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汉英三语中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2015-02-22 09:42谭益兰,孟红莲,李伟超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黄色白色颜色

摘要: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颜色词又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赋予了颜色词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文章主要从藏汉英三语文化出发,探究了11个基本颜色词在这三种文化中的联想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异同点,提出跨文化交际和三语翻译工作中要尊重源语言内涵。

DOI:10.16249/j.cnki.1005-5738.2015.02.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15)02-120-07

收稿日期:2014-09-01

基金项目:2013年度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背景下西藏公示语藏汉英三语翻译规范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3BYY002

第一作者简介:谭益兰,女,汉族,湖南邵阳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

一、文化与颜色词

“文化”一词源远流长。“文”的原始意义即交错,指经纬天地自然本身是相互交错的。“化”是人和七的会意,即“回首从人”之意。现在通用的“文化”一词是我国19世纪借用日本人的译法。文化指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或泛指人类所创作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根据文化的不同作用,将其分为物质设备、精神文化、语言和社会组织四个类别。

文化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文化的普同性或共性是文化共同具有的性质。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博士说过:“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惊人地相似:相似之处占90%,不相似之处仅占10%。”这是因为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是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经历的都是一些共同的自然现象和规律,生活经验彼此也极为相似,基本的人性都是一样的,加上现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都不可避免,增加了文化的普同性或相似性。而文化的差异性即文化的个性,指某一文化在其特质和模式上所表现出的独特性。我国汉族、藏族与大部分英语国家民族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即便是同一个颜色词或色彩词去表达人们的想法和行为时,来自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会产生特别的生理、心理反映和不同的联想,即词汇系统所代表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是特定的,由此形成不同的文化内涵。

大千世界,色彩斑斓。颜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同的民族文化,对同一种颜色的看法和喜好差别迥异。藏语、汉语、英语中都有丰富的颜色词,就其指称作用而言,大致可分为基本颜色词和实物颜色词(华先发:1999)。美国人类学家柏林和语言学家凯通过对世界上一百多种语言进行研究后,发现一种文化对颜色词的命名并非是随意的行为。这一结论是在对有关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进行系统研究后得出的。基本颜色词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基本颜色词必须是单语素词如“red”,而不是双语素词或多语素词,如“light red”或“blood red”;(2)基本颜色词和其他基本颜色词之间不存在种属关系,它不应该包含在其他基本颜色词之中;(3)基本颜色词不能是那种仅能修饰限定少数名词的词,如:“blond”只能修饰“hair”和其他少数几个词,因此它不是基本颜色词;(4)基本颜色词必须是常用词,如“scarlet”不是常用词,所以它也不是基本颜色词。根据柏林和凯的观点,任何一种语言的基本颜色词都涵盖在11个基本颜色词中。这11个基本颜色词分别是黑色、白色、红色、绿色、黄色、蓝色、棕色、紫色、粉色、橙色和灰色。本文主要是从藏汉英三语出发,对11个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异同点做全面的梳理,揭示出藏汉英三语文化中的民族色彩心理异同。

二、11个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异同点

(一)黑色

《新华字典》中对“黑”的解释:煤或墨那样的颜色,跟“白”相对。黑色给人以神秘感和危险感,充满了不可知和不确定性,经常被认为是一种消极和沉重的色彩。在许多民族和地区中,黑色大多有消极含义,普遍地代表了令人恐怖的邪恶力量。在藏汉英三语中,人们都赋予黑色“阴暗、邪恶、非法”的联想意义。如在汉语中有“黑心、黑市、黑车、黑货、黑牢、黑洞、黑客、黑社会、黑手、黑名单、颠倒黑白、黑幕、背黑锅”等表示消极意义的词;英语国家文化中出席葬礼一般都穿黑色的礼服表示哀悼。与black组合的英语词组大多是消极意义,如a black lie(用心险恶的谎言)、black sheep(不肖子弟或害群之马)、black hole(黑牢、闷热、拥挤、肮脏等的代名词;黑洞,无法填满的无底洞)、black market(黑市)、somebody is as black as he/she is painted(他/她就是人们所说的那么坏)、be in a black mood(情绪低落的、阴郁的)、black Friday或the 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美国于1869年9月24日爆发了一次经济危机,后又在1873年9月19日再次爆发经济危机,两次危机均发生在星期五,这纯属巧合,但后人称星期五为黑色星期五。此外,这源于西方的宗教信仰:耶稣基督在星期五之前的复活节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人称星期五为黑色星期五,意指凶险不祥的日子)等。

