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分银行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

2015-02-23 10:48汤书波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学分学习者银行

汤书波

(云南开放大学 资产管理与投资评价处,云南 昆明650223)

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存在衔接体制不畅和衔接后对接不力两个突出问题。[1]衔接体制不畅问题在教育部出台《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方式”后,逐步予以解决,各省主管下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使有意愿且符合规定的中职毕业生升入学越来越容易。对接不力是中高职教育衔接倍受关注的问题,比如培养目标不衔接、专业结构不协调、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选拔方式单一、学制结构不规范和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有效沟通等,本文尝试利用学分银行解决这些问题,促使中职毕业生“合理”的升入“合适”的高职院校,并为升入高职院校的中职毕业生提供有益的学习指导,提升职业学校整体的办学效益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2]。

一、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系统介绍

学分银行是借鉴货币银行的基本职能,依据各类教学和学习质量标准对学习者学习经历和学习成果予以认定和转换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学分银行管理模式下,学习者学分成果和学习经历经认定后均可折算成相应的标准学分,学分存入到个人“学习账户”上并累积到一定量后可进行学分转化、兑换和消费,以获取毕业(结业)证书、资格证书或教育资源。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涉及教学双向管理过程,需要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决策做出客观分析,并给出决策指导意见或建议,所以包含学生模型、学习成果认证和转化、教学决策以及人才综合素质评判四个功能系统[3]。

(一) 学生模型系统

学生模型系统通过分析学分银行中存储的学生信息,提取学生学习风格、初始能力、人口学特征、心理特质、智能、经历、态度和价值观等特征值,并借助贝叶斯网络或神经网络等智能手段科学分析学生的学习准备、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等,为学习和升学提供指导意见。部分职业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态度不积极,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模型促使这部分学生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有些职业学生不清楚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学生模型结合学生特征值和市场人才需求指明这些学生应努力的方向;还有部分希望升学的中职学生却苦于没有对口高职专业,在专业选择时迷茫,学生模型结合学生知识技能结构和高职专业情况推荐可选择的专业。除此之外,学生模型系统还可以为职业学生推荐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指向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二)学习成果认证和转化系统

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隐性学习成果认证很难实现,而且相近课程学分的转化及课程免修或部分免修的界定也很麻烦。学分银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共享注册用户信息,按照相应标准进行学习成果认证和转化。对于各校开设的名称相同而知识点不相同的课程,可采取认证共性知识点,不同知识点评估后再认证。如果学生在A校课程学习合格而没有达到B校要求,则该学生重修部分知识点以获得B校认证。同时,该系统还加大认证学生学习经历,比如认证学生资格考试、技能比赛和工作实践,改变学习成果认证以理论考试为主的做法,突出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学习成果转化为标准学分后,学生可按照消费要求提取并组合为有效学分后进行消费[4]。

学习者在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系统中注册后,即向学分授予机构申请课程学习。学分授予机构为达到要求的学习者授予规定学分,学习者在个人账户上存储学分。学习者需向学分管理中心申请消费计划,并提交学分兑换证明材料后,学分管理中心协调学分授予机构按学分转化协议进行学分转化。当学习者有效学分满足消费计划时,批准学习者直接进行学分消费;如果学习者有效学分不足,可以继续积累学分或申请学分信贷。学习者申请学分信贷时,学分管理中心负责审核学分信贷申请,批准满足条件学生的学分信贷。学分管理中心对消费学分及时进行结算,并向学习者反馈。

(三)教学决策系统

中高职教育跨越两个教育层次,高职教师由于事先不了解中职学生的情况,面对刚刚入学的中职毕业生无法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决策。如果高职教师依据学生模型中的学生特征值,结合教学决策系统中的教学标准值,就可初步做出教学决策。高职教师开展教学后,往往凭借个人观察和主观感受收集学生容易引起注意的奇异行为和显性信息,并依据教师个人经验和简单记忆对收集来的学生信息进行粗略判断,这样的教学决策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很难成为班级最优教学决策。如果高职教师依据教学决策系统,学生分析由过去完全依赖于教师经验意识的自发活动转变为自觉的科学行为,改变了教学信息收集的主观性和分析的任意性,实现了科学合理教学决策的初衷。教学决策系统依据学生特征做出的教学决策既能兼顾中职学生特点,又能完成高职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决策最优化。

