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的创新精神与意境美

2015-02-21 10:25丁尔丁
关键词:山水画中国画意境

丁尔丁

论中国画的创新精神与意境美

丁尔丁

在中国画创作上,应以文化背景为基础,发挥本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与外来优秀文化相结合,取长补短,共同推进世界文化繁荣。通过对中国画表现手法、传统文化影响等探讨,阐述了中国画的自身特点与意境美。

中国画;创新精神;意境美

近一百年,中国画的发展是在寻求“创新”和“变革”的呼喊浪潮中走过的。客观地看,“创新”分两类:一类是内在型的,即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因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技能的提高而自觉探索所形成的必然结果;另一类是外在型的,是在外界“创新”的影响下,艺术家潜移默化地随着艺术浪潮把“革新”作为自己的创作目的而画画,这种状况在当今的中国画坛显得尤为显著。

一、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与中国画创新的碰撞

随着西方现代艺术及思潮大量涌入中国,一场以中西艺术融合为时代特征的,旨在促进中国文化复兴的新艺术运动席卷中国画坛。当时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如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方人定等人均主张“中西合璧”。徐悲鸿、蒋兆和在美术创作上坚定不移地走现实主义绘画道路,认定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极少的传统技法来塑造形象,创作出的《愚公移山》《九方皋》代表着当时中西画糅合的最高成就,但因过分注重素描,着力于刻画物体的真实性,往往却减弱了艺术的感染力。在观念上有所领悟的当推林风眠,其人物画多以“中”为主,着重墨线上的变化;山水画则以“西”为主,着重透视或明暗的变化,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1]201。但从其后期作品来看,显然又陷入于纯构造形式,在中国画意念上逐渐淡薄。从这一时期中国画革新的实践看,真正取得的成效并不大。

中国画创作成长过程中有过辉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然而,也出现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怪现象,一方面追求所谓的“创新”,与传统割裂,证明自己是现代人,画的是现代中国画。可以说,是求新不求好,追求开拓的意义而不辨品质高下。绘画也是一种语言,作品要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或观念,不能追求时髦,画现代人,穿着现代服装,带着时髦的口罩就是现代中国画。另一方面是相对于那些工整秀丽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而言的,常常打破常规,把宣纸弄得皱巴巴的,或者作画者另辟蹊径在纸巾上、报纸上或废弃的包装纸上即兴创作,内容或叛逆或诙谐或自嘲,形式不无定法,有的看上去甚至像孩子的随性涂鸦。浓重粗野这种绘画风格大多出自情感丰富、性格外露的画家之手,如明代的徐渭,清代的石涛、朱耷等人。但石涛等人的作品中看似随意的笔触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情感,还有着深厚的笔墨思想内涵。而当下有些浓重粗野画风的山水画人往往有这情感,却无笔墨内涵,营造画面气韵格法的能力,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2]166。近年来,我们不断地在报刊、电视上闻道“某某拍卖行又拍出1.6亿、4.255亿天价”等等,不断刷新着成交记录,艺术市场的繁荣与喧哗,使人们产生错觉,认为凡是贴上“当代艺术”的标签,便可在国内各大展览上畅通无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的进一步推进,我们不能否定西方的经济发达,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但这却不代表我们的文化比他们逊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依然矗立于世界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远远高于西方的“发达”国家。文化艺术是精神的产物,在艺术创作上,不能随大流、一切以西方为标准,盲目地跟着人家后面跑,哗众取宠,应以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发挥本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与外来优秀文化相结合,取长补短,共同推进世界文化繁荣。古人云:画贵有静气。绘画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应该和说话一样,重平淡温和、温文尔雅。若笔墨一味地浓重粗野,锋芒毕露,那就和大声喊叫没有区别。在中国绘画史上,例如徐渭、朱耷、石涛等等,大多都是性格豪放洒脱之人,擅长写意花鸟,这些人的思想情感丰富,深厚的笔墨功力,看似随意的涂抹作品中却透露出独特的内涵意境。然而当代绘画中墨色浓重、浮躁浅薄,不见笔墨、只重形式的构成,如果不在笔墨技法、文学修养上研究学习,怎么能有“内涵”意境之美呢。