藏语中有很多寓意类似的词语都含有黑色这个词,如“黑心、恶业、富人的心比黑炭还黑”等。藏语中黑色也有表示丧事的用法,如在西藏山南桑耶寺有一座黑色的佛塔,此塔作为涅槃塔(意为释迦牟尼的圆寂,表示悲痛)。在藏族社会中,黑色还被赋予了威慑、有力、刚强的象征意义,从宗教意义上说,黑色也象征了恶念、死亡、地狱、业报、诅咒等。故在西藏的文化活动中,如藏戏表演时,凡佩戴黑色面具的角色都是凶恶、残暴的妖魔鬼怪、坏人和丑角等;而在宗教祭祀活动中表演的法舞羌姆舞时所戴黑色面具代表的是凶残、狰狞的厉鬼、恶神和大黑护法神。除了以上“非法的、坏的、恶的”含义外,黑色在英汉双语中还有中性的意思,如汉语中的“黑夜、天黑、黑人”等以及英语中a black swan(罕见的事物)、大写变成姓氏如Mr.Black(布莱克先生)等。

有意思的是,藏汉英三语中黑色都能表示积极意义。英语中也有少数与黑色相关的词语是积极含义,如in the black(盈利)。而在古代中国有敬黑的习俗,周代规定天子在冬季祭祀时要穿黑衣、配黑玉。《诗经·缁衣》就是对黑色袍服的赞美。西汉黑色的袍服可以做帝王官员的朝服,以显示尊贵、庄严之气势。在传统的戏剧舞台上,人们用黑色或黑色为主色调作为包拯、李逵、张飞等人的脸谱色彩,用以表示刚正不阿、无私和憨厚忠诚等特征。黑色这一尊贵的审美特征,如在服饰、汽车等用品选色上广泛应用。藏族习俗中用黑色来镇服恶魔、消灾的说法与中国古代的做法有相似之处,这就不难理解传统藏式建筑的门窗四周有涂黑习俗,一方面普通百姓希望这能起到镇魔消灾、镇宅的功效,另一方面考虑到西藏的日照时间长,涂黑色使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吸热保暖的功效,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生活在西藏高寒牧区的牧民有普遍使用牦牛长毛编织成的黑色帐篷或黑帐的习惯。

(二)白色

在藏汉英三语中,白色都有“纯洁、正义、善良”的积极意义。在英语中,白色常给人积极的联想意义,如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white wedding(白色婚礼,在西方婚礼上新娘都是穿白色的婚纱,寓意处女般的纯洁)、a white man(善良的人)、A black hen lays a white egg(丑妇生俊儿)等。

