——安全和繁荣,同样与亚洲有着密切关系”。这样的表述一方面强调了亚洲之于美国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美国当前外交政策的重心,即“重返亚洲”战略。
言语过程是指用语言来交流信息或用言语直接发出某种行为的过程。在演讲中,奥巴马两次使用了repeat这一直接表示言语过程的动词,“The United States welcomes the rise of a prosperous,peaceful and stable China.I want to repeat that.(Applause) I want to repeat that:We welcome the rise of a prosperous,peaceful and stable China.”“我想重申一下,美国欢迎一个和平、繁荣、稳定的中国崛起。”这一表述立刻引起了现场听众的热烈回应。等掌声落下,奥巴马又不失时机地提高声调说:“我想再重复一句:美国欢迎一个和平、繁荣、稳定的中国崛起。”现场掌声再次响起。且不论这一表述的真实性到底如何,这里奥巴马运用言语过程策略,收到了绝佳的现场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事后,国内众多媒体纷纷以“奥巴马两次重申欢迎中国崛起 获工商领袖长时间掌声”为题,对此次演讲进行报道。值得注意的是,仅仅数天之后,奥巴马就在出席澳大利亚布里斯班G20峰会时表态,美国虽然欢迎和平、负责的中国崛起,但“中国必须和其他国家一样遵守相同的规则”,不就证明了语言是政治家的手段和工具吗?
心理过程倾向于主观表达,是一种感知过程,反映人们的内心世界。演讲者可以通过心理过程直接向听众表达自己的看法。演讲中,奥巴马多次使用表示认知的动词如know 9次、believe 4次,来向听众传达自己的观点。如“If we work together and act together,strengthening the economic ties between our nations will benefit all of our nations.That’s true for the nations of APEC,and I believe it’s particularly true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这里believe一词传达出奥巴马的心理过程——他经过深思熟虑,表示“如果团结起来一致行动,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纽带,必将惠及每一个国家。对于亚太经合组织是如此,我深信对于美中关系更是如此”。 事实证明,选择心理过程的表述能较好地引起现场听众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
人称代词具有社会性和交际性,能充分体现语言的人际功能。在具体语境中,人称代词的选择是有目的的,它受到话语双方社会和权力关系的影响,因此可以反映出演讲者对受众的态度以及演讲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具有意识形态性。
综观全篇2744个单词,人称代词有177个,占总词数的6.5%。其中,使用次数最少的是第二人称,仅9次,主要指现场的中国工商界领袖。在演讲中使用第二人称,可以创造出一种对话的氛围,让听众不自觉地参与思考和互动。第三人称单数使用了13次,其中8次集中出现在演讲的第一段。在开场白中,奥巴马总统首先感谢主持人的邀请,紧接着对主持人安德鲁作了介绍。这种轻松随和、近乎拉家常的开场白无形间拉近了他与现场听众的距离,为接下来听众更好地接受他的观点奠定了基础。
人称系统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第一人称,共出现143次,其中,第一人称单数出现40次,占22.6%。一般来说,除表达个人的问候、祝愿、感谢及感想外,政治演说中演讲者很少用到第一人称单数。这是因为政治演说者主要是代表其党派、政府或者国家来传递消息,所以会用we而非I[8]。但奥巴马在演说中却大量使用第一人称单数I,这样的选择无疑显示了其作为美国总统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同时显示出,他在代表美国政府传递政治意愿和政治立场时,欲凸显美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主导地位,这折射出美国政府一贯的“唯我独尊”思想。第一人称复数we/our/us共出现103次,占58.2%。它们有表示美国政府、美国人民这样“外排”的意思,如“America is a Pacific power,and we are leading to promote shared security and shared economic growth this century,just as we did in the last”,“We welcome the rise of a prosperous,peaceful and stable China”,“We want China to do well.” 但更多的是一种“内包”的意味,有指代美中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如“If we work together and act together,strengthening the economic ties between our nations will benefit all of our nations.” 也有指代奥巴马总统本人与习近平主席的,如“The last time we met,in California,he pointed out that the Pacific Ocean is big enough for both of our nations”,“And we’ll speak directly and candidly,as we always do,about specific actions China can take to help all of us…” 还有指代奥巴马总统与现场听众的,如 “That’s future that we see”,“That’s why we’re here”,“It’s why we’ve worked so closely together these past several years.”第一人称复数使用如此频繁,是因为奥巴马清楚地知道,处于环太平洋区域的美国,其未来发展离不开泛太平洋地区的亚洲各国,尤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支持与合作。面对作为中国工商界领军人物的现场听众,他需要从心理上唤起他们的共鸣,拉近彼此的距离。用“我们”这样的称谓,能够更好地表达美国与中国同舟共济、共谋发展的积极愿望,更易于让听众接受他的观点。
情态系统是实现人际功能的良好工具,它表明讲话人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和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或要担当的义务。对话语情态动词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讲话人的态度及其与听众间的权力关系,进而反映出讲话人的意识形态。根据韩礼德情态动词高、中、低量值的分类,笔者对全篇使用的35个情态动词的分布进行了归纳。
