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播研究述评
——兼谈对陕西民俗文化传播的启示

2015-02-21 09:51:37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陕西

王 慧

(西安石油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播研究述评
——兼谈对陕西民俗文化传播的启示

王 慧

(西安石油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关于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播,目前学界主要围绕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价值、内容及教学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但就陕西本地的对外汉语教学而言,对本地民俗文化的教学及研究还未引起相关专家及教师的足够重视。分析了陕西民俗文化的传播研究现状,指出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合理选定民俗文化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师职业素养并加大各教学单位的支持力度,通过多方合作,借助汉语教学途径来实现本省文化的对外传播。

民俗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 传播

0 引 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经济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感兴趣,世界悄然刮起一股“汉语热”,随之来华的留学生数量也逐年增多。在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任务中,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更凸显出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软实力,吴效群曾指出:“保护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1]33-37一般认为,文化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表层文化,一是基层文化。表层文化就是上层文化;基层文化也称为地质文化,是指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或泛称之为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文化的基石。关于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播研究,本文做了系统梳理,以期探讨如何借助对外汉语教学这一途径来实现地域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1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传播研究

关于民俗文化资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播这一课题,学界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1.1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价值

谭汝为[2]74-79、曲凤荣[3]125-126、阮静[4]43-47、党永芬[5]99-101等人探讨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价值,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及时帮助外国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加强汉语学习。语言学习是大多数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因此,语言教学始终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然而,若将汉语教学仅仅局限于对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那么语言教学就失去了语言用于沟通交流的意义,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也会变得异常枯燥。并且,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们思维方式的外在体现,许多汉字、词汇等语言要素本身就是一种民俗事象,记载和传承着民俗文化,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想观念。汉字本身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其中的形、义、音关系往往折射出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文化信息,如“安”、“男”二字形象体现出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婚”、“嫁”、“娶”等字折射出中国传统的婚姻嫁娶观念。汉语中的词汇,尤其是许多俗语、谚语、成语等也都反映出非常丰富的民俗事象,体现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如“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体现出中国人民勤劳质朴,通过辛勤劳动换取幸福生活的生活理念;再比如“哪头炕热往哪头钻”,反映了北方地区民居冬季烧火炕的生活方式,等等。借助民俗文化来讲解汉语语言知识,不仅能增强汉语学习者对各语言要素的理解,加深对概念的记忆,还能使之逐渐领悟汉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思维认知规律等,实现民族文化的隐性传播。

第二,有利于外国学生在生活中理解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好地与中国人沟通交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主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观点、接受信息。许多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的目的是经商、探亲等,这些活动的基本要求就是能与中国人进行顺畅的交流。而大量隐含在语言中的民俗文化往往渗透着中国人的处事态度,如因“梨”与“离”谐音,北方人看望病人一般不送梨子,以免引起对死亡的联想;春节时把“福”字倒着贴,别人见了会说“福(倒)到了”,以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望;提到结婚时会用“吃喜糖”、“喝喜酒”来代替,以体现对新婚夫妇的祝福,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人独特的语言民俗。因此,对于民俗文化的了解及掌握程度,将直接决定来华留学生能否轻松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去。

第三,有助于向汉语学习者全面推介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去年是孔子诞辰2 565年,同时,国际孔子学院也迎来了10周年的纪念日及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目前国际汉语教育在世界各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在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在中国本土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者更应充分利用随手可得的民俗文化资源,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体验等多种形式向来华留学生介绍中国文化,使其深入了解中国,逐渐了解中国人的生活理念,从而自然地充当中外文化的友好使者。当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在把握好中国民俗文化独特性的同时,还要时刻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注重了解中国文化与生源国文化存在的差异,以实现求同存异和相互尊重。

1.2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内容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内容,贾放[6]98-103曾做过详细论述。她认为,广义的民俗文化教学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第一,作为语言课的课文内容或课文的注释,即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教学;第二,专题文化讲座;第三,以“中国社会与风俗”、“中国风俗概观”、“中国民俗”等名称为题的概观式的文化选修课。由此可以看出,后两种更符合传统观念上的民俗文化教学活动。

