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机场非航业务发展探究
张婷,白钊,杨柳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机场工程与运输管理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
摘要:非航空性业务收入作为机场营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机场的盈利水平、促进机场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国内典型机场进行调查问卷获取非航业务相关数据,分析其当前非航业务类型,总结出我国机场非航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机场非航业务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非航业务;机场管理;发展路径
一、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界定及发展现状
国际民航协会(IATA)对机场的定义是可供飞机安全起降、滑行、停放、维修及为旅客货物运输提供良好服务和实施飞行保障的场所。通常我们将飞机起降、旅客过港以及机场地面服务等业务划为航空性业务。非航空性业务(简称“非航业务”)是与航空性业务相对而言的,除去航空性业务之外,即机场与航空运输不直接相关的业务,均称之为非航空性业务,主要包括餐饮、零售、租赁、广告、酒店、休闲娱乐、购物中心等[1]。
虽然我国机场非航业务收入在不断增长,但是非航收入占比与国外先进机场相比还有待提高。全球机场非航收入占比为50%,国外先进机场非航收入已经超过航空性收入,成为机场主要收入来源,而我国机场平均非航收入占比仅为33%,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国内许多机场在管理上借鉴国际先进机场发展非航业务的成功经验,通过机场特许经营的方式,逐步由经营型机场向管理型机场转型[2],也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在管理水平、服务理念上,与国际先进机场还存在很大差距。随着客流量的增加,机场非航业务收入将会有可观的增长空间,大力发展非航业务已经成为全球机场发展的共同趋势。目前我国机场非航收入还相当有限,但从长期趋势来看,机场的非航收入占比将不断提高。
二、国内四个典型机场非航业务发展分析
由于机场自身条件及发展模式的不同,各机场的非航业务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本文依据机场类型及机场整体运营情况,结合2013年机场吞吐量大小,选取4个典型机场对其非航业务类型进行分析。
2013年丽江三义机场非航业务收入5199.2万元,主要来自航空地面代理和广告及现场展示。丽江三义机场依托丽江丰富的旅游资源,努力发展精品旅游业务,不定期的举行航空市场推介会,拓展航空旅游市场,机场在加密国内航线的同时,不断扩展国际航线。截止2013年,丽江三义机场有香港和台北两条地区航线,曼谷、首尔两条国际直航航线,以及丽江到新加坡的包机航线,航线的增加为大量旅客去丽江提供了条件,为机场非航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机场在开拓航线的同时,还扩大机场营业面积,为旅客提供更全面、更现代化的服务。
像丽江这种机场吞吐量多在500万以下的旅游型机场,机场收入主要是以航空性业务为主,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处于从属地位,业务类型主要是零售、广告为主的传统非航业务。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类机场中有些地区城市经济指标不是很高,但入境旅游人数很高,如井冈山、大理机场旅客吞吐量不是很高,但旅客吞吐量增长率很高,说明这些机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机场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开拓新型航线,吸引潜在客源。
如图1所示,2013年海口美兰国际机场非航业务收入3.267亿元,相比2012年增长12.55%,非航收入占比43%,再次超过四成。其中,特许经营收入占非航收入的49%。海口美兰机场非航业务收入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离岛免税店在美兰机场的特许经营,离岛免税店营业区域的扩大、免税商品种类的增加使其销售收入大幅增长,2013年美兰机场离岛免税特许经营收入为9178万元,免税面积已达4922平方米,开放21种免税商品品种,吸引了众多国际一、二线机场品牌商进驻销售免税商品。
图1 2013年海口美兰机场收入构成
对于省会机场以及副省级城市所在机场,机场吞吐量在1000万~2000万之间,拥有相对稳定的客源,机场航空性业务的发展水平较高。相对于小型机场,该类机场在非航业务配套设施上更加齐全,为旅客提供的服务更加完善,更能满足旅客的各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为旅客非航消费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杭州萧山机场2013年非航业务收入10.42亿元,非航收入占比达到52%,自机场通航运营以来首次过半。其中,商业餐饮租赁收入为非航收入主要来源,占非航总收入的63%(见图2)。作为国内第一家国有控股、对外合资的机场,杭州萧山机场在管理上吸取香港机场经验和先进经营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逐渐将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实行特许经营,使外包的经营性业务更加商业化,杭州机场通过对其下属5家公司实行授权独立经营,通过机制创新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细分客户市场,非航收入大幅提高。
图2 2013年杭州萧山机场非航收入构成
杭州萧山机场作为国内大型枢纽机场,机场旅客吞吐量在国内已处于较高水平,外延式增长(即航空流量的增加)空间较小。机场可以抓住机场由于人流和物流集聚而带来的商业机会,统一规划商铺,形成规模效应,加大机场内的商业经营和设施外包力度。
