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向度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以常州地区高校为例

2015-02-21 17:22宗彩娥李昊远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大学生

宗彩娥,李昊远

(1.常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常州213164;2.常州大学 怀德学院,江苏 常州213016;3.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

一、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概述及两者关系

(一)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开始于人类社会的早期,但其概念的形成并非自发的,经历了较长的一个过程。最早引入“社会支持”概念并逐步进行研究的是精神病学学科。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开始广泛研究“社会支持”。由于研究社会支持的学者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他们对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也因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差异而不同,这赋予了社会支持不同的理论内涵。

在目前较早的文献中,对社会支持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客观支持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是人们赖以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家庭、朋友及社会机构的汇总,涵盖物质上直接的援助,社会网络的支持及团体关系的参与等。主观支持则是个体在情感方面获得的支持,表现为个体被社会尊重、支持与理解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及满意程度[1]。二是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群体的支持。这是根据社会支持群体的来源不同进行分类的。三是积极支持与消极支持。积极支持能给人以正能量,利于事情的顺利开展,促使人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促进人们之间建立良好的交互关系;而消极支持容易导致人们产生消极的情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维度多元,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不同的学科角度都有相关的论述与研究。但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主观幸福感”己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专属术语。目前,国内外的心理学专家在“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上依旧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但大多数的研究学者还是比较倾向采用迪纳(Diener,1984)提出的概念,即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整体的评价[2]。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生活质量方面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了主体的适应性与社会性。

自20世纪60年代主观幸福感研究兴起以来,与之相关的文献迅速增长,研究的领域渐广。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对幸福感的研究迅猛增长。从国家到社会、政界到学界、政府到民间,幸福感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他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3],再一次掀起了各界研究幸福的热潮。目前,学界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主观幸福感展开研究:一是从生活质量角度方面开展研究;二是从心理健康角度方面进行研究[4]。

(三)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21世纪开始,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学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重视,受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心理学家开始更多的关注人们正常的、积极的、健康的心理与行为,开始对主观幸福感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随着对主观幸福感研究地不断深入,人们对社会支持的关注点发生了较大的转移,由原来社会支持与外部身体机能方面关系的研究,转为向内关注个体主观幸福感。这些研究认为,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其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比较高,且更容易获得积极的情感。Weiss(1974)研究发现,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种类越多,其主观幸福感越高[5]。Kahn和Antonucci(1980)的研究指出,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6]而我国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结果也与国外的研究相一致。如严标宾等人对大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研究[7]、王大华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等都得到了相同的结论[8]。国内外的研究均显示,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维度。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拥有较多正向社会支持的个体,他们会产生丰富的主观幸福感体验;而反向的社会支持则会降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学生认知世界、形成基本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阶段,他们的心理逐渐趋于成熟,如果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高,将会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的形成。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主宰他们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机制构建。在学校层面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被试者。大学生样本取自常州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共有342人。其中,从性别角度看,男性162人,女性180人;从家庭背景来看,来自农村的187人,来自城镇的155人;从年级上看,大一77人,大二70人,大三173人,大四22人;从学科角度来看,文科176人、理科54人、工科112人。

(二)研究工具

1.采用段建华(1996)修订的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设计的《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Fazio,1977)量表的中文版《总体幸福感量表》测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2.采用肖水源(1986)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量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情况。

(三)研究方法

1.收集资料方法、资料分析方法。

2.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与分析在SPSS11.0统计软件包上完成。

三、研究结果

经检验,本问卷整体及各分问卷方差齐。幸福感问卷信度的Alpha系数为0.869 4,社会支持问卷信度的Alpha系数为0.747 9,问卷总体信度的Alpha系数为0.821 7。表明被试作答稳定。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家庭背景、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专业、生活费使用情况等的大学生在幸福感上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这些因素不能够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对其幸福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说明如果增加并增强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将能够提升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积极情感及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减少其消极情感的产生。

通过对不同性别、家庭背景、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专业、生活费使用情况的被试幸福感差异的t检验后发现:

1.性别与幸福感

男性大学生的幸福感平均水平为74.39,女性为75.67,t值为-1.07,p=0.29(p>0.05)。说明女性大学生与男性大学生的幸福感差异不明显,女性大学生比男性大学生的幸福感略高。

2.家庭与幸福感

农村大学生的幸福感平均水平为75.37,城镇大学生的幸福感平均水平为74.58,t值为0.66,p=0.51(p>0.05)。说明在家庭背景上,来自农村与城镇大学生的幸福感差异性非常小,农村大学生比城镇大学生的幸福感略高一点,两者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与前人做的相关研究相一致。

