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政府引导 推进茶业发展
陈孝钧
(陕西省镇巴县茶叶技术指导站,陕西镇巴723600)
〔摘 要 〕分析了镇巴县茶产业的现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镇巴县茶产业发展相关保障措施。
〔关键词〕镇巴;茶产业;基础;优势;措施
茶叶是镇巴县传统优势产业,为陕西省、汉中市茶产业发展重点县。产茶历史悠久,多朝盛产贡茶,“雌鳮岭上茶,白河井中水”传为佳话,一直是镇巴茶区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近年来,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茶农及业主努力下,茶产业保持快速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已发展成汉中市、乃至陕西省具有一定影响的优势特色产业。
截止2014年12月底统计,全县产茶3210t,产值3.52亿元,从事茶产业1.91万户6.4万人,茶区人均茶叶收入达3780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12万个,单项增收1.42亿元。凭借我县高纬度、高海拔、无污染、富含硒的宜茶生态优势,所产茶以香高、味浓、耐泡、绿色、保健(富硒)而著称,享誉省内外各大市场。
1.1基地初具规模化。全县有茶园6078 hm2,其中投产茶园3987 hm2,占茶园总面积的65.59%。单产超750kg,每公顷产值超150000元的茶园747hm2,占茶园总面积的12.29%。主产茶镇15个镇,面积5440h㎡,占全县茶园面积的90.55%,创建了省级标准化示范茶园7个,面积520 hm2,怡溪春茶业公司茶园评为“全省十佳标准化茶园”。茶叶基地正在向高优、生态、绿色方向发展。
1.2主体渐呈实力化。全县有茶叶加工厂点58家,注册公司16家,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县级6家,其中怡溪春茶业公司被评为“汉中市十大茶叶企业”。认定为省级茶叶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园区5个。规模企业通过自有1320h㎡茶园科学管理、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树榜样,带动了全县近4000 hm2茶园的有效经营,创造了公顷产值超15万元的高效典型,有力地带动了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1.3经营逐步品牌化。全县注册茶叶商标16只。依托成功区域品牌——汉中仙毫,充分利用优质绿色、天然富硒的独特优势,创建省级著名商标4个、市级著名商标5个,19个产茶镇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保护区,近年来参加中国国际(北京)茶博会、中国茶叶学会的“国饮杯”、“中茶杯”等的名优茶评比,获金银大奖46个,特(壹)等奖8个。有效提升了自主品牌的知名度,怡溪春、定元春、巴山君子等品牌享誉省内外。
1.4加工基本机械化。全县有茶叶加工厂(点)58个,其中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2个,拥有加工厂房11920m2,茶叶加工机械 586余台(件),其中名优茶加工机械360台(件),年加工能力2436余t(其中名优茶1980t),占茶叶产量3180t的76.6%,名优茶加工已实现机械化,涌现了怡溪春茶业公司绿色产业园茶厂的年产200t的优质茶和名茶两条全机械化连续性作业的生产线,定元春茶业公司、怡溪春茶业公司的康联龙、符再旺先后评为“全省十佳制茶能手”和“全市十佳制茶能手”。汉中仙毫、秦巴毛尖和汉中炒青等主要产品呈高、中、低档次化、系列化和优质化,有效的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需求。
1.5经营模式多样化。全县茶业经营模式呈多样化。一是公司模式。以怡溪春茶业公司、丰源林牧业公司为代表,自有茶园占主导,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标准化程度高,产品质量有保障,易于创建自有品牌;二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全县有10家茶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该模式易成规模,在实施“双赢”的前提下,强化合约管理,生产成本低,技术标准规范化,市场竞争能力强;三是“茶厂+农户”模式。全县有36家茶厂以来料加工为主,只对农户来料加工,只收取加工费,责任意识差,质量不稳定,无法适应大市场;四是散户自营。在我县无市场主体的镇,多为此模式。只适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适应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
我县自2008年以来,一直主推公司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促进了茶产业的有序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我县茶业发展的成功模式。
2.1镇巴茶独具特色“四性”
2.1.1宜茶资源优越,成就茶品优质性。地处大巴山腹地,居高纬度、高海拔、多云雾之区,形成水热同季,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生长的特殊小气候,生产的茶叶内含物丰富,特别是氨基酸含量高,酚氨比率协调,成就了镇巴茶的优质性。多次参加国际名优茶评比,多次获的大奖便是佐证。
2.1.2环境无污染,成就茶品绿色性。我县属于“无工业县”,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常年达到国标二级以上,土壤无污染,是“国家生态示范县”,森林覆盖率达58%以上。茶叶基地地处600~1200m的海拔区域,60%以上茶园未施化肥,95%以上的茶园不喷化学农药,成就了镇巴茶的绿色性(安全性)。多次送样(抽样)国家茶叶质检中心检测均达到无公害茶叶质量标准以上,秦茗、振兴有机、丰源林牧等公司(茶厂)生产的汉中仙毫、秦巴毛尖和汉中炒青均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2.1.3土壤富硒,成就茶品保健性。我县地处我国第二富硒区——紫阳同一富硒地理带,土壤富硒致茶叶富硒。土壤富硒在0.79—2.74mg/kg,茶叶平均富硒在 0.335—1.403 mg/kg。硒茶是镇巴茶叶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宝贵资源和地域特色产品,是镇巴茶产业新的增长点和切入点,“硒茶”是镇巴的特色,镇巴的名片,天然富硒成就了镇巴茶的保健性。
2.1.4产茶历史悠久,成就产业文化性。在2700余年的茶叶生产过程中,多朝盛产贡茶,积累了丰富的植茶、制茶、销茶和饮茶经验及技艺,形成了较多的茶诗、茶词、茶歌、茶舞、茶故事、文化内涵较深的茶地名、茶食时俗,饱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镇巴茶的文化性。
2.2政策到位,政府重视
