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草业发展初探与建议

2015-02-21 09:56刘启勇格桑次仁刘云飞
西藏农业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发展建议生态环境

刘启勇 格桑次仁 刘云飞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草业科学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9)

摘 要:本文通过作者切身的工作体会,探讨了近年来西藏草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当前现状与问题提出了一些草业未来发展的建议,仅供广大学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西藏草业 生态环境 发展建议

西藏草业发展初探与建议

刘启勇格桑次仁刘云飞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草业科学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09)

摘要:本文通过作者切身的工作体会,探讨了近年来西藏草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当前现状与问题提出了一些草业未来发展的建议,仅供广大学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西藏草业生态环境发展建议

作者简介:刘启勇(1961-),男,研究员。主要从事草业科研工作。

Abstract:This paper by the author's personal work experience, discusses the Tibet grass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puts forward some grass industry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the only university wide reference.

Keywords:Tibet grass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Suggestion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ataculture of Tibet

Liu qiyong

(Grassland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Tibet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s(TAAAS); Tibet Lhasa; 850009)

通过草业项目两年的实施和调研,对西藏的草业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看法,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西藏的生态保护和草业发展制定了许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生态保护、草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草畜基本平衡,草场植被盖度提高了13%以上。2014年西藏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原生态状况,可以说西藏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提出的西藏工作的重要原则。同时提出了“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这对今后一段时期内大力促进西藏草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牧业发展水平,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确保西藏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仅就目前和今后西藏草业发展提出个人的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草业在西藏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发展草业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8432万hm2的草地资源,是西藏耕地(664.45万亩)的190倍,是西藏林地(24048万亩)的5.26倍,其中75%以上为高寒草地(海拔4300至4500米以上),自然环境恶劣;藏西北干旱缺水草地面积很大,草地生态十分脆弱。而草地作为地球的“皮肤”,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同时,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是许多著名的江河发源地,素有“中国水塔”,甚至是“亚洲水塔”之美称。因此,保护和建设草原、发展草业、改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西藏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利用草地资源发展碳汇草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导因素,不仅影响到气候系统,而且还影响到陆地生态系统,并导致地球生态系统越来越强地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通过发展草业,增加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是一种低成本的固碳减排途径。而草地开垦、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等对草地碳循环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草地开垦主要导致土地中有机碳大量损失,对生态碳循环的影响堪比“毁林”。有研究表明,一个典型草原开垦35年后,其土地和根系有机碳比围栏草地分别降低37.9%和70.8%。因此,防止草地退化,利用草地资源发展碳汇草业是一条固碳减排的有效途径,意义重大。

(三)发展草业是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加强草原保护,发展我区人工草业,促进畜牧业发展,尤其是促进农区畜牧业发展,能有效增加畜产品供给,是增加农牧民收入最主要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合理利用天然草原的同时,积极发展草地农业,实行草田轮作,可以优化农业结构,有效培肥地力,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和建设草原,可以有效扩大农牧民就业和增收的途径,促进西藏牧区和农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四)草业发展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西藏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发展是解决西藏一切问题的关键。农牧业作为西藏的基础产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西藏80%的人口分布在广阔的农牧区,农牧民增收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决定着西藏的长治久安。2003年以来,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3%,但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从2003年的931.0元逐步拉大到2013年的2376.0元。据2014年西藏政府工作报告,低于2300.0元贫困线标准的农牧民群众仍有45.7万人。目前,粮食作物在一产中的比重在下降,到2013年占比为45.3%。畜牧业产值在上升,到2013年占比为50.1%。比重增加了4.2%。因此发展草业,有效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加工业,增加畜产品附加值,是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2020年同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促进西藏长治久安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西藏草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草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hm2,天然草原面积居世界第二位,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1.7%,大约是我国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5倍,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目前,总的来说,我国牧草种植业的发展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已初步形成产业化格局;二是主要分布在北方省区,90%以上的草产品加工企业为民营企业;三是草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看好;四是牧草简单加工后,用来养畜仍然是目前农牧民利用草产品的主要方式,利用比例高达90%以上;五是我国的牧草机械科研和生产有一定的发展,并逐步走向国产化。

(二)我国草业未来发展趋势

1、天然草地的发展趋势

保护和建设天然草场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天然草场的发展,未来要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以保为主,合理利用,严禁违法开垦与征占。草原保护建设必须立足于农牧民增收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大目标,确保天然草场的可持续发展。

2、人工草地的发展趋势

我国人工草场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首先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逐步恢复草场作为生态屏障的作用;其次,要逐步提高人工草场的产草效益。人工草场即是生态产业,又是生产产业,必须保证其经营的经济效益。

3、牧草种植业发展趋势

根据我国目前牧草种植业的发展现状,经济规模和国家的政策导向,草产业将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一是牧草种植业将朝着标准化的路径发展;二是“公司+农产”的模式将是我国农区牧草业实现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方式。