(四)人才综合素质评判系统

我国学生评价主要依据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智育优先,理论考试成为人才评价的必要条件,诸如升学考试、课程考试、入职“凡进必考”等等,考试促进了社会公平但也带来了人才评价的片面性,各种考试培训班盛行带来的短期投机钻营行为加剧了人才评价的功利性取向。真正的人才评价是基于过程的评价,学分银行制度详细记录了学生学习过程,人才综合素质评判系统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生素质的综合评判。学生在学分银行系统中注册后,系统就会详细记录学生学习过程,淡化了短期片面的人才成长培养观,增强了人才成长的诚信度。人才综合素质评判系统在考虑职业教育职业特性后,评价学生时不仅参考学生课程考试成绩,也会兼顾学生学习、技能大赛和工作实践等表现,综合做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合理评判,评判结论不仅是学生是否毕业的依据,也是企业是否聘用该学生的重要依据,促使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趋于合理化,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力。

图1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和转化系统设计图

二、基于学分银行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设计

模式是由关键要素、要素关系、模式解释和运行方式构成,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关键要素包括学分认证、学分转换、学生模型、教学决策和人才评价等,课题组在设计模式时充分考虑关键要素,并利用学分银行的功能解决衔接难题问题,促使中高职教育从无序的衔接状态向有序的衔接状态过渡。

图2中,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学分银行是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学分银行作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中间状态存在。在没有学分银行牵线搭桥时,中高职教育联系较少,或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处于孤立状态;学分银行的介入使中高职教育衔接有了承接的载体,促使二者从联系较少蜕变为喜结连理,在相互关联中共同发展。总体上来讲,模式实现左右往返的循环运行路径,但从左至右是主要运行路径,即从中职教育开始经由学分银行运行至高职教育,实现学生在中职教育和学分银行转化功能的基础上向高职教育合理流动,促进中职毕业生层次的合理上移。中高职学生在学分银行中注册后,学分银行详细记录学生的档案信息、学习成果和学习经历等。档案信息和学习经历是学生模型分析学生特征的原始数据,也是教学决策系统和人才评价系统的主要参考数据。学习成果认证后即可转化为标准学分存入学分银行,按照转换规则转化为有效学分后,就可实现学分消费以兑换学习成果的功能,在学分认证转换基础上顺利完成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课程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要素,在完成核心要素衔接功能实现后,逐步实现学生模型、教学决策和综合人才评价等智能化功能,为中高职教育全面衔接提供人性化服务。

(一)基于学分银行的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和质量标准,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5]。培养目标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总开关,只有设置合乎中高职教育办学规律又符合协调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中高职教育贯通发展的设想。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人才需求、社会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的大方向,避免出现培养目标错位。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正式文件中多有表述,然而缺少明确的、可量化的界定,加之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制定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导致缺少有序衔接,分离式发展状态带来人才培养活动缺少关联性,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缺少协调步调[6]。

图2基于学分银行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图

在学分银行管理模式下,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逐步实现有效衔接。学分银行依据中高职培养目标,通过科学方法量化考核培养目标的实施情况。学分银行将中高职培养目标细化为可量化的目标,比如细化为二级考核目标,甚至更细的考核标准,每级考核目标和标准都有详细的量化考核方案。高职院校在中职学生入学后可依据高职培养目标,结合人才综合评价系统的学生量化定级和学生模型的学生学习风格测定结果,为学生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实现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有序对接和持续发展,体现培养目标层次性和差异性,避免了培养目标的断档和漏洞,逐步实现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个性化和人性化。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实现有效衔接不仅充分利用了中职教育资源,体现中职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办学价值,也提高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效率,节省了高职院校办学成本,减少了学习者高职学习时间,极大地调动了中高职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提升了高级职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二)基于学分银行的中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协调发展