省、市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决定,列为省、市农业主导产业,确定了茶产业发展的主管部门,明确规定省、市财政预算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我县县委、政府极为重视,列为县域主导产业,预算专项资金,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基地、加工、品牌培育和市场有了台阶级发展。同时茶叶分布在陕南三市,陕南三市是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源区,茶树为常绿深根植物,有利于平衡生态,涵养水分,净化水质,同时经济效益高,是农民增收,环境友好,水源区保护的极佳产业,发展前景无限,也列入重要的发展内容。
2.3宜茶土地丰富,比较效益较高
全县有耕地资源3.34余万 hm2,据镇巴县土地综合利用区划,其中在规划的“一带、两区”茶叶发展区,宜茶土地达1.34 hm2,为发展茶产业提高有力的土地资源;同时茶园规范建园科学管理,高的公顷产值达15万元,低者也能达到9万元以上,平均水平较粮食多出6万元,较其它经济作物比也要高出4.5万余元。
2.4镇巴农民增收的最佳发展项目
茶叶列为市政府农业倍增工程项目,并作为市考县主要内容。我县产茶历史悠久,宜茶资源优越丰富,种茶、制茶、饮茶已成习惯,茶区茶农人均茶叶收入已达378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60%以上,已成为镇巴农民增收的最佳发展项目。
3.1培育实力市场主体 树立扶持茶企业就是扶持茶产业的发展理念,重点发展规模型、带动型、科技型龙头企业,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茶农”的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择优扶持、重点培育在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现有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充分发挥他们开拓市场带动作用、培育基地的拉动作用、产销结合的桥梁作用,聚集茶农、整合散户、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竞争力。二是着力引进销售加工企业。转变观念,扩大对外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围绕茶产业的销售、加工、种植等环节,选好对外招商的茶产业发展项目,积极吸引县外投资者和镇巴县籍外出务工成功人士来镇巴投资办厂,借外力拓展市场、促发展。三是鼓励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围绕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由茶叶科技人员、茶商、种植大户、炒茶能手等牵头,组织引导茶农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实现一乡、一村茶农联合闯市场、壮产业。
3.2建设规模优高基地 一是高起点规划。制定茶产业发展详规,准确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区域布局,对富硒优质区——楮河、纳溪河流域按照绿色食品茶园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设计。按照茶区园林化、茶树良种化、产品优质化、生产机械化、茶园水利化和栽培科学化的标准,对新建茶园实施山、水、园、林、路综合规划;对210国道观光茶园旅游带,结合农业旅游、生态建设等要求,积极开发茶园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促进基地建设多重收益和持续发展。二是切实加强基地建设。坚持新建良种茶园和改造老茶园相结合,分期分类逐年改良现有茶园,不断优化茶品结构;加强良种就近扩繁工作,以无性系良种育苗移栽为主规范化发展,努力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强化示范带动,重点抓好新建200亩以上的形象示范园、500亩以上的老茶园改造。三是大力发展种植大户。鼓励茶农、茶户及其他社会力量,采取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规模茶园,努力培育一批50亩以上的茶叶种植大户。
3.3配建标准清洁化茶厂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茶叶消费需求逐步向优质、安全方向转变,而茶叶加工厂的环境、加工设备等状况,对提高茶叶品质优质高效,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提高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茶叶增效、茶农增收,建设茶叶强县。一是根据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搞好标准清洁化茶厂建设规划,做到布局合理化、规模配套化、选址科学化、设计标准化。二是严格茶厂建设标准,做到标准建厂,规范有序运营。三是搞好茶厂生产管理。注重卫生管理,严格加工规程,积极开展生产准入认证。四是开展质量安全教育,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制度,推行质量安全监督。
3.4打造特色知名品牌 挖掘提炼高纬度、高海拔、多云雾、无污染、富含硒和文化底蕴深的特质,实现与主流文化和时代主题对接,坚持以品牌促产销,强化茶叶销售、加工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发挥茶叶行业协会协调功用,开拓县内外销售市场,打响“怡溪春”、“定元春”、“巴山君子”、“雪中青”等品牌绿茶,3~5年形成在国内市场有影响、有位次的知名品牌,提高镇巴茶的生产占有率。
4.1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为使我县茶产业科学、有序健康发展,奠定镇巴茶产业突破发展的坚实基础,县农业局要落实一名领导,抽调骨干,组建专门的《镇巴县茶产业发展规划》编写班子,创造良好的编写环境,明确责任,夯实措施,认真调查研究,做到规划符合镇巴实际,规划区域优生适生,规划体量科学适度,规划范围一、二、三产业全涵盖,产业链条延长到种植基地、初精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物流运输、市场营销网络、品牌建设、生态旅游和茶文化等。实现规划达到统一思想、放开眼界、思路明晰、定位准确、立足长远、科学谋划的要求。
