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待灸法

2015-02-21 12:42杨丽娥
关键词:灸法艾灸阴阳

杨丽娥

(仰恩大学 思政部,福建 泉州 362014)

法国的哈桑二世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产,并不是储备的大量黄金或外汇,更不是它的地下资源或工业能力,而是人民的健康。”中医养生有利于增强国民健康,“治未病”是中医养生的一条重要原则,强调防患于未然。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如情志养生、生活规律、积极锻炼(如呼吸吐纳、导引等)、食疗、药疗、经络穴位养生(如按摩、器物刺激如针灸、刮痧、磁吸)等。本文以灸法为例,试从哲学的视角浅谈灸法治病养生。

一、从实践的视角看灸法

在马克思墓碑上刻着一句著名的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

(一)实践是灸法的来源

灸法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火是人类最早和最惊人的化学发现。灸法的起源离不开火,当人类知道用火之后,远古先民可能在烤火取暖时,某些疾病(如风湿病)造成的疼痛减轻了,于是发明了灸法。《素问·异法方宜论》认为灸法起源于北方:“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冻冽,其民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灸炳,即灸法。可见,灸法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气候等环境息息相关。

(二)实践是灸法发展的动力

最初用于灸焫的材料是树枝或柴草,后来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艾”在灸焫方面的独特功效。大约在战国前后,艾灸的应用就较为广泛了。经过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生活实践的不断积累和医学家的理论总结,到唐代时,灸学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医科学校也专门设有针灸科,由针博士(古代学官名)教授。

宋代的书中有关于“天灸”或“自灸”的记载,这是不同于艾灸的另类灸法,即利用某些刺激性药物如毛莨叶、芥子泥、斑蝥末、旱莲、蒜泥等贴敷在身体某些部位上,使被覆盖的皮肤发泡、充血或潮红,以此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明代是我国灸法的全盛时期。除传统艾灸外,还出现了桑枝灸、桃枝灸、灯火灸、太乙神针、神针火灸(用桃木棍蘸麻油,点火后吹灭,乘热垫棉纸熨灸)、雷火针(将药物与艾绒混合制成艾卷熏熨)及阳燧灸(利用铜镜集聚日光)。但艾灸仍是明代最传统和常用的灸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35处提及艾灸,如“艾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

清朝中医虽然重针轻灸,灸法逐渐衰弱,但这个时期人们对灸法的认识和应用并没有停止,如吴谦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用歌诀的形式来表述刺灸内容,这便于初学和记诵;吴亦鼎的《神灸经论》、雷丰的《灸法秘传》等都是宝贵的经验总结。

近代随着电的发明和使用,出现了电热灸。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中医院设立针灸科,部分中医学院专设了针灸系,这促进了我国灸法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从上述灸法的发展历史看,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发展建立起来的,而每一代人在材料和方法上的不断推陈出新,才使得灸法经久不息。当然,这种方法还属于经验总结,要想上升为一种科学理论,则有待于灸法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和论证。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笔者对艾灸的疗效有切身体会。2011年3月,笔者开始艾灸膻中、中脘、神阙(即肚脐)、关元、肩髃穴、曲池、合谷、后溪、孔最、足三里、太冲、涌泉等穴各3分钟左右,同时喝“一点红”的草药水,断断续续坚持约3个月,意外发现左大腿外侧凸起的伤疤(有27年之久)变平了。艾灸和草药水都起了作用。“一点红”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从此以后,笔者经常艾灸,身体出现的一些不适都可以通过它来解决。同时,艾灸也治好了笔者一位朋友的脚伤,这也加深了我对艾灸疗法的信赖。2012年4月中旬,朋友不慎摔倒,右脚脚踝崴了,着地即痛。我想起一篇文章提到崴脚很可能是胆经出了问题,于是帮她艾灸足少阳胆经上的阳陵泉、悬钟(绝骨)、丘墟、侠溪穴,还有足厥阴肝经的太冲和行间、足少阴肾经的太溪、脾肝肾阴经交点三阴交、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可以去湿消肿)、手太阳肺经的鱼际等穴。次日早上接到她短信说睡眠良好,肿消了。这样,一连灸了一周,并配合按摩,其双脚慢慢可以着地,后来渐渐恢复行走能力。如果是专业的医生,配合专业科学的治疗方法,相信见效会更快。如此也足以说明艾灸在消肿止痛方面有其独特的功效。

