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对转型时期中国农村改革的启示

2015-02-22 08:28张云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年33期
关键词:俄国列宁土地

张云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列宁自始至终都关注着农民问题,提出国家的政策和措施要维护农民利益的思想,主张通过实践去说服农民,进而改善其物质生活状况。他在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科学地分析农民问题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丰富了社会主义农民问题研究的理论宝库。

目前,在中国深化改革转型时期,农民问题面临着深刻变化: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继续下降;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尽管人口数量众多,却缺乏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益表达权;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开始真正鼓励农民的发展,给农民公平的待遇及公平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列宁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对转型时期中国农村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 列宁探索解决农民问题的历程及主要内容

1.1 列宁探索农民问题的历程

1)十月革命胜利之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不过是处在资本主义薄弱链条的国家,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化程度低;在广大农村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农民失去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而导致大量文盲出现的现象;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除了沙皇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外,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也很明显。十月革命爆发之前,马克思从预测社会主义的角度提出的土地国有化等理论被列宁继承和汲取。可见当时列宁的主张实际上不是来源于俄国的实践以及俄国农民的实际需要,而是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原著。因此,列宁关于农民问题思想的局限,体现在他对农村革命实践的策略认识不足,“决不是要我们把城市的积极革命力量调到农村。……党的一切战斗力量应当集中在城市和工业中心,只有工业无产阶级才能进行勇往直前的反对专制制度的群众性斗争”[1],他认为在无产阶级的纲领中之所以提出农民的要求,是为了对在农村活动的力量给以指导,利用与农村的联系来从事民主事业和政治斗争。这一不足还突出体现在他对农民的土地要求缺乏了解,因为当时俄国农民对土地充满热望,希望“耕者有其田”,而列宁并没有把土地无偿分给农民的想法。因此,此时列宁关于农民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不是建立在了解农民实际想法的基础上。

2)十月革命胜利之后 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农民问题理论是基于分析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因而列宁对迈向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农民问题只能是边实践、边总结,“摸着石头过河”。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全俄工农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土地法令》规定,无偿没收地主土地并交与各级政府支配,按照劳动定额和消费定额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劳动者使用;实行土地、森林等资源的国有化——这一法令的实施消灭了俄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实施代表农民利益的土地纲领,表达了向农民让步的思想,由此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得到农民的广泛支持。但列宁并不认为把土地分给农民符合社会主义原则,所以当政权刚刚稳固,便主张立即向社会主义过渡。由于国内战争爆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内忧外患,列宁不得不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如何应对国内战争上,指导思想明确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为了战争胜利采取的应急措施。基于此,采用“简洁、迅速和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解决农民问题[2]。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巩固和保护政权是成功的,但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和途径是失败的,主要表现在共耕制和余粮收集制上[3]。其中“共耕制”是实行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集中使用土地,以加快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但在实践过程中,“共耕制”并没有实现。这是因为列宁对土地问题的错误判断,导致上述政策没有关注农民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进入了新的和平建设阶段,工作的重心转向恢复国内经济。根据新形势,列宁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建立了符合国情和农民问题现状的制度,因而对农民问题理论有了创新和发展。比如从农民的利益出发,颁布了土地法令,由此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确立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制度;关于工农联盟,列宁分析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应是最真诚的伙伴和盟友,通过新经济政策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的工农矛盾,由工农政治军事联盟开始向新型的经济联盟转变。综上所述,随着形势变化,列宁从夺取革命的角度转向建设社会主义的视角来思考和解决俄国的农民问题。

1.2 列宁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内容

1)关于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探索如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上,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土地国有化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他认为土地国有化不仅改变了旧有的土地占有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农业技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条件,进一步解放和提高农业生产力。不过由于历史的局限及时机的不成熟,在实践中土地国有化制度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从长远来看,这一制度符合农民利益,为后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奠定了基础。平均分配土地制度是一种创新和发展,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也反映了列宁认为一个民主政府不能漠视下层人民群众想法的态度[1]。

