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辉 付英楠
(安徽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安徽 亳州 236800)
《淮南子》的养生思想
宋 辉 付英楠
(安徽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安徽 亳州 236800)
论述了《淮南子》养生思想的主要内容:养生的根本在合乎天道,清静无为;形神气统一,重在养神;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养生要调和性情;反对过度养生;形体不过劳,精神不过耗;养生要养德;社会环境很重要。揭示了《淮南子》养生思想的意义及其对当代的启示,指出了其中的不足。
《淮南子》; 养生; 道; 清静无为; 养神
《淮南子》的养生思想秉承了道家的精髓,以顺天道为主旨,主张清静无为,恬淡虚无寂寞,形神气合一,养神为主,精神内守,不让外物撄扰于心,不贪欲,不妄为,不过养,心境平和,情绪不大起大落,劳逸适度,注重养德等等。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于在市场经济中的人们如何生活得更有质量富有教益。
清静无为合于道。顺应自然与道契合,安适清静,和谐、包容万物,有利于保持和发展本性。所以,大丈夫应当恬然无思,淡然无虑。“达于道者反于清静,究于物者终于无为。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则入于天门。”[1]19通达道的人,用恬静作标准修身养性,用淡漠为尺度修炼精神,就能进入天然的境界了。内心清静虚无平和,精神内守,外物不扰乱天性,天性就安适,血脉舒畅,不会郁积阻滞。“血气能专于五脏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腹充而嗜欲省,则耳目清、听视达矣。耳目清、听视达,谓之明。五脏能属于心而无乖,则勃忘胜而行不僻矣。勃忘胜而行之不僻,则精神盛而气不散矣。精神盛而气不散则理,理则均,均则通,通则神……是故忧患不能入也,而邪气不能袭。”[1]370心平气和便畅达无阻,生命的运动便有条不紊,能产生出神奇的动力。这样,邪气不能侵袭,祸福不能扰乱,毁誉不能沾污,人可以平静安稳地走完生命旅程,尽享天年。
要保持心境清静平和,就要“致虚极,守静笃”[2]121,排除情感的干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1]11人天生喜欢恬静,这是人的本性;受外物的诱惑而动情欲,天性就受到伤害;智虑被外物所迷惑,人就不能返归天性,这样天理便泯灭干净。所以,达道之人,不因人事改变天性,外形和外物一起变化,但内心谨守天性。排除杂念,合于天道,就能保持内心的虚静淡漠,这需要长久地修持功夫。
《原道训》说:“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之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1]46形体、气脉、精神,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它们各处在应有的地位上,各司其职,不得互相干犯,这样人们才会处在良好的状态之中。所以,形体如果处在不安宁的环境就会伤残;气脉如果运行不畅使用不当便会泄失;精神如果用得不恰当就会昏聩。人们之所以能够知利害、辨东西、行动自如,就是因为形气神相依。神主宰形,形依从神,对人体便有利;如果神依从形,对生命便有害。正常的人体现了形神气的有机统一。三者之中,神为主宰,气为动力,形为载体,它们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养形养气固然很重要,因为形和气是物质基础,而人们都注意到了保养形体,而往往忽略了养神,因此养神显得尤为关键。神为气之帅。神与气和形的关系犹如本与末,抓住了神这个根本,气和形会随之变化。精神旺盛,气血充足,形体康健,充满活力。精神萎靡,气血不足,脉络沉涩,四肢无力。静漠、虚无是养神的根本。守住了静漠、虚无,形神气都可以保养好。看到了形气神的统一,强调养神的作用,符合科学原理,这与庄子为了突出养神而牺牲形体的偏激主张相比显得更具理性(在庄子笔下,德行高的人都是肢体残疾,形容丑陋之人,如兀者王骀,哀骀它,支离疏等)。
养神要戒贪欲。至人“寡其所求,去其诱幕,除其嗜欲,损其思虑。”[1]31减少自己的需求,排除贪慕荣华富贵的念头,去掉个人的嗜好,减损思虑,才能心安神定。心无贪念,便能气定神闲,心境平和,精神内敛。心存贪念,贪欲过度,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必然是内心煎熬,神志不宁,精神压力沉重,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也会累及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久而久之,神经病、心脏病、肠胃病等等会接踵而至,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所以说,贪多反而获得很少,甚至遭受祸殃。