二、中国画的艺术品性与意境美

目前,当代中国画特点,我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重情感,无笔无墨,认为绘画只是一种画家通过作品表达出丰富情感的绘画形式,无需技法,无需功底,只顾情感的宣泄;第二,重技法,感情的表达甚少。古人学画重师古,强调“一树一石,皆有原本”,在仿古中试图创建出一种完美的图式风范。突出代表如清代“四王”,继承董学,创建了一种有别于自然山水的理念模式,使得从学者不计其数以致流传至今;第三,笔墨和情感相结合,这类画家通常是科班出身,有着很好的绘画功底,全面的绘画技法,再加上真情的流露,往往更容易创作出高质量的绘画作品,代表人物如阮荣春,提出三气:“正气”是画家心灵素养的集中表露,“文气”反映出作者的文化修养程度,即山水画的内功,“静气”作画时强调将自己的“心”置于画中,“心随云泉走”上善至水。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艺术学范畴,在古代大量的文论和画论中有众多学者对其都有充分的论述,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其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的意境说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那么,什么叫做“意境”呢?在艺术中,所谓“意境”,即是情与景的交融,并且在创造主体与欣赏主体双向审美交流体验中,直趋生活的本真与终极感悟[3]87。为了创作出为人民大众所喜爱的优秀艺术作品,艺术家需要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对象之中,使其成为一种客观化的情感,即移情于物、托物抒情,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的“意境”。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画的“意境”不仅仅只是情与景的融合,而且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以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交融,充分体现出艺术家的主体性功能。

对于中国画的意境追求,这要求艺术家把他在生活中体验到的真情实感通过艺术语言转化为作品中的“意境”,获得可传达的普遍性,让读者的联想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与境谐”“韵味无穷”等独特的审美特征与创造中国画意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很好地在主体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架起了桥梁。

三、中国画创新精神的传承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最柔弱的朝代,使得宋人在感情上总是怏怏不快的。在北宋时疆域比辽大,而且还有“祖宗”遗留下来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不快情绪虽偶尔有流露却还是可以忍受的。但到了南宋,大片国土沦入金人之手,皇帝被金人捉去,文化财产也被一抢而空,仅剩下的半壁江山摇摇欲坠于风雨之中。面对于此宋人自然是心积无穷遗恨,悲愤难以自掩,而这样的一种情绪则恰恰孕育出了南宋刚猛宣泄的院画风气。

院体画风首开于李唐之手,其后有萧照、刘松年等人。李唐的山水画有两种不同的风格,前期作品主要反映了他的“崇古”思想,而后期的作品则主要体现了他的“独创”精神,其主要以后期的画为主。代表作《清溪渔隐图》,在构图上只截取景物中的一小段,这样的画法以有限的笔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留给观者以无穷的回味[4]63。整幅画面宁静悠远,表现出作者的怡然自得和河畔浓荫的幽湿凉爽。宋代山水画的突出代表人物要非马远莫属了。马远出生于官宦之家,善画人物、花鸟,山水最甚,代表作有《踏歌图》。此图描绘的是阳春时节几个喝醉的老人,于田垄西桥间踏歌而行。这幅作品因以山水为主,所以画中人物画得很小,背景占去大幅画面。用笔上,以刚劲凶猛的大斧劈皴擦出远峰,近石随意用笔,反映出马远技法的熟练与表现上的自信。之后,再加以浓重墨色,使山石具有坚实的质感和立体感,同时,他又运用浓墨劲毫简洁地画出远处峰峦,拉开了远景与近景的距离,使得山石峰峦远近分明,疏密有致。画面没有浑厚沉重之感,只有空灵自在之美。与李唐山水画相似,马远善于在山水中将人物情节与山水有机结合起来,赋予静穆自然以生命的活力,使画面更具感染力。使观者既为山水所醉,又为人物的情节所感动。而此时的山水已不是纯自然的景物,而是融进了人的精神的存在,这是画,是景,是诗,亦是情。