在藏传佛教文化中,白色作为佛之息业的本色,是和平、纯洁、清净、无污、吉祥的象征,素有洁白忠诚、洁白善心、洁白善业等说法。因此白色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白石头、白羊毛、白牦牛、白马、白象、白色的青稞等都是神圣之物;在祭祀时常用的“三白”(牛奶、奶酪、酥油);白色的哈达寓意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在人们婚丧嫁娶、出生、升学、迎来送往、开业等庆典活动中都有献白色哈达的民俗;白色的佛塔寓意佛教的真谛即慈悲、善缘、诚意,白色代表藏传佛教三怙主之一观世音的本色,故藏地僧侣常以白色的僧裙、白色的僧帽、白色的面具、右旋白海螺等作为进行神圣宗教仪式时的法衣、法器。在藏戏中白色面具代表善良、单纯、温和的老人和普通男性,而在羌姆舞中白色面具代表慈悲善良、面露喜相的观音、文殊、普贤菩萨。从民俗角度而言,当藏地的老人八十岁生日时,家人会为其准备一套白色的新藏装以示祝福;藏历新年之际,藏族农牧区家庭厨房的墙上有用白色画出灶神蝎子和五谷盒图的习俗,寓意吉祥如意;藏民族还有抛洒白色的糌粑祭献各种神灵等习俗,其中无不象征吉祥。总之,藏族已形成了对白色的崇拜系统。

在汉语中,白色是不吉利的颜色,它意味着贫寒、卑贱、死亡、不幸,汉民族的传统中有贬白的观念,如用“白衣、白丁、白身”指代没有官位的贫民,有“天寒白屋贫”这样衬托贫穷的诗句,也有“白色恐怖、下白文、白忙乎、打白条、白吃、白搭”等贬义词。

英语中,白色也有贬义的用法如white elephant(昂贵而无用的东西)、white flag(白旗,承认失败并愿意停战的标志)等。也有中性的用法,如white-collar(白领或从事脑力劳动的人)、white meat(白肉)、white goods(白色家电)、the white pages(白页,分区电话薄)、White Paper(英国白皮书)等。

在汉藏文化中,白色都与哀悼的丧葬相联系。如汉语中的“红白”喜事,“白”指的就是葬礼,汉文化丧葬习俗是门上要贴白底黑字的对联,丧事中有子女等直系亲属穿白色孝服、其他亲朋好友送白色的花圈等习俗。藏民族丧葬习俗是用白布包裹尸首,出殡前会在途经道路两旁撒出两条白色线条,出殡时借白色引领死者的灵魂,引导灵魂步入光明道。

(三)红色

红色几乎在所有的语言中都可以找到,但不同民族表示这种颜色的词不仅在色谱范围上存在差异,而且其引申意义也各有千秋。中国自古至今偏爱红色,视红色为吉祥富贵之色,故古代王公贵族所居住的豪宅大院其门大多漆成红色,故有“朱门酒肉臭”的诗句。在结婚时新娘基本上从头到脚穿红色,家里贴红喜字、置办红被面、红枕头等。因此,在汉语里红色基本上是一个褒义词,表示成果、喜庆或政治觉悟高,如“披红、挂红、红运、开门红、满堂红、红人、红军、又红又专、分红”等。而汉语红色也有表示危险、不高兴等贬义,如“眼红、红脸、闯红灯、红色预警”等。另外,汉语中的红色还有中性用法,如用红色指代女性,如“红颜薄命、红颜易老、红颜知己、红杏出墙”等。

在藏文化中,红色多是积极的含义。红色作为佛之怀业的本色,是博爱、慈爱、权力和权威的象征,以正压邪,也象征着谦卑(谦卑被认为是一种正向的品德)。这些象征被广泛地应用于宗教生活,如僧侣的袈裟和僧裙都是绛红色,即用谦卑的颜色向神明表示忏悔和终生修行的意愿。布达拉宫的红宫坐落在红山上,红山被誉为神圣的普陀山,红宫也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与佛堂、佛殿。藏戏的面具艺术也体现了这一寓意,即用红色代表威严的国王。在羌姆面具上也用红色代表权势,即掌握人生死命运的重要神灵如阎王、司命主、阿弥陀佛。在藏传佛教法式活动中,尤其是召唤、吸引和息灭仪式需用红珊瑚、红珍珠、红玛瑙、红檀香木或发出藏红花香味的红木念珠。