当然,对于以上三种民俗文化教学内容,学界有不同的侧重点,谭汝为、王晓坤[7]250等主张采用第一种类型,即强调要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内容;但大多数人,如贾放、王萌[8]46-54、高静[9]11-19等在谈到民俗文化教学时,都主张或默认为采用第三种类型,即开设专门的民俗文化选修课。另外,党永芬、尹健健[10]31-45等还提到了要进行一定的文化考察活动或参与具体的民俗活动,通过带领留学生实地考察、体验具体民俗活动来加深他们对中华民俗文化的了解。对于这种分歧,我们认为应该全面、理性地看待。开设专门的民俗文化选修课,固然能集中时间、精力来教授民俗文化,但民俗教学活动的系统性问题、对具体民俗事项的选择问题等在目前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这门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要求较高,其能否完全发挥人们预想的作用还有待研究者的进一步探讨。因此,在具体的语言教学中渗透相关的民俗文化内容,通过民俗介绍来帮助说解具体字词,进而达到文化教学的目的,未尝不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当然,这需要任课教师提高民俗文化的敏感度和自觉性,有意识地去发掘民俗文化内涵,并用恰当的语言加以说解。另外,编写相应的对外汉语课本,以民俗文化为知识背景,并依照汉语教学等级大纲进行具体字词的讲解,双管齐下,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双向互动,这也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1.3 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教学策略

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多体现在近几年各大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论文中,如李一芙[11]17-19、王萌[8]46-54、朱梦[12]21-30、尹健健[10]31-45、张金颖[13]16-20、刘建鹏[14]14-18等,这也进一步体现了我国汉语国际教学专业硕士培养的喜人成绩。

以上论文大都对自己所在学校及兄弟院校的对外汉语民俗文化课程进行了调查,发现的许多问题是相通的,其中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没有专门的民俗课教材,或所用教材编写得不够合理,课堂利用不够充分;二是民俗文化课程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一。

针对上述问题,相关对外汉语工作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科学合理地编写一套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民俗学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凭借,一本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民俗学教材是民俗文化教学所必不可少的。教材需要重点选择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内容,要注意民俗内容的系统性及与时俱进性,同时还要注重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考虑中外文化的比较。其次,应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汉语教师的自身修养和民俗传播自觉性。在具体的语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取民俗文化因素,有意识地从汉字、词汇、语音、语义、语用等多个层面进行民俗文化的说解,同时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民俗文化,在交际中积极运用民俗文化,通过民俗实践活动切身体会中华文化的内涵。

另外,关于民俗文化教学,朱壹[15]41-46还独辟蹊径,提出要注重发掘民俗电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这也为未来对外汉语民俗学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新的角度,即注意拍摄或制作一些体现民俗文化内容的影视资料,通过影视传媒等手段来讲授汉语民俗文化。同时汉语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积极借助图片、录音、影像等多种视听资料辅助教学,以增强民俗文化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2 陕西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播研究现状

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被导入的文化主体理所应当是广义的中华文化,但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也应关注作为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即地域文化,其中尤其要关注教学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只有这样,民俗文化教学才不会仅停留在知识介绍的层面,而是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学生实际体验和应用,切实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并进一步体味中华文化的魅力。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陕西西安作为秦汉唐等十三朝的古都,曾是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始发点。对于古老中华文明的好奇与向往促使世界各国人民慕名前来陕西学习汉语。《礼记》中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讲的是人们初到异地时对当地风俗理解的重要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陕西的地域民俗有许多中华民俗的共同特征,但同时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容,因此,对前来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进行适当的陕西民俗文化教学,不仅有利于辅助汉语语言教学,还可以满足留学生的猎奇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据我们初步了解,在陕西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于中亚、西亚等地区,而这些地区也正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途经地域,因此,通过在陕西省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来传播民俗文化是弘扬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途径。

通过初步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对陕西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多局限于对本地文化资源的保护探索,如王匆[16]76-77、赵喜桃[17]86-90、张桂荣[18]41-43、秦开凤[19]109-113等都提出了陕西民俗资源的独特特性,并主张从加强立法、收集记录、发展创新、积极申遗、开发新品种等多个方面加强对陕西民俗资源的保护。另外,库瑞[20]39-42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提出了对陕西民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张崇[21]89-92、姜德华[22]36-37分别介绍了陕西方言、曲子与民俗的关系等。但可以看出,这些研究都未涉及到陕西民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播问题。梁茜[23]6-7以自然与人文对陕西人性格特征的影响为例,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问题,但该研究只提到了陕西省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两个方面,而对陕西省的其它特色文化并未涉及,所提出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也仅流于表面。这说明虽然有人已经开始注意到陕西地域文化特点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但目前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陕西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讨论得也不够深入。陕西民俗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并未引起当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同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哪些陕西地域民俗文化可供开发利用,其开发与利用的形式如何,具体的教授方式怎样,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等等,这都是我们需要直面的重要课题。