3.独生子女与幸福感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幸福感平均水平为75.82,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幸福感平均水平为74.25,t值为1.30,p=0.19(p>0.05)。说明是否独生子女,对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的差异。

4.年级与幸福感

大一学生的幸福感平均水平为74.07,大二学生的幸福感平均水平为75.97,大三学生的幸福感平均水平为75.29,大四学生的幸福感水平为73.68。四个年级学生的幸福感差异不显著,但其中二年级大学生的幸福感比其他年级的略高一些。四年级与一年级的幸福感水平略低,尤其是四年级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最低。

5.专业与幸福感

文科、理科、工科大学生的幸福感平均水平分别为75.95、72.78、74.78,F值为1.75,p=0.18(p>0.05)。说明三个专业的幸福感差异并不显著,但数据比较可以发现,理科学生的幸福感水平相对于其他两个专业来看,幸福感水平最低。

6.生活费与幸福感

每个月生活费使用为800元及以下的大学生的幸福感平均水平为73.38,每个月生活费有800-1200元的大学生的幸福感平均水平为75.35,而拥有1200元及以上生活费的大学生的幸福感平均水平为74.11,F值为0.63,p=0.57(p>0.05)。说明幸福感在不同生活费使用情况学生上差异不显著。但生活费使用较低的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最低。

7.社会支持与幸福感的相关

通过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对其幸福感的回归分析发现,R2=0.07,B=0.43,SE=0.09,β=0.26,p=0.00。这说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情况对于其幸福感具有较高的预测性。

四、分析与探讨

本研究中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主要用于测量个体社会关系的三个维度。其中1、3、4、5题是主观支持方面的项目,2、6、7题是客观支持方面的三项问题,8、9、10题是对支持的利用度所设置的问题。问题中所涉及个体的社会关系有家人、朋友、老师、邻居、同学、帮助关心来源、烦恼倾诉对象等。从研究结果来看,虽然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基本相似,但深入观察,大学生在实际中获得的社会支持的强度、有效度、紧密度及他们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却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些主观幸福感较强的学生能与人相处融洽,能充分有效的整合、利用周边资源,他们亦能主动给予他人关心与帮助。而那些主观幸福感较低的学生,往往人际关系较差,不能积极主动的利用社会支持。这再次印证了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密切关系;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拥有的社会支持越多,主观幸福感越强,反之则越少。

通过对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问卷调查发现,常州地区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认同度较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较好,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但也存在觉得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一部分学生,他们的主观幸福感较低。当代大学生的幸福目标取向趋于多元化,在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出现了层次和程度上的差异,学生的总体幸福状况令人担忧。

五、结语

本研究表明,正向的社会支持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反向的社会支持则易于消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因此,高校应该强化服务育人的意识,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功能,积极建构交流实践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注重对学生的幸福教育[9];以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化平台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校应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以两位指导老师(辅导员、心理指导师),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功能(心理支持、心理互助),开展四类讲座(适应性教育讲座、人际交往讲座、团体辅导活动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给予学生良好的社会支持。

(二)构建校园社会实践服务平台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学校充分发掘种类丰富、范围广泛、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在校学生创设各类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成长,强韧性格,学会独立,引导学生与外界形成良好的交互关系。

(三)构建信息共享交流平台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如建立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家庭、学生与社会、学校与社会等信息共享交流平台,促进各类资源的整合,加强良性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四)构建大学生成长发展指导平台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引导学生制定成长成才计划,加强学校跟进式的教育、一对一导师制的指导,积极地关注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面临困惑,进行人生的重大选择时给予支持与帮助,强化积极的社会支持功能,完善社会支持系统[10],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1]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1987(1):184-187.

[2]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al Bulletin,1984(3):542-575.

[3]中宣部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202.

[4]严标宾.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5]Weiss R.T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In:Rubin Z,ed.Doing unto other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74:17-26.

[6]Kahn R L,Antonucci TC.Convoys over the life course:Attachment,roles,and social su-port.In:Baltes P B,Brim O G,eds.Life 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0(3):253-286.

[7]严标宾,郑雪,邱林.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3(4):22-28.

[8]吴玉峰,俞亚萍.在线游戏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关联度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124-127.

[9]苗元江,余嘉元.大学生幸福感调查与研究[J].青少年研究,2003(1):56-60.

[10]徐斌,王永利.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的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0-103.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大学生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大学生之歌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幸福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