(三)西藏草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西藏草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西藏自治区按照中央提出的“两屏四地”战略布置,以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向为主线,在深化牧区改革、改善畜牧业基础设施、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原,大力发展草产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按照“全面保护、合理利用、重点建设”的草原工作指导方针,建立和完善了草原生态保护重点工作和政策。国家投资11.3亿元实施了退牧还草工作,完成禁牧、休牧、围栏4850万亩,草地补播1584万亩。投资1.8亿元,治理鼠害3725.5万亩。投资0.34亿元,治理虫害1135万亩。投资0.04亿元,治理毒草85.5万亩。中央每年投资20亿元,自治区配套1亿元,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全区基本实现了草畜平衡,草原生态逐步得到恢复。二是加强了草原法制建设。全区74个县共完成草场承包到户或联户面积102394.63万亩,占可利用草原的98%以上。出台了《西藏自治区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试行)》、《西藏自治区天然草原监督管理办法(暂行)》,制定了草原植被恢复收费办法和草原征占审核办法等制度,草原监理执法体系不断完善和健全。如今划定了47个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区,22个生态功能区,13个国家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三是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2010年以来,中央和自治区投资8.95亿元,建设高寒牧区高标准性畜棚圈74589座,完成16456户牧民定居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水平。四是草原体系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通过牧草良种补贴,人工种草及草地改良等项目,大力开展了集中连片和牧户房前屋后人工种草,增加了饲草供给,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场的放牧压力。2010年以来,全区共建设牧草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人工饲草地114.2万亩。截止2014年全区人工种草保留面积已达172万亩,年产青干草78.5万吨。草产品加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区已建成5家生产加工饲草料的企业,年加工能力15万吨,饲草产品的生产、加工逐步向专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向发展。五是在国家支持和产业发展的带动下,我区草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及服务工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取得了一系列实用性成果。六是“十二五”期间,我区草原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建立与完善,草原防灾抗灾能力逐步增强。

2、西藏草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脆弱

西藏8432万hm2的草地资源,75%以上为高寒草地(海拔4300至4500米以上),藏西北草地干旱缺水面积很大,雪灾、风灾、旱灾频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草场载畜量低。

(2)草地生产能力差

绝大部分草地平均生产鲜草仅有1044公斤左右,牧草低矮,难以刈割。

(3)草业发展滞后,畜产品自给率不足

2013年西藏主要牲畜年末荐栏量为2254万头(只),占全国总量的19.02%,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17,但肉类总产量只有26.8万吨,相当于全国肉类总产的0.31%,畜牧业产值64亿元,相当于全国畜牧业总产值的0.22%,位居全国最后一位。作为全国五大牧场之一的西藏,人口300余万,畜产品依然不能自足,其市场价格普遍高于其他省区,充分说明西藏草业发展依然滞后,导致了畜牧业发展水平低,应值得我们深思。

(4)草业发展不平衡

藏西北地区,因生态环境恶劣,草地生产能力差,且出栏率低,夏秋季尚可,冬春季饲草料严重不足。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尽管近几年加大了人工种草的力度和面积,但分布不均,粮草争地情况严重,种草地大多为荒地,土质差,产草量低,饲草供应依然难以自产自足,缺口很大。且饲草营养单一,整体上形成了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据调查,西藏农区牲畜出栏率只有17.0%左右;冬、春牛养掉膘率达到20.0%左右,有的地区甚至达到了42.9%;牛、羊在冬春季平均掉膘达到了47.5公斤每头与12.0公斤每只;牛犊(羔羊)越冬死亡率达到15%左右。正是这种西藏草业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我区畜牧业的良性发展水平。

(5)草地鼠、虫、毒害依然严重

西藏草地三害中,当属鼠害危害最为严重,几乎遍布全部草地。冬、春季草场退化严重的地段每平米有3-5个鼠洞,鼠害破坏严重的草地生产力下降达35%-40%。虫害中尤以煌虫、毛虫危害较为严重,且时有大规模发生。毒草害在西藏草地分布广泛,毒草害种类多达178种,主要毒草危害的为棘豆属和黄芪属有毒植物,面积达191.1万平方米。

(6)饲草产业化发展滞后

西藏饲草生产加工率极低,85%以上的饲草生产依靠自然晾晒,营养流失严重。目前西藏仅有5家(一家国营)饲草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与规模不大。草业产业化发展滞后也是制约我区草业乃至畜牧业可持续良性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7)草业科研起步晚,底子薄,草种产业基本处于停滞状况

在草产业发达国家,草产业科技贡献率70%以上,我国尚不足30%,而西藏就更为落后。2012年12月以前,我区无一家正式的草业科研单位,直到2012年底才正式成立了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草业科学研究所。草业科技起步晚,底子薄,科技贮备不足,人才匮乏。在此之前,草业生产基本上是零星式的单打独斗,形不成规模,科技服务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慢,由于没有成体系的种子繁育基地,截止目前,我区所需的草种基本上依靠外调,成本高,制约性强,阻碍了我区草业的健康发展。