专业结构就是专业构成,具体是指专业的比例关系、联系方式和相互作用形式[7]。专业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影响着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毕业生就业升学状况。中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规范了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然而由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比专业目录修订快以及中高职学校专业目录修订的时差,导致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人才需求类型存在差距,中高职学校专业结构也出现不协调,诸如中高职学校专业大类、专业数以及专业比率等均出现不协调,对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制造了障碍。

在学分银行管理模式下,中职毕业生的高职专业选择、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目录调整都有了可靠的依据。首先,在中高职学校专业不协调时,学分银行为中职毕业生选择高职专业提供指导。中职毕业生在选择高职院校专业时往往因中高职学校专业不对接而感到迷茫,学生模型的学生认知风格评估为中职毕业生专业选择提供合适的指导意见,人才综合评价系统对中职学生的评价结果为高职院校接受该生专业申请提供了依据,使中职毕业生专业选择和高职院校专业录取都有合理依据,避免因中职毕业生专业不对口而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促使中职毕业生朝向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其次,学分银行为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提供决策依据。在生源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里,不少职业学校不顾学校实力和教学资源占有情况盲目追捧和开设新专业,带来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短暂性,影响了学校专业结构的稳定性,也不利于打造学校优势专业。学分银行系统预留了企业入口、学校入口和学生家长入口,通过在线调查分析学校开设专业与企业所需职业人才的匹配度、学生家长的职业预期和专业选择期望与学校专业设置及企业职业人才需求的关联程度,然后结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和办学状况综合评估开设新专业的可行性,分析职业学校专业结构的合理性,为专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最后,学分银行收集和存储了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企业人才需求及学生家长的职业期望值,如果某一区域(甚至整个国家)的职业学校都借助同一学分银行系统进行教学管理,这个巨大的数据库必然为教育行政部门修订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提供量化决策依据。在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与产业结构和岗位需求出现不匹配时,学分银行可以采取专业预警机制及时提醒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目录修订,使中高职学校专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三)基于学分银行的中高职教育课程一体化设计

课程是学生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的载体,构建了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实现中高职教育内在衔接的关键。中高职课程设置应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中高职学校、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根据企业职业岗位分析、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设计中高职课程教学计划,并制定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标准和接口标准,构建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8]。然而,我国中高职课程设置并没有协调好以上关系,出现了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重复和技能课“倒挂”等不衔接现象[9],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在学分银行教学管理模式下,中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课逐步趋于协调发展。首先,学分银行促使中高职学校实施分层教学,带动文化基础课实现有序衔接。学分银行系统根据学生模型学生学习风格测定、人才评价系统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评估及学校教学资源现状确定教学分层及各层学生人数和班级数,避免高职院校生源差异形成的文化基础课和学习风格的差异,同时参考学生学习学习状态值检测分层教学质量,动态调整学生所处的分层和班级。其次,学分银行认可学生先前学习成果和学习经历,中高职学校专业课教学内容实现顺序衔接,减少了课程内容重复,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高职院校设置课程时可依据学分银行记录了学生中职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学习学习经历和学习成果信息,借助教学决策系统分析学生中职阶段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确定教材时必然要选择知识点要求高于或异于中职教育的教材,从源头上减少知识点重复。如果中职阶段的课程学习要求已经达到高职标准就,学生可以免修该课程,为学生学习其它课程提供时间保障,同时避免教学“炒冷饭”的尴尬。学分银行还可根据高职教育专业标准和中职学生知识结构推荐必要的选修课程,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在高职阶段都得以提升。最后,学分银行依据中职毕业生所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课成绩和实习实训表现,设计高职阶段的实训课程,逐步改变中高职教育实训课程技能“倒挂”的现状,促使学生职业技能的正向提高。对于已经达到学生高职教育实训要求学生,高职学校应允许该学生免修或减修实训课程,并为该学生提供更多的其它实践机会,比如可以允许该学生提前参加岗位实习,让学生职业技能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四)基于学分银行的中高职教育综合选拔方式