宋代扬文抑武,经济和文化比较繁荣,虽然屡受屈辱,但总体上局势太平,为中国画的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条件。两宋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第一座高峰,随着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至元代出现了以抒情写意,直指人物内心描绘为最高准则的审美意境,同时还达到了中国文人画的最高峰。在刻画物象中,不再强调客观物体的精准求实,而把“逸笔草草”,独抒性灵作为自己的创作准则。究其缘由,元朝由蒙古族建立,本身是一个相对落后野蛮的民族,在文化上担心被汉化,因此采取了极端的民族歧视政策。一个显著的标志是取消了历来古代士人为通过考试这种途径来实现抱负的科举制,并把原先属于南宋统治下的人民归入社会最下层的“南人”,备受压迫[5]21。于是士人们在“进”不能兼济天下时,便自由地“退”隐居起来以求独善其身,并努力寻求自身内心的寄托与宽慰。而且,当文人们的社会地位变得越是低下,他们越是要把自己与世俗区分开来,为显示出自己的脱俗和清高,所以“逸笔草草”之说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追捧。

元代的山水画以“元四家”为代表,他们之中,或是仕途踌躇的士大夫,像黄公望、王蒙,或是倦于涉世的文人,像倪瓒、吴镇,他们的境遇基本相似,审美趣味也无不相同。同时,他们几乎同样都是不问世事的高隐之士。四家的山水画有他们的共性,但亦有差别。黄公望,深通经史,工诗善书,擅画山水,为“元四家”之首。其作品萧散松秀中显出豪迈遒劲的韵致,最能体现元代文人山水画风格。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图》,此图分两段分别藏于浙江博物馆和台湾故宫博物院。描绘的是富春江两岸初秋之景,其作品对后世影响极为巨大,明清两代无一不是以其为学习典范。倪瓒,人称“倪高士”,他的画被称为“高士”的“逸格”,为后世文人士大夫所仰慕,甚至以家中有无倪瓒的画定雅俗,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代表作《渔庄秋霁图》,全图分为近、中、远这三景,自题诗:“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近处陂陀树木,远山伏卧,中间大片汪洋湖水,意境清幽荒寒,一片萧索孤寂之情。在一定意义上,倪瓒可谓是山水画史上高逸灵动一路画风的最高峰。吴镇,号梅花道人,今浙江人。吴镇善使秃笔中锋,所以画面以深厚沉重见长。其山水画法与其他三大家相比有着独特的个性。吴镇喜作渔夫题材,代表作有《渔父图》。通幅作品宁静悠远,尽得湖山清旷之致,以寄托他避世隐逸的情思。王蒙,号黄鹤山樵。王蒙的画以气势雄伟的高远深远的构图见长,与倪瓒的平原通俗是成对比。其山水画面貌不一,技法丰富,但基本上用“解锁”、“牛毛”两种皴法[6]220。代表作《清卞隐居图》,该图前景作土坡、松林,中景土丘,远景为山,气势磅礴,连绵不绝。部分树叶用焦墨破笔点擦,山石树木繁密而层次分明,气势充沛,格调浑厚而秀逸。

“元四家”的画萧疏简远,平淡天真,主要是在描绘画家内心的情感世界。他们因元统治者的野蛮政策,或无助、或凄凉、或苦闷,他们以画写心、写感情,代表着中国山水画意境美发展的又一座高峰,和中国文人画的鼎盛时期。

总之,为了创作出符合本民族传统的优秀中国画作品,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中国画的创新精神,即“意境”之美是保障艺术稳健发展的重要策略。中国画追求笔墨内涵和意境,纵观古代中国绘画,唐代富丽堂皇、宋代刚劲凶猛、元代放逸空明、明清典雅甜俗。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意境风貌,在力求创新、变革的当代中国,我们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中国画有其特有的人文精神,我们也应找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意境风貌。绘画没有捷径,我们应努力在笔墨、文化修养、眼界上下功夫,处理好“技”与“艺”的关系,不断探索,相信我们会很快找到属于我们时代的中国画创新之路。

[1]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4]徐书成.中国画之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5]宗白华.意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陈传席.中国画山文化[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编辑:张齐)

J20

A

1673-1999(2015)05-0085-03

丁尔丁(1977-),女,皖西学院(安徽六安237012)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2015-01-18

猜你喜欢
山水画中国画意境
中国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