贪婪多欲之人,被名利所惑,其精神便日见耗损,并且远离形体,其结果是形神俱伤。“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脏摇动而不定矣。五脏摇动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血气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1]371-372如果沉湎于声色之中,那么五脏就动荡不安,气血也不能休停,精神就奔驰在形骸之外不能内守,阳气外泄,形神则日渐枯萎。贪婪多欲之人还会常常与他人、社会发生冲突,耗神费力,不得善终。而清廉之人,则内心安稳,五脏安宁充实,血气畅通周流,精神谨守形骸不散失,耳聪目明,阴阳平衡,新陈代谢正常,生机无限,自然一生平安,益寿延年。
养神要任自然。对于养神,不要人为地去“求”,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人们对此内心要淡定,波澜不惊,顺其自然。看淡万物,要无所得,无所失,无所喜,无所怒,无所乐,无所苦,无所是,无所非,如同天上浮云,花开花落,不必在意。对生与死也要坦然面对。生与死不过是气的变化而已,气聚而成形,气散而形亡,就像春秋冬夏风雨寒暑更替一样,又有何惧?[3]207其实,人们对于很多事情是无法解决的,对此与其死钻牛角尖,苦思冥想,伤残天性,倒不如顺其自然,落得个快活,事情有时或许会出现一些转机。
养神要自得其乐。对于圣人来说,即使身居王位,号令天下,操杀生予夺之权,口尝珍馐美味,耳听古雅乐曲,遨游江湖海滨,驰骋田猎苑圃,也不足以惑乱精神意志,而丧失天性;处在穷乡僻壤,置身溪谷之中,隐居丛林草野,茅草盖屋顶,柴草编成门,吃干粮,饮溪水,逍遥在沼泽之畔,徘徊于高山峡谷之间,也不会忧愁憔悴,心生怨恨,失去内心的欢乐。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心里有沟通造化奥秘的东西,因而不因为贵贱、贫富、劳逸的不同而丧失天性。贵贱、贫富、劳逸不是人们是否快乐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性的因素在心态,在自得其乐。像孔子讲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4]106心无牵累,感觉良好,知足常乐。压力巨大的老板未必一定比穷人快乐。致力于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也是快乐。幸福其实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原道训》说:“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1]34喜怒无常,忧乐反复,爱好憎恶等等,会引起情绪的大起大落,不利于身心健康。人大发脾气就破坏阴气,高兴过度就挫伤阳气;气息急迫导致音哑,惊惧恐怖使人发狂;忧乐反复多生怨恨,疾病于是积成。所以心里没有忧乐,是德的最高意境;通达又不多变,是静的最高意境;没有嗜好欲念,是虚的最高意境;没有爱憎,是和的最高意境;精神不因外物而散乱,是纯粹的最高意境。能做到这些,就和神明相通。心性修养成功,五脏便安宁,思绪便平和,筋力便强健,耳目便聪明。
《淮南子》的这些思想符合医学原理。《黄帝内经》说:“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5]16-17。人类的长期医疗实践也证实了人体的阴阳、情绪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阴平阳秘、脏腑协调、情绪稳定是健康的基本条件。阴盛阳衰会出现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阴胜则寒,寒伤形,形伤肿;阳胜则热,热伤气,气伤痛。[6]49-50阴阳偏衰也是病理性的表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阳失衡的情况非常复杂,都会导致疾病产生。突然、剧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超出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引起疾病的发生,正所谓“喜怒不节”、“生乃不固”。另外,情绪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例如,高血压患者若遇事暴怒,血压会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心脏病患者如果情绪剧烈波动则可能引起休克和心肌梗死等等。曾有精神病史的人精神郁闷或情绪受到强烈刺激,则容易引起旧病复发,后果严重。在医疗实践中,这样的病例屡见不鲜。
