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加焘,周树军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信息过量现象在言语交际中十分普遍并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研究,如陈新仁的《会话信息过量现象的语用研究》(2004),国外学者Edmonson(1981)以语篇分析为视角提出了“辅助话步”(supportive moves),Clark(1991)从应答者的角度提出了“添加话步”(added moves)等。这些研究均认为信息过量是一种非自然额外的信息,是“交际者在会话应对中提供的除自然信息之外的命题性的非自然信息”[1],相关的研究也因此多集中在过量信息与话语信息的关联、过量信息话语结构特点及其话语功能等方面,研究者使用的部分语料是根据研究需要虚构而成,导致可信度降低,颇为可惜。
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选择的原因既可以来自语言内部(即结构性),也可以来自语言外部。这些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次:语音、音系、形态、句法、词汇、语义等”[2]55-56。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做出相应的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等特征。语言的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言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出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2]59-61语言的上述三个特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作为顺应性的内容,使顺应性成为可能,如果没有变异性和商讨性,顺应性便无从谈起。
国内学者冉永平指出,“过量信息不是多余信息而是交际主体为了某种原因主动提出的”[3]。笔者赞同该观点,认为信息过量现象是一种语用策略,是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在语境与语言结构的动态顺应过程中做出的语言选择。
本文拟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以电视访谈节目作为语料,对信息过量现象进行分析,以期能够阐明该现象的语用功能和生成机制。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交际者常常在话语中添加额外信息,对于这类信息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例如:
A:When did you come back last night?
B1:Ten to eleven.
B2:Ten to eleven.The film was too long.
根据经济原则和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B1是对问题A恰到好处的回答;然而,B2在回答问题A时不仅提供了必要的预期信息(即回来的时间),而且还包括划线部分的额外信息,这一信息被用来解释话语人迟归的原因,并非与归来时间无关。本文将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除了提供满足交际需求的必要信息外提供额外信息这一会话现象描述为信息过量现象。
根据不同的命题内容,信息过量现象可分为:解释性信息过量、扩展性信息过量、自我支持性信息过量、自我修正性信息过量和表明态度的信息过量等五类。根据信息量不同,可将信息过量现象分为单一命题信息过量和多命题信息过量。上例中的过量信息就属于解释性信息过量和单一命题信息过量。
信息过量现象是一种意识凸显程度较高的语用策略,是话语人顺应不同语境因素(包括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语言语境等)的一种必然选择。
Verschueren认为,从语用学的观点来看,发现、研究主体的功能是研究者面对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言语交际中产生的过量信息,并非是多余的、与会话毫无关联的信息,而往往是语言使用者为了顺应交际意图和语境,将信息过量作为一种语用策略,有意而为之。因此,信息过量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下面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信息过量的语用功能。
1.增强话语说服力,从而构建和提升良好的个人形象。交际过程中,加强话语语力或说服听话人改变其原有意志,接受新观点,并采取举措,是说话人交际意图得以实现的重要标志,也是交际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同时,Lakoff(1989)认为,“交际的目的之一是建立并传递自己的积极良好形象”[4]。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语言选择和策略选择积极构建自己的良好个人形象,以维护自己的积极面子。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可以通过提供正面的过量信息加强话语说服力来构建个人的良好形象。
例1 杨澜:《云南的响声》已经演第二轮了,演了七十场了,每一场都在演的时候,也许这是很老套的问题,还会带给你那种激动吗?
杨丽萍:一样的。几十年来我都觉得,每一次演出,就好像是一种仪式,因为这些所有像《响声》(《云南的响声》)里面表现的东西都是大自然,都是人类最初的萌动。
(《杨澜访谈录》起舞云南2010.3.27)
例1中,划线部分是听话人在回答主持人问题时除了必要信息外提供的过量信息。杨丽萍通过添加这一过量信息,充分表达了她对每一次表演的热爱和投入,解释了每次演出依然满怀激动的原因,增强了话语的说服力,体现了其高尚的职业操守,从而使其良好的个人形象得以在主持人和观众当中建立。如果杨丽萍在应答中没有提供过量信息,而只是肯定回答主持人的问题,那么她对表演的热爱便无从体现,她的良好个人形象也得不到构建和提升。
2.消除误解、避免尴尬,缓解交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都会努力维护自己的面子不受威胁,同时也尽力避免和消除对他人的面子威胁。然而,在语言的使用中,面子威胁不可能完全避免,当面子受到威胁时,交际会陷入尴尬境地,误解随之产生。而且,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语境不可能完全吻合,对同一问题或现象的理解和看法也会存在偏差。因此,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之间的冲突和对抗不可避免。这会对交际的顺利进行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导致交际中断。为了消除误解、避免尴尬,缓解冲突,实现人际和谐,信息过量现象作为一种有效的语用策略,常常被交际者采用。
例2 黄健翔:我相信,我女儿长大了以后会是一个很聪明也很睿智的女孩,当然不会像我在年轻的时候那么爱得罪人,那么傻地说傻话,这一点我一定要教会她。然后也一定会是个善良的女孩,有这几样就够了,不需要成为像她鲁豫阿姨这样优秀的女人,当然能像她鲁豫阿姨这样有能耐更好,但做个好女人就够了。
鲁豫:我觉得他听起来是夸我,其实不是。做一个好女人就够了?你的意思我不是好女人?
