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洁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产二科,江苏昆山 215300)
耻骨联合分离产妇20例临床康复护理体会
高 洁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产二科,江苏昆山215300)
耻骨联合分离;产妇;康复护理
耻骨联合分离症主要见于妊娠后期和产后妇女,尤其在分娩前,由于内分泌因素影响,使耻骨联合韧带松弛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怀孕后期,由于胎儿重量压迫骨盆造成耻骨联合分离,或在分娩时,如果产程过长,胎儿过大,接生粗暴,会使松弛的耻骨联合韧带发生损伤,产后耻骨联合不能恢复到正常位置而发生分离[1]。耻骨联合间隙超过10mm可诊断为耻骨联合分离,患者会出现疼痛、活动受限、单侧或双侧下肢难以负重、不能行走、翻身困难等症状,给产妇的生理和心理带来极大的痛苦[2]。我科自2012年1月-2014年8月共收治耻骨联合分离产妇20例,现将康复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产妇中,初产妇16例,经产妇4例;产妇平均年龄29岁,平均孕周38周;新生儿平均体重3610g。分别为孕晚期、分娩期及分娩后发病,均无骨盆外伤史。产前确诊的14例中,因患者疼痛而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10例,4例产程进入活跃期后疼痛难忍行剖宫产结束分娩;自然分娩的6例,其中2例在胎儿娩出时耻骨联合处疼痛加剧,4例在返回病房时诉耻骨联合处疼痛。
1.2临床表现产妇均有耻骨联合处疼痛和双腿外展困难,于活动、翻身、行走时加重,部分产妇伴有腰背部及腹股沟区疼痛,严重者行走困难。体检耻骨联合处压痛明显,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阳性。产后均行X线检查,提示耻骨联合分离宽度12-30mm。
2.1康复护理
2.1.1心理护理:产妇因为缺乏疾病相关知识而担心预后,所以常有焦虑、恐惧、担忧等不良情绪。医务人员应详细向产妇解释疾病的转归,告知耻骨联合分离是由于妊娠期激素水平升高所致,随着胎儿娩出后,经过4-12周的休息与治疗,耻骨联合分离处会慢慢合拢恢复原状,同时疼痛也会逐渐减轻直至消失[3]。家庭支持也是产妇强大的精神支撑,应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特别是丈夫的关心和陪伴,对产妇顺利度过心理调适期尤为重要。同时,向产妇及家属介绍康复病例,帮助他们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1.2疼痛护理:采用国际通用的数字分级法(NRS),在疼痛评估标尺上选出最能代表病人疼痛程度的数字,0表示无痛、10表示剧痛,以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9为重度疼痛[4]。让病人在标有0-10的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根据病人标出的位置得出相应分数。对评分3分以下的产妇采取非药物手段缓解疼痛,如听音乐、按摩、讲解新生儿护理知识等,以转移其注意力;评分4分以上疼痛产妇可以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保持病房安静、整洁,为产妇提供舒适休养环境对减轻痛苦亦有很大帮助。另外,医务人员应该在护理操作前做好解释护理工作的意义,操作时动作轻柔,为产妇提供人性化服务,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2.1.3骨盆制动:使用菱形多头弹力束带,以产妇两侧髂嵴为水平,环体束缚骨盆,持续到症状与阳性体征消失。束带松紧以骨盆承受力为标准,同时不能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骨盆制动可限制耻骨联合受力和活动,减轻疼痛,促进软骨及韧带愈合。
2.1.4休息与活动:产妇卧硬板床休息,可选择仰卧位或会阴伤口健侧卧位。活动严重受限的产妇应注意协助翻身及双下肢被动运动,防治压疮和下肢深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在床上移位时,保持腿部和臀部在同一水平,尽量缓慢平移,坐位时背后要放置腰枕,睡觉时于两腿间放置软枕。下床时应注意安全,选择合适的平底鞋,专人搀扶,缓步慢行,同时应避免久站久坐。
2.1.5饮食与营养:予产妇高蛋白、高钙饮食,如乳类、豆制品,可适当补充钙剂,同时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以促进损伤软骨的愈合。
2.1.6理疗:理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达到缓解疼痛、加速损伤愈合的效果。将红外线照射仪置于耻骨联合上方30-50cm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2.1.7新生儿护理:耻骨联合分离的产妇因疼痛而活动受限,在新生儿护理中常有不便。护理人员可在产妇疼痛缓解期讲解相关知识,并协助护理新生儿,尤其母乳喂养时,需帮助产妇选择合适体位。
2.2结果20例产妇均于产后2-8周复查X线,提示耻骨联合分离基本愈合,距离间隙为5-6mm,生活均能自理。
耻骨联合分离是产科常见的损伤,一旦发生会给产妇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痛苦。采取心理护理、疼痛护理、骨盆制动、休息与活动、饮食与营养、理疗等康复护理,可以有效减轻产妇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1]夏海燕.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的预防和护理[J].医学信息,2013,(26):325.
[2]韩菊英.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的预防及护理指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5):594-595.
[3]王丽娟,田景秋.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症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2):778-779.
[4]李彩云,朱蓉,方敏,等.疼痛评估量表在癌症疼痛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28):2554-2555.
R473.71
B
1004-6879(2015)06-0507-02
2015-01-04)