3 陕西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播策略

对外汉语本身是一项教学活动,在教学对象明确的前提下,教什么和怎么教应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在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陕西民俗文化传播研究不足的情况下,确定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单位及教师的传播意识与能力成为我们努力的关键。

3.1 合理选定教学内容

中国民俗包罗万象,我们应该教授哪些民俗知识,哪些民俗知识要重点全面地讲解,哪些民俗内容可以一笔带过甚至不讲,都需要经过慎重选择和考量。民俗大致包括物质生活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交际礼俗、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在确定教学内容前,我们首先要全面了解陕西地域民俗文化,其次要学会甄别,选取具有积极意义的民俗内容。

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陕西人形成了一些独特方式,这些特点集合起来被称作“陕西十大怪”。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在穿衣、住宿和出行等方面较之于传统都发生了许多改变,但饮食习惯却保留得较为完整。据笔者教学经验,留学生对陕西面食、辣椒、肉夹馍、羊肉串及具有美食特征的“回民街”都充满了浓厚兴趣。而这些饮食特点又隐含着深层的地域文化内容,如各类面食反映了该地的地理气候环境,“回民街”的存在体现着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等。

陕西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信天游的歌腔高亢激昂,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以及陕北人粗犷的内心世界;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其唱腔音色高亢,演唱者需用真嗓音,保存了戏剧原始豪放的特点;久负盛名的西安皮影戏,不仅体现了高超的表演艺术,其道具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元素和文化象征。另外,陕北秧歌、安塞腰鼓、安康花鼓等都独具浓郁的地方特色。除了曲艺艺术之外,陕西还保存有许多具有原始特色的手工制作,如用剩下的“边、角、余料”制作的“娃娃、虎头”等布艺玩具,形象生动、纯朴可爱;再比如用以美化生活的“窑洞剪纸”,体现出陕北人民的聪明灵巧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陕西的“岁时”节日民俗也十分多样,如:宝鸡法门寺佛教旅游文化节、西安城墙上的元宵灯会、紫阳茶文化节等都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陕西正月的“社火”,内容多样,其中的舞龙、舞狮、芯子等都含有高难度动作,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个性,又给人以险象环生的艺术感染力。此外,许多传统节日还具有独特的习俗,如端午节除了有吃粽子的习俗外,家家户户还要插艾草,春节除了燃放鞭炮、贴春联外,一般家庭都要吃饺子,等等。

另外,陕西方言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内容。陕西方言是中国古文字的活化石,方言中保留着纯朴的腔调和贴近陕西人生活的词汇。留学生在与当地人接触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方言的障碍,曾经有学生在课堂上向笔者询问有关方言的意思。原则上我们教授的汉语理应是标准的普通话,但为了满足学生的猎奇心和兴趣,也为了方便其日常生活,文化课上教授一些日常的本地方言也不失趣味。

3.2 增强教师职业素养

因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对外汉语教师承担着多重角色,他们既是语言教师,又是文化使者、跨文化的协调者,多重责任对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本身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需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文化知识,同时又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具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民俗文化的能力,注重文化课与语言课的互动关系,以文化为背景进行语言知识的讲解,同时又通过语言课进一步渗透文化内涵。不同地域之间的民俗有许多差异,教师在讲解时应注意说明这些地域民俗的特殊性,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他们能够更容易地融入当地生活、通过与当地民众的接触学习汉语提供帮助。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因而,陕西的许多传统民俗已经成为全民性的民俗,尤其是在北方地区,许多地方的民俗内容仅局限于具体细节的差异,但包含的民族文化思想是相通的,对于这些民俗,教师要重点讲解。因为留学生来华学习的目的是掌握汉语,了解整个中国的文化内容,我们在注重本地民俗特色的同时,还应扩大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给留学生呈现出一个更为全面、立体的中国人的生活图卷。