人的情感是指思虑、忧伤、喜怒、悲恐等等。闭目塞听、缄口静心、意守丹田,排除杂念,防止精神、气血因沉溺于欲望而散失,就与天道融合了。因此,精神保存在静漠虚无状态之中,精气返回到真朴的境界,就可以做到眼睛明亮却什么也不去看,耳朵聪灵却什么也不去听,心眼儿透亮却什么也不去想,不把外物放在心上,保持平和,消除思虑、忧伤、喜怒、悲恐这些极端情绪,诈巧就荡然无存了。闭塞眼、耳、口、心四道关口,人就没有忧虑、烦恼,周身经脉畅行不会生病。《氾论》说:“理好憎之情,和喜怒之节。夫动静得,则患弗过也;受与适,则罪弗累也”[1]812。理顺爱憎,调和喜怒,动静得当,祸患就不来光顾;接受给予适度,罪过就不来纠缠。所以,通达道术的人,不随便捞取好处,也不推让应得的利益,自己该享有的不抛弃,非分的不索取,心里永远踏实。
调和性情的关键在谨守天道,看淡名利富贵,不因得失毁誉而闹心。身处富贵不淫乱其性,位居卑贱不失其乐。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合理宣泄情绪,转移注意力,努力做到遇怒三思,忧不悲伤,喜不癫狂,思不伤神,始终心如止水。在现实世界里,人们不可能去做“苦行僧”。要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取物质利益,用辛勤、出色的劳动赢得恰当的荣誉。合理的回报不推辞,非分的名利不贪求,使自己永远处于道德与法律的界限之内,心安神泰,永保平安。
世人追求声色狗马,纵欲享受,这正是道家所反对的。老庄道家都崇尚节俭的生活。老子认为,有的人早夭,其原因是“生生之厚”,即奉养太过度了。[2]252老庄都看到了人们贪图享受的危害,例如,五色乱目,五声乱耳,五臭熏鼻,五味浊口等等,频频向人们发出了警告。[3]147《精神训》揭露了一些昏君因生活荒淫无度而亡国的教训,主张“适情辞余,以己为度,不随物而动”[1]403的生活方式。即随顺天性,抛弃欲念,以正常需要为限度,不因外物的诱惑而动贪念。“自当以道术度量,食充虚,衣御寒,则足以养七尺之形矣”[1]812。假如,没有道术作尺度来约束自己,那么万乘的地位也嫌不尊贵,拥有天下的财富也嫌不快乐。《淮南子》极力推崇圣人的生活,“圣人食足以接气,衣足以盖形,适情不求余。”[1]394圣人饮食只求延续生命,衣着只求遮身,适应生命的起码需求而已,不追求更多的享受。
对于圣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是必然趋势,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不要为了享受而生活,需求要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要正确理解生活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维护人的正常生存和发展需要,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就是多余的。生活的意义在于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人类多做奉献,实现人生价值。过分追求享受,像一些富人的过度养生,在没有辨清自己体质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补过多的滋补品,不仅无助于养生,反而会适得其反。不合理的饮食,经常食用肥甘厚味,会加重肠胃负担,使肠胃功能退化,还会导致营养失衡,肥胖、“三高”等等病症会随之而来。不科学地食用珍稀动植物,不仅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破坏生态多样性,还有可能损害身体,造成一些病毒与传染病的流行,像艾滋病、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的扩散等,最终会危及人类的生存。过于讲究享受,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远离自然,长此以往使人们的适应能力下降,身体功能减退。奢侈的生活方式,像价值几十万元的黄金宴、天价年夜饭等等,会加剧资源的损耗,也会对社会风尚造成不良的影响,不利于社会和谐。
总之,道家倡导的节俭、淳朴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人的正常生存、发展和健康,有利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利于良好美德的养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应该永远继承和发扬。
形体不过劳,精神不过耗,是《淮南子》强调的养生原则。“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1]377形体劳累不休息,心脏就会梗塞;精神使用过度,心力便会衰竭。形体劳累得不到休息,会损伤肌体,造成气血不足,对心脏不利。