实践证明,灸法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的流通,有病治病,无病防身。完善灸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健身体、增强体质,这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二、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看灸法

(一)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灸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处于普遍联系中,不存在孤立之物。

1.针与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和灸法的取穴位置、针对的病灶部位以及遵循的经络理论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用法不同:针法是指通过对疾病进行辩证后,把针具按技术操作的要求,运用针刺手法作用于穴位,以期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灸法是指通过辩证选穴后,用燃烧着的艾绒或其他药物,按一定要求熏灼穴位皮肤,利用热的刺激和药物作用通过腧穴的方法来治病。

针法的技术要求比灸法高,针法必须由专业的医师施行,而灸法自古可由病人在家施行。晋隋时期的陈延之在《小品方》中指出:“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为师解经者,针灸随手而行;非师解文者,但依图详文可灸;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但避其面目,四肢显露处,以创盘(瘢)为害耳。”[1]

针灸可以互补。《灵枢·刺节真邪》:“针所不及,灸之所宜。”清代李守先在其《针灸易学·灸补泻法》中写到:“针之所不能为者,则以艾灸之。针虽捷不如艾稳,艾虽稳不如针捷。泻吹其火,以开其穴孔。”

2.顺应天时,天人合一——治“未”病

中医的源头《黄帝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人与天地之间同类相求、同气相应,可通过自然来了解人体的特征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与自然不可分割,自然气候、季节、地理等的异常变化,常是多发病、时令病、地方病出现的重要原因。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我国传统医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中医注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分析疾病的原因。

疾病产生的原因除了气候等外在因素外,也有人自身情志方面的内在因素。《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不同季节会产生不同的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写到:“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咳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春天伤风可引起泄泻;夏天伤于暑邪,潜藏于内,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伤于湿邪,到了冬天,就会随之气逆而痰咳,以致形成痿厥这样的重病;冬天被寒邪所伤害,到了春天,必然会发生湿热的病。因此,风寒暑湿四时邪气,是会交替伤害五脏的。

同一种疾病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段,其疼痛程度不同。《灵枢·四时篇》中写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甚,何也?”“四时之气使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长也,人亦应之,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之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使“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可见,人体的健康与大自然有着直接的关联。

目前,灸法使用比较普遍的是艾灸或药艾灸。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这就是扁鹊所说的“上医治未病”,养生防病才是“上医”所为。

3.人体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治“已”病

这种整体联系的观念不仅体现在病因的分析方面,还体现在治病时要全盘考虑,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即人体不仅与外界相联系,其内部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黄帝内经》说:“经络者,阴阳之道也,可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艾叶性温芳香,能宣泄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在燃烧艾叶的灸治过程中,艾叶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的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起到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起到扶正驱邪、活络、醒脑安神的作用;当然还可以直接治疗体表的皮肤疾病[2]。

头痛可以灸手上的穴位,如合谷、列缺、落枕穴以及小腿内侧的阴陵泉等穴,也可以艾灸脚背上的足临泣、太冲等穴,这就是“头痛医手或脚”;腿痛可以艾灸后脑勺上的风府穴(名老中医贺普仁多年心得)等,这是“腿痛医头”。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从整体上把握病情,辩证施治,综合治疗,即在治疗过程中遵循“人体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一思想观念。

(二)从矛盾的观点看待灸法

1.灸法的指导思想——阴阳学说,贯穿着朴素辩证法的矛盾运动变化思想

对这一理论,学术界褒贬不一。阴阳和五行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战国后期阴阳家邹衍将二者结合,后被《黄帝内经》所引用,成为中医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