在英语里,红色这个词却基本上是贬义词,常常与流血、暴力、危险、亏损、赤化或共产党领导等相联系,如red hands(沾血的双手)、catch sb.red-handed(当场抓获某人)、red tape(官僚作风、陈规俗套)、a red battle(血战)、red alert(紧急戒备状态或紧急警报)、red vengeance(血腥复仇)、be in the red or get into the red(亏损)、a red year(赤字年)、a red revolution(赤色革命)、see red(大发脾气,大怒)、Red China(红色中国)、red activities(左派活动)、African nations going red(赤化中的非洲各国)、red card(红牌,裁判员判罚犯规球员不能继续比赛)、paint the town red(花天酒地地玩乐)、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等等。当然,英语中红色一词也有与汉语表示喜庆类似的积极含义,如roll out the red carpet(该习语源自《圣经》,指接待国宾或贵宾时,常铺红地毯迎接,以示隆重)、a red-letter day(指重要纪念日或喜庆日)等。红色也是西方圣诞节的传统颜色,圣诞老人穿红衣服,人们用红色的饰品来装饰各自的家。

(四)绿色

绿色在藏汉英三语中都象征生命、生气、平和。中国古代谓之为青,古人有喜青的传统。

春回大地,草木葱茏,一片生机,故用青春形容人生中最美好、最富有生机的年龄阶段,类似的积极意义词汇有“青年、青领、青云直上、青宫、绿卡、包青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英语中绿色常常跟环境保护相关,如green politics(主张保护环境的政见)、green revolution(绿色和平组织)、greener lifestyle(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汉语绿色也成了环保的代名词,如绿色食品、绿色和平组织等。此外,英语中绿色也有其他积极含义,如green back(美钞)、green light(绿灯、许可)等。藏语中,绿色也是褒义的,如佛教徒相信戴着绿松石戒指能保佑旅人一路平安,戴着绿松石耳坠者下辈子不会投胎做驴,梦到绿松石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发现绿松石预示着福运和兴旺。在藏传佛教中,作为佛伏业的本色,是一切羯磨的象征。在藏戏中,绿色面具代表平和柔顺、贤良智慧、美貌端庄,如慈爱的王妃、仙女、母亲、牧女等女性人物形象;在羌姆面具中,绿色代表平和的女性护法神和龙王。

在英汉双语中,绿色还有很多贬义的用法。如汉语中,由于封建的等级制度给绿色带来了贬义,成为贫贱之色。古典戏剧中悲剧的女性角色是“青衣”,演员有专门的“青衣旦”,妓院称“青楼”,用“带绿帽子”骂某人妻子有外遇。英语中,绿色还喻指“幼稚、不成熟、无经验、易受骗、嫉妒”等,如a green hand(生手,没有经验的人)、as green as grass/a cucumber/a gooseberry(无生活经验的,幼稚可欺的,少不更事的)、be green at sth.(不熟练)、green-eyed/be green with jealousy/envy(嫉妒)等。

(五)黄色

在唐代以前,黄色还没有成为天子独霸之色,但尊黄、爱黄的习俗已形成,诸侯、大夫、农夫均可以用黄,但着黄色服装要显得隆重尊贵一些。以黄色为尊这个习俗上古就已形成,土地是黄色,作为农耕文明的汉民族对土地非常崇拜,如古代以五色配五方,即东为青、南为赤、西为白、北为黑,而中央是黄色。黄色居正中央,与五行中的土相配,所以说当时的人们非常看重黄色。黄色在汉语中还有医道的含义,如称医术为黄术。此外,道家起源也被认为是黄帝和老子共同研究而成的道家之说,故有黄老学派和黄老之学之说,道家所着衣冠均为黄色,用来驱鬼避邪、祭祀神灵所用之纸均使用黄纸。而黄历相传是黄帝所创建的历法,古代编写大历书亦使用黄色,故有“黄道吉日”之说。