黄健翔:不不不,我的意思是说我对女儿的教育没有太高的要求,不一定非得读哈佛,不一定非得怎么样,我真的觉得只要她乖乖巧巧的、漂漂亮亮的、心地善良、健健康康的就够了。
(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组2007)
例2中,黄健翔在表达对女儿的期待时所采用的措辞,让主持人误解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女人,使其积极面子受到威胁,而倍觉尴尬。对此,黄首先给出了否定回答,表示自己并不认为主持人不是好女人,接着提供过量信息以解释其真正意图是想传达自己期望女儿可以健康成长、心地善良、乖巧漂亮就足够了,而不需要像主持人那样优秀。因此,黄提供的过量信息消除了对主持人的面子威胁,化解了尴尬和误会,避免了冲突,促进了双方的和谐,确保交际顺利进行。
3.推动话轮转换,促进会话发展。会话的发展,是在话轮的不断转换中推进的。交际双方通过提供过量信息引入新的话题促使交际重心从一方面转移到另一方面。陈新仁认为,“为了让谈话延续下去,交际双方都会从对方的反应中寻找话头。充当filler的过量信息这时就成了交际者赖以捕捉话题的对象。”[5]
例3 史国利:我在出发之前,那时候我已经51岁了,我可以扛一袋水泥上到7楼。
主持人:天啊!那一袋水泥有多重?
史国利:100斤,一袋沙子100斤。因为我做的建筑活。
主持人:您在打工的时候就找一些体力活来做,是吗?
《实话实说一个人的长征》,央视国际(2003年07月26日)
例3中,划线部分“因为我做的建筑活”属于过量信息,是对必要信息的扩展,从其后续话语来看,这一过量信息推动了话轮转换,促进了会话发展。史国利通过提供过量信息,既构建了自己诚恳正直的积极个人形象,又为会话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上提供了新的话题,拓展了会话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信息过量为双方的的进一步互动提供了契机,促进了会话的进一步发展”[5]。
4.呈现幽默,加强交际效果。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幽默的语言可以调节气氛,使交际双方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使谈话氛围更加融洽,从而顺利实现交际意图。信息过量现象可以作为呈现幽默的手段,在会话中常被话语人使用,以加强交际效果。
例4 观众一:我想请问一下,你们合作的时候有没有小的一些摩擦?
周婷婷:有,肯定有。牙齿和舌头还会打架呢。
(《实话实说—同在蓝天下》P138)
例5 崔永元:那个时候不抽烟不行?
侯耀文:不行,光喝茶不行,光喝咖啡也不行,抽别的,咱这儿也不让。所以抽烟。
(《实话实说—为什么吸烟》P20)
上述两个例子中,“牙齿和舌头还会打架呢。”和“光喝茶不行,光喝咖啡也不行,抽别的,咱这儿也不让。所以抽烟。”均是过量信息。人际交往难免会发生矛盾,周婷婷在肯定合作中存在摩擦时,并未采用平淡的描述,而是通过提供过量信息使回答变得诙谐幽默。在例5中,如果侯耀文只回答“不行”,不仅会威胁到主持人的积极面子,而且让人觉得侯有自大冷漠之嫌。然而,侯在提供必要信息之外,又补充了过量信息,而且语言幽默风趣,颇具调侃意味,加强了交际效果,同时展现了相声艺术家高超的语言技艺。
5.澄清事实,加强主题。会话中,交际者常使用一些语用策略来澄清事实、加强主题,而信息过量就是其中之一。
例6 杨澜:你是用咆哮的方式说的还是很冷静的说的?
崔永元:对,咆哮的说,就地解散,我们不要玷污红军。
(杨澜访谈录I:5)
例6中,划线部分是崔永元提供的过量信息。主持人询问崔永元当时的说话方式,并提供了两个选择,是咆哮还是冷静?崔永元只提供“对,咆哮的说”即可满足主持人的期待。然而,他不仅选择了咆哮的说,而且补充了过量信息点明当时所说内容,以便澄清事实、加强主题,体现了嘉宾的坚定信念和原则性。但如果嘉宾没有提供这一过量信息,很容易引起主持人和观众对嘉宾的误解,误认为嘉宾是一个语言粗鲁、脾气暴躁的人;同时,嘉宾的积极面子也会因此受到威胁,有损其自身的个人形象。
6.提高交际效率。考虑到时空因素,提高交际效率是交际双方的内在心理需求,特别是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由于节目时间有严格的限制,主持人要在有限的时间的内发掘更多的信息以满足观众和节目本身的需求,所以提高交际效率十分必要,有时信息过量可以作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手段。
例7 鲁豫:拍戏资金怎么来呢?