《精神训》主张天地相参,天人相应的思想,认为人的精神是从天上得来的,而形体是从大地得来的。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耳目为日月,气血为风雨。“天人感应说”把人体的五脏和其他器官简单比附于自然现象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它对于人类认识感官功能、人体机理,指导人的活动顺应自然的节律,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性。它说:“天地之道,至紘以大,尚犹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曷能久熏劳而不息乎?精神何能久驰骋而不既乎?”[1]367-368它借天地之道,来比喻人的身体及其器官不能长久劳乏而不休息,精神不能长久驰骋而不加节制。
中医理论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5]84。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四时的变化,调节起居,适量饮食,劳逸适度,才能与自然和谐,寿终正寝。中医理论还告诫人们要戒“久”,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7]219这些都是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具有科学道理。这对于当代沉溺于网络,长期在电脑前工作,精神压力巨大的人们来说不无裨益。
历代圣贤都很重视养德对养生的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养德也是养生。《周易·颐卦》的《象辞》说:“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8]148君子当思生养之不易,从而谨慎言语,避免灾祸。节制饮食,修身养性。该卦六三爻辞说:“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8]149违背养生正道,靠歪门邪道过活,占问得凶兆。十年都得倒霉,永无好处。这里的意思很明白,要通过正道修身养性,歪门邪道使人倒霉。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4]115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悲观。《荀子》解释道:“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9]608君子终身快乐,小人终身忧愁,它们对生命进程的影响可想而知。
《淮南子》继承和发扬了这样的思想传统。《诠言训》说:“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于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重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1]849内心活动有利于天性,外在的行为符合义理,遵循事理行动,不受外物的羁绊,叫正气。看重滋味,沉溺声色,喜怒无常,不顾后患,叫邪气。眼睛爱看美色,耳朵爱听乐音,嘴巴爱尝美味,口、耳、眼争着接受物欲,只有用义理来约束它们。君子小人义理之说显系儒家之言。《淮南子》糅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丰富道家的养生学说具有积极意义。君子的内心利于性,外在的行为合于义,能够以义理制约物欲,自然充满正气。像孟子讲的“我善养浩然之气”。[1]78《淮南子》的“正气”与孟子的“浩然之气”意思相近。这种气与道义相融合,是正义感日积月累而生成的,不是一两次的正义行为就能形成。对正气的培养不要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急于求成。正气的涵养正是道德修养、德性形成、返回天性的过程,其结果必然使人抱朴守真,德性完备,心地虚静,精气充足,活力无限,正所谓仁者寿。而邪气则相反。小人贪图享受,纵情声色,喜怒无常,不顾后患,正是道德堕落、德性丧失的过程,同时也是正气耗散的过程。正气不断耗散,真元不保,邪气充盈于心必然使人丧失理智,利令智昏,行为癫狂堕落,不为社会所接受,内心空虚、孤独、矛盾,阴阳失衡,心力憔悴,亡于非命。养德与养生统一于人们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需要从细微处着手,持之以恒才有实效。
《淮南子》把社会环境称为“命”。“命”影响“性”,这一观点非常重要。《俶真训》认为,“有其人,不遇其时,身犹不能脱,又况无道乎?”[1]95能体道的人,如果遇不上清平世道,尚且摆脱不了乱世的干扰,何况没有得道的人呢?现实中的人有各种情感欲望,自然趋利避害,追求耳目享受,况且众人都是追名逐利,你想保持清净哪能行呢?人的精神容易被乱世搞得浑浊,你想独善其身怎能做到呢?
