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研究

2015-02-21 01:40
关键词:全球化价值观民族

邱 勤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作为本世纪文化发展的新模式,文化全球化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看法。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文化冲突导致人们对本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与此同时,文化全球化也正在以同质化的倾向破坏着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如何看待文化全球化对中国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如何在文化冲突中引导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如何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这是我们在文化全球化时代所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文化全球化及其特征

(一)文化全球化的内涵

人们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各持己见。有人认为是一种同一的或单一的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同质化”,这种观点认为“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将变得越来越小”。以萨义德为代表的一部分人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殖民化的过程,文化霸权是文化全球化的表现。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同质化和异质化同时进行的过程,也可以说全球化与个性化(本土化)是共存的。不论何种观点,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已然显现,如何在文化冲突中寻求文化生存之道,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个性是一个挑战。

(二)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1.文化全球化是强势文化扩张的产物

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不同,加之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差异,导致各国文化的强弱不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凭借着本国强势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理所当然地成为强势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和扩张。正如萨义德在 《文化和帝国主义》中谈到:“力量与合法性并存,一种力量存在于直接的统治中,另一种力量存在于文化领域。这两种力量的并存是老牌帝国主义霸权的一个特点。”[1]415当前的文化全球化正是西方国家在冷战后实行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必然结果。西方老牌国家利用文化报刊、学术刊物,甚至快餐文化,影响着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诱导他们尤其是青年一代接受西方的消费文化、实用主义价值观等。

2.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并存的过程

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古已有之,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一直存在。历史和实践证明,文化的发展是各种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相互碰撞中进行的。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我国文化的发展史上可见一斑。在古代,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延续了几个世纪;在近代,“五·四”运动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引发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代,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的入侵让中西方文化又一次产生碰撞,并动摇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

当今的文化全球化,亦是世界各地文化在交流、碰撞中相互影响的过程。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和接触增加,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之间发生猛烈的碰撞与冲突,但文化的冲突不是以强势文化消灭弱势文化为目的和结果的,在文化冲突中,不同的文化在碰撞中交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3.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文化全球化进程

正如互联网技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一样,它同样推动着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人造地球卫星和电视的结盟在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实现了全球传播,扩大了电视的信息传输率和覆盖率。继卫星电视之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又是一次革命性的技术变革,它极大地扩大了全球文化的传播深度和广度,加速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过去高山大河可以将某种文化封闭于某个区域,保护其不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互联网摆脱了自然和社会的藩篱,将各种文化暴露于开放的网络世界中。由于西方国家的技术优势和强势推介,使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网络中也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落后和弱小民族的文化根基,对国民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文化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现状

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在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施加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接近或者一致。认同分为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两种,而文化认同属于群体认同。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简单来讲,就是大学生对本民族主体文化的归属感,是大学生从内心中认可和认同本民族的主体文化,以此为豪,并在行动中支持并自觉弘扬本民族的主体文化。

文化认同虽与政治认同不完全一致,但文化认同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深远。若一个民族对外来文化产生集体的文化认同,则足以瓦解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制度,颠覆一个国家的政权;相反,一个民族对本民族文化产生文化认同,将会极大地提升本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对本国政治统治起到巩固作用。由此可见,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尤其是青年一代对本民族主体文化的认同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一)文化全球化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社会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上层建筑,是对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的直接反应。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形成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又有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之分。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西方国家在输出本国消费文化的同时,也将本国的意识形态输入了别国。文化全球化不仅带来了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而且也伴随着意识形态的碰撞与互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将受到来自世界各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冲击。

西方意识形态的无形渗透和强力推行,在客观上弱化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意识形态终结”思潮和“淡化意识形态”思潮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大学生作为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年一代,极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怀疑,甚至抵抗情绪。

(二)强势文化的扩张冲淡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全球化的过程就是西方强势文化扩张的过程。西方文化由于其经济、政治和军事的绝对优势也强势地侵入中国,在大学生的心目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尤其是以麦当劳快餐文化、好莱坞电影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中国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今的中国大学生是吃着麦当劳汉堡,看着好莱坞电影,听着摇滚音乐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西方文化比其他人更容易接受,甚至已习以为常;而中国的古典音乐、诗词歌赋、传统戏曲等传统文化已被大学生置于历史的垃圾堆中。正如孙洪斌所说:“今天经历的文化全球化道路与百年前的殖民化过程一样,正在趋于破坏各个社会的古老的传统文化,抹杀各民族文化自身的文化特征。”[2]24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将大学生陷于多种文化的混战之中,若不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文化鉴别和文化选择的指导,那么大学生极易对西方文化产生盲目的崇拜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弃,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阻碍着大学生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

西方价值观,尤其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的当代西方主流价值观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西方主流价值观中包含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和多元化等内容,是以自由主义为核心架构的价值观。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大学生对这些西方主流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存在泛化的现象。中国大学生常常认为西方价值观中的自由好,认为自由就是可以不顾他人的利益和自由,完全的放纵和无拘无束;认为西方社会更民主,没有看到中国的民主集中制更符合我国国情;认为西方社会更尊重多元化、更包容,而没有看到西方国家中的多元化只是在边缘地带被允许的多元并存,正如儒家文化永远成不了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一样,其他文化是被排斥于自由主义这个主流价值体系以外的。此外,中国大学生热衷于过万圣节、情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表面上看,这是大学生紧跟潮流的表现,是个人的自由和选择,但从深层次上看,这是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和对西方主流价值观的认可。这无疑是西方社会企图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植入青年心中,腐蚀青年一代的心灵,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之逐渐接受西方主流价值观的一种手段。

三、直面文化全球化,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第一,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随着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入侵,中华传统文化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冲击,如何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竞争力,提升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呢?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明确的解答:“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3]33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了五千多年的发展,内容博大精深。高校应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坚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重点,加强以爱国、修身和处事三个层面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通过第一、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大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二,引导大学生在求同尊异基础上,学会正确的文化鉴别和选择。文化全球化不是文化一体化,也不是文化殖民化,是世界各国文化在相互碰撞和交流中实现融合的过程。文化冲突和碰撞的直接结果是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文化的冲突和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文化全球化给中国大学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如何正确看待和选择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身的健康成长。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面对世界各地文化和价值观的正确态度应是求同尊异,也就是把其他民族文化仅仅看作是一种不同于本民族的文化形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不盲目崇拜,不盲目贬斥,不强行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观念和信仰强加于其他民族。同时,引导大学生在面对文化冲突和碰撞时,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先进的、优秀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什么是落后的、腐朽的、堕落的文化,这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鉴别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化鉴别能力是大学生进行文化选择的前提。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中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准确把握国内外文化的流行趋势和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合理引导大学生的文化行为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大学生在具备一定文化鉴别能力的前提下,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

第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认同。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概括和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任务。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凝练出来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4]在大学生中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凝练符合大学生实际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基于此,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着力凝练“理想、责任、诚信、成才”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前提[5]。其次,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大学生在思想上认同。再次,要营造求真、务实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全面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最后,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开展教育,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社会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锻炼意志品质,体悟人生价值,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主动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孙洪斌.文化全球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5]高巍翔,方虹力.凝练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3).

猜你喜欢
全球化价值观民族
我的价值观
我们的民族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多元民族
全球化陷阱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