2)关于合作制理论 作为列宁新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制理论解决了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现实难题,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很好地探索了适合俄国国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在马克思合作制思想的指引下,列宁结合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国情,提出利用合作制来建设社会主义。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所实施的合作制,实质就是试图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表现为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粮食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等。他认为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把劳动者进行严格地高度集中,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消费公社”是必要的过渡手段。历史证明这种“消费公社”是错误的,导致了比当时战场上的任何失败都要严重得多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可贵的是,列宁勇敢地检讨了这种错误并认识到俄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社会经济文化不发达,不能用粗暴的方式去消灭封建宗法制和资本主义,只能采取间接迂回的手段实现向社会主义的逐渐过渡[3]。

3)关于工农联盟的思想 要建立工农联,至关重要的是联合农民阶级,并处理好与工人阶级的关系。列宁从最初因为农民保守性等原因否定与农民结盟,到战后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不仅提出了建立工农联盟的必要性,而且还分析了工农联盟的可能性。因为同为被统治阶级的雇佣工人和农民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为了实现与农民的真诚结盟,俄共 (布)提出平分土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强调工农不仅能而且必须联合,因为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巩固政权[4]。正如列宁所言:“要正确地对待农民,正确地对待千百万农民群众,因为正是这样做,我们才顺利地克服了各种困难,也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5]。在解决工农联盟的问题上,列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从实际国情出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农联盟思想。

4)关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思想 列宁深刻认识到提高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的紧迫性,他强调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样重要,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文化建设,首要解决的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作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如果建设者文化素质低,对新技术、新机械和新经济制度的掌握和领悟差,从而会阻碍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只有在农村地区开展一场大规模的文化革命,才能改变农民阶级文化落后的局面,因而要增加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城乡交流[6]。当然,开展农村文化革命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的主张,并不是一项苏维埃政权临时制定的措施,而是在对俄国农民阶级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受教育的程度低、城乡之间又缺乏文化联系等各种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

2 列宁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中可资借鉴之处

2.1 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创新,勇于解决现实问题

列宁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农民问题的理论,根据俄国不同阶段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情况,及时调整具体政策,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他始终关注农民问题,提出国家的政策和措施要维护农民利益的思想,主张通过实践去说服农民,认为保障其切身利益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必要前提。针对农民问题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政策和解决措施,创造性地采用新经济政策来解决农民问题。

2.2 真正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倾听农民心声并满足其要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所有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认识到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就会自觉遵从一切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的原则。列宁在解决农民问题时,始终坚持的一项根本宗旨就是维护农民利益。农民是最讲究实际的,谁能给他们带来好处,他们就拥护谁。列宁认为党和苏维埃政权不能违背大多数农民的意志,可以而且应当向农民让步,而这种让步会促进无产阶级事业的发展。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误的反思,在推行新经济政策过程中,他采取了多项措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满足其要求。1921年1~2月间,他多次接见农民代表,还阅读大量的农民来信,倾听农民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要求,他认为国家的政策和措施要保证农民“得到好处”,若农民的要求得到满足,没有什么对党的不满,就是政府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2.3 增加农村文化教育投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低的现实,列宁提出在国民经济预算中加强对农民初级国民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农村师资队伍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例如,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主张城市的组织及文化团体下农村,建立以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为宗旨的团体,加强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7]。这些旨在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建设的措施,取得了非凡的效果,帮助农民进一步提高了文化素质,更提升了社会主义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

3 结语

列宁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对同样是农业占基础地位、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来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他在出现了不少失误、走了一些弯路的情况下,能灵活地依据俄国的国情和具体实践的变化发展,不断总结经验,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农民问题理论,而且显示了鲜明的俄国特色,这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分析农民问题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可为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入把握转型时期中国农民问题的一些规律、丰富新时期社会主义农民问题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1] 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 列宁.《列宁全集》第4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 李国权.列宁解决苏俄农民问题之探究 [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4] 王蓓.十月革命后列宁巩固工农联盟的思想演进 [J].黑河学刊,2009,(7):78~81.

[5] 列宁.《列宁全集》第3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 郭建周.列宁农民问题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D].锦州:渤海大学,2013.

[7] 俞良早.经典作家关于工农政权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J].江汉论坛,2010,(12):123~126.

猜你喜欢
俄国列宁土地
我爱这土地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分土地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