当前招生考试制度下,考试是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重要选拔方式。无论中职学生参加普通高考、成人高考、“3+证书”考试,还是刚刚兴起的“高职单招”,考字当头都是不争的事实,通过考试选择生源本无可厚非,然而仅凭理论考试选拔人才背离了职业教育选拔职业人才的初衷,极易埋没中职学生的技能特长。在高职院校拥有选择权时无形中表现出对衔接的冷淡态度,中职学校处于被选择状态时为提高升学率甚至不惜把部分职业教育为应试教育。中高职学校鲜明的冷热态度不利于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以理论考试为主选拔职业人才的方式对中高职教育发展无疑都是硬伤。

学分银行是教育主管部门授权的脱离于中高职学校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人才综合评价系统根据中高职学校认人才评价标准和学生学习过程信息,科学全面地评价中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高职院校选拔职业人才提供了科学依据。学分银行对学生学习经历的过程性评价,规避了以某次考试等偶然因素主导的片面性评价,将职业人才评价导向更加客观和全面的方向。随着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和评价系统的逐步完善,很多学者呼吁中职毕业生注册入学有了科学的判别依据。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逐渐由外在的量化考核向学生内在的质性考查转变,促使中高职教育衔接演变为人性化的自然过渡。

(五)基于学分银行的中高职学校弹性学制

我国职业学校多采用以学年单位的学制管理模式,中职学校二至四年学制并存使学生获得中职学历所需要时间不同,若不同学制中职毕业生同时进入高职学校接受三年教育,显然有违教育公平[10]。这种以时间经历来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教学管理制度,不符合职业教育以技能为教学质量衡量标准的原则。职业学校应加强实施学分制,促使学习评价逐步由经历评价向技能水平评价转变,让学习评价与社会人才需求和职业教育特征趋于一致。

在学分银行教学评价模式下,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评价逐步实施,促使中高职学校深入开展弹性学制。中职学校根据办学情况允许学生提前或退后毕业,学制不再是中职学生毕业的必要依据。对于四年制有接受高职教育意愿的中职学生,在学生三年级时进行人才综合评价,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借鉴美国“技术准备教育”模式[11],鼓励他们选择部分适合自身学习的高职课程先行学习,通过修读高职课程既可增加中职学生的知识量,又可减少高职学习任务和学习年限,提升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效率。对于两年制毕业升入高职院校的中职学生,经过人才综合评价后,对于学生缺少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借鉴德国“补习”课程实施经验[12],要求学生补休相关课程,如果该学生在高职教育阶段没有完成,则需要延期毕业,直至补修完相应课程方可毕业。通过“准备教育”和“补习制度”等措施既屏蔽中职教育学制差异,也有利于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学习,促进了教育公平发展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六)基于学分银行的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的有效沟通

职业资格是职业资格持有者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量化反映[13],正是职业资格的重要性,很多职校广泛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然而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不能互认,尤其是中职学生升学时得不到认可,致使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职业资格认证出现“学、考、用脱节”的尴尬[14],不仅没有发挥职业资格认证应有价值,也造成职业教育资源浪费。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无法有效沟通的真正原因是课程知识点匹配度认证问题,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认证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课知识点匹配度是耗时耗力的繁杂工作。如采取有效措施使二者关联,甚至在课程设计时就采取整合的设计方案,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互认就变得简单易行。

在学分银行教学管理模式下,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教育逐步实现有效沟通。由于学分银行系统中存储了职业资格认证和学历教育课程的考核知识点,在通过人工智能方法在比照知识点的基础上,采用学习成果认证转化系统进行知识点的认证和转化。如果能清楚地比较出职业资格和学历课程知识点的匹配度,可以直接开展职业资格和学历证书的认证工作。只要职业资格和职业学历证书达到一定的契合度,就可以让获得职业资格的学生免修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提高职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由于职业资格证书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含量,高职学校在选拔中职毕业生时,也可以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选拔生源时的参考依据,尤其是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选拔依据。