阴阳是一对矛盾,共处于人体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心肝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艾灸时,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一般是先背后腹、先上后下,就是遵循人体的阴阳矛盾规律。

《素问·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阳。”即阴阳是天地生成之道。“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可以说,没有阴阳就没有生命,治病必求阴阳平衡。

阴阳的力量不断变化,互相抗衡,如果二者失衡,疾病由此而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的相互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发生变化,促使事物产生质变,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人体的体质:“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王充《论衡·感应篇》:“阴阳不和,则灾变生起。”《灵枢·论疾诊尺篇》:“四时不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物极必反,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比如高烧病人若因寒而起,谓寒生热;发汗之后,又感觉到冷,谓热生寒。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

灸法的重要功能在于“行气血,逐寒湿”,寒湿的产生与阴阳息息相关。人之所以活着,是因为阳气充足,但生活中,现代的人们却消耗了过多的阳气,使大多数人的体质偏寒,即阴盛阳衰。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吃的方面:粗粮少、细粮多、荤多素少、烟酒糖消费增加等;穿的方面:越来越少、越来越短;住的方面:电风扇、空调、电冰箱等引起人们身体寒凉的家电必不可少;行的方面:以车代步、缺乏运动;睡的方面: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代人熬夜成家常便饭,值得一提的是熬夜不仅伤阳气,也伤阴气。

这些因素导致人的体质趋向于寒,多数疾病便是从寒而来。艾灸尤其适用于这种寒性体质的人,它通过穴位给身体的局部加热,可以加快血液流动的速度,使人的体温升高,将寒湿通过发汗、打嗝、放屁、排便等方式排出体外,达到驱除寒气的目的,从而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艾灸时,如果身体有病,会出现酸、麻、胀、痛、痒等不适的感觉,这是艾灸的奇特功能,能自动搜索病灶,即使你不懂穴位也可以做。出现这些感觉不要太紧张,只要稍微移开艾条就行,也说明艾的阳气正与体内的邪气对抗。痛则不通,不通则痛。如果能够咬牙坚持,等哪天艾灸同一个穴位疼痛减轻或不痛了,说明你的疾病得到了控制。

2.灸法体现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2006年12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中提到,人体全身的经穴数目一共有362个,较常用的100多个。在灸法治疗时,所有穴位不可能一一加以艾灸,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艾灸局部重要穴位,以此来带动次要穴位疾病问题的解决,达到治病祛疾的目的。即哲学所说的解决主要矛盾来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

人体上有些很特殊的穴位,它们往往处于交通枢纽的位置。如“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隔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这八个穴位虽属于不同经脉,但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症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常把其作为治疗这些病症的主要穴位。如六腑之病,可选腑会中脘,血症可选血会隔俞等。”[3]病灶往往就是你身上最痛的点,说明经络堵塞严重,是身上的主要矛盾,这个大的问题解决了,其它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除此之外,灸法还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穴位的选择因人而异,因其病灶不同,所选择的穴位也不同。还有,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艾灸。

三、结语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矛盾的。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矛盾的观点来看待灸法。首先,用联系的观点看,灸法只是中医治病的途径之一,并不能因为它的独特作用,而认为它是万能的,灸法在治疗人体疾病时往往还需要其它治疗手段来进行配合。其次,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灸法,对现代人而言,灸法的操作如何更加方便、安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再次,用矛盾的观点看待灸法,一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灸法作用特殊,并非人人适用,孕妇和某些疾病(如急性病、严重的心脏病、肺结核、出血性疾病等)不宜,灸前必须充分了解灸法的禁忌;二是内外因相结合,灸法治疗疾病只能起到外因的作用,而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灸法有没有效果,见效快慢因人而异,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人的体质。如果体质不好,哪怕华佗再世,也难起死回生。《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所以,养生应以体质为本,增强免疫力。

[1]陈延之.小品方辑校[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3:5.

[2]裘爱国.自然疗法500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9-10.

[3]郭长青.找准你的养生穴[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9.

猜你喜欢
灸法艾灸阴阳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夏天怎么做艾灸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