整篇演讲中,低量值的情态动词can,could,have to,出现了18次,占52%;其次是中量值的情态动词will,would,should,出现了16次,占46%;高量值的情态动词need仅出现了1次,占2%。众所周知,奥巴马是带着民主党在美国中期选败的阴影参加北京APEC峰会的。他试图通过亚太之行展示美国对整个亚太地区的持久影响,增强底气和信心,扭转其在国内不断下滑的支持率。因此,他放弃使用高量值情态动词,转而选择中、低量值的情态动词,说明他力图放低身段,以一种平和的姿态打动人心,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听众接受并支持他的立场,赢得听众的认可。下面以中量值词will和低量值词can为例加以说明。
中量值词will在语篇中出现了12次。will既表示将来时,也可以表示说话者的意愿。在演讲中,奥巴马宣布“And that’s why I’m very pleased to announce that during my visit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have agreed to implement a new arrangement for visas that will benefit everyone from students,to tourists,to businesses large and small”,“Under the new arrangement,student and exchange visas will be extended to five years;business and tourist visas will be extended to 10 years.”这句话被媒体视作奥巴马此次演讲中发布的最大消息:新的美中协议将中国赴美学生和学者交流签证延长至5年,商务和旅游签证延长至10年。这里的will既表示将来时态,说明签证有效期的变化;同时也渲染了奥巴马对这一举措将惠及中国学生、旅游者及商务人员的充分肯定,立刻得到在场听众的热烈响应。
作为低量值词,can一般表达能力,表示“能够”的意思。如“As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 make no apologies for doing whatever I can to bring new jobs and new industries to America.”这里奥巴马用“whatever I can”传递出其作为一国元首,为国家殚精竭虑、竭尽所能的自我评价。在肯定APEC成员国近年来为降低关税、缩减海运费用、提高食品安全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绩后,他说,“But we can always do more.We can do more to reduce barriers to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随后他阐释了怎样“做得更多”,就是要建立美国和其他11个国家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众所周知,在此之前日本和韩国都已加入TPP谈判,但中国却没在邀请之列。在这种场合提及该协议而又不想遭到听众的强烈质疑,低量值的情态动词无疑是最佳选择。此外,can也表达一种可能性。在结尾处奥巴马说道,“We’re looking to a future where a worker in any of our countries can afford to provide for his family;where his daughter can go to school and start a business and have a fair shot at success.” 这里,两个can一方面是奥巴马对未来社会可能性的描述,另一方面,排比的句式又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引发了现场听众的强烈认同。
三、结语
批评性话语分析倡导对语篇,尤其对新闻报道、公开演讲等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人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使其能更好地应对当今语言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9]。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政治演说家,奥巴马在演讲中运用了大量的语言策略,如着意突出相关词语,使用关系、言语及心理过程的表述,大量使用第一人称单、复数,情态动词以中、低量值词为主,等等,向听众提供信息,有效地吸引听众,收到良好的现场效果;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作为美国元首,奥巴马如何通过语言传递他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从而洞察其语言背后所折射出的权力控制和意识形态,以此提高自身对语言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欣欣.批评性话语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J].东南学术,2010(1).
[2]丁建新.叙事的批评话语分析:社会符号模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刘永兵,于元芳.批评性话语分析中的语篇、话语与意识形态关系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4]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mold,2000.
[5] 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6]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Kress,G.& Hodeg,R.Language as Ideology[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9.
[8]王和私,王芙蓉,尹丕安.美国国情咨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4).
[9]辛斌.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外国语,2002(6).
责任编辑 强琛E-mail:qiangchen42@163.com
①本文属兰州财经大学2014年教改课题(20140210)产出论文。
作者简介:第一徐贺兵(1982-),男,甘肃秦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外语教育技术研究。
基金项目: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甘教高函2014(50))
收稿日期:2015-09-01
文献标识码:分类号:H313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5)10-00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