另外,我们还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加强对留学生母语文化的学习。虽然在不同地区具体的民俗事象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但隐含的民俗精神却往往具有人类的普遍性。基于此,在讲解某一种民俗文化时,教师应该求同存异,注重与留学生母语文化的比较,通过比较来充分调动留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3 加大教学单位支持

作为传统文化大省,陕西省的相关教学单位应借鉴既有经验,设置民俗文化体验馆,如陈列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剪纸、泥塑、布艺、秦兵马俑及铜车马仿制品、唐三彩等;定期选派有专业特长的社会人员充当课外辅导教师,演示陕西面食的制作过程、教授剪纸和曲艺等,使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之外还能够练习操作,切实体验陕西民俗文化。此外,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拍摄或制作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影视资料,录制仿古仪式和音乐歌舞等,通过多种视听途径,增强留学生对本地民俗文化的感知与兴趣。

另外,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凭借,良好的民俗学教材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了解相关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鉴于目前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民俗学教材匮乏的状况,相关教学单位可组织专家及一线教师,编制一本含有地域特色的教材,将重要词汇、句式等融入具有本省民俗文化特色的背景知识中去,使学生在对汉字、词汇等掌握的同时加深对本省民俗文化的了解。

陕西省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途经的重要区域,该省各对外汉语教学单位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陕学习,这对进一步提高陕西省知名度,扩大其文化影响力,使其充分发挥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引领作用方面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具有对外汉语教学资质的教学单位应充分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播,在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民俗教学充分的支持。

[1] 吴效群.回到原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中国民俗学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5).

[2] 谭汝为.民俗语言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5).

[3] 曲凤荣.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4] 阮静.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应用[J].山东社会科学,2012(9).

[5] 党永芬.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输入[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6] 贾放.对外民俗文化教学散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7] 王晓坤.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的渗透问题[J].现代交际,2010(12).

[8] 王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民俗教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9] 高静.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学内容与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10] 尹健健.试论对外汉语民俗兴趣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1] 李一芙.对外汉语民俗文化课堂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12] 朱梦.对外汉语中民俗文化教学情况调查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13] 张金颖.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民俗视角[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14] 刘建鹏.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教学探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15] 朱壹.民俗电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J].东南传播,2014(3).

[16] 王匆.略论陕西民俗文化[J].理论建设,2007(6).

[17] 赵喜桃,张德丽.陕西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保护[J].唐都学刊,2008(6).

[18] 张桂荣,周静.略谈陕西民俗文化的特点及发展[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

[19] 秦开凤.陕西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复兴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5).

[20] 库瑞.亟待开发的陕西民俗旅游资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2).

[21] 张崇.陕西方言与民俗[J].唐都学刊,1992(4).

[22] 姜德华.绚丽多彩的风俗画卷:曲子与陕西民俗[J].曲艺,2012(12).

[23] 梁茜.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以自然与人文对陕西人性格特征的影响为例[J].学园,2013(35).

(责任编辑 邬静)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总目次

·资源经济研究·

公司特征与碳信息披露水平

——基于资源型企业的面板数据分析

霍少博 1.1

采掘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王晓天 李志学 2.1

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研究

——以重污染行业为例

赵选民 孙武峰 2.8

公司特征与企业环境投资的相关性研究

——以我国石油化工类上市公司为例

杜 璇 2.16

陕西省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的实证研究

吴文洁 杨 洋 3.1

对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税费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张一清 姜鑫民 4.1

壳牌石油公司5VAR投资决策方法及其启示

陈 健 吴春峰 李志学 4.8

基于正反馈的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原因分析

姚小剑 5.1

天然气产量预测的优化组合模型及其应用

王俊奇 郑 欣 5.6

炼油改扩建项目建设经济评价研究

杨惠贤 孙 健 侯 磊 6.1

·西部发展研究·

“资源诅咒”城市工业结构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曾昭宁 崔杨琪 1.7

鄂榆模式:经济增长 产业区性质与外部影响

李武斌 李 淼 赵少敏 2.22

新疆巴里坤旅游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 阳 2.28

陕西省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杨惠贤 常 亮 曹梦雪 3.6

陕西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测量、评价与构建研究

张晓宁 顾 颖 3.12

西安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

——基于2012年的数据

伍业艳 白永秀 4.12

陕西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基于国内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指数GPI