从综合机场非航业务的总收入和收入占比情况看,在北上广三大机场中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是在该方面发展较好的机场。浦东机场非航业务收入迅速增长首先得益于其枢纽机场的位置,浦东机场具有旅客吞吐量大、国际航线集中、人流物流集中的优势。这意味着有大量的航班在此中转、停留,为非航收入增加提供了良好条件。
如图3所示,2013年浦东机场非航收入占比45%,商业餐饮租赁在非航收入中比重最大,约为67%,是机场非航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免税业务是主力。目前,浦东机场的商业零售业务模式为“保底租金+收入分成”,而免税业务已经进入可收入分成的阶段,是商业零售收入的主要贡献者。日上免税行作为浦东机场的免税业务经销商,在T1、T2航站楼设有出境和入境免税店,销售服饰、化妆品、烟酒、箱包等种类繁多的免税商品。良好的购物环境,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和人性化的服务,吸引了大量旅客在此购物,大大提高了机场非航收入。
图3 2013上海浦东机场收入构成
近几年浦东机场逐渐重视非航业务的发展,非航收入不断增加,但是其规模仍然和国际先进机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尽管浦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很高,但是国际旅客的占比却很低,远远小于迪拜、伦敦等国际中转枢纽机场。机场航站楼的商业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占航站楼比重的3.8%,即使与国内主要的枢纽机场相比,浦东机场的航站楼商业面积占比也偏低。不仅浦东机场如此,广州白云机场、首都国际机场在旅客结构和航站楼面积方面和国际先进机场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
三、我国机场非航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机场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非航业务发展取得了一定规模,不过近几年增速有所缓慢。通过对国内典型机场非航业务的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机场非航业务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非航业务观念不明确
目前国内大多数机场,尤其是一些地区机场市场意识淡薄,对非航业务收入的利润规模认识不足,将精力全部投入到机场日常运营的管理中,而忽略了机场商业开发。部分机场意识到了非航业务发展的重要性,但非航业务类型较为单一,如丽江机场主要是以传统业务类型为主。
2. 非航业务类型杂而不精
例如萧山机场业务类型相对种类较多但总体呈现出一种杂而不精的现象,表现为机场非航业务种类繁多,各个业务单独发展,呈散点式,而除了商业零售外,其他业务发展都不尽理想,商铺承租方也多为零散商户,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3. 机场经营管理经验缺乏
上海浦东这类机场非航业务发展相对成熟,已形成规模效应。但很大一部分商业和相关业务由机场或关联企业经营,相对缺乏专业管理经验,对机场商铺规划不合理,航站楼商业面积占比整体较小。许多国内大型机场从设计时较少考虑非航业务发展方面,更多考虑的是机场的外观形象,商业开发滞后,后期只能通过航站楼二次规划调整才能达到既定目标,缺乏对机场商业设施和商业开发的整体战略。
四、我国机场非航业务发展路径
影响机场非航业务收入的因素颇多,旅客吞吐量、航站楼面积大小、机场运营效率、机场旅客构成等都会对机场非航业务的收入产生一定影响[3]。我国机场非航业务在不断发展,但是还不够完善,针对目前国内机场非航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发展方向。
机场的消费者主要是旅客,吞吐量增加了,非航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利用。支线机场旅客吞吐量较低,具有发展潜力的机场可以结合自己的区位特点,增加运力,积极开拓航线,挖掘潜在客源[4]。机场非航业务收入与旅客结构具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商业零售的收入与国际客流量密切相关。因为国际中转旅客在航站楼内逗留时间较长,消费可能性比较大。目前我国枢纽机场尽管旅客吞吐量都很高,但是国际旅客的占比却很低,远远小于国际枢纽机场,对于旅客吞吐量较高的机场可以适当增加国际以及港澳台航线。
除此之外,机场航站楼商业面积占比是影响机场非航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香港机场商业面积为7.8万平方米,占航站楼面积的11%;伦敦机场的商业面积也达到了7万平方米,占航站楼面积的比重达到了10%;而上海浦东机场的商业面积仅约3万平方米。可见我国枢纽机场航站楼商业面积与国际先进机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事实上,浦东机场的商业区面积与设计规划相比,仅占了60%左右,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多数枢纽机场航站楼的商业面积还可以进一步设计规划。
传统非航业务是指以餐饮、零售、广告、便利业务为主的商业销售,也是目前国内各大枢纽机场非航业务的核心和主要增长点[5]。巩固机场传统非航业务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三条:合理规划机场商业空间、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提供人性化的商业零售服务。
不少大型枢纽机场和区域枢纽机场已具备一定建设航空城基础,这些机场可以借鉴国外建设航空城的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打造有自身特色的航空城,扩大机场本身的地域范围,并将机场的业务进行延伸,使机场成为集品牌消费、时尚消费、特色消费和体验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消费场所。以首都国际机场为例,其周边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可以结合北京地区的产业结构,依托航空资源发展商务、酒店、娱乐设施等多种新型非航业务[6]。