黄色在藏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黄色作为佛之增业的本色,是福、禄、寿、教兴旺发达的象征。人们把黄色作为尊贵、高尚的象征,特别尊崇,黄色或金色在藏区代表了稀有与高贵、富有与奢华,这与汉族的崇黄很相似。黄色在藏地也成了上流社会的符号象征,只有社会地位显赫的人群如活佛、高僧、权贵或是至高无上的神灵才有资格享用这种颜色,比如向佛陀、菩萨、活佛、高僧等敬献黄色的哈达。老百姓在服饰、用具和建筑上都是被禁止使用这一颜色,黄色成了少数人的独享物和奢侈品。宗喀巴大师在创立格鲁派时,将僧人僧帽改为黄色,该教也称为“黄教”。在西藏的宗教艺术中黄色也被广泛地使用,如用金线构线或用其做大面积地填充,使画面更加熠熠生辉。在藏戏中黄色面具代表了尊贵吉祥、忠良、功德广大,如知识渊博的活佛、喇嘛、忠臣和仙人等;而在法舞羌姆戏中,黄色面具代表了佛陀、活佛和法王,金色代表了财神和宝生佛。也许是因为藏民族崇黄心理,藏族同胞对黄金这种贵金属十分偏好,男男女女尤其是女性喜欢佩戴金项链、金戒指、金镯子、金耳环等首饰。此外,在藏族同胞本命年之际,会贴身穿黄色衣物辟邪免遭本命年流年不利之厄运。

英语中黄色在大多数情况下,含有贬义。黄色在英语中常与疾病发生联想,如yellow fever(黄热病)、yellows(黄疸病)。英语中黄色还表示胆怯、胆小、警告等意思,如yellow streak(生性胆小)、a yellow dog(野狗、杂种狗,卑鄙的人、胆小鬼)、yellow card(黄牌警告)、yellow line(黄线,路边限制停车的双黄线)、yellow flag(表示船上有疫情而挂起的黄旗)、yellow alert(空袭预备警报)、yellow journalism(指通过过分地夸张、渲染以吸引或影响读者的新闻报道)。也有少数表示中性和积极意义的用法,如Yellow Pages(黄页,分类商业电话号码簿)、yellow boy(金币)、yellow ribbon(黄丝带,系在树上表示期盼亲友能早日平安返回)。汉语中,含黄色的词语也有不少贬义的义项,如“黄色书刊、信口雌黄、(搅)黄了、青黄不接、黄泉路、黄粱一梦、黄口小儿”等。

(六)蓝色

蓝色是天空、海洋、湖泊的颜色,给人以沉静、平和的感觉。藏汉英三语中都能表示积极含义,尤其在英语和藏语文化中都是人们偏好的颜色。在英语中常表示社会地位高、有权势、出身于名门,如贵族或皇族的后裔,如blue-eyed boy(宠儿)、blue-blood或blue blooded(出身皇族或贵族)、bluestocking(女才子)、blue pages(美国列出政府部门和其电话号码)、out of blue(意想不到)等。在艺术中,天使的蓝衣服表示忠诚与信任,圣母的蓝衣服表示端庄。蓝色在英美文化中还有正义的涵义,故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还将该色放置在国旗上。英国人还认为蓝色是当选者或领导者的标志,象征着对美好事业或前景的追求,故有blue print(蓝图)一说。在藏文化中,蓝色也是一种受人喜爱的颜色,代表正义。蓝色频频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如藏式建筑的房顶常以蓝色着色,藏式服装的内边常镶蓝边,用于祈福的五色经幡也有蓝色等。在藏戏中,蓝色面具代表勇敢、正义的勇士、猎人、渔夫;在羌姆面具中,蓝色代表正义、威猛、愤怒、杀戮(怒相),常常是金刚手菩萨、马头明王、大威德金刚等神灵的象征色。而在汉语中含有“蓝”字的词语也有积极含义,如“蓝筹股、蓝田生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另外,汉语的蓝色也可组成独具中华文化内涵的词语,如“蓝桥、蓝颜知己”等。