4.2强化组织领导 为强化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县上决定成立镇巴县茶产业突破发展领导小组,县政府县长任组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另行文通知)。领导小组总体职责是研究全县茶产业突破发展战略,制定总体规划,协调、解决全县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具体职责是研究审定全县茶产业突破发展政策措施,研究审定年度产业发展项目及资金使用安排计划,研究确定项目整合和实施措施及考评,监督扶持政策落实与考评兑现以及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各产茶镇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将任务层层分解到村组,落实到企业、农户和地块,做到布局合理,任务明确,措施得力,效果显著。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把项目争取、招商引资、技术服务、设施配套、资金投入等任务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任务落实,措施到位,共同推动茶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4.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从2015年起,到十三五末,县财政每年筹措不少于1000万元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茶树良种繁育,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建设、加工厂优化改造、龙头企业扶持、科技队伍建设、品牌宣传推介、技术培训等。二是根据“管理不变、功用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项目(项目整合办法另行制定),集中投入茶产业发展。发改、农业、林业、水利、扶贫、交通、国土、电力、经贸等部门要积极争取中省以工代赈、循环发展、产业发展、生态造林(退耕还林)、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流域治理、“三小”工程、产业道路、土地复垦、农电改造、农机具补贴等项目和资金扶持,建立“一对一”的扶持茶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及考核长效机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主要用于茶产业发展。
4.4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 强化茶叶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整合农业局系统内现有技术人才资源,择优选调农业局系统内一批技术人员带编制带岗位充实到县茶技站,通过培训后开展技术服务;二是县编办、人社局创新思路扩大茶叶技术人员招聘渠道;三是各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要预留一定编制岗位,招聘茶叶专业大专以上毕业生,解决基层茶技服务之需;四是为充分保障茶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服务,县财政每年追加工作经费预算10——15万元。提高茶叶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加大对茶叶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及茶农的培训力度,培养职业茶农。充分利用有关大专院校的科技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茶业专业人才。完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着力引进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和茶叶精深加工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加强茶文化研究、茶艺茶道表演、制茶能手等特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丰富茶文化内涵。
4.5加强宣传培育品牌 整体营造产业强县氛围,明确茶产业对外宣传的主体地位,把镇巴茶叶优质性、绿色性、保健性和文化性与镇巴“三乡”文化充分结合作为宣传基调,宣传、文广部门纳入年度主要工作任务,落实宣传考核机制。一是有计划参加大中城市高规格茶事活动。采取政府牵头、部门承办、企业参与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组团到全国有关大中城市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和展示展销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出一批可行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引资,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二是定期举办镇巴县名优茶评比及品鉴会,吸引县外消费者关注加盟。三是注重户外广告宣传,在县内沿国道210、十天和包茂高速公路两侧,建设以茶为内容的园艺景观、标志牌,开设茶叶信息网站,县内广告宣传牌的背景一律使用镇巴茶园风光或茶艺茶席图片;四是借用民歌“四进”活动和“镇巴月月喜相逢”舞台,挖掘、创编、传唱“镇巴茶叶民歌”、编排编写镇巴茶舞茶剧,各部门、各单位和各镇创造条件组建茶艺表演队,经常性开展表演比赛,积极对外宣传,提高镇巴茶叶知名度。五是茶叶企业创造条件全面申报使用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实行定点生产、定点经营;六是鼓励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农民经纪人到省内外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点,开设专卖店,设立超市专卖柜,同时鼓励网上设立镇巴茶电商网店,构建销售网络,拓展流通渠道。
4.6强化目标考核 茶产业发展列为相关部门和茶产业发展规划镇年度综合考核。根据茶产业发展年度计划整合的项目、资金,各部门于项目建设地、依据项目实施方案严格组织实施,年末由县茶产业突破发展领导小组抽调人员组成考核小组,根据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实地核查量化,考核结果报领导小组审定列入综合考核,同时实行项目资金拨付与项目实施进度相结合,项目实施进度过半后,经项目业主申请,县茶产业突破发展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实地核查认定过半后,拨付项目资金50%,余下待项目验收合格以上等次后,全额拨付;各茶产业发展镇按照年度目标任务落实领导,夯实措施认真组织实施,接受年度考核。茶产业发展过程中若有弄虚做假者,纪检监察部门予以追究责任,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责任编辑:章传政)
〔作者简介〕陈孝钧(1963- ),男,陕西镇巴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茶叶技术推广。
〔收稿日期〕2014- 12- 29
〔文章编号〕1006-5768(2015)01-0041-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S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