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磊,杨菊英,王 晨,杨运旗
病例 男,76 岁,因"咳嗽、咳痰20+年,加重2 d",于2014 年12 月16 日入院。 查体:BP 126/86 mmHg,痴呆状,咽反射迟钝,桶状胸,双肺底少许湿啰音;心率118 次/min,律齐,无病理性杂音。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105 次/min),肺型P 波,V1~5均呈rS 型, Ⅰ、aVL 导联ST 段下移0.03~0.05 mV,T 波倒置。 胸部CT: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征象。 头颅CT:双侧半卵圆中心区腔隙性脑梗死,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血常规:WBC 9.97×109/L,NE 81.9%,Hb 128 g/L。 心 肌 酶:CK 615.0 U/L,CK-MB 20.0 U/L,CTnI 1.25 ng/ml。 入院诊断:(1)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2) 肺源性心脏病;(3)脑动脉硬化症并血管性痴呆。予氧疗、抗感染等治疗。 于12 月17 日19:30 喂水时发生剧烈呛咳,呼吸急促、意识模糊。 查体:T 38.3 ℃,R 29 次/min,BP 220/130 mmHg,心率150 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140 次/min),V1~5呈QS 型、ST 段上斜型抬高0.1~0.25 mV;急诊心肌酶谱:CK 361.0 U/L,CK-MB 22.0 U/L、CTnI 1.36 ng/ml;SaO2(85~88)%。 考虑急性冠脉综合征,即予扩冠、抗凝、抗血小板、控制血压及心率等处理。 动态观察心电图V1~5ST 段逐渐降至等电位线,T 波逐渐变为低平、倒置(冠状T)而后直立,QS 波消失,r 波复现;5 d 后心电图完全恢复至入院时图形; 动态监测CK、CK-MB 及CTnI 未见明显增高;2 w 后病情稳定出院并随访。
讨论 Gross 等[1]首先提出心肌顿抑概念,并定义为严重心肌缺血所导致的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的丧失。此时心肌细胞尚未坏死,但心肌细胞电活动静止,当供血恢复后上述改变消失。 以往报道中对ST 段抬高形态学特征尚无定论,仍以一过性Q 波作为心肌顿抑心电图主要特征[2]。本例心电图V1~5导联QS 波及ST 段、T 波动态演变酷似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演变规律,但由于缺乏心肌酶谱改变特点,且5 d 内完全恢复为原心电图征象,不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病理修复过程,故考虑为广泛前壁透壁性心肌顿抑。
导致V1~5ST 段抬高、Q 波及T 波演变原因,可能为呛咳导致左冠脉前降支痉挛或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而发生急性严重血流障碍,左室广泛前壁心肌透壁性缺血、顿抑、损伤,面向缺血区域心电图导联ST 段出现异常抬高;顿抑心肌电"惰性化"、传导延迟和QRS 除极向量改变,导致R/r波电压降低甚至丢失而出现Q 或QS 波,缺血改善或消失后数天内消失,即所谓"一过性Q 波"[3]。 当前降支供血恢复后,心外膜下顿抑心肌血供逐渐改善,抬高ST 段逐渐降至等电位线;但此时心内膜下心肌仍处于严重缺血状态,而出现冠状T 波;顿抑心肌细胞电活动恢复后,QS波随即消失,r 波复现;当心内膜下心肌严重缺血改善后,T 波逐渐变浅、低平、直立,最终心电图恢复至原有图形。
笔者认为, 尽管病理性Q 波与急性心肌梗死密切相关,但在无心肌损伤标记物异常的情况下,一过性Q 波和ST 段演变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心肌梗死所致。 一过性Q波虽然为诊断心肌顿抑心电图的重要依据,但ST 段上斜型抬高也应视为心肌顿抑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两者结合可能对心肌顿抑的早期诊断更具临床价值。由于心肌酶谱检测结果较心电图检查相对滞后,加之此类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高危人群,因此,准确识别心肌顿抑心电图特征成为采取相应措施挽救濒危心肌、防止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重要环节。
[1] Gross H, Rubin IL, Laufer H, et al. Transient abnormal Q waves in the dog without myocardial infarction [J].Am J Cardiol,1964,14:669.
[2] 张新超.一过性病理性Q 波是心肌顿抑的心电图特征[J].世界急危重医学杂志,2005,2(5):895-896.
[3] 高东升,董殿阶.临床心血管疾病[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