蓝色在英汉双语中还有贬义。汉语中,蓝色是一种很平常、很普通的颜色,人们认为蓝色是“俗色”。在古代,普通百姓通常只穿两种颜色的衣服,一种是蓝色,另一种是灰色,这与他们的社会地位是对等的。现代汉语中,蓝领指的是体力劳动者,因其劳动时常穿蓝色工作服而取其名。而英语blue常与“性、色情淫秽、情绪低落”等相联系,类似于汉语的“黄色”,如blue film(黄色电影)、blue publication(淫秽书籍等出版物)、blue talk(低级下流的谈话内容)、blue revolution(性解放)、be in the blue(情绪低落、悲伤)。

(七)紫色

紫色是古今中外皇室、贵族所钟爱的颜色,代表神圣、尊贵、慈爱、神秘、冷静、勇气与胆识。西方人对紫色的喜爱源于古罗马帝国蒂尔人常用的紫色染料,因为紫色有正统的寓意,故成为罗马帝王的专用色,仅供贵族穿着。紫色还是宗教的颜色:在基督教中,紫色代表至高无上和来自圣灵的力量,同时紫色也代表着哀伤。据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穿着紫色衣服,等待耶稣诞生的待降节主要颜色是紫色;犹太教大祭司的服装或窗帘、圣器也常使用紫色;天主教称紫色为主教色,主教穿紫色;在高礼仪教会如天主教、圣公会,其宗教仪式都会换上紫色的桌巾和紫色的蜡烛。英语与purple相关的词汇也表示积极意义,如purple patch(红运,成功的时期)、Purple Heart(美国授予作战负伤军人的紫心勋章)、purple passage(华丽的文辞,雕琢的章句)、be born in the purple(出身王室)等。

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红色是正色,紫色是偏色,故孔子在《论语》中有“恶紫夺朱也”。尽管紫色是偏色,但仍然是富贵之色,是道教和某些朝代的统治者所崇尚的色彩,因而常在其宫室、服饰、用物前冠之以“紫”:如“紫衣、紫书、紫诏”等。汉语中与紫色搭配的词如“紫禁城、大红大紫、紫气东来、万紫千红、姹紫嫣红、紫芝眉宇、紫薇、姚黄魏紫、紫燕、紫云”等。据王秀林考证,唐朝的“崇紫”风气很盛,不仅三品以上的官员服紫,普通百姓和佛道宗教人士也是对紫服趋之若鹜,出现了“紫衣僧尼、紫衣道士”。佛门崇紫的风气也波及他族,如“蕃僧最贵中国紫衣师号”,加上文成公主入藏通婚,进一步加强了汉藏文化交流。笔者认为唐朝公主嫁入吐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藏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紫色也随之受到了藏族同胞的喜爱,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藏族服饰、门帘窗饰、藏族高僧活佛在仪式中使用的宝伞、僧袍等。

(八)粉色

粉色或粉红色在汉语中也可用淡红色表示,常常用于人尤其是少女的红晕或嘴唇的颜色,代表娇嫩、青春、明快、可爱、甜美、纯真、温馨、恋爱、美好等积极含义,相关的词汇如“粉嫩、红粉佳人、略施粉黛”等。英语中粉色有一个专门的词pink,也可指代人的面容,如go bright pink with embarrassment(尴尬得满脸绯红)。但在英语中更多的是消极含义,如the pink pound(同性恋族群消费力)、the pink group(政治观点偏左的群体)、pink eyes(红眼病)、pink slip(解雇通知单)等。当然,也有积极含义,如in the pink(十分健康,满面红光,容光焕发)、be tinkled pink(非常开心)等。此外,也有pink collar(指在办公室、餐馆等以女性为主的低薪职业)等中性用法。在藏族宗教文化中,尤其是羌姆戏面具,常用粉色表示具有从属地位的女性神或伴属神。可见,在藏汉英三语文化中,粉色常指代少女,也许是因为女婴、女童和年青女性偏好粉色的缘故。