特许经营是机场从“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提升机场管理效益的有效措施。各机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于不同的经营项目,可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7]。对特许经营费的收取,可采用固定租金、固定租金+提成、变动租金等不同形式,以实现双赢。例如厦门机场对不同业务类型采取了不同的特许方式:对航空配餐、免税店,采用变特许经营为股份的方式,与专业外资企业成立机场控股合资子公司;对候机楼内商业项目、机场巴士采用直接转让特许权的方式[8]。在特许经营收费上,对免税店按旅客吞吐量提取收费比例,对机场巴士实行固定租金,对商业零售则实行固定租金+收入提成等[9]。
对于具有特殊区位的机场,必须准确定位,结合自身优势,合理选择管理和经营方式,建立良好的非航业务运行机制[10]。例如新疆地理位置特殊,进出疆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选飞机,而这里又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大批游客主要选择飞机进疆,由于疆内其他机场和疆外直达航线较少,大多数旅客均需要到地窝堡机场才能出疆,这就为机场增加了大量客源,为其非航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相关机场应借助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打造机场独有优势产业,带动其他非航业务的发展,如旅游型城市的机场可以发挥其在旅游服务、特色产品方面的优势,从而拉动机场消费。
五、结语
国内机场航空业务竞争日益激烈,航空性收入提升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各机场对非航业务逐渐重视,不断探寻机场发展非航业务的可行路径。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典型机场非航业务发展数据,对其业务类型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国内机场发展非航业务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建议,为我国机场探索非航业务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由于机场非航业务相关数据较难获取,本文只选取了四个典型机场的非航业务类型进行分析,因此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周凯.机场集团非航产业发展研究:以云南机场集团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3):167-172.
[2] 任新惠,唐少勇,苏欣.基于管理型机场的机场非航业务发展路径[J].综合运输,2013(11):54-58.
[3] 廖颖新.浅析机场的非航空性收入[J].财经界(学术版),2012(11):88-89.
[4] 陈晶晶,王晓华.非航收入提升之道[J].中国民用航空,2014(7):25-26.
[5] 文静.论机场非航空性业务[J].统计与管理,2014(2):138-139.
[6] 李雪娇.探究中国国内机场如何进行商业规划[J].空运商务,2013(9):31-34.
[7] 杨波.管理型机场视角下的机场非航业务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视野,2014(15):428.
[8] 陈力畅,崔怿.关于我国大中型机场特许经营模式选择探讨[J].空运商务,2014(9):43-47,54.
[9] 顾民.机场非航业务经济性辨析[J].创造,2013(7):82-83.
[10] 万洁.国内机场非航业务浅析[J].江苏航空,2015(2):16-18.
Exploring the Non-aviation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irports
ZHANGTing,BAIZhao,YANGLiu
(College of Airport Engineering & Traffic Management,Civi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Guanghan 618307,China)
Abstract:Non-aviation business income,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irport business income,is greatly significant to improve the profit level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irports.The paper investigates and studies non-aviation business in domestic typical airports,analyzes the current non-aviation business types,then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on-aviation business in China,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Key words:non-aviation business;airport management;development path
中图分类号:F56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33(2015)06-0044-04
作者简介:张婷(1988-),女,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航空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X2014-44)
收稿日期:201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