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吉,关建军,王孟琳
(陕西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陕西咸阳712046)
联系理念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陈连吉,关建军,王孟琳
(陕西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陕西咸阳712046)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形态特点和结构毗邻的医学基础课程,为以后的医学基础及临床课程奠定了基础。将联系的理念应用到解剖学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解剖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解剖学; 教学方法; 教学形式
解剖学是医学生最早接触的医学基础课,掌握和理解人体正常形态结构,才能分辨异常,为以后的基础及临床课程奠定基础。但是学生普遍反映解剖学难学。世间万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中,只有在联系中才能深刻的认识事物的本质与外延。知识的教与学也是一个联系的过程。作者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做好“联系”有以下几点体会。
教学是教与学的联系与互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参与者,相互间形成的联系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也包括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联系,处理好这三种联系是做好教学的前提与补充。
1.1 加强教师间的联系。每个教师的知识范围、工作能力、教学方法均存在差异,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教师之间密切联系来探讨解决。为此,教师应该摒弃个人主义,通过共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分析教学问题,吸取别人的长处和经验来弥补个人专业知识的不足[1],从而达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同时,在联系过程中经过比较、鉴别,分出层次,还能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做好教师间的联系使教师群体形成合力,有利于保持教师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和能力[2],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师资及学习风气。
1.2 改善师生间的联系。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个角色,教学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参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抛弃陈旧的单向“灌输式”,采用双向的“启发式”,针对知识内容设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细心观察学生表现,随时了解课堂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有差别,在授课过程中并不能完全体会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因此教师课下还应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及时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如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帮助,缓解学生对解剖学的恐惧抵触思想[3-4]。教师除了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引导学生热爱生命,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协作共事的“团队精神”,也是增进师生感情,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3 鼓励学生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与思维方式,看待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视角与理解,通过彼此间的联系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解剖学既有一般性也有个体间的差异性,对于学习解剖的医学生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活标本,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增进感情。通过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体会,还能达到共同进步。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关键的环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全过程。教师采用“联系的观点”将课本知识做合理整合,再结合有效的表达方式进行讲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掌握。
2.1 教师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各章节的联系。解剖学内容看似是分散的各个器官、系统,实则是环环相扣的锁链关系。运动系统中骨学部分构建了人体骨架,肌肉又以骨的结构为起止。熟悉人体骨骼结构是理解与掌握肌肉功能的前提。神经系统章节中不同神经的走行和对各肌肉的支配依然和前面章节呼应,神经易损伤部位可以通过其走行过程中周围结构推断,损伤后的症状也通过肌肉的改变(肌张力、运动障碍等)体现。例如肱骨外科颈骨折容易损伤腋神经,表现为三角肌瘫痪,肩关节不能外展。做好章节间的融会贯通,学习解剖就能思路清晰。教师在讲授前面章节时提示其在后面章节的铺垫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讲授后面章节时,再以案例提问的形式联系之前所学内容,督促学生“温故知新”,培养学生思考和知识整合能力。通过章节间的联系使分散、静止、孤立的形态描述以一种联系、动态、整体的关系被组合在一起[5],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2.2 将解剖结构同功能联系起来。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学科,特点是名词多、描述多,这也是学生反映解剖难学的原因。如果只是生硬的讲授器官形态结构不免过于枯燥,忽视了学生思维潜能的发挥,容易让学生形成“解剖就是背”的错误观点,加重学生机械记忆的负担,导致学生对课堂听讲重视不够。人体器官的形态差异是其功能的基础,结构与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把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使解剖结构形象化,生活化,便于理解记忆。形态的不同显而易见,其对应的功能可以通过思维联系推断而知。从结构到功能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从功能到结构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机械记忆,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例如讲解消化管四层结构:黏膜、黏膜下层、肌层与外膜分别对应消化吸收、腺体分泌,管道运动、固定功能。区别空、回肠特点时只需根据空肠消化吸收功能大于回肠,就能将其形态特点推出,即空肠特点:消化吸收强—黏膜多—壁厚—径粗;消化吸收强—血供丰富—色红—弓稀。
2.3 重视实验课,做好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联系。解剖学属于形态学范畴,所有繁多的名词都应该同具体的实验标本、模型结合起来。解剖实验课是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是理论课不可缺少的补充。通过实验课学生能够直观的观察标本,培养动手能力,强化对课本理论描述的理解,将平面图转化成立体。比如椎骨,单从课本图片很难理解它的方位、结构,而在实验课上让学生亲自观察、摸认,感受突起、粗隆、关节面,比较它们的不同,便有助于理解形态结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逐个去辨认每块椎骨,找差异找特点,加深记忆。实验课上应该转换师生角色,教师为辅,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发挥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6-7]。学生小组之间相互讨论,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观察器官结构的不同,又能够培养团队精神,增加学习热情相互促进。
2.4 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的联系 解剖学是医学生最早接触的基础课程之一,学习解剖知识的目的是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学生在接触医学课程之前往往对一些常见疾病比较熟悉,而且对某些疾病典型的症状表现记忆犹新。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将临床常见病例作为课程切入点,如“白内障症状表现视力障碍,瞳孔变白”,激发学生兴趣。也可将临床案例分析作为课后思考问题,如“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易致中耳炎的原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理解与体会,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应用能力[8-9]。将解剖结构与临床应用联系起来还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重要性,比如解剖很多重要的体表标志对应相应肋数,而临床中心电图胸导联电极安放位置,胸腔穿刺术进针位置都需要通过计数肋来确定。学生只有了解到知识点的用途,才能重视并掌握此知识点。
总之,在整个解剖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联系有方方面面,既有人的联系又有方法的联系,将联系的观点贯穿其中并处理好各种联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鲁峻峰.浅析系统解剖学教学的宜与忌[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0):50-51.
[2]杨石照,杨吉平.对提高解剖教研室教学水平措施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8):2858-2859.
[3]赖英俊.剖析医学生学习解剖生理学的心理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6):57-58.
[4]李海艳,吴雪艳,马泉,等.心理疏导和建构主义理论在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5,32(2):172-73.
[5]李金莲,张富兴,李辉,等.素质教育应用于解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2):126-128.
[6]武艳,宋一志,常丽荣,等.在解剖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0):786-787.
[7]刘丽,高艳,景鹏,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69-70.
[8]崔英健.解剖学教学中如何联系临床的几点思考[J].解剖学研究,2009,31(4):296-298.
[9]张天宝,李方,陈斌,等.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6):878-79.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0.063
B
1009-5519(2015)20-3187-03
2015-07-06)
陈连吉(1985-),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解剖学教学及科研工作;E-mail:chlj503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