(九)灰色

灰色是黑、白之间的颜色,常指阴沉沉的天空。在汉语中指模糊、消沉、失望,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空档,常用作贬义如“灰色地带、灰色收入、灰色市场、灰溜溜、灰蒙蒙、灰不溜丢、灰空间、心灰意懒、灰心丧气、灰头土面”等。在英语中,灰色常指代人的头发、面容,常与年老、衰老相联系,基本上是消极意义,如grey hair(灰白的头发)、grey skies(昏暗的天空)、grey days(阴沉的天气)、the grey vote(老年人的投票总数)、greybeard(老头)、grey men(缺乏个性、无吸引力的人)、Grey Panther(灰豹党,指美国的激进派老年党)等;也有中性意思如grey market(水货市场或老年顾客)、grey matter(头脑、智慧)等。

(十)橙色

橙色也称橘黄或橘色,是介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混合色,它是欢快、活泼、富足、光辉、幸福的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颜色,它常使人联想到硕果累累的金秋。橙色具有明亮、华丽、健康、兴奋、温暖、欢乐的象征意义,所以人们喜爱以此色作为装饰色。英语中与橙色相关的词汇较少,仅有orangeade(橙汁、橙汁汽水)、Orange(奥兰治党的,奥兰治社团的,指新教政治团体,主张北爱尔兰应继续为英国一部分)、Orangeman(奥兰治党员、奥兰治党人)等中性用法。

(十一)棕色

中国传统色彩名词棕色是棕毛的颜色,也称褐色。棕色常常令人联想到泥土、自然、简朴,它给人可靠、有益健康和保守的感觉。在藏汉英三语文化中没有特别的文化含义,在英语中与棕色相关的词语,如brown sugar(红糖、黄糖)、in a brown study(沉思默想、出神)、brown bear(黑熊)、be browned off with sb./sth.(厌烦、烦恼)、the brown touch (棕手指,摸什么什么就有问题,倒霉运气差)、the brown people(棕色人种)、brown rice(糙米)、brown rat(家鼠)、brown-nose(拍马屁)、brown out(电压降低)、do sb.brown(使某人上当)、brown goods(棕色家电,如收音机、电视等)、brown-bag(自带午餐)、brown sauce (用醋等调味品制成的瓶装棕色调味料)、Mr.Brown(布朗先生)等。

三、结语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由于基本相同的生活经验和感官体验,决定了人们对于同样的事物会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感知和理解。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同一个基本颜色词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具有相似的联想意义和文化内涵上,还体现在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上,在进行相关的宗教仪式或宗教活动中可以同时用几种不同的颜色。如英语国家普遍是信仰上帝的基督徒,《圣经》在“出埃及记”一章中明确规定制作会幕要用“捻的细麻和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制造”、制作胸牌要用“金线和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并捻的细麻做成”。这与藏传佛教的做法有相似之处:如藏民族在山口、山顶等风口处常常挂着五色经幡,即“蓝白红绿黄”五色方块布系在细绳上,用于敬献神灵、祈福、消灾。因为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社会习俗差异、价值体系迥异等文化因素决定了人们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也很大,如汉语中的黄色杂志,英语表达就变成了blue magazine。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进程加快和互联网的普及,各个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增加,从而出现了文化交融渗透现象,如现代汉族新人在婚礼上也采用西方的白色婚纱、白色婚礼蛋糕等,所以跨文化研究一定要动态地、发展地研究观察,做到与时俱进,方能准确地把握研究新动向。

猜你喜欢
黄色白色颜色
你瞧,黄色
雪为什么是白色的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黄色的小蝎子
特殊颜色的水
帮孩子摆脱“黄色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