徐静蕾:我自己投。其实我心理素质不是很好,如果让别人投的话,我没底。毕竟自己没有拍摄经验,所以我其实也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把事情做到头、走完。
(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组2007)
例7中,嘉宾除了提供满足主持人提问的必要信息之外,通过添加划线部分的过量信息直接给出“我自己投”的理由,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嘉宾猜想到主持人接下来就会提出“为什么自己来投”的问题。如此一来,便省去了一个话轮,节省了时间,从而提高了交际效率。
1.导致话题转移,延缓会话发展。一般来说,具有明确目的的会话总是按照一定的方向推进。然而,有时说话人提供的过量信息会导致现有话题被打断,从而延缓了会话的整体进程。
例8 杨澜:好像普通人都有一种理解,就是肯尼迪家族的每一位成员都非常完美。对吗?
玛利亚·吏瑞弗:是的。这都是被人神秘化的。
杨澜:被别人神秘化的?
玛利亚·史瑞弗:是的。这是极大的误解。没有谁是完美的。我觉得,如果你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人们肯定会说,你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问题,你的生活优越。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要奋斗。
杨澜:但是你的家族里有这么多伟大的人物,对你来说给自己定位是更简单,还是更难?
玛利亚·吏瑞弗:我觉得非常难,我觉得真是很难。
(杨澜访谈录II,2008:25)
例8中,划线部分属于过量信息,它将会话中“家庭成员”这一话题直接转移到了“家族被神秘化”上。众所周知,电视访谈节目一般在采访之前就会设置好问题,主持人根据原定计划引导嘉宾回答相关问题,推进会话发展,实现特定交际意图。在上例中,主持人顺应社交礼貌原则接着嘉宾提供的过量信息进行提问,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原有的话题上。因此,信息过量有时会延缓现有会话的发展。
2.导致话题中断,阻碍会话发展。在会话中,交际者可以选择多种策略来表达对当前话题缺乏兴趣,信息过量就是其中之一。通常情况下,“阻碍会话发展的过量信息一般均是表示态度或立场的,而且这种态度或立场与对方的态度和立场之间存在差异甚至是冲突”[5]。
例9 杨澜:阿诺既是一位超级巨星,又是一位父亲,州长,如果要给这些角色评分的话,哪个角色会排在第一位?
玛利亚·史瑞弗:我无法给出评分。因为每个人每天都会扮演几个角色。虽然这些角色有主有次,但是我觉得所有的角色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
杨澜:你觉得你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玛利亚·史瑞弗:坚强,独立,极其独立。非常积极,聪明坚韧,富有同情心。
(杨澜访谈录II,2008:33)
例9中,主持人想让嘉宾对角色进行排序,但嘉宾回答“我无法给出评分”,并提供过量信息对此做出解释,阐述了其与主持人不同的态度和立场。这种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礼貌原则,照顾到了主持人的面子,但还是中断了当前话题,阻碍了会话的发展,迫使主持人不得不通过新的问题转移话题,推进会话发展。
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论,语境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生成的,“是语言交际的环境,用来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有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双方构成)和语言环境”[6]81。言语交际中信息过量现象的产生和应用体现了交际者的语言顺应策略,是语言选择和语境动态顺应以实现交际意图的结果。作为一种语用策略,信息过量涉及到人们的认知过程,不仅涉及语言结构的选择,还受制于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因素。
作为语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世界涉及交际者的心理状态,包括个性、情感、观念、信仰、愿望、动机、意向等。会话中,交际双方往往带有各种需求或目的,比如语境需求、维护面子、寻求利益等。按照顺应理论,这些需求都是构成交际语境的要素,属于心理世界的组成部分。言语交际是人与人心理间的交流,是交际双方选择语言顺应自己和对方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
例10 崔永元:你觉不觉得自己的父母亲挺辛苦的?