赵鹏 吴 阳 董小林 4.19

陕西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时序测度与提升对策

曹 飞 6.6

·经济学·

基于演化博弈的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研究

焦 兵 孙君厚 1.13

我国上市银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研究

聂亦慧 1.22

福州市文化产业品牌构建研究

陈登源 1.28

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魏丽丝 董英宇 2.44

创业项目复杂性、声誉与风险投资联盟倾向

陈红霞 3.34

中国农民可行能力贫困研究

——以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理论为视角

吴丽萍 3.42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开发耦合发展长效机制研究

——以福建省龙岩市为例

赵 龙 3.48

EVA的业绩评价对我国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以中央企业为例

王 岚 毛 宇 4.34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应分析

杨 梅 4.40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福建省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

林 青 5.19

上市银行贷款信息披露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的选择

宁宇新 荣倩倩 郭 超 5.26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协调性综合评价分析

——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

洪业应 5.33

山西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价

——基于两步主成分分析法

宋丽婷 5.38

我国管理层持股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

——基于产品市场竞争的视角

李 辉 王 聪 6.18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状况及其思考

——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

陈孝文 6.25

·管理学·

论人员特征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影响

肖 焰 陈 娇 1.33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演进的分析

张 少 1.40

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侯晓靖 马 悦 1.45

家谱结构网络中相对重要性排序模型

郭颖敏 胡 月 蒋 椅 王 伟 1.50

高等职业教育受众幸福指数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孙 燕 亓翠英 王冬梅 孟国良 李绪霞 2.49

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关系研究综述

吴晓鸥 陆 莹 2.55

PMC管理模式在国内长输油气管道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以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国内段)为例

吕政伟 刘 毅 邰宝杰 2.59

系统方法在科学发展问题分析中的应用

聂增民 2.64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物资配送优化研究

方文超 3.55

目前我国手机网游营销状况与对策研究

李 沂 裴旭东 4.48

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分析

张 阳 4.54

供应商特性对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影响研究

裴旭东 5.44

组织文化认同对组织承诺的影响路径研究

韩 丹 王 磊 5.49

科技园区预算资金效益审计研究

马 丽 5.56

民办支持型社会组织内部管理问题探析

——以南京市为例

潘嫦宝 6.31

科技发展对税务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影响

郑 蕊 张宁静 6.36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离职与股权激励关系研究

——以我国创业板为例

卞腾锐 王雨晨 6.40

“碎片化”背景下提升国产智能手机品牌价值研究

曹 伟 6.46

·石油史研究·

土库曼斯坦油气资源对外合作历程浅析

王 然 1.54

论中国石油勘探史上的“意外”

李玉琪 惠 荣 2.34

中国与伊朗石油合作探析

苏 欣 李福泉 3.20

胜利油田会战初期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李玉琪 张 旋 3.29

我参加过的八次石油勘探会战

——徐旺先生访谈录

李玉琪 惠 荣 4.24

我的石油地质人生

——罗志立先生访谈录

李玉琪 惠 荣 5.10

门捷列夫的石油无机成因学说及其现代影响

邵丽英 6.12

·哲 学·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陶文杰 张正光 1.61

中国梦的世界认同与国际传播纵论

张 君 陈麦池 朱晓红 胡桂丽 1.65

“统治”与“治理”之辨:兼评学界几种代表性观点

王学荣 2.71

浅析李泽厚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崔治忠 3.59

张载对《易传》“易简”概念的解读及其哲学史意义

马鑫焱 3.63

西方法治现代化视域下“沙门不敬王者论”的新解读

刘明和 4.59

科学方法在大学生价值认同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朱晓东 4.65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原创性与当代性研究