三、西藏草业未来发展建议

(一)草甸型草原草场应以环境保护为主,尽可能保持其原生态类型

西藏草场分为8大类,16个类型,38个主要草场类型。其中4个草甸草原草场类型合占草原总面积的93%,海拔在4300-4500米以上。该类草场大多生态脆弱,易退化,自我修复能力差,是我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建议尽可能地保持其自然的原生态状况,减少人为破坏。草甸型草原草场经成千上万年演变,形成草毡土,20多厘米厚,像毡子一样,草根絮结,土呈黑色,弹性很大,但不透水,不通气,草就长不好。可人为把草地划破,以增强其通气、透水性能,促进牧草生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行为。此类型草场产草量低,刈割性差,冬、春季饲草短缺,最好考虑外草调补解决。

(二)大力发展农区草业,推进农区畜牧业跨越式发展

农区畜牧业是西藏畜牧业整体水平跨越式发展的最大替力之所在,农区城镇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大,人口素质相对较好,牲畜出栏率17%左右,后发优势强,而制约其畜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饲草,笔者建议应从如下几方面发展草业:

1、扩大人工种草面积

目前全区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72万亩,今后5年计划扩大到272万亩以上,且大多分布在农区及农牧交错区,必将为农区畜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饲草保障,开展规模化养殖,加速草业产业化进程,并可计划性地向牧区调运饲草。

2、提高粮草复种指数,是解决饲草短缺的主要出路

西藏主要农区,如“一江两河”地区,光、热一季有余,两季不足。而农区粮食作物播期普遍偏晚,大可提前20-30天。这样在确保粮食作物正常生育期前题下,可为饲草作物提供2-3个月的生长期,基本可以满足饲草作物生长所需时期,是有效解决饲草产量倍增的最大替力。只要及时加大机械收获后,以行政措施禁止牛、羊进入,并随即开展免耕,半免耕饲草作物种植,即可降低成本,又可加大进度,是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建议政府大规模推进,以实现饲草产量翻番,农区畜牧业效益倍增计划。据科技报道,在耕地农业中实行草田轮作,不仅不会影响到粮食产量,还能有效培肥地力,提高粮食产量,能成倍生产饲草作物。2013年,著名饲草专家任继周联系李文华等8位院士,向中央决策部门提交了“关于我国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的建议,获得习近平总书记、汪洋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寓示着今后我国农业新的发展方向。这样一则可以保障三个100万吨的计划如期完成,避免了粮草争地的矛盾越演越烈,又可成倍增加饲草产量,解决饲草短乏,同时也可解决广大牧区冬、春季饲草匮乏难题,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粮草复种技术应用已久,技术成熟,建议决策部门加以推广应用。

3、外草内调,弥补我区饲草短缺问题

我们知道,区外许多省区,由于一年2-3季的粮食作物种植,产生了大量的作物秸秆。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秸秆利用率大幅下降,农民乱堆乱放现象十分普遍。秸秆焚烧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政府为之深感头痛,出台了许多禁令,劳命伤财,但效果欠佳。目前,不少地方加大了秸秆利用,但多因投资成本昂贵而望而却步,收效甚微。而这些被视为废物难题的作物秸秆却正是我区所急需的,笔者也对此思量日久,如果将这些秸秆内调也不是不可能,难点之一就是运输成本过大。如果每年花费几十亿元发展区内草业,改善生态环境,那为何不能考虑外草内调呢?我想如果政府向中央申请解决运输难题,将作物秸秆在产地就地加工,以降低成本,那么在内地一个重点农业县一年的产草量(比如玉米秸秆)就基本可以满足藏西北地区冬、春季的饲草需求。这样既解决了该区域饲草匮乏问题,又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高原草原生态自我修复,建议政府予以考虑。

(三)加速饲草产业化

随着饲草生产的快速发展,加速饲草产业化是必由之路。目前,我区饲草加工企业少,规模小,能力差,为确保西藏畜牧业可持续良性发展,扩大牲畜规模化养殖,则草产品的加工应用就是当务之急。

(四) 注重饲草种子繁殖基地建设

区内饲草种子几乎全由区外调运,种子质量难以保障,且成本较高。目前,区内尚无配制完整的饲草种子繁殖基地,建议相关部门注重本地区饲草种子繁殖基地建设,构建牧草种子生产检验体系,为我区草业发展提供保障。

(五)提高草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和投入力度

草业是以草为基础进行研究、生产、加工、经营,保护、管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型产业。我区草业科研起步晚,底子薄,科技贮备严重不足,制约着西藏的草业发展。建议政府予以重视,并加大草业科研的资金投入,为我区草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猜你喜欢
发展建议生态环境
民办高校秘书工作的现状与优化措施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