孙军华的儿子:我觉得挺辛苦的,父母为我长这么大,操了不少心。
(《实话实说—结婚的钱由谁来出》P68)
例10中,孙军华的儿子通过划线部分的过量信息,表达了对父母的的感激之情,同时也会引发听话人的感触和反思。如果他只是回答“我觉得挺辛苦的”,而没有补充“父母为我长这么大,操了不少心”这一过量信息,那么人们就不能够体会到他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和对父母操劳的愧疚之情,人们也就无法了解他此刻的心理世界。因此,我们认为话语人选择信息过量这一语用策略成功地顺应了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
例1中,杨丽萍通过添加过量信息,增强话语说服力,构建和维护自己的积极面子,实现了建立良好个人形象的交际目的,这实际上是顺应了说话人的心理世界,此处的信息过量顺应了交际者心理世界的面子需求。例8和例9中,嘉宾所提供的过量信息延缓和阻碍了会话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但这也是因为说话人为了顺应自己的心理世界导致的,或表达不满,或表明不同的观点和态度。例4及例5呈现出了信息过量的幽默功能,例6体现了信息过量的加强主题功能,二者都是语言使用者策略地顺应了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的结果。
在社交世界中,影响语言顺应语境的社会因素难以穷尽,其顺应过程更加动态、更为复杂。徐章宏指出,“社交世界包括社会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7]。在某些社会场合中,许多语言选择取决于依附关系和权威,或权势和平等关系,这些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面对不同的社会场合和环境,交际者可以运用信息过量这一语用策略来动态地顺应相应的社会或文化规约。而礼貌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被人们普遍地遵循和维护。所以,人们常提供过量信息来顺应社会文化和社交礼貌原则。
例11 崔永元:你给大家介绍了孔子的观点,孔子是同意收的,那么再问问郑先生的观点,您跟孔子的观点或者张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吗?
郑也夫:对孔子我历来十分钦佩,但是说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就这个小问题而言,我不赞同这个做法。
(《实话实说—拾金不昧要不要回报》P33)
例11中,郑也夫在回答主持人提问时,先提供了划线部分的过量信息,再给出针对问题的否定看法。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大部分时间里占据着统治地位,如果直接否定孔子的观点,会让人难以接受。因此,郑也夫在陈述自己真实观点之前,先提供过量信息表达了对孔子的崇敬之情,这体现了交际者的语言结构选择顺应了相应的社会文化。
例12 记者: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越多是否代表一个国家的国力越强?
克利斯·希德:这一说法很有趣,我不同意这一说法。
(《实话实说—天下第一》P431)
例12中,希德显然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知道直接否定对方的看法是不礼貌的行为,甚至可能导致交际失败。因此,他在给出否定回答之前,先提供过量信息积极回应了问题中的内容,顺应了社交礼貌原则。另外,例2中提供的过量信息起到了避免尴尬、消除误解的语用功能,促进了人际和谐,这都体现了信息过量常被作为一种语用策略来顺应人们的社会文化和礼貌原则等社交世界。
物质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时间指示包括事件时间、发话时间和指称时间,而空间指示包括发话地点和指称空间关系。“除了绝对时空概念外,交际者双方在物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彼此之间的相对空间距离对交际也有影响。”[6]85此外,交际者的身体姿势、生理属性、身体状况等也属于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程度上对语言的选择和话语理解产生影响。言语交际发生在物质世界中,毫无疑问,语言结构选择不同程度地顺应了物质世界,信息过量亦是如此。
例13 李开复:开始是做家教,但后来有一次打车下错了站,到了一个最危险的地方,因为我是在那个哈林区做家教……
鲁豫:对,这里要跟大家介绍一下,纽约在那个时候是比现在要乱很多的,哈林区是黑人聚居的地方,那时候是挺乱,现在可能好了很多,当年是非常乱。
(鲁豫有约:李复一精彩人生,2009.4)
例13中,李开复正在谈论其在美国读大学期间的兼职经历,当他说到“到了一个最危险的地方,因为我是在那个哈林区做家教”时,主持人马上向观众介绍了哈林区的背景,点明这里是“最危险的地方”的原因。如果此时主持人没有通过过量信息对李开复的言论做出背景介绍,则容易使观众感到困惑,从而影响到交际效果。所以,此处的过量信息策略地顺应了物质世界的空间关系。例7中,嘉宾考虑到节目的时间限制,主动提供过量信息解释原因,实现了提高交际效率的语用功能,顺应了物质世界的时间关系。
综上所述,在言语交际中,信息过量现象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可以产生缓解交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推进会话发展、提高交际效率、加强主题、延缓或阻碍会话发展等语用功能;实际上,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语用功能,信息过量的产生和应用都是语言结构选择策略地动态顺应语境相关关系的结果。通过顺应论来解释信息过量现象,将会加深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和研究。
[1]陈新仁.会话信息过量现象的语用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2-133.
[2]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55-61.
[3]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6.
[4]LakoffR.The Limits of Politeness:Therapeutic and Courtroom Discourse[J].Multilingua,1989:101-129.
[5]陈新仁.信息过量与会话发展[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8.
[6]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徐章宏,李冰.法庭应答语信息过量的顺应性研究[J].外语研究,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