刘维春 5.61

“大众文化”、民粹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陈用芳 5.66

《孝经》与《论语》孝道思想比较研究

王亚楠 5.71

《淮南子》的养生思想

宋 辉 付英楠 6.50

·法 学·

我国同性结合者婚姻家庭权益保护立法问题研究

魏绪巧 1.71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

卢 瑾 2.76

社会转型期我国道德法律化的路径探析

郑春燕 3.69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困境及法治建设

张竹高 3.73

自动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性质的再思考

徐宗胜 4.70

认罪从宽制度完善的基本路径

王海英 4.75

基于信息伦理的网络暴力现象解读及对策探讨

董 彦 4.79

浅析我国酒后代驾行为

——以酒后代驾合同为重心

盛钧俣 5.76

日本修宪中的国际法问题研究

欧 俊 6.56

论中国缺陷汽车召回制度

——以大众汽车召回案为例

郭晓刚 李 娟 6.63

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责任追究制度设计

李月红 6.68

·语言文学·

网络流行语模因传播的认知语义探析

房鸿鹃 1.75

《水浒后传》 《后水浒传》:明清之际遗民文化心态的反映

唐海宏 1.80

从原始文字到现代图案:象形文字的图形创意研究

赵 龙 1.85

嵇康诗歌风格的文化精神探析

代凯丽 1.91

基于批改网的工科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分析

王 磊 许霄羽 1.95

《左传》“抚有”研究

唐 帅 2.80

赵德发的文学书写与儒家伦理重建

丁燕燕 沈广斌 2.85

庄子“心斋”“坐忘”的艺术精神对筝乐的启示

黄若然 2.89

简论嵇康诗文中的儒道之争

张婷婷 2.95

英汉语中“蚂蚁”及相关惯用语的文化涵义与翻译

张 茜 李延林 2.99

学科定位:文学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马 晶 3.77

发现“人身上的人”

——拉斯科尔尼科夫精神探索历程初探

李 萍 3.83

试论白居易灾害诗的史学价值

马 言 3.92

新疆经历对王蒙后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袁文卓 3.96

菲勒斯镜城映射下的女性异化

——论男权话语对“美狄亚们”的扭曲与肢解

何 敏 3.101

论《四库提要》的集部注释思想

周金标 4.84

谢氏家族文学聚会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傅燕瑜 4.89

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性

——从空符号“戈多”说起

徐丽红 4.94

康德与王国维的天才说比较

周丹丹 4.99

译文中伪连贯的产生研究

邓 霜 4.105

白马藏族“猴玃抢婚”型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猴子抢姑娘》为中心

杨 军 蒲向明 5.80

论二十世纪新文学史视域下的鲁迅书写

荀 睿 5.85

陈忠实作品中的剥离与反思

——以《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为例

牟继英 5.92

信天游中的“悲壮美”

代凯丽 5.97

当代视域中旧体诗词创作与研究现状之剖析

柯卓英 6.73

论《废都》的结构问题

——兼论中国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创作

陈一军 6.79

《诗大序》、《诗谱序》与《韩诗外传》序跋之比较研究

田 鹏 6.84

认真活在虚伪里

——试论张爱玲小说女性心理

罗斐然 6.90

·综 合·

贫困大学生人格、自尊、自我效能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杨烈红 1.101

丝绸之路遗迹的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分析

康 晨 1.107

框架理论视域下的《南方周末》环境新闻报道研究

——基于2011—2013年的样本数据分析

龚芳敏 刘 媛 2.106

高等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以西安石油大学继续教育为例

肖文俊 杨卫杰 谢 辉 3.106

网络恶搞泛化现象及其病毒式传播路径研究

张 瑜 龙真梓 李 甜 4.108

《纽约时报》上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策略历时对比

李 博 刘美岩 5.102

大学英语多模态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行为研究

李 红 5.108

CFA课程融入我国金融学本科学历教育探析

马 莉 尹洪举 6.95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议论文中的因果连接词研究

刘西娟 刘秀蓉 6.100

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播研究述评

——兼谈对陕西民俗文化传播的启示

王 慧 6.107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Spread of Folk Culture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Together With the Enlightenment of Shaanxi Folk Culture Propagation

WANGHui

(CollegeofHumanities,Xi'anShiyou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5,China)

On the transmission of folk culture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the academic circle mainly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the value,the content and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the folk culture in the teaching.But on the local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Shaanxi,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local folk culture has not caused enough attention of the relevant experts and teachers.Therefore,it is essentialto combine local actual situation,select the teaching content about folk culture reasonably,enhance 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and increase efforts to support the teaching unit so as to realize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provincial culture.

folk culture;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communication

2015-09-07

王慧,女,山东邹平人,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词汇学、对外汉语教学。

G632.0

A

1008-5645(2015)06-0107-06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陕西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8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42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当代陕西(2020年22期)2021-01-18 06:20:06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 00:49:30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当代陕西(2017年10期)2017-10-16 01:23:39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