《淮南子》多次描述至德之世的人们处在混冥之中,精气不外泄,万物恬淡安静,自由自在,不分东西南北,“含哺而游,鼓腹而熙”。[1]62人们承受着苍天赋予的中和之气,享用着大地赐给的德泽,不因为巧诈和是非而互相怨恨和指责,天下一片太平兴盛景象,人们无灾无秧。自神农、黄帝以降,世道渐乱,淳朴的风气被冲淡离散,办事背离道统,行为偏离德性,巧诈萌生发展,歪风邪气盛行。统治者征集民众大兴营造,无穷无尽地花样翻新,聚敛民脂民膏,无法满足奢侈靡费。百姓们都想玩弄自己的聪明诈伪,追逐迎合污浊的世俗,变着手法捞取名利。因此人们都奔忙在歪门邪道上,丧失了道的根本。三代以后,人们不能安定他们的天性,享受淳朴风俗的快乐,保障长命,夭死于人祸之中。《淮南子》对人类社会道德演变的描述基本上反映了自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实际情况。
在整个社会道德滑坡的条件下,由于外界的纷扰,人们想要保持内心的宁静,的确很难做到。在这个意义上说,“性”与“命”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就这个问题的现实性来说,大家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人们能够诚实守信,相互关爱,从而形成一种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减少精神上的烦恼,缓解压力,使得人们心情安适愉悦,享受高质量的生活,这是人类的福祉所在。
社会环境与养生的关系恐怕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人们也要学会适应社会。应该说,纯粹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现实社会总是不尽如人意,真假是非,鱼龙混杂,形形色色是常态。善于养生的人要能做到外化内不化。“外化”就是要适应社会,随大溜,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2]71“内不化”就是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不与低俗之人同流合污。特别是身处乱世,更要学习生存之道,既要出污泥而不染,又要善于保存自身。要学做杨柳,不做橡树。
《淮南子》继承发展了老庄道家的养生思想,在道家思想发展史上居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淮南子》对其养生思想进行了充分论述,并作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特别是它关于形神气统一的思想,养神的一系列观点,“适情辞余,以己为度,不随物而动”的主张,天地相参,天人相应的理念,形体不过劳,精神不过耗,养生要养德,以及对“命”与“性”关系的分析等等,内容丰富,见解深刻,分析透彻,科学性强。这种情况直接与我国古代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关。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我国的哲学已经高度发达,“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广为流行,人们对自身的认识比较精深,祖国医学也趋于成熟,《黄帝内经》已经成书,受到了人们的推崇,《淮南子》很可能汲取了其中的精华。
《淮南子》的养生思想能够给当代的人们提供很好的启示,值得细细品味。人们的行为合于道,清静无为,虚无恬淡,心无贪念,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外物,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不过养,情绪稳定,劳逸适度,生活起居顺应自然,饮食简朴,正当取予等等的确能使人心情舒畅,五脏充实,血脉通顺,筋骨强健,颐养天年。而现实中的有些人浮躁、轻狂、急功近利,有些人为了获取名利、官位而投机钻营,卑躬屈膝,有人为了尽快发财而挖空心思,废寝忘食等等,毫无疑问,这些人的作为不利于精神健康,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有损脏腑协调,也做不到身心和谐。这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淮南子》养生思想的正确性。当然,其中的某些观点值得商榷。譬如,《精神训》说,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等等,应属于“天人感应”思想的范畴,主观随意性很大,不同于《黄帝内经》的“五脏应五行五方”之说。相对而言,后者的合理性更大一些。例如,《内经》认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等等。[5]201这是我国古代整体思维与辨证思维的结晶,也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观察所总结出的结论,符合人体五脏的基本功能。肝喜条达(生长发育之意),木有生发的特性,所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功用,火有温热的特性,所以心属火等等。[5]62《淮南子》极为赞赏的内心虚静恬淡寂寞,看淡名利富贵等等很抽象,否定了物质财富的作用,在实践中不便操作。另外,它所主张的简朴生活,食足以接地气,衣足以盖形体等等也很难被人们所接受。总之,随着人们对《淮南子》养生思想的深入研究,它蕴含的价值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对于人们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养生,将起到积极作用。
[1] 徐匡一.淮南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2]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修订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杨树达:论语疏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5] 罗光乾.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
[6] 【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修订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7] 常炳义.周易与中医[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8] 徐子宏.周易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9] 蒋南华.荀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张亘稼)
Thoughts of Health Preserving inHuaiNanTzu
SONGHui,FuYingnan
(DepartmentofFundamentalTeaching,AnhuiBozhouCollegeofVocationalTechnolegy,Bozhou,Anhui,236800,China)
Thoughts of health preserving inHuaiNanTzuwere we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They were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the fundamentality of health preserving was getting well with the nature,and discarding all the desires and worries form one's mind;the unity of spirit,appearance and qi focused on preserving spirits;preserving the health needed harmonizing the mood and avoiding radical mood changes;excessive health preserving should be forbidden,with no overwork and no exhausting of spirit;the premise of health preserving was moral cultivation,coupled with good social environment.Finally the paper has reveal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ought of health preserving in Huai Nan TSU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modern society,and also showed some defaults in it.
HuaiNanTzu;health preserving;Tao;discarding all the desires and worries form one's mind;reposing
2015-02-20
宋辉,男,安徽亳州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道家文化。
B223.1
A
1008-5645(2015)06-00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