在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管理模式下,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设置逐步实现衔接,职业人才综合选拔方式、双证互认及弹性学制得以实现,有效解决了中高职学校内在衔接存在的问题,使中高职教育发展步调逐步趋于协调。中职毕业生升学不再是梦,高职学校也因技术生源比率增多而增添职业特色,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增强。

三、衔接模式运行机制

(一)学习者运行主线

1.学分获取支线(1)课程学分获取学生注册成为学分银行用户后,按照学分银行要求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学生根据职业学校要求、学生模型的推荐以及学生个人兴趣爱好选择学习专业,并按照学校规定和导师指导意见选修课程。达到课程学习标准,即可向学分授予机构申请授予学分。

(2)非课程学分获取

学习者自学考试成绩、职业资格认证、重要技能训练、发明专利、重要工作经历等非课程学习成果进行学分转换时,可直接向学分管理中心提出学分转化申请通过审核后,即可获取相应学分。

2.学分消费支线

学习者学分消费以获取证书为主,也可以获取相关学习资源。证书获取需要学习者向学分管理中心提出办理申请,审核通过后即可办理证书相关手续;获取资源则可按相关规定直接登录,无需审核。

(二)学分授予机构运行主线

1.资质申请支线

中高职学校在学分银行中登录后,向学分管理中心申请学分授予资质,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审核通过后获取学分认证资质和学分授予权。

2.学分授予支线

学分授予机构接受学习者课程学习申请后,批准符合条件的学习者参加课程学习,学生模型和人才评价系统为学习者推荐专业和课程,并指导学习者选课。学习者确定专业和课程后,依据教学决策系统为学习者提供课程资源、学习指导和教学活动,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考察学习者学习效果,给出评价等级,为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学习者授予相应学分。

(三)学分管理中心运行主线

学分管理中心是教育主管部门授权的学分管理机构,负责学分认证机构的资质审核和学生学分消费审核。

1.资质认证支线

学分管理中心接收教育机构资质认证申请后,审核证明材料,若审核通过即可批准该申请机构的学分授予资质。

2.消费审核支线

学分管理中心对获取证书的学分消费进行审核,对获取资源的学分消费进行监管。学分管理中心接受学习者获取证书的申请后,对申请者累积的学分进行审核、转化和结算,向学分审定委员会提交学分清单,专家审核通过后,学分管理中心批准授予证书,并登记存档,为合格的学习者授予证书。

(四)企业运行主线

企业向学分管理中心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成为正式会员,企业除了授予职业学生技能实践和工作经历成绩以外,还要参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过程,发布职业需求,为职业教育发展完成应尽的义务。同时,还会通过综合人才评价系统,挑选合适企业需要的人才,享受学分银行带来的便利。

四、总结与反思

课题组所在学校对学分银行建设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尤其是在运用学分银行促进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出台相关方案规定了中高职学历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及其它学习成果的学分认证和转换规则,为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提供了依据,但学生模型、教学决策和人才综合素质评判等智能系统还在探索之中,并随着学习成果认证和转化系统的实现及系统信息的丰富而逐步完善。

[1]汤书波,陈梅艳等.开放教育立交桥实践案例与架构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4):38.

[2]汤书波,孙雄飞.基于学分银行的职业教育立交桥架构模式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21.

[3]汤书波.中英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5):21.

[4]汤书波,陈梅艳等.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设计方案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1,(8):78-81.

[5]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9-92.

[6]李海宗,杨燕.中高职培养目标有效衔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6):71.

[7]方泽强.江西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9.

[8]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31-32.

[9]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12):118-119.

[10]王向岭.关于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10):89.

[11]Community College Research Center.Dual-enrollment programs:easing transitions from high school to college[R].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2003:3.

[12]高原,邓玉等.论发达国家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模式[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04.

[13]夏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2004,(5):46.

[14]金宏义,王莉红.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7):48.

猜你喜欢
学分学习